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钱打通讯录电话

欠钱打通讯录电话,第1张

遇到“砍头利息”,借了5000,实际收到4500;被迫支付高额利息,一年要还13000元,不到两年要还23000元...家住朝阳区十里堡的张杨(化名)陷入了网络借贷的泥潭。

电话、短信和口头威胁的集合。最让张杨烦恼的是,他手机通讯录里的人都接到了催收电话,他们知道他“欠债”了。“这杀伤力太大了,谁都看不出来。”他说。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调查网贷乱象发现,背后隐藏着一条催收的灰色产业链。在扫黑除恶常态化的大背景下,明目张胆的暴力催收已经很难见到了,但是不分时间的电话短信高频轰炸,甚至影响通讯录的催收行为,却越来越普遍。

“通讯录里的人都知道我欠钱了!”江苏扬州的高先生懊恼地说。去年,他因经营的店铺生意惨淡,无法按时偿还网贷,于是主动联系网贷平台,希望延期还款,但对方不同意。

一个月后,催收人员开始频繁通过电话、短信向他催收。高先生建议妻子做手术,希望不要骚扰她,被拒绝了。他的紧急联系人和通讯录里的每个人都接到了对方付费电话。高先生说,他和他的亲戚朋友被收藏家的语言威胁和恐吓。

这对他的人生影响很大。“有朋友知道我借了网贷后就和我断了联系,很多同事都‘对我另眼相看’,甚至不愿意和我一起吃饭。最后我老婆因为承受不了压力和我离婚了。”高先生说。

东莞的张先生也有类似情况。他网贷的5万元不能及时还款。每天早上中午晚上都能收到催收电话和恐吓短信。通讯录中的人会收到大量信息,请求协助收集。最终,张先生请别人帮忙沟通,与平台达成了两年延期还款协议,催收行为暂停。

那么,催收员是怎么拿到借款人的通讯录的呢?为什么收藏行为如此相似?

据采访对象介绍,在注册各类网贷平台、申请贷款时,平台都要求提供用户的手机通讯录信息,否则贷款流程无法继续。借款人收到的催收电话和短信往往不是来自网贷平台,而是专门的催收公司——很多网贷平台将贷款催收业务外包给催收公司。

四川的郑先生曾经在一家催收公司兼职过一段时间。他向记者介绍了他所知道的采集过程——

在简单的入职培训后,郑先生被分配到工作站,根据“转黑”(公司管理主管)提供的收款清单打电话、发短信。清单上有借款人的身份证号、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等信息,还有通讯录明细。

“按照培训计划,我会先给名单上的借款人打电话,先互相指认,然后表明我的目的。如果借款人没有明确的还款意愿,我们会按照单子上提供的个人信息和家庭住址读给他听,告诉他如果不还钱,将面临上门催收和信用受损的情况。”郑先生说,收藏家会在适当的时候发表一些威胁性的言论。

当一系列催收手段用完,催收失败时,郑先生会在催收单上记录借款人的情况,做好标记,交给“黑户”,由“黑户”交给下一个部门负责。

对于上述催收行为,亚太网络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德良认为,网贷平台和催收公司应在不影响借款人及其亲属正常工作生活的情况下,采取法律手段催收,如发送律师函、定期电话、电子邮件等。通知他们需要偿还债务。

“借款人与网贷平台之间存在债务关系,但网贷平台通过威胁、恐吓等方式侵害借款人的合法权益,属于侵权行为。情节严重的,可以构成犯罪。”刘德良表示,暴力催收不可取。

在北京济仁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龙飞看来,通过骚扰借款人通讯录中的家人朋友来敛财,显然是不正当的。其家人朋友不是债务人,频繁骚扰干扰他人正常工作生活,涉嫌构成治安违法行为,可拘留罚款。如果遇到暴力催收,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民法》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骚扰、披露、公开等方式侵犯他人的隐私权。”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孟强表示,如果催收方对借款人进行语言威胁,甚至胁迫、跟踪、曝光个人信息,则涉嫌侵犯借款人的人格权,借款人可以选择报警、起诉等方式维护自身权益。

对于一些网贷公司的外包催收业务,龙飞认为,网贷平台需要做好催收管理,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保证催收。一旦发现合作机构有暴力催收等违法行为,应立即终止合作,并将违法线索移交相关部门。

“在债务关系中,通过律师函、仲裁、诉讼等法律形式催收债务是网贷平台应该选择的正确催收方式。”刘德良说。(记者韩丹东见习记者实习生王逸天)

来源:法治日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62360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07
下一篇 2022-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