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语文或者对语文老师的看法


我是张旭中文,愿意和你探讨问题的本质!

在回答问题之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当你问别人问题,回答别人问题,阅读和评论别人在头条上的文章时,你是在运用你的语言能力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是的。这足以说明中文到底重要不重要。

为了更好的说明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语文。

中华民国以前没有中文这个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叶圣陶和夏丏尊两位著名的教育家提出了语文的概念。解放后,叶圣陶先生提出将“国语”和“汉语言”合二为一,称之为汉语。从此,汉语这个词就产生了。

这个词不在《纪词海》和《纪词源》中。《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语言和文字”,“也指语言和文学”。这个解释相当含糊。是“语言与文字”还是“语言、文字与文学”?

有人说:语文是水,遇到什么就是遇到什么。我很赞同这个观点。比如有人在你面前吹嘘自己认识很多生僻字,你会说:你的语言水平很优秀。这个时候,汉语就是单词。比如你去听了一场讲座,在回家的路上对同学说:这个人的语言水平真的让人印象深刻。那么这个时候的语言就变成了语言。比如你读了一篇好的短文,你推荐给同事说:读读这篇短文,作者的语言水平很高。这时,汉语又成了文学...

总的来说,我认为汉语就是说和写文章。当我们把汉语定义为说和写的时候,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工具性的。所谓工具性,就是指它是我们沟通和传递思想感情的载体。就像你想挖一样,工具是铁锹,没有铁锹就挖不动。

我们从小就把中文当成工具。当你开始喊“爸爸妈妈”的时候,你就开始用了。从单音词到双音词,再到把它们连在一起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是汉语这个工具在起作用。

长大后,你想记录下你的所见所闻所想。我该怎么办?那要通过写文章这个工具。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语言工具性。

其次,人文主义。人性是人,是文化,也就是说它包含了人的情感、意志和观念,不同于自然事物。一般来说,十岁的孩子对“抬起头来看,我发现那是月光,再往下沉,我突然想起了家”的理解和二十岁的青年是不一样的,二十岁的青年的理解也会和六十岁的老人不一样。就像现代诗人汪国真说的“心晴则雨晴,心雨则晴亦雨”。

由于其人文特征,汉语被深深地打上了个人主体性的烙印,这使它具有不可预测性和魅力。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中国人的人性。

为了更好的理解汉语的重要性,我们把汉语分为狭义语言和广义语言。狭义的语文是指学生学习的语文教材。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简单来说,你可以学习数学、英语、历史、政治等。只有认识汉字。

这时,我们可以把语文定义为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及记忆、理解和思考的能力。

因此,语文教学有两个主要目标:

第一,以典型的古今书面语作品作为教学媒介。就是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读文章,一定要有示范性,让学生通过这些示范性的文章学习规范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记忆、理解、思维的能力。

第二,根本目的是启发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因为“文字”是人脑思维活动的物质前提,只有具备文字能力,才能启迪和发展学生的智力。

为了测试学生的语文能力,采用的手段是考试。

从这个意义上说,狭义的语文是为了备考。和我们写文章、看文章、写评论头条的“语言”完全不同。

广义的汉语是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用的语言能力。它最重要的特点是普遍性。因为每个人都必须使用汉语,所以我们离不开它,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

从学校的语文教学来看,语文有两个独有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在语文考试中,学生不可能得零分(在正常答题的情况下),也不可能得满分。这一特点显示了汉语好学与难学的矛盾。

第二个特点是:十天半个月没有语文课,所以不存在遗漏知识点和看不懂下一篇课文的问题。这个特点说明语文没有连贯的知识体系,没有明显的知识点。

举个通俗的例子:小学有阅读理解题,初中每次考试也考阅读理解。高中还是这样,高考也是这样。一种类型的阅读理解试题,从小学到高中,再到高考,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和考试,已经烂熟于心,所以总能考满分。但事实是很少有学生能拿满分。为什么?是因为语文没有连贯的知识体系和明显的知识点。所以一个总结中心思想可以从小学总结到高中。

语文的这两个特点告诉我们,语文学习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但积累中没有具体的知识点。不像数学,写下一个公式就可以了。学习汉语和学习其他课程有本质的区别。这么说吧,你学了一个数学公式,理解了老师举的一个例子,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就可以用记住的数学公式解决了。你记住了历史上某个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结果和教训,以后遇到相关问题可以用记住的内容来完成试题。语文呢?你背了某篇课文的写作手法、主题和人物特点,但当你用背过的东西来回答试卷中另一篇文章设置的类似题目时,就大不一样了。所以汉语有自己的独特性。语文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靠积累来提高能力的,过程是缓慢的。

所以,提高语文能力,一定要慢慢来。

我该怎么做比较好?第一,让孩子多记忆。

内存呢?背单词和句子。背单词和名句是写好作文的准备。

有过写作经历的成年人应该都有体会。写文章的时候,好的文字,名言,在需要写文章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从大脑里流出来。没必要苦苦思索。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平时看书的时候记得很多单词和名言。就像存钱一样。等你存的钱多了,就可以随意取出来了。

很多孩子缺乏有意识的记忆,家长要监督和督促。

因为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家长当然可以做孩子的家教。所以要承担起对孩子记忆力的监督和督导的任务。

我们可以给孩子制定一个具体的背单词和句子的计划。比如每天记一两个字典里的成语(父母准备好),每两天记一句名言(父母准备好),每周记一句古诗词(父母准备好)。

计划制定出来,家长就要承担起监督和监管的任务。怎样才能更有效?比如每天晚饭后,家长可以让孩子背诵当天应该完成的任务。

家长每天坚持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孩子记忆,还可以建立孩子学习的自信心,促进与孩子的亲密关系。

第二,让孩子记下一个完整事件的日记。

怎样才能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没有捷径,没有技巧,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让孩子写日记。

写日记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手段。问题是家长要了解孩子的日记能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才能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

日记应符合以下条件:

a、记住一件完整的事,就是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b、字数在150-200之间。

C.用词准确,句子通顺。

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写日记?做好两件事:

一、监督。

每天设定一个固定的时间(晚上8点)让父母阅读孩子写的日记。看字数够不够,有没有错别字,用词是否准确,句子是否通顺,事件是否完整。

B.指导。

纠正问题,例如,如果你记得一件事,但你没有时间或地点。比如事情没有结果,自己有学习和借鉴的精神和品质。如果发现什么问题,就告诉孩子下次记日记的时候要注意,不能反复犯错。

初中主要写记叙文,考试作文一般写记叙文,日记是训练写记叙文。所以,只要家长坚持这样做,孩子的写作能力一定会提高。

第三,多读一些关于寓言的书。

阅读可以帮助孩子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提高理解力。另一种是为写作文积累文字和素材。

理解是语文学习的核心。也是考试取得好成绩的必要条件。

阅读理解是语文考题中的必考题,一直要考到高考结束。

那么,我们如何让孩子阅读呢?

a、制定阅读计划。

孩子读书不能贪多,更不能急功近利。因为语文学习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所以,每周只看一个寓言,一年就能看四五十个故事。关键是让孩子用心阅读,从而达到提高理解和积累的目的。

B.确定阅读时间。

白天,孩子们学了很多东西,做了很多作业。当他们晚上回家时,他们有家庭作业。一天下来很累。所以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就足够把孩子的阅读时间放在周六或周日的某个时间段。这样,孩子就能用心读书了。

c、做好监督工作。

监督孩子读书是需要技巧的,既不能坐在旁边盯着孩子读书,也不能给孩子定时间读书。最好的监督方式是让孩子看完写一段,然后家长再看孩子的评论。这有两个好处。第一,在孩子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家长完成监督任务,不会造成孩子低触情绪。另一种是读后感写作本身就是培养孩子理解能力,促进有效积累的过程。

走马观花不是读书,也不是读书。只有仔细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

总结一下。只要家长让孩子多记忆,认真阅读,坚持写日记。相信一两年后(你不能指望一两个月就能提高语文成绩),你孩子的语文成绩会有显著提高。【原创文章,引用需说明】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juke.outofmemory.cn/read/62517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