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芷江红色故事

怀化芷江红色故事,第1张

红军担架的故事

记者龚燕通讯员吴香苗

怀化芷江红色故事,第2张

隧道转兵纪念馆里的红军担架珍藏。

在通道转兵纪念馆里,一对长两米多、宽半米多的铁担架在众多长征时期保存下来的文物中鹤立鸡群。这个担架看起来很普通,但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家庭几代人坚守的感人故事...

3月,通道侗族自治县牙屯堡镇文坡村,草长莺飞,春意盎然。

3月17日,记者沿着蜿蜒的道路,走访了故事主人公苏在金的后人。

怀化芷江红色故事,第3张

通道自治县为苏的家人免费发放了捐赠红军担架证书。

在文坡村的一条公路旁,矗立着一座三层楼的砖房。镇政府的干部告诉记者,这是苏在金的曾孙苏龙坤的家。离家不远的地方,刚从镇上下班回来的苏龙坤正在家里的鱼塘上撒鱼料,看着池塘里肥肥的鱼,脸上满是藏不住的喜悦。

“我们家每个人都清楚地记得曾祖父‘担架’的故事。”农活忙完,苏龙坤把记者迎进了他家。得知来意后,他回忆起往事。

一个红军担架,五代人80多年。

那是1934年的一个冬日,苏龙坤的曾祖父苏在金上山砍柴,突然听到一声呼唤:“老乡,你过来,我们是红军,请你帮个忙。”当他走过去的时候,他看到两个衣衫褴褛、疲惫不堪的年轻人抬着一副担架。

他们自称是红军,说是掉队了,要去追部队。抬担架不方便,也不安全,但这个担架救了很多红军战士的命,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应该继续使用它。他们不能扔掉它。他们想请老乡(苏在金)帮个忙,保管一会儿,说:“以后就拿。”

苏进回忆说,前几天很多红军战士路过董家村,不像国民党和土匪欺负董家,就答应下来,等到天黑,悄悄把担架抬回家,藏在阁楼里。

但不知何故,国民党民团听到了风声,很快前来询问担架下落,并以涉嫌土匪身份将苏在金抓到乡公所审问殴打。然而,无论民团如何拷问,苏在金都坚称不知道担架的事。团里找不到什么招数,也找不到担架,只好把满身是伤的苏在金背回家。

回到家中的苏在金日夜守候,还是没想到红军来接担架。临终前,他告诉儿子苏和孙子苏海富“这是红军的担架”,并叮嘱后人“用生命保护好担架”。以后会有人捡的。"

“文革”期间,苏家因为这个担架受了委屈。当时造反派坚称红军担架是王素的生父苏在金偷的,并把时任大队长的王素揪出来批评。有一次,造反派把担架作为战利品拿到旅部存放。直到1979年,才悄悄把苏的担架从旅部搬回苏的家。苏死后,保护担架的责任就落在了苏海富的肩上。

就这样,年复一年,代代相传。经过80多年的岁月和世代相传,这个担架成了苏家的“传家宝”。

怀化芷江红色故事,第4张

苏龙坤和父母在老照片中追忆往事。

怀化芷江红色故事,第5张

苏龙坤讲述了他和父亲当兵的故事。

一场家庭会议,见证了一场军民鱼水情。

2014年春节刚过,苏家召开了一次非同寻常的家庭会议。

大家都在猜测:有哪些重要的事情需要在会上决定?苏海富说:“是这样的。渠道转业军人纪念馆想收藏我们家珍藏的红军担架。大家商量一下,看看能做些什么?”

弟弟苏海金说:前几年有个文物贩子出价三四万买我们的担架,我们没答应。

二哥苏海波说:爷爷答应红军留着担架,红军再也没回来拿。现在放在转业军人纪念馆,正好体现了它的价值。爷爷在天有灵,会支持我们的。

大家意见很大,都舍不得捐。最后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苏海富,看他怎么说。

苏海富在家里排行第一。他参了军,当过村书记,还当过县人大代表。他为人公正正派,在村里和家里都有很高的威望。苏海富看着大家,动情地说:“红军长征时,牺牲了很多人,才给我们带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守着担架,不仅是爷爷的郑重承诺,也是我们所有董家人的承诺。我的意见是免费捐给渠道战士纪念馆。这也是对两个红军的一个交代。”

听了苏海富的话,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一致同意。

苏的祖孙们代替当初对红军许下的诺言,冒着生命危险守了担架80年。直到家庭会议结束后,红军担架才离开苏的家,进入藏通道战士纪念馆,成为董家信守诺言、军民鱼水情丰的见证。

一段段深厚的历史,推动着红色力量的代代传承。

“这张照片是我父亲苏海福1970年在天津服役时拍的,下面这张照片是我在江苏南京服役时拍的……”在苏龙坤的家里,紫色电视墙的上方,有两个相框,特别显眼。里面的内容都是父子俩当年参军时拍的照片。

苏龙坤告诉记者,受曾祖父苏在金答应帮助红军保管担架的影响,他从祖父那一代起就对共产党扎下了深厚的感情。整个大家族有十几个人当过村干部,入党,参军。苏龙坤的祖父苏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曾被冤枉,但他的信仰是坚定的。他的父亲苏海富当了30年村干部,带领群众努力修路架桥建学校。苏龙坤是在良好家风的影响下参军的。

镇政府也很关心苏龙坤参军退伍后的生活。2017年,在县、镇、村三级的关怀下,苏龙坤从部队退伍后回到牙屯堡镇当禁毒专业户。在部队养成的扎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和组织的精心培养下,苏龙坤进步很快,入党了,当上了村干部。现在他还是文坡村的党委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

“现在日子越来越好了。我可以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还可以住新房子。”苏龙坤高兴地说,他不仅有稳定的工资收入,家里还利用自己的土地开发了2亩鱼塘,种了3亩多油茶和2亩中药材,年收入6万元左右。

“以前,我爸妈带领乡亲们辛苦劳作。现在接力棒已经交到我手里,我要接过这个接力棒。”苏龙坤说,随着岁月的变迁,长辈们在共产党领导下完成了各自的使命。现在党的政策越来越好了。作为一名老兵,一名共产党员,更要坚守共产党人的纯情,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苏龙坤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自从当了村干部,他对村里每家每户的家庭情况了如指掌。谁有困难,总是在第一时间出现帮助解决。从努力脱贫到致富,苏龙坤把曾祖父苏在金的“一副担架”精神贯穿在工作中,竭尽全力为全村谋发展、办实事。

“我们这个大家庭受爷爷影响,一直相信共产党。解放后,享受党的阳光雨露,大家对党的感情很深,核心跟党走。”苏龙坤说,等以后孩子们懂事了,就把这个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讲给大家听,让这段红色历史被更多的人知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61036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06
下一篇 2022-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