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铁道兵的故事

抗美援朝铁道兵的故事,第1张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赵宇航

抗美援朝铁道兵的故事,第2张

图为抗美援朝担架队运送伤员。(抗美援朝纪念馆供图)

辽宁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里有一件特殊的文物。它长300厘米,宽67厘米。它由几根圆木和草绳组成。长方形木骨架之间的一些草绳已经破损断裂。如此简陋的文物,让人猜不出它的用途,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担架队运送伤员用的担架。

在战场上,担架队主要承担从火线上抢救伤员并送往后方救治的任务。曾经的英雄宁如仙是担架队的一员。1950年11月,宁汝贤跟随辽宁阜新担架队,在乡亲们的欢送声中离开了家乡。

在第五次战斗中,他冒着敌人的炮火,穿梭于硝烟弥漫的战场,拯救了数百名伤员。“有时候天黑下雨,路滑,起步就泥泞。敌人的炮弹不停地落在担架的前后,地上有很多弹坑。每绕过一个弹坑,担架就颠簸得厉害。”

最难的是把伤员抬到山上。如果你不小心,伤员会从担架上掉下来。为了让担架更稳,宁如仙想了一个办法。他走在前面,脖子上挂着担架,双手撑地跪着,后面的人站着。山路上锋利的石头已经磨破了他的膝盖,让他的裤腿被鲜血染红。但他说他当时只有一个想法,救死扶伤才是重要的。

“担架队员之所以把伤员看得比自己还重,是因为担架上躺着钢铁的战士。”抗美援朝纪念馆讲解员冷说:“战士们英勇顽强、甘冒生命危险的感人故事,是他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他们钦佩这些士兵。"

据宁汝贤回忆,有一次他们冲破重重封锁,把伤员抬到一个被敌机破坏的房子里休息。其中一名骨瘦如柴的女兵,双眼紧闭,左腿用夹板夹着,血迹斑斑,但她没有尖叫。

宁贤和战友们给她清洗伤口,翻身,给她换脏衣服,悉心照料。受伤的女人很感动,告诉宁如仙,她叫黄启荣。她19岁,在学校参加了志愿军。当部队前进时,她踩到了地雷,炸掉了一条腿。宁贤真佩服这位女兵,专程护送她到宜川兵站。上车的时候,她紧紧地握着宁如仙的手,说:“我想回来。战场上见。”

“那时候很多军人,和黄启荣一样,上不了火线受点轻伤。如果他们受伤了,他们不得不继续战斗。无数勇士在身受重伤后,从血泊中爬了起来,继续向敌人冲去,甚至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敌人的枪口。即使战斗只剩下一枪,他们仍然坚守阵地,与敌人顽强战斗到底。这样的故事可以讲上几天几夜。冰战士宋阿毛和他的战友就是典型代表。”冷源的冰雕连是指20军59师177团2营6连,在长津湖战役中坚守死鹰岭高地。

宁宪入朝,长津湖之战打响。当一支突围的敌军通过死鹰岭时,埋伏在高地的六连士兵未发一枪,敌人就这样逃走了。兄弟部队官兵发现后,派参谋到死鹰岭高地询问原因。当这位参谋赶到死鹰岭高地时,他惊呆了。战士们一个个躺在雪坑里,枪放在路上,但都被冻死了。

原来,为了不暴露目标,6连125名战士保持伏击姿势,一直待在冰天雪地里,直到被冻成“冰雕”,壮烈牺牲。“当我们奉命追敌,经过死鹰岭高地时,发现战士们已经很辛苦了。”时任志愿军27军1营3连副教导员的邹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差点哽咽。“那一幕真的很悲惨,永远不会忘记。”

英勇的志愿军战士不怕牺牲,也激励着担架队员。战前动员时,有人向宁如仙描述战场有多激烈,他却说:“我报名的时候就想好了,要死在前线。”他的担架队出国时有170个兄弟,回国时只剩下120个。

“在朝鲜战场上,大家之所以不怕牺牲,锐意进取,是因为对他们来说,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他们在朝鲜战斗是为了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他们愿意为此奉献一切甚至生命。”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戴美玲说。

打扫战场的战友在冰雕连小战士宋阿毛的口袋里发现了一张纸。上面写着他的最后一句诗:“我爱我的亲人和我的祖国,我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我绝不会向你屈服,即使冻死,我也会骄傲地站在我的位置上。”

“当时敌人的装备比我们强多了。”冷源说,面对朝鲜战场冬天零下三四十度的低温,有的敌人穿着羽绒服,鸭绒睡袋。“我们有什么?我们的许多士兵穿着单一的衣服和裤子。有的战士吃一口炒面加雪,吃冻成冰疙瘩的土豆,一个个融化,再融化再嚼。”

“抗美援朝战争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通过顽强斗争取得胜利的英雄壮举和壮丽史诗。”戴美玲认为,抗美援朝战争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就是空精神。“虽然中国今天的国际地位已今非昔比,但代代相传的抗美援朝精神仍然可以带来力量的源泉,使我们能够团结一致,无所畏惧地面对前进道路上的任何风险和挑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61044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06
下一篇 2022-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