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私人号码”,让我花了一笔冤枉钱…

这个“私人号码”,让我花了一笔冤枉钱…,第1张

“查了一下,发现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扣了一笔费用!”

赵先生遇到的这件“坏事”还得从一个电话说起...

前段时间,赵先生接到一个陌生手机号码打来的电话。对方自称是通信公司的客户经理。现在有一个5G流量套餐非常适合。建议客户打开。赵先生琢磨了一下:一是我的手机流量够用,二是不是通信公司的官方电话。我不知道你是真是假,就当场拒绝了。

我以为事情就这样结束了,但是过了几天查话费,居然发现自己的手机卡又多了一个“9元5G流量包”。如果我想取消,我必须带着我的身份证去营业厅。

这波操作让赵先生很难受。他取消业务的时候问销售人员为什么,销售人员说,只能取消。至于这个套餐是怎么出现的,他还得问通信公司的客服。“球”踢给客服人员后,是官方的“我们会反映你的问题,稍后回复你”;赵先生在《全面召回》中提出的听取授权打开包装的建议也被驳回,随后的“回复”更是不为人知。赵先生一想,只赔了9块钱,就不追究了。

但我不希望这场“无意识”的包“游戏”就此结束。一年后,赵先生在办理一次手机卡套餐业务时,竟然发现自己被加了两个“9元5G流量套餐”,并且已经充了10个月的费用,这让赵先生再也忍无可忍了!

赵先生的手机卡为父母绑定了副卡,家人也接到过带有“私人号码”的套餐推广电话,但没有一个同意开通。这两个套餐是怎么加到他手机卡上的?从通信公司的分公司到总公司,没有任何解释,待遇一拖再拖...

这个数字背后真的是“客服经理”还是“别人”?包头交通广播记者联系知情人求证,得到的答复是:通信公司委托的外包公司人员!

原来,一些通信公司将推广业务外包给第三方公司,这些公司雇人给自己的手机用户打电话,推广最新的套餐业务。因为涉及到业绩,有些外包公司人员会通过送流量、送礼品的方式招揽客户,但也有一些外包公司人员通过“含糊其辞的询问”“默认确认”这种粗暴的手段来增加业绩。这一招尤其是对老年朋友屡试不爽,赵先生很可能就落入了这个“套路”!

很多朋友都接到过这样的“套餐推广”电话,但你不知道的是:这种操作是“非法”的!

首先,它侵犯了我们的隐私,并可能导致被不法分子利用的风险。我们在办理手机卡时,如果销售人员没有明确告知我们个人信息的使用和授权情况,即使合同中写有相关授权协议,也可以视为“格式条款”,不作为合同的组成部分。显然,将我们的个人信息交给外包公司侵犯了我们的隐私权。而且由于电话推广没有使用通信公司的官方号码,我们无法鉴别真伪,增加了被不法分子诈骗等利用的风险。

其次,手机卡套餐可以视为合同,合同的修改必须有明确的授权和证明。无论是营业厅更改套餐的单据,还是客服人员电话邀请更改套餐的用户授权录音,都是必须的,“默认确认”是不行的。

此外,民法典增加了“电话营销侵权”条款,防止电话营销过度,否则,用户将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最终,投诉无门的赵先生拨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电话,24小时内他就接到了通信公司内蒙古总公司的电话。

客服人员表示会补偿赵先生200元话费,同时在系统中标注了赵先生的主副号。应该不会再有这样的电话了,赵先生的问题终于解决了。

FM89.2包头交通广播“3.15”特别策划“消费维权,我们在行动”已经启动,主持人、记者联手由市场监督管理局、律师行业、汽修行业专业人士组成的“维权支持团”,解决消费纠纷。赵先生的遭遇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它不是个例。也希望有过类似经历的听众能够合理维权,投诉,共同促进电信企业的良性发展。

来源:包头892交通广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61490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06
下一篇 2022-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