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十大热词

教育部十大热词,第1张

评选“中国高等教育十大关键词”是《中国教育报·高等教育周刊》的传统,也是读者关注的大事。广西师范大学校长何祖彬连续16年致力于“高教大事年度盘点”研究,与周刊合作5年。本期我们邀请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何祖彬教授对“2021年中国高等教育十大关键词”进行深入分析和点评。

1.高等教育站在新的起点上。

事件: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194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0.26%,大学生只有11.7万人。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4.4%,在校学生总数达到4183万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

在建党以来的一个世纪里,中国的高等教育做出了巨大努力。

何祖彬:一百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弱到强的曲折发展过程,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历史性转折。经过大改革大发展,进入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阶段。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等教育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上,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正在开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续百年之始,勇担历史使命。

别敦荣: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成就。正是在这百年光辉历史中,中国高等教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展成为一支骨干力量,投身于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始,是救亡图存的历史进程的第一步;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坚持不懈地探索高等教育新体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启现代高等教育新篇章;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取得历史性突破。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高等教育需要延续世纪之初的步伐,勇敢地肩负起历史使命。

2.支撑人才强国战略。

事件:2021年9月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人才基础。

实施新时期人才强国战略。

何祖彬:“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人才强国”是2035年的长远目标。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很好地阐释了新时期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强化了以深化改革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务实途径。

以教育优势释放人才红利

别敦荣:中国一直是人口大国。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红利”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如今,百年未有之变局,信息技术和产业方兴未艾,新科技革命加速推进,世界多中心创新格局逐步形成。所有这些,说到底都是科技战,人才战。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需要实现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转变,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育人优势,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人才高地。

3.新的教育基础设施

事件回顾: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推进新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新型教育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信息化为引领,以高质量教育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为重点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数字技术使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可能。

何祖彬:建设新的教育基础设施是数字技术使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推进高等教育新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优化高等教育生态物理空、提升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促进高等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在探索和建设过程中,高校要整合新元素,创新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新型基础设施“数字基地”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

激发信息时代教育改革的内生动力。

别敦荣:教育新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信息基础设施、综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新型教育基础设施不仅是国家战略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也是高等教育适应高科技发展需要的战略举措。高校要利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探索智能教育发展路径,增加优质数字资源供给,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和融合创新,积极响应“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夯实优质教育体系的信息化基础,激发信息时代教育改革的内生动力。

4.“双一流”效果评价

事件回顾:2020年12月30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估办法(试行)》,明确提出了“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估,避免单纯以条件、数量、排名的变化作为评估指标。这是在总结第一轮“双一流”建设的基础上制定的方法,对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双一流”建设突出评价要素

何祖彬:高等教育评估体系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定位。成效评估由总体建设评估和学科建设评估两部分组成。大学建设总体评价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六个方面独立组织,全面呈现成果;学科建设评估主要考察建设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师资队伍建设四个方面的综合效应。这也体现了“双一流”建设中的建设要素。

效能评估的适应对象不能一概而论。

别敦荣:“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估是推动“双一流”建设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但需要明确的是,“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估作为一种教育评估方式,其评估要素和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不断动态调整的。更重要的是,效能评估的适应对象不应泛化。办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必须扎根中国,发展中国特色,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布局,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深化科教融合育人。

5.跨学科的。

事件:2020年12月3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通知,设立“交叉学科”类别,成为我国第14个学科类别。2021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交叉学科设立与管理办法(试行)》,旨在促进交叉学科融合,加快知识生产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规范交叉学科管理,完善中国特色学科专业体系。

跨学科的“是什么”和“是什么”

何祖彬:学科是对知识的理性分类,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现实世界的客观存在。通过学科的交叉融合来面对现实世界是理性的、科学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学科交叉融合充满了新的时代内涵,是新学科的重要源泉,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高校作为实现跨学科融合的主阵地,应突破学科壁垒,推进学科组织改革,建设多学科学术团队,探索跨学科融合的教育实践,通过夯实跨学科发展基础,构建跨学科融合的良好生态。

下好科技创新这盘棋。

别敦荣:在国与国之间核心技术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国仍然受制于关键领域“卡脖子”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科技创新。设立“交叉学科”和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国家安全两个一级学科,是国家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第一招,是掌握科技发展主动权的重要体现,对培养适应科技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实现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目标具有关键作用。

6.审计和评估

事件: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与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新一轮审计评估以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为目标导向,围绕新时代本科教育要求优化改进,以德育人导向更加明确,坚决破除“五唯”顽疾,积极探索评估分类,改进优化评估流程,注重减负增效,强化评估结果运用。

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现实关注

何祖彬:从“本科教学工作审计评估”到“本科教育教学审计评估”,体现了新一轮审计评估强调把立德树人融入评估全过程,加强对办学方向、教育过程、学生发展的审计,真正让立德树人落地生根。教学审计评估是高校强化本科教学中心地位、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治理机制。同时,新一轮审计评估也将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评估体系、保障“十四五”期间教育高质量发展发挥作用。

实现高等教育标准的回归

别敦荣:多元化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特征。高等教育评估方法要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服务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一轮审计评估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提供“两型四种”方案,实行科学分类,减轻异质属性大学的负担,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标准回归,使各级各类大学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各得其所,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向纵深稳步发展。

7.学位点被添加。

事件:2021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2020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其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

高校学科建设的内生动力

何祖彬:在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宏观战略背景下,学位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效果,学科建设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新增的博士、硕士学位点反映出我国高校在推进基础学科建设的同时,也扩大了人文社会科学、工程、医学等领域的学科建设规模,满足了学科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从规模增长、体系完善阶段向质量提升、内涵发展阶段发展。

重视学科内涵建设。

别敦荣:2021年,高等教育领域将深入推进“四个创新”建设,加强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加快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深入推进高等教育“质量革命”。增设学位点是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外部支持,也需要内部动力。只有在学科建设的内涵上下功夫,构建高质量的学科建设体制机制,才能实现学科育人、学科强校、教育强校。

8.大学助力乡村振兴。

事件回顾:2021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实现教育扶贫拓展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对进一步巩固拓展教育扶贫成果,有效对接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贫困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提出要求。

巩固教育扶贫成果。

何祖彬:当前,为发挥高等教育优势,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高校可利用学科和专业优势,从乡村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农村文化教育、人才培养、基层组织保障等方面开展乡村振兴服务,促进乡村振兴质量提升。同时,要实现巩固和扩大教育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站在“新起点”上,高校必须肩负起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通过教育赋能乡村振兴

别敦荣: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连续奋斗,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奋斗。”当前,巩固和扩大扶贫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要帮助穷人,首先要帮助智力。高等教育必须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平台建设与“三农”的有效对接,形成高校与“三农”高度耦合的融合体系,深化教育脱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9.高校职称改革。

事件:2020年12月31日,人社部、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意见》破除束缚高校教师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采取分类、分层、科学评价的方式,充分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撑。

优化制度推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何祖彬:在高校职称制度改革中,要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职称评审标准。严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关,突出教育教学能力和实绩,克服“五唯”倾向,开展代表性成果评价。二是建立创新的职称评审机制。分类评价,结合学校特点和办学类型,针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教师,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分级评价标准。三是完善同行评议机制。探索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独立评审,提高职称评审的科学性、专业性和针对性。同时,要建立关键人才绿色通道。

破除“五种杂草”走深走实

别敦荣: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鼓励高校探索科学、合理、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可以从体制机制层面有效破除“五唯”顽疾。改革的目的是要破除重科研轻教学、重教学轻育人的行为,建立一个能实现教师专心教书、全心育人的新体制。

10.规范办学。

事件:2021年7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十四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设置的意见》,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省异地办学,特别是严控部委所属高校和中西部地区高校在东部地区跨省异地办学,原则上不批准跨省设立校区。

严格控制异地办学。

何祖彬:异地办学源于高校发展的需要,即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接受地方政府的支持,获得先进技术和高层次人才的大力支持,实现产学研的有效衔接。但与此同时,异地办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权属模糊、与母体差异大、经费来源有争议等。教育部出台相关规定,严格控制高校异地办学,是必要的,也是及时的。

平衡高等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别敦荣:总体而言,异地办学呈现出中西部重点大学“建东”和“南下”的趋势,造成西部地区教育资源和人才的严重流失,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当地未来的发展潜力。严格控制异地办学是新时期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攻坚行动的举措之一。为中西部地区提供更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全面提升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有力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和人才振兴。同时,给予西部地区更多优惠政策,促进高等教育整体生态布局合理优化。

《中国教育报》2022年01月03日第3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62474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07
下一篇 2022-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