一、尖锐、刺激。
“每一个场景都必须展现一场战斗”。如果影视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白开水状态,观众可能不仅会觉得上瘾,还会打瞌睡,换台。这需要一个沸点,一个高潮,一个矛盾的爆发。冲突双方都有足够的冲击力,是爆炸性的。“甚至像一对山羊互相争斗,两只蟋蟀互相争斗”都没有调和的余地。这就是故事剧冲突的第一个特点——“尖锐激烈”。冲突是权力、关系和意志的较量,应该永远处于运动状态,而不是一潭死水。无论是冲突表现为兴奋、喜悦、悲痛还是陷入沉思,整体美感都是激动人心、令人振奋的。
有些作品故事情节很热闹,高潮和高潮不断爆发。每个角色都是一颗定时炸弹,可以融合爱情与亲情,悬疑与谋杀,血缘关系的神秘,善恶的斗争。但恐怕作者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他只是单纯的认为故事应该越复杂越好。殊不知,这样只会让作品变得复杂,模棱两可,这是故事的大忌。比如《雷雨》,所有的人物都卷入了戏剧冲突。虽然刀枪不动,但是人物之间的对抗惊心动魄,最后矛盾达到一定程度终于总会爆发。
不要把故事讲得太难太复杂。很多优秀的电影都有集中的冲突:《菊豆》描写了追求自由与封建礼教束缚的矛盾,《左左》讲述了伦理与爱情的深层矛盾,《我的爸爸妈妈》描写了我爸爸妈妈的纯爱故事。看似没有激烈冲突却依然令人耳目一新(如图6-9)。
图6-9电影《我的爸爸妈妈》剧照
第二,凝练专注,丝丝扣扣。
有人会说,“我的作品明明有戏剧冲突。不仅矛盾尖锐对立,而且高潮迭起。为什么还是有问题?”现实生活中,冲突的进展一般需要一个漫长的酝酿过程,而戏剧冲突则不同,必然比生活冲突更集中、更迅速。就像有人说的,戏剧就是把所有人的烦恼都放在一个人身上,用90分钟的时间把一个人一生中可能都不会遇到的困难展现出来。这个说法虽然有点夸张,但却揭示了影视剧创作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也是戏剧冲突的特点之一:高度集中。戏剧必须是激烈的、紧凑的、快速的和高度集中的。
有些作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把故事情节的推进速度等同于生活的推进速度。在每一个细节上做婆婆,都让人觉得厌烦,甚至完全受不了。
首先,电影篇幅有限,一般不像电视剧能生动地表现和塑造那么多角色。但是,有些作者在设置人物之间的关系上花了很多功夫。一个故事本身并不复杂,但是有很多角色出现。随着剧情的发展,不断有新的角色加入,有的完全没有影响,有的写完就消失了...观众要花很多时间才能弄清楚张三、赵四和王五是谁,以及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这样的故事,他们无论读多少遍,都记不住,说不出来。虽然电视剧因为篇幅较长,有主动打断高潮处的观看以吊足胃口的特殊优势,但还是具有一次性观看的特点。
所以人物关系的设计要尽量简洁集中,戏剧冲突要集中在几个甚至两个人物身上。戏剧要想表现给定时间和时间空内的社会矛盾,就必须巧妙地把事件和人物组织在一起,这样才能使戏剧冲突凸显出来。比如《雷雨》,三十年来两代人的矛盾纠葛集中在十七八个小时,剧中场景浓缩在周家和陆家的客厅里,仿佛两军对峙。周客厅里的旧家具与30年前和的纠葛有关,而“闹鬼”事件则与和的往事有关。鲁世平与周朴园的纠葛排在第一位,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冲突排在第二位,集中体现了这场冲突的复杂性和深刻性。《茶馆》贯穿几十年,把六七十个人物之间的冲突,六七十个人物与时代的冲突全部放在茶馆里,可谓高度浓缩。但有些作家盲目跟风所谓,多线叙事结构新颖,于是交织多个人物讲述一个简单的故事,弄巧成拙。
其实我们的观众很聪明。在看故事的同时,他们还挖空猜答案。当你还在兜圈子的时候,读者早就想到前面去了,故事自然也就平淡了。所以在剧情的推进上,总是比观众想象的要快,以至于剧情牵着观众的鼻子走。我们以“开始”为例。开头要简洁明了,最好是前十几分钟就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比如电影)。避免东拉西扯,半天不出戏。观众可以在前十分钟决定这是不是一部好电影。
那么,怎样才能尽快“入戏”呢?即在开头简单说明时间空环境和人物关系,提出故事的主要矛盾,指明其可能的发展方向。就整个故事而言,剧情的进展必须围绕一条主线,准确把握简单、复杂、密度,始终保持一定的推进速度。
第三,张弛有度,迂回曲折
故事的戏剧性冲突除了“尖锐激烈”和“高度集中”之外,还有两个特点,很好理解。下面是一个简短的谈话:
一个是“紧进度”。也就是说,戏剧冲突必须扣人心弦,跌宕起伏,矛盾冲突要层层推进,让读者始终处于紧张和期待之中。
另一个特点是“一波三折”。即戏剧冲突要跌宕起伏,变化多端,像山川溪流,时而湍急,时而平缓,有一种韵律美。
剧一定要精彩纷呈,动荡不安,让观众时刻处于紧张和期待中。在《碟中谍》中,似乎天光璀璨,神秘无处不在,节奏紧张,让人屏息凝神。电视剧《五月花香》中主人公命运多舛、反复无常的命运,不禁让人潸然泪下,感叹命运的反复无常,又让人忍俊不禁。如果一部电影缺乏冲突,缓慢的节奏会让观众感到乏味,但让观众一直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也会让人产生疲劳感,让人不知所措。冲突往往是曲折、复杂和多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