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十万个为什么”」陈毅为什么要打倒“陈毅主义”?

「中国共产党的“十万个为什么”」陈毅为什么要打倒“陈毅主义”?,第1张

中新网北京5月31日电(记者阚枫)陈毅元帅长期作战,战功卓著。他豁达、直率、无私、大度的鲜明个性也是众所周知的。因为这份无私,90多年前,陈毅在青春里有了“打倒自己”的勇气。

1929年,面对大革命失败的阴霾和“红旗还能打多久”的疑问,从井冈山走来的红四方面军官兵充满了迷茫和困惑。今年6月,红四军第七次党代会在福建龙岩召开。本来是为了解决党内的意识形态分歧,结果没有达到目的。

作为会议主持人,年仅28岁的陈毅血气方刚,性格直爽。为了调和分歧,统一意见,他采取了“各打五十板”的做法。这种方法主观上是为了维护党内团结,但实际上削弱了正确主张,被毛泽东批评为“陈毅主义”。

会议还改选了前委书记,但陈毅意外当选。陈毅觉得自己挑不起这个担子,事后去上海向中央汇报。在上海几经周折,不到一周就赶出来近5万字的报告,客观透彻地反映了四方面军的各方面情况。陈毅在报告中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对党内争议的看法和处理方式,并再次重申了自己不能胜任前委书记的理由。

后来,陈毅日夜从上海带回一封中央给红四方面军的信,就是著名的《中央九月来信》。

根据《中央九月来信》的指示,陈毅要求毛泽东回到红四方面军后立即回来担任前委书记。他还承认“‘陈毅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东西,我本人将和同志们一起推翻这个‘陈毅主义’!”

此后,红四方面军在福建古田召开第九次党代会,纠正和肃清了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形成了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

在这一过程中,青年陈毅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无私、自我批评的作风和坚强的党性原则。

后人评价说,在全党全军发展大势危在旦夕的关键时刻,陈毅抛开个人名、情、利,开诚布公,一心为公,顾全大局,对中央作出了准确的判断和决策,为党和军队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公私”二字最能考验一个人的品格,如何在公私之间取舍,更能体现共产党人的党性。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公与私”,用它来阐释共产党人应有的品格和党性。

“只有一心为公,一切为了公共利益,才能做到坦荡荡,慎用权力,公道正派。”

“一心为公,一切出于公共利益,才能有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

回顾党的百年历史,光明磊落、开放无私是一代又一代优秀中国共产党人铭刻的光辉品格,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应该坚持和锤炼的品质素养。(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62443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07
下一篇 2022-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