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车

小米造车,第1张

之所以说“跨界”,是因为汽车连接物联网有无限的价值。双向跨境:

吉利做手机,小米做汽车,吉利是汽车圈的“大品牌”,小米在智能手机的作用也是如此;两家公司合作似乎比跨越自己的边界更理想,但为什么结果两家公司都跨越了自己的边界?

有必要回顾一下SAIC与华为的“灵魂碰撞”。SAIC曾说用华为的系统会让车辆失去灵魂,结果却和阿里深度合作,感觉前后矛盾;不过,这只不过是华为一家总部在深圳的企业,和SAIC并没有很深的战略合作关系。和近在咫尺的阿里不一样。当SAIC的汽车高度智能化,太无情的阿里也能通过这些汽车创造价值。另一方面,SAIC可以通过阿里分享价值,这样它就可以保留自己的灵魂——尽管这都是银子。

同样,小米汽车和吉利似乎也没有办法进行太深入的合作。吉利野心很大,从收购、创立各种品牌,到自建动力电池厂,再到与福能建立电池厂。这一步是为未来做布局;其实造车本身并没有那么赚钱。相对于其他领域,是“苦力”;但是汽车工业是重工业的基础,总需要一些企业来支撑。但是,资本是逐利的。如果造车的时候有机会赚更多的钱,那么这个机会一定要抓住。

未来汽车的巨大潜在价值仍然不是时代本身,而是汽车的智能生态系统!

一旦汽车可以像手机、电脑一样连接一切,那么汽车将是物联网中最重要的一环。因为汽车是动态的,汽车可以去任何地点,它在经过的过程中经过的所有地点都有潜在的商业价值,比如商业街、美食街、休闲娱乐等。,以及各种线上品牌不关心线下的信息;想象一下,把车开到某个你想休息、吃饭或者不知道去哪里买东西的地方。问车,然后车给答案。你去不去?早期使用智能汽车的猎奇心态会让司机开车路过,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这个产业链是流动的,关系到所有消费领域。

所以,对于IT企业来说,卖车的利润并没有多大价值,以车为载体构建全新的消费生态才是他们的终极目标;这将是一个无限的市场,所以会出现所有IT领域都在陆续进入汽车行业的现象。那么,面对这么大一块蛋糕,有战略眼光的公司是会拱手相让,还是以后只分一杯羹呢?这是吉利不能接受的。

其实还有其他公司接受不了。比如比亚迪打造Dilink系统,主体是比亚迪自研。

小米为什么选择自己造车?

小米不是华为,也不像阿里或百度,华为有自己的电子产品,像小米一样有手机、电脑、电视和智能家居设备,但华为也是通信领域的巨头,有能力做鸿蒙系统系统、HICAR、5G技术、麒麟芯片等,以及同时发展起来的三权体系;华为不需要造车,因为车企会选择华为。阿里的角色有相似也有不同。其主体是网络消费平台,百度的角色介于两者之间。

小米只是一个智能设备制造商,可以做手机,平板,电视,电脑,洗衣机,甚至电饭煲。这些设备个人用过,但也知道里面的核心技术不是小米而是其他供应商;MIUI系统的用户体验不错,但如果选择真正的核心设备,就不会考虑这个品牌。那么小米能为车企提供的只是以MIUI为主体的系统生态的延伸。垂直领域的小米系统尚可,如果以后推广到全领域,MUNI的潜力真的不行;与华为的竞争缺乏核心技术,与阿里的竞争缺乏提前构建的庞大消费市场。所以,如果换位思考是一家车企的话,对小米来说并不太有趣。

那么小米最终的选择只能是自己造车,也就是打造一个全新的小米生态的载体,并基于这个载体构建未来的系统生态;当然,这是个人观点。你能同意吗?

编辑:天河汽车-汽车科学岛

天河MCN发布,版权保护。

请喜欢我们的内容并关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63226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07
下一篇 2022-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