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曲《黑色星期天》真能杀人还是炒作?背后的自杀模仿引人深思

禁曲《黑色星期天》真能杀人还是炒作?背后的自杀模仿引人深思,第1张

黑色星期天很难入睡。

我生活在无数的阴影中。

白花花叫不醒你。

一辆黑色灵车不能把你带走。

天使不会把你送回去的。

如果我想和你一起走,他们会生气吗?

黑色星期天

相信大家都会听到一些神秘的传说,你也一定听说过黑色星期天,这个传说里可以杀人。

那次网络初期,这封“魔鬼邀请函”在BBS和聊天室广为流传。

出于好奇,我们都想知道这首歌是否真的如此神奇。

关于这首歌杀人的传说,最常见的格式是:

某年某国某军官/青年/作家在家里/酒吧/办公室跳楼/吞枪/上吊。

事后总会有人在尸体旁找到那首歌的总谱,流通中的单曲,或者遗书中引用的那首歌的歌词。

高级版是一个警察不信邪,还买了一张《黑色星期天》的唱片,为了找到一些破案的线索。

然而,听了这首歌后,他神奇地选择了自杀。

但不管是哪个版本,最后总会提到《黑色星期天》这首歌,总共造成一百多人死亡。

因为影响巨大,英国BBC最开始封杀了这首歌,后来美国、法国、西班牙等国也纷纷效仿,封杀了《黑色星期天》。

很快,这种超自然音乐的所有记录都被销毁了,只有一小部分原始乐谱被锁在美国一所大学图书馆的保险柜里。

之后,这首歌成为神曲,被列为世界未解之谜之一。

每当有人出来质疑,就会被一句“你不是在听原版,所以你不会死”而沉默。

黑色星期天作曲家鲁兰斯·查里斯

《黑色星期天》(英文:阴郁的星期天)是两个匈牙利人在1933年写的一首歌。

音乐由钢琴家鲁兰斯·查里斯作曲,歌词由诗人拉兹洛·贾沃尔作词,但只有钢琴家鲁兰斯·查里斯因这首歌而走红。

网上广为流传的黑色星期天分数。

《黑色星期天》确实是一首很悲伤的歌。歌词描述了失去爱人后的悲痛,甚至自杀的念头。

但在历史上,这首歌是否因为年代久远而引发大规模自杀事件,很难考证。

最早的关于黑色星期天导致自杀的英文报道是在1936年3月30日的《时代》杂志上发现的。

这篇文章描述了一个多月前在匈牙利,一个名叫约瑟夫·凯勒的鞋匠留下一张写有歌词的纸条自杀的故事。

同时,报道还将此前多达17起自杀事件与这部自杀神曲联系起来。

比莉·哈乐黛,第一个报道黑色星期天的美国女演员。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英文版《黑色星期天》的制作时间正好是1936年3月。

当时这首歌刚刚被萨姆·m·刘易斯和德斯蒙德·卡特改编成英文。

后来,它被命名为“匈牙利自杀之歌”,由著名的爵士乐女演员比莉·哈乐黛翻唱。

比莉·哈乐黛的翻唱版也是未来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版本。

自从比莉·哈乐黛的翻唱,黑色星期天的市场才在全球打开,知名度和人气大大增加。

据维基百科不完全统计,这首歌全球共有88个版本。

俄语、德语、法语、芬兰语、西班牙语、日语、韩语等。,连粤语版都有。

可谓是各种好玩,什么都有。

可以在维基百科上找到的封面版本

许多年后,人们在迈克尔·布鲁克斯(音乐历史学家和比莉·哈乐黛的制作人)的专辑《淑女日:1933-1944年的比莉·哈乐黛全集》的私人信件中发现了一些内幕消息。信中提到:

“黑色星期天于1936年来到美国,感谢这场杰出的公众运动,这使得这首歌成为著名的‘匈牙利自杀之歌’...真的像神话一样传奇”。

当时他还用了“投资者”这个词作为发明人,证明这是一次有意的商业炒作

《淑女日:哥伦比亚的比莉·哈乐黛全集》

《黑色星期天》全球禁播也是无稽之谈。

历史上这首歌只在英国被禁播过,其他国家找不到禁播的历史。

而且这首歌被英国BBC封杀了,原因也不是会让人自杀。

二战期间的英国首相丘吉尔

当时是二战爆发后的第四年,英国正独自支撑着整个欧洲战场的危机。

在这种背景下,英国BBC出台了禁播政策。

究其原因,就是当时那些不符合战争需要的腐朽声音,不仅不能安抚军民,还会导致士气低落,人心涣散。

毕竟即使是现在,不符合中国24字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分分钟被屏蔽也不足为奇。

然而,BBC禁播的不仅仅是黑色星期天,而是大量悲观厌世的歌曲。

此外,只有比莉·哈乐黛,一个黑色星期天的版本,是无辜的。

当时,比莉·哈乐黛的歌曲是出了名的哀怨和悲伤,所以“黑色星期天”这首歌并不是她唯一被BBC禁播的歌曲。

比莉·哈乐黛有两首歌在BBC禁歌列表中(以G开头)

这样看来,美国流行的“黑色星期五”确实有商业炒作的嫌疑。

然而,有一点是肯定的,创作这首歌的钢琴家鲁兰斯·查里斯确实是自杀的。

1968年5月13日,鲁兰斯·查里斯从布达佩斯一间公寓的窗台跳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然而,生于1889年的鲁兰斯·查里斯自杀时已经69岁了。

鲁兰斯·查里斯的墓碑与新闻报道的时间不同。

1968年5月14日的《纽约时报》第84页报道了这一事件,其中描述道:

20世纪30年代是严重经济衰退和政治动荡的十年,塞雷斯的忧郁歌曲被认为是自杀人数激增的原因。

其实《黑色星期天》的成功让他不开心,因为他知道自己再也写不出这么优秀的作品了。

1968年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

我们都知道匈牙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二战爆发前就在欧洲。

当时匈牙利还没有从一战战败中恢复过来,二战前的阴云又回来了。

经济萧条,政治矛盾,文化自然陷入虚无。自杀并不罕见。

而这首阴郁的歌也符合当代的氛围,广受欢迎也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匈牙利的高自杀率并不是那个时代独有的,因为即使在现代,匈牙利也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肖伟学校

当时又有一个炒作团队,针对匈牙利的高自杀率,居然开办了一个“微笑学校”,收取高额费用,教人们如何微笑。

但是根据照片中的穿着和环境,后来被很多人质疑。

这个“微笑学校”根本不在匈牙利布达佩斯,而是在美国。他们甚至伪造了许多假照片。

布达佩斯风格的自杀照片的诞生

但是,即使有很多商业炒作的成分,也不能排除《黑色星期天》或者其他艺术作品会导致自杀。

因为除了禁忌之歌《黑色星期天》,曾经还有一部著名的小说,被认为是死亡率最高的小说。

少年维特的烦恼

这本书是歌德的文学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讲述了一个名叫维特的年轻人被爱情折磨的故事。

因为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一个名花有主的女孩,维克多绝望地自杀了。

这本书是1812年战争前最畅销的小说之一,也掀起了一股愚蠢的自杀模仿潮。

很多年轻人把维克多当成英雄,摘抄他的书信,模仿悲剧偶像的打扮和做作。

维克多成了那个时代最时髦的悲剧演员,每隔一段时间,报纸上就会有少男少女为维克多的惨死而痛苦的报道。

但事实上,一首歌或者一部小说真的能造成如此恶劣的影响吗?

1974年,美国社会学家大卫·菲利普斯创造了这样一个概念:

威特效应(Witt effect),用来描述那些由媒体引起的模仿行为,也被称为“自杀感染”。

现代对这种诙谐热的研究指向了另一个方向——媒体报道导致的自杀模仿。

事实上,媒体报道对自杀事件的影响远大于艺术作品引发的焦虑。

那些被媒体详细描述和设计的自杀场景,对读者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从1947年到1968年,菲利普斯发现,在每一次耸人听闻的自杀新闻报道后的两个月内,美国的平均自杀人数增加了58人。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一次自杀的大报道都会杀死58个本可以活下来的人。

同时,菲利普斯还发现,一个地方关于自杀的宣传比较多,当地自杀的也比较多。

其实我们身边可以找到很多案例。

2003年愚人节,著名影星张国荣跳楼自杀。自然,这是媒体最喜欢的新闻。媒体大张旗鼓,报道铺天盖地。

短短9个小时,6人选择跳楼结束生命。

接下来的半个月,香港出现了一个自杀的小高峰,比平时的平均自杀人数高出2.7倍。

当时英年早逝的张国荣被媒体打上了诗的标记,称赞他的自杀是“飘走了”和“惊人的伤口”,用他的死“完成了一个传奇”。

而这种“诗意的追求”往往会让年轻人,尤其是追星族欣喜若狂,带来不那么“诗意”的后果。

然而,这些自杀事件最明显的模仿效果是1962年8月玛丽莲·梦露的自杀。

媒体曝光后,当月美国新增自杀病例303例,数字惊人。

尽管影响自杀的因素非常复杂,而且迄今为止还没有得到深入研究,但许多证据表明,媒体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所以在世界卫生组织和很多西方发达国家,都有自杀报道的媒体手册。

比如不要有自杀的具体细节,不要公开遗书,慎用照片和视频,不要美化自杀。

但在这个互联网兴起的时代,大众媒体报道自杀事件的负面影响自然变得更加难以控制和考量。

回过头来看,可以说用黑色星期天这种可以导致自杀的噱头来进行商业炒作,不是愚蠢就是恶劣。

这让人想起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他说:“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屈从于娱乐,毫无怨言,甚至沉默不语。结果,我们终于变成了娱乐至死的物种。”

最可悲的是那些容易受自杀影响的人。

甚至他们最后结束生命的方式都来自于模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61485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06
下一篇 2022-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