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为何会“倒戈”,发动“北京事变”?

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为何会“倒戈”,发动“北京事变”?,第1张

冯玉祥在民国时期有个特别不雅的外号:谋反将军。其实这个说法有点被冯玉祥黑了。

第一,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各种大小军事首领类似卖货。只要有兴趣,价格合适,叛逃是常有的事。正如西方观察家所嘲讽的,民国士兵打仗不是用枪,而是用浩瀚的海洋和硝烟弥漫的土壤。

第二,所谓冯玉祥八次叛逃。其实真正意义上的大变节只有一次,那就是在第二次直奉之战中,推倒了曹锟和吴的直系,让“常胜将军”玉几乎退出历史舞台。

既然如此,为什么别人倒戈都无所谓,为什么世人都爱议论冯玉祥?

首先,冯玉祥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叛变,闹得太大,后果很坏。第二次直战,正是因为冯玉祥在京城背对曹无,用致命的一刀捅死了直系曹无,张峰左林才得以入关。但入关后,在军中服役的翔,纪律差,土匪作风严重,为传统士绅阶层所厌恶,欠债有主,以至于这笔账全算在了冯玉祥身上,他倒戈破坏了局面。

其次,冯玉祥太清廉自持,有些矫情。他的方式不仅具有攻击性,也让军阀们抓不住攻击的把柄。为了打压他,不让他一枝独秀,大家只能诉诸倒戈,无休止地往他身上泼脏水。

谈到第二次直接战争中的投诚,冯玉祥坚称自己的行为是革命的,是为了推翻腐败的曹锟和吴,实现自己爱国爱民的理想。

真的是这样吗?

曹锟的腐败是有一定根据的。毕竟“曹三愚”搞了一场震惊中外的行贿运动,利用光洋买通了一大批没有节操的政客,从而实现了总统的大梦。

但是,你仔细看看曹坤,他的贪腐仅限于此。从现在掌握的史料来看,其实曹锟这一派的腐败程度比安徽要差很多。

有两个细节可以说明。

第一,冯玉祥抨击曹锟贪污,一直说只有一件事,说他收了一批军火。曹校长早就批了,负责把关,却不给。最后,他只能给曹锟的亲信,搓澡出身的李延青送去12万元,然后他就把枪拿了下来。这种事情是否腐败,当然是,但这也是整个北洋时期的官场惯例,并不是曹锟一家之恶。那时候不给小费,走后门,更别说枪了,拿不到工资。

第二,冯玉祥讨厌李延青,曹锟身边的红人。叛逃后,冯玉祥抓住了李延青,试图从他那里骗钱,但李延青直到死也没吐出一毛钱。这本身就说明这个人没有什么钱。他充其量就是一个成功又盲目的小人。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冯玉祥抨击曹锟腐败,有些夸张,但毕竟发生了一些事情,所以世人还是能理解和接受的。但从曹锟一直待他好的角度来看,冯玉祥在曹锟这里,非但没有名正言顺,反而是忘恩负义。

当年,吴撤了冯玉祥的豫督职务,调到北京,又给了他一个莫名其妙的军督察。曹坤觉得吴在这件事上做得太过分了。为了安抚冯玉祥,不仅授予他三个混成旅的番号,还允许他带自己的部队到北京上任。

上台后,因为没有土地,部队军饷没有继续,还是曹锟从中协调,让时任总统李吐出了崇文门的大部分关税收入,及时帮助了冯玉祥。

这些事情足以说明曹锟是个善良的人,对冯玉祥很好,他没有理由让冯玉祥推翻曹锟。

然而我们看到的是,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包围总统府,软禁曹锟,废除他的总统职务。冯玉祥之所以这么做,只是为了向外界证明自己行为的合理性。但是,不管中国人多么重视人情世故,人们当然会对他有意见,骂他有野心,不地道。

既然曹锟不是也不应该是叛逃的理由,冯玉祥为什么要这么做?

很多时候,狼子野心的背后,是不得不反击的不公、不公正和仇恨。

这时候,冯玉祥真的恨透了吴了。

吴在各方面都是一个好人,但他太傲慢、心胸狭窄、心胸狭窄。冯玉祥和他一样,属于北洋第二代领袖,两人都能练兵,不爱钱。这两个人几乎同时是旅长,因为颜色太接近,所以吴在冯玉祥成为二号直接人物后,无法容忍他坐在自己眼皮底下。

当时的军阀有两条命脉,一是军队,二是地盘。没有军队,一切都是废话。没有地盘,军队早晚会分崩离析。

吴想杀冯玉祥,就是从这两个命根子下手。

冯玉祥出身苦,没有硬背景,也没有像样的靠山。自从他带兵以来,他从来没有过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部队有一建没一建都得靠北洋政府,吃了不少苦头。

后来,我终于有机会坐上河南督军的位置,但谁知道吴从中阻挠,这才毁了他的好事。

冯玉祥被吴刺死后,带着一个师和三个混成旅的部队,驻扎在都城南苑嗅,日子过得极其艰难。据说当年全军只能喝小米粥。冯玉祥忍不住得住。最后,他不得不接受冯系的支持,与张秘密结盟。

可以说,冯玉祥后来的叛逃,是亲自培养出来的苗头。

1923年,土匪在山东临城劫持了一列国际列车,致使时任山东省省长的田仲愉被撤换。据说曹锟打算给冯玉祥一块地,让他当山东督军。为此,冯玉祥高兴得受不了了。他提前告诉下属,准备坐上火车,去山东过上好日子。

结果吴又跳出来坚决不同意,叫冯玉祥空开心。

在眼前的一面,吴逼着他迷失了方向,而在丰溪的一面,他看到了共同分享蛋糕的未来。就这样,冯玉祥选择了后者。

吴虽然丧尽天良,却无法逃脱这种丧尽天良的下场。自始至终,他都没有愈合这个裂痕。他只相信用他的手段可以牵制住冯玉祥,总之就是用反制力。

在第二次直战开始之前,吴实际上已经注意到了冯玉祥的变化并加以防范。他派冯玉祥为第三路军军长,前往承德潮阳与冯军的游击队对峙,并在他身后派了一支监视部队。

可惜的是,负责监视冯玉祥的胡景翼司,因为不满吴而早早与冯玉祥勾结。

这就为冯玉祥的叛逃提供了便利。

继冯玉祥的李之后,镇守京门的孙岳也反吴。就这样,冯玉祥成功地反败为胜,抄了吴军队的后路。

所以,只要发现变节的秘密,道德是一根羽毛,利益是泰山。

武的错只让一些人叹息;冯玉祥的造反让所有人都饱受诟病。

这也是一种不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65161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08
下一篇 2022-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