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要在门口放门槛?
01
在古代,门槛起初只是一根地梁,后来逐渐演变成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门槛越高,主人越尊贵。
在中国古代,木结构是建造房屋的主要方式,木结构的基本体系都是框架式的。
底梁主要用来承受侧向推力。
最早是结构和地域的要求和逼迫。最后逐渐演化成熟,产生了各种建筑造诣和用法。
所以其实门槛最早是地梁。
门槛最初的设计是基于实用性,起到结构支撑和防风的作用。老房子没那么精密,门都是木板,普通人家的门板质量更差。门轴也是木枢轴,时间久了会变形,底部会卡住。当你打开一扇门时,你必须先把它抬起来,然后才能推开它,所以它很重。所以门下面要留一个大的空的间隙作为变形余量。
增加地梁可以大大减少变形。如果更高,两边支撑的力矩臂会更大,更稳定。
另外还可以堵住门下的缝隙,避免冷空气倒灌。
后来,门槛逐渐成为主人尊严和身份的象征。
在民间,都说门槛是主人的脖子或后背,忌讳用脚去踩。
比如故宫的门槛就很高。如果不抬脚,就不容易跨过去。
皇家设计意味深长。
文武百官去庙里,大家都是跨进门槛的,需要弯腰。
跨过门槛后,要一直保持弯腰的姿势,以示不敢正视龙的脸,这是你对皇帝的敬畏和尊敬。
而皇族的门槛,不是你想怎么跨就怎么跨的,更不是谁想跨就跨的。
普通官员中间是跨不过门槛的。
公务员从右边进来,武官从左边进来。
七级以下的官员只能望其项背,因为没资格进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