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海洋文明在近现代可有可无

中国的海洋文明在近现代可有可无,第1张

中国自古生于海,求海富民,强海图。可以肯定的回答:“中国没有海洋文明史,不重视海洋”,这是不成立的!在古代,中国不仅有海洋文明,而且非常重视海洋,围绕海洋开发的技术和实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领先于世界。

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首先,面对海洋的地理环境。中国占据着亚欧大陆的东端和太平洋的西海岸,自古以来就靠海而生。中国大陆的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该岛的海岸线长达14000多公里。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东西经度32度,南北纬度44度。此外,还有三大海峡:渤海海峡、台湾省海峡和琼州海峡。总海域面积473万平方公里。里面有零星的岛礁。至少从区位和地理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生存和发展自古以来就离不开海洋。

中国自古为海而生,近三分之一的国土被蓝色的海洋覆盖。)

(蓝色为中国海岸线,北起辽宁鸭绿江口,南至广西北仑河口。)

其次,长期领先的海事知识和技术。帆船运动风险大,技术含量高。是茫茫大海中第一个辨别方向的地方。当年李约瑟博士所说的“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为航海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持。此外,舵和水密舱领先于世界,传播后促进了世界航海业的发展。

舵之于船,犹如马镫之于战马,是掌舵所必需的。舵桨出现在大约三千年前的商朝。在《说文解字》中,它们都被解释为“像船的转动”,意思是改变船航向的装置,这可能是最早的舵桨文字记录。据出土文物考证,我国的舵器在东汉时期已经相当先进。

水密舱,东晋称为“八槽船”,采用水密舱壁技术,将船体分成八个舱室。即使一个船舱漏水,也不会影响船的前进。《义Xi齐居注》中有这样的记载:“鲁迅新造八槽船九艘,高四层,十余尺。”《宋武帝书》也记载:“继此日,巴陵将降道孚旗,八槽船九艘,高四层,高十二尺。”这种技术使中国船只采用多桅多帆成为可能。这种被中国人使用了几千年的技术,在18世纪逐渐被欧洲人模仿。

从上述导航必备的三项关键技术,可以反映出中国在导航方面的长期领先实践。此外,在航海知识、造船技术、船体设计、船体操纵、天文导航、海图绘制、船对船通信、耐腐蚀耐盐等航海关键技术领域领先于世界,基本上是长期领先。

(八槽船。水密舱的设计优势在于:首先,一个舱室漏水后,不会影响其他舱室的使用;其次,增加了船体的强度;第三,它为船体提供了牢固的横向结构,使桅杆能与船体的舱壁紧密连接。)

第三,不断开发利用实践。生于海,自古以来我们就在了解海洋,开发海洋,穿越海洋。春秋时期,管仲充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用海水煮盐,鼓励老百姓下海捕鱼。尤其是在海盐,他整顿盐业,将盐场纳入国家管理,按年收入进行税收统计,一举将盐业转化为国家最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极大地支持了齐桓公的霸权。

(齐国东临大海,管仲充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对全世界影响深远的,无疑是“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发端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变迁于明清,是已知最古老的海上航线。海上丝绸之路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促进了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邓州、扬州、明州(今宁波)、泉州、广州早就是世界级港口。

(在中国古代,持续时间长、航程远、规模大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可以发展和维持的。相比较而言,这是惊人的。)

(郑和下西洋,历时之久,继之以次数之多、航程之长、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接触之深,在空之前,也是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最后一次。)

当然,郑和下西洋是中国航海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事情。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这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水手数量最多、时间最长的一次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地理大发现航海之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系列海上探险。正如历史学家所评价的,“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和航海史上罕见的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这首诗是开元二十四年七三六年张九龄在荆州所作。内陆诗人以“海”开头,来说明海的形象和意象,早已深入人心。)

最后,“海”的形象和意图深入人心。《山海经》历史悠久,不仅描写了国内外各种奇景,还有“精卫填海”等神话传说,甚至还有对海外神奇物种和奇闻轶事的写实描写。徐福通的少男少女漂洋过海,说明中国人自古就对海的彼岸有所了解。“海”的相关表述早已深入中国人的心智模式:海枯石烂,海的浩瀚与永恒象征着爱情的忠贞;海,用大海的平静比喻千年;然而,当中国拥有我们的友谊时,用大海的豁达,表达了友谊的价值,而月亮,现在在海上长得满满的,以大海的大胆和宽广为基调,表达了离别亲人的悲伤,等等。

综上所述,从各个维度看,海洋文明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就是海洋开发和管理的历史。“中国没有海洋文明史,不重视海洋”这一判断的存在,与中国古代后期封闭保守的社会和近代中国的百年衰落有关。我相信,随着中国“强图”战略的持续、深入、稳步推进,这个判断是不攻自破的。

(2018年6月12日,出席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后,习近平总书记来鲁考察。习近平指出,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将是未来一个重要的主攻方向。从陆地到海洋都有未知领域,潜力巨大。)

同时,根据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与其争论“中国没有海洋文明史,不重视海洋”是否属实,不如探究是谁告诉我们这个判断的?这种判断是如何形成和传播的?后者更重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65620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09
下一篇 2022-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