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殖民地时期,印度首都是

英国殖民地时期,印度首都是,第1张

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被镇压后,英国的统治,从表面上看,似乎变得“温和”了。

印度的庸俗习俗更早受到英国人的强烈谴责和坚决取缔,如埋葬寡妇、溺死女婴、童养媳等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又被默许了,并赢得了印度人民的心,尽管他们被英国人深恶痛绝。

英国殖民地时期,印度首都是,第2张

此外,英国开始努力安抚印度上层阶级。维多利亚女王的圣旨宣称:“我们应该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王子的权利、尊严和荣誉。我们将坚持尊重和维护所有世袭土地权利的坚定意志。”在文字上,让那些印度王公重新找回满满的自尊。

英国确实信守了承诺。从1858年到1947年英国退出次大陆的90年间,本土国家都是整齐划一,一个都不缺。在英国政府控制、拉拢甚至庇护的政策下,印度王公们“几乎对英国忠贞不渝”,印度本土邦从此成为“英属印度主权的基本支柱”。

到20世纪初,印度次大陆共有562个土著邦(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斯里兰卡)。其中级别最高的有四个土邦王,分别是巴罗达、迈索尔、海得拉巴和查谟克什米尔(这个声音太大了)。以上四个吐蕃国的国王享受21响礼炮的待遇,在接待规格上相当于欧洲王室

英国殖民地时期,印度首都是,第3张

20世纪40年代末,英国体面地从南亚次大陆撤出,留下了印度分治计划。但该方案对土邦的归属非常模糊:“土邦可以基于地理联系加入印度自治领或巴基斯坦自治领,但不允许建立独立国家。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土生土长的国家正好在印巴边境,这个土生土长的国家如何决定自己的归属?真的存在这样一个本土国家,那就是克什米尔。

克什米尔君主是印度教,而70%-80%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克什米尔不同地区分别倾向于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虽然克什米尔名义上属于大君管辖,但这个时候,他说什么都不是——克什米尔大君自己早就逃到印度去了。

至于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巴基斯坦提出通过全民公决来决定(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穆斯林肯定更倾向于巴基斯坦);印方认为,克什米尔由印度教徒统治时,加入印度是顺理成章的事,与穆斯林人民无关。

此后,两个全新的国家围绕克什米尔开始了对抗模式。他逃到印度克什米尔老家,那里的大君氏族很远,从此没落。

英国殖民地时期,印度首都是,第4张

那么,其他本土国家很容易选择支持巴基斯坦或印度吗?

当然不是那么理想。无论是印度国大党还是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都受到了当地各邦诸侯不同程度的抵制。除了克什米尔,还有两个意志特别坚强的——海得拉巴和朱纳加德。

这两个本土邦的情况差不多,正好和克什米尔相反。在海得拉巴和朱纳加德,80%以上的人是印度教徒,但王公和上层统治阶级都是穆斯林。图邦位于印度中部的南部,在分治方案的印度地区。

英国殖民地时期,印度首都是,第5张

在这种情况下,穆斯林王公们并不想归属印度,但他们的领地远离穆斯林聚集的巴基斯坦。因此,他们不愿接受印度的分治计划,并一再要求英国政府允许他们作为自治领留在英联邦。

尤其是海得拉巴,是上面提到的四个最高级别的本土国家之一,面积8.2万多平方公里,人口2000多万,海岸线很长,面积都和欧洲一些国家差不多。而且还挺丰富的,资源丰富。王功曾是美国《时代》周刊(下)的封面人物,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据说用作镇纸的钻石是海德拉巴大王子用旧报纸包着的,比英国国王王冠上的钻石还重,他被称为土邦王公的首席大王子。

英国殖民地时期,印度首都是,第6张

请求失败后,朱那加德王公最终决定加入巴基斯坦,想成为巴基斯坦的一块“飞地”。

然而,随即,朱纳加德图邦居民暴动,穆斯林王公逃往巴基斯坦,印度政府成功接管图邦政权。1948年举行全民公投,绝大多数居民同意加入印度。

再看前面提到的海得拉巴,这个最坚决,直接打起了“独立”的旗号。

海得拉巴组织了一支10多万人的武装力量,装备了从巴基斯坦走私进来的武器;印度调动了几十万军队,包括空军。

1947年9月,尼赫鲁不顾分治方案中“本土各邦可以自决”的规定,毅然下令发动军事进攻。海德拉巴的民团不是印度军队的对手。仅在四天内,就有2000多名义务警员死亡。印度军队以42人死亡的轻微代价占领了海得拉巴的全部土地。最富有最强大的本土邦被年轻的印度军队轻易击败,但其政治意义远远高于军事意义。

此后,在印度,剩下的被暗算的中小地方君主纷纷宣布效忠国大党和印度新政府。

英国殖民地时期,印度首都是,第7张

国大党政府利用这一形势,成立了专门的地方政府部门,决定逐步废除封建落后的地方政府制度。

主要有三种方式:1。和平重组。联邦政府通过与各土地邦的王公签订条约,以所谓“赎买”的形式将土地邦纳入印度联邦,同时给予大君家族一次性补偿,再以“年金”的形式给予补贴;

2.军事占领。镇压暴乱后,海得拉巴、朱纳加德等独立且有影响力的本土邦直接进行武装占领;

3.直接接手。对于那些处于战略要地和边境地区,组织松散,群龙无首的地方州,他们会不签合同,直接派人接手。

1950年1月,印度宪法生效,全国划分为28个省,从法律上废除了土邦。1956年,根据语言原则重新建立州,消除了行政区划中地方州的残余形式;1971年,各州王子的一些特权和年金被正式取消,他们的大君王称号也被取消。甚至王室的一些私人资产也被没收。从此,印度的原生邦制度走到了尽头。

现在我们经常会看到两种极端的新闻,比如印度南部邦王室举办土豪婚礼,超模宣布与印度王子拉希姆·阿迦汗(阿迦汗殿下的长子)订婚,婚后将被授予“公主”称号。

(项目现场)

英国殖民地时期,印度首都是,第8张

几年前,王子的妹妹阿加汗·萨拉公主嫁给了马克·博伊登。这家人虽然是印度王公,但全家都住在法国。

英国殖民地时期,印度首都是,第9张

事实上,虽然这些“王子”和“公主”的称号是他们真正的祖先传下来的,但在1971年,土邦王室的称号被印度政府完全废除后,就不再被印度政府承认,也就没有了法律效力,也就是王室只是自娱自乐而已。

还有意志坚强的海得拉巴君主,他的后代是印度宝莱坞著名影星阿里汗。

另外,一些大君的后代,有自己的产业,善于经营,是当代印度的土豪,过着比祖辈更像国王的生活。

下图中,焦特布尔王室的葛佳·辛格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私人住宅(注意不是其中之一)。

英国殖民地时期,印度首都是,第10张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画风是关于土邦大君的后代,这种画风在新闻中也很常见——曾经“富如敌国”的印度王室,其后代却生活在贫民窟。

这是关于阿里泽王子和他的妹妹和母亲。政府停发年金后,既无财产可继承,也无生存技能。一家三口长期住在火车站,后来被政府清理,最后住在贫民窟。

甚至在名义上正统的英属印度时期,末代莫卧儿皇帝的曾孙和儿媳,带着6个孩子,住在贫民窟,靠微薄的政府救济金生活(下图)。

英国殖民地时期,印度首都是,第11张

同样还有奥迪沙邦大君,靠村民救济活到94岁。他继承了很多产业,但都挥霍掉了[/k0/]。政府一停止发放年金,马上就崩溃了。好在人缘好,有村民帮忙,不至于流落街头。

但也有自强型的,比如提普苏丹(一个穆斯林王公)的后代,也是没有财产可继承的。与其他土邦王室后裔肩不能独肩,手不能提筐不同,蒂普苏丹的后裔放下王室身段,学会了靠双手谋生:有的选择拉人力车,有的开煤油经销店做小生意,还有的学会了手艺,成了裁缝,因此能够衣食无忧地生活。

总的来说,1947年到1971年这24年是吐蕃诸侯命运的分水岭。这一时期,一些诸侯的财产被侵蚀或挥霍,导致后代的艰难困苦,成为新闻线索,成为百科全书;也有未雨绸缪,成功转移财富,增加商业价值,重视教育,人脉遍布全球的王子。他们的后代依然活得像国王,或者成为明星、政客等成功人士;剩下的成了普通人,渐渐消失在江湖中。.....

所有文章均为原创,本人拒绝他人抄袭或任意转载。如果我遇到《白鹿原野史》《坚持创作的人》这样的文案,我一定会投诉到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60773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05
下一篇 2022-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