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与道教有何不同

道家与道教有何不同,第1张

历史上,道与道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动态,表现为分离与融合、同异并存、纠结发展。道家道教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却是直接相关的。

道教与道教关系的通常认识。

它们的共同点是:先秦两汉时期的道教是道教的重要思想来源;它是道教的一个重要分支;道家和道教在基础理论上是血脉相连的,它们的相似之处主要在于宇宙观和养生理论。道教借助道教延续和深化。

主要区别在于:道家和道教的根本旨趣不同,生死观不同。前者顺乎自然,轻于生死,后者逆乎自然,企图超越生死极限;两人对鬼神的态度都不一样。道教唱天道无为,道教崇神崇仙。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存在。道教只是一种社会意识(学术文化),但道教是一个具有物质力量的综合社会体系。

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张天师)尊老子为“教主”,视老子的《道德经》为道教经典。道教和道教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文化上讲,我们也可以说,家是高雅文化,道是通俗文化。道教雅文化是道教俗文化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俗文化是道教雅文化的世俗化表现。实际上,以上观点所列举的分歧,都不能算是本质上的分歧。把道家和道教的生死观和对鬼神的态度完全对立起来也是不合适的。

其实在老子里面,也有帝(神)、神之类的概念,也有长生不老的概念。老子直接把道定义为久居而见之道。道教的很多教义都是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样看来,评价道家和评价道教基本上应该是一回事。

从道教的角度来说,春秋战国时期,道教其实是主流。中国古代的周秦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在当时学者的总结中,比如《庄子天下》中,把“百家”概括为八家,道家四家。在《荀子·吴杰》所列的六大家族中,道教有三大家族。《尸光泽》所列的六种中,道教位列第三。《吕氏春秋·帕尔》有十部,贾岛有五部。可见道家是先秦诸子中的一家之主,所占比重极大。到了汉初,司马谈第一次对先秦学术进行了总结,归纳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并在评论中特别推崇道家。后班固根据刘欣的《七律》写成《韩曙文艺志》。除了斋藤优子略,刘一略,兵书略等。,并把斋藤优子概括为“九流”(不加“小说”,都是十派)。在“九流”中,道教文献数量众多,居诸流派之首。

就道教而言,一般认为道教起源于汉末的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就起源而言,这是正确的。但“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只是区域性的民间宗教。道教在唐朝成为国教。当时,葛洪建立了道教的系统理论;唐初统治者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把道教作为国教和家教,因为他们和老子同姓李。因此,道教成为一个流行的宗教在整个国家。

道教和道教在封建社会初期比较兴盛。但在一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经历了风风雨雨。在封建社会的晚清,佛、儒、道三家之中,儒、道远远超过佛、道。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为什么道教和道教前期兴盛,后来逐渐衰落?

学者们对这个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总的来说,我们认为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把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放在首位。道家和道教相对于儒家和法家,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显然不如前者有效。统治者总是逞强,他们很难接受道家“示弱”的思想。历代很多皇帝都信奉道教,主要是想长生不老,而不是维护自己的政治统治地位。道教一产生,就和农民起义联系在一起,让统治者时刻警惕。再加上佛教的竞争策略和道教自身的一些弱点,道教在封建时代逐渐衰落。

道教和道教虽然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逐渐衰落,但仍然顽强地存在于整个历史进程中,在非官方的平民知识分子(历史上称为“布衣”、“隐士”,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量精英)和民间有着广泛的基础。

这本身就说明,道家道教的生命力并不是在政治上维护封建统治,而是在文化上有着中华民族的深厚根基。在道家和道教中,深藏着东方文化的精髓。这种文化的本质“离源头越远,膨胀越大”。从文化传统的本质来看,在当今时代,道家、道教所蕴含的文化本质绝不是衰落和消亡,而是更加兴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63931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08
下一篇 2022-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