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观的评价段祺瑞

如何客观的评价段祺瑞,第1张

评价历史人物一般遵从如下:

一,要全面的看,不能只看功或只看过。

二,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上,理解人物的一些过失。

第一,自己的立场。这就是为什么太平道之乱会被叫做黄巾起义的原因。

第二,相对全面的了解此人的思想与行为。不应因为一两件事对一个人定性。

第三,代入当时的社会背景。也就是这个人对于当时的社会所起到的作用与影响。

第四,辨析判断。从正反两方面评价是必须的。段祺瑞对请愿学生开枪屠杀,但是却绝不投日。

注意事项:

要想对历史人物做出合情合理的评价,具体注意下列几点:

1特定的历史背景。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人物同样的活动如果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那就可以做出不同的评估。

2确定评估标准。我们看一个人物的活动或举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仅从道义的角度去考虑。而要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等。

3防止以偏概全。通常说人无完人,就是指对人物的评估要一分为二,全面客观。对历史人物要考虑他的阶级性和时代性。

4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其实和他所属的历史时代有关,不管什么时期的历史人物,他都有他的历史局限,因此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不能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审视,必须在现代的基础之上,加以当时历史背景,这样才能客观、公正,这样才是对历史人物的尊重。

段祺瑞(1865—1936),原名启瑞,字芝泉,晚号正道老人,民国时期政治家,北洋三杰”之一。皖系军阀首领。他帮助袁世凯练北洋军,而后以此纵横政坛十五载,一手主导了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的内政外交。有;“三造共和”的美誉,后来因宠信徐树铮,迷信武力统一,为直系击败而下野,曾借助和张作霖和孙中山的三角同盟而短暂复出。但因失去实际权力而成为摆设。一生清正耿介,颇具人格魅力。他还是中国现代化军队的第一任陆军总长和炮兵司令。担任过中国第一所现代化军事学校——保定军校的总办。

段祺瑞走向没落主要由两个方面,一个是失去民心,一个是军事上的失败。

段祺瑞为搞自己的嫡系部队向日本借了很多钱,也从日本进口了很多武器,甚至连马匹都从日本进口的。段祺瑞还以北京政府陆军部的名义向先后借了总额高达3200万日元的军械借款,除此之外,日本向段祺瑞政府提供1400万元,用于编练三个师,另加200万左右的附属机关开销。日本怎么可能会好心帮助段祺瑞,段祺瑞与日本来往的如此密切,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多人的怀疑:段祺瑞一定和日本人有什么见不得光的私下交易。无论是北洋军阀内部还是南方敌对势力,甚至学界都对他失去了信任。再加上巴黎和会外交上的失利,让段祺瑞彻底失去了民心。

面对段祺瑞的狼狈局面,直系的曹锟(直隶)、奉系的张作霖(奉天)、陈光远(江西)、鲍贵卿(吉林)、孙烈臣(黑龙江)李纯(江苏)、王占元(湖北)结成了七省反皖同盟,以清除皖系徐树铮为借口,联合发动了倒皖战争。直皖战争实际只进行了一周,段祺瑞就下了台,皖系剩余军阀势力或是解散或是被吞并,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其中有一个人物的倒戈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吴佩孚。吴佩孚对段祺瑞的对日政策很是不满,甚至怒不可遏,曾怼段祺瑞:爱国之心,人人皆有。我吴佩孚对曹使(曹锟当时任直鲁豫巡阅使)听令,对总统(冯国璋、徐世昌均呼吁和平)听令,独独不听卖国之段祺瑞的令。再加上,吴佩孚在奋力拿下湖南之后,段祺瑞没有湖南督军的头衔给首要功臣吴佩孚,吴佩孚对他痛恨有加。于是吴佩孚不在南下帮助段祺瑞“武力统一”,反而北上,驱逐段祺瑞。

段祺瑞节俭一生,死后只有一个心愿,却被不成器的儿子生生毁掉

自古以来,在党派争斗中失败的一方总是下场凄惨,段祺瑞便是其中一个比较鲜明的例子。当年他斗败了,于1975年5月23日被免除了国务总理的职位。对于这个结局,段祺瑞显然不接受,他回到了天津,在意大利租界公寓里呆了两个月,在这段期间,他公开表示不接受罢免的命令。不过他这仅是困兽之斗,他野心勃勃想要再重新回到权力巅峰,可结局又怎会真如他预料的那般美好。

当时的段祺瑞手上能够动用的势力已经相当有限,他掌管的北洋皖系,看起来似乎挺强,其实不堪一击。在1920年7月爆发的斗争当中,对方仅用5天时间就彻底地击败了他的势力。敌强我弱的局势之下,段祺瑞也不得不低头,选择做退让。他再一次返回了天津,开始不再管理任何的权力争斗,每天下下围棋、拜拜佛,俨然是过起了悠闲的养老生活。他是不是真的就此心死了呢?从他明面上的举动来看,好像是这样,可他背地里的小动作却不是这么表示的。

他一直潜伏着,等待着时机再次出动。当张作霖联手冯玉祥击败曹锟等人以后,他知道这是机会来临,因此又赶忙站了出来,创立下了北洋时期的"临时执政"。不过,这终究只能算是放在台面上的傀儡,并不是真正的握有实权。所以他的辉煌也并未持续太久,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过后,段祺瑞的辉煌也就此彻底的结束了。

这一次他又回到了天津,再次开始吃斋念佛,没事就出去和人家下棋娱乐。不过这次和上一次不一样,上一次是伪装,这一次是真的放下了。毕竟有这么大年龄了,他也没有太大的心力再去斗争,好好的享受一下生活,对此时的他来说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但是,离开权力中心的他生活开始过得拮据起来,这对于早就享受惯了的人来说,算是一件相当难受的事。为了节约开支,一向不问俗事的段祺瑞居然要来了掌家权,对家中任何一笔开支他都要详细过问。可就算这样,他们家也是越过越穷,家底开始不断缩减,家里的仆人一个一个的被辞退,甚至连姨娘都养不起了,不得不将这些姨娘赶回了家。

见到段祺瑞的惨状之后,他的下属们更是佩服他。因为这从侧面就反映了他的清高品性,当年他执掌大权的时候,的确是做到了不贪污的守则。这样一位拥有着底线的当权者,值得大家去敬佩。因而他的下属们看到他的家门前都没有了站岗者,居然自发地去帮他站岗守家。这也证明了段祺瑞这个人作为领导者还是挺成功。

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人一直在找寻一个合适的傀儡。他们挑挑选,最终将目光投在了段瑞琪的身上,段瑞琪曾经的身份加上他自己的影响力,让他作为日本方面的代表者,这对日本方面来说无疑具有优势。日本这边小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段祺瑞却没有让他们如愿。日本方面派了人上门游说,给他开出了丰厚的报酬,表示这笔钱既可以解了他如今贫困的窘迫局面,他同时又能获得一个体面的身份,重入权力游戏圈。但段祺瑞表示:我是一名中国人,绝不做汉奸!

拒绝了做日本人的傀儡提议之后,他便去到了南京。他到的那一天,无数南京少将整装迎接他的到来。第二天又主动拜节中山陵,这是他的一种求和之举,表现了他力挺当局的意思。然后,他又以去看小女儿为理由离开南京去到上海。他明白,南京现如今也是一个是非地,混乱不堪,实在不宜久待。看得出来,此时的段祺瑞是已经没有了当初的雄心壮志,他只想要一个合适的地方安度晚年。

到了上海之后,几经周折的他住进了盛世家宅。这是当年下盛宣怀斥下巨资建造的豪宅,但后来被国民政府封了,现如今又给了段祺瑞居住。他在这里过了人生中的最后三年,这三年里应该是他这后半生最为安稳的一段日子了。他不需要去考虑太多的政治纠纷,每天只需要吃斋念佛,过得比较平稳如意。而且国民政府每个月还会给他2万生活费,这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只不过他心念旧部,因而每个月都会拿1万元给其他人,所以他的余生也并不是过得很宽裕。

因为心怀国家,加上他这些年的操劳损坏了身体,他在1936年11月1日突发胃溃疡,胃部大量出血,最终没有抢救过来,去世了。在他去世之前,段祺瑞就留下遗言,希望自己能够被安葬于北方。但所谓树倒胡孙散,晚年的他已经没有什么影响力了,他去世以后都没有设立治丧委员会,只是在家里设了灵堂,在亲朋好友的帮忙下办完了丧事。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儿子段宏业想要为他寻一个好的安葬处,这比较难。段祺瑞的旧部建议将他安葬于香山宝胜寺,段宏业却不同意,想要另寻一个宝地。结果错失机会,最终使得段祺瑞被草草安葬了事。

段祺瑞的灵柩本来运到了北平卧佛寺暂放,等找到了好地方再将其厚葬。但自卢沟桥事变过后,日军控制了北平,因记恨段祺瑞当年的拒绝,所以强硬无礼的将他的灵柩撤岀了卧佛寺。此时,段宏业想要为父亲找一个好地方是没有可能的,为了不让父亲死后没有一个安息地,他最后只能将父亲葬在北京西郊白石桥外。

对此,段祺瑞的不少旧部纷纷遗憾感叹,这样一位为国付出一切,不贪不抢,忠心爱国之人,死后却没办法回归心心念念的故土。真可谓是世事无常,一切不可料呀!不过这一切又能怪谁呢?只能说他的长子没有过人的远见,看不清现在的局势,还以为自己是能够呼风唤雨的段家少爷。若他当初能够听从别人的建议,最终也不会让他的父亲委屈的被被草草安葬。也是因为他这个不成器的儿子,段祺瑞的小小心愿也没有被达成,也是可悲可叹。

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号称“北洋之虎”,皖系军阀首领,孙中山“护法运动”的主要讨伐对象。段祺瑞在我国近代陆军教育史上,特别是军事院校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1916年至1920年为北洋政府的实际掌权者。1924年至1926年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1926年3月18日发生了段祺瑞政府镇压北京学生运动的三·一八惨案。“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曾胁迫段祺瑞去东北组织傀儡政府,段严词拒绝。

号称“六不总理”,曾四任总理,四任陆军总长,一任参谋总长,一任国家元首。是中国现代化军队的第一任陆军总长和炮兵司令。任过中国第一所现代化军事学校——保定军校的总办。

扩展资料:

“三·一八”惨案中,《泰晤士报》称这次事件是“兽性”的“惊人惨案”,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中国知识阶层无论其政治观点与学术观点有怎样的不同。

均纷纷痛斥执政府和“执政”段祺瑞的行为为“倒行逆施”、“暴行”,“是政府自弃于人民矣”,“是民国历史上黑暗的一页”,学人如蒋梦麟、傅斯年、周作人、林语堂、朱自清、闻一多、王世杰、许士廉、高一涵、杨振声、凌叔华、邵飘萍、陶孟和等,均有文字见诸报端。

梁启超刚刚动完手术,缠绵病榻之中,犹不忘口诛笔伐;刘半农与赵元任再一次词曲璧合,哀声凄楚,传唱京城;鲁迅则有《记念刘和珍君》等文,尤为悲天悯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段祺瑞

1934年春,段祺瑞胃溃疡发作,引起胃部出血,被送进医院,经医治暂愈。3月11日被推举为“时轮金刚法会”理事长。7月17日应蒋介石邀到庐山避暑,9月9日回沪后体质日衰,家人劝他开荤,以加强营养,但被他拒绝:“人可死,荤不可开。” 1936年11月1日段祺瑞胃病突然发作,急送上海宏恩医院救治,2日在医院病逝,终年七十二岁,3日行政院决议国葬段祺瑞,5日国民政府明令特予国葬注(8),按佛教礼仪大殓,于右任、张群、居正等军政要员前往致祭,上海下半旗致哀。11月11日灵柩运抵北京西山卧佛寺后殿。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段祺瑞家人匆匆将段埋葬于北平西郊白石桥附近。1949年1月北平解放,段墓移到北郊清河镇。1963年秋移葬于北京西郊香山附近万安公墓。章士钊题写了墓碑:“合肥段公芝泉之墓”。

求采纳

作为民国三大军阀和北洋三杰,段祺瑞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三造共和是大家广为称颂的。

一造共和

民国元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袁世凯出山,急令段祺瑞为第一军统领兼湖广总督。段祺瑞由于早年出国留学,接受了西方民主共和的思想,深知中国的落后源于集权腐败的家天下统治。于是在讨伐革命军时,并不真的大举进攻,而是与革命军谈判并接连电告清廷内阁、军咨府、陆军部,声言:“共和思想已深入将士之心,将领颇有不可遏之势。压制则立即暴动,敷衍亦必全溃。”

民国二年(1912年)1月26日,段祺瑞联名握有重兵的46名将领,致电清廷内阁、军咨府、陆军部,一致要求“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清廷如不速断,则江海尽失,势成坐亡”。2月5日,段祺瑞再率第一军全体将领致电清廷。2月12日,隆裕太后宣布清帝退位。

二造共和

民国四年(1915年),段祺瑞反对袁世凯称帝,所以被迫卸去职务。袁称帝前,他曾五次劝阻,结果三次被拒绝,两次吃了闭门羹。

他劝阻袁世凯称帝,说此事关系国家安危及袁氏身家性命是万不能做的。而袁称帝后,出于他受袁世凯几十年知遇之恩,虽未公开声讨,但绝不参与,且未获任何封赏。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推举黎元洪任大总统,平息了南方革命军的反对声音,恢复国会和《临时约法》。

三造共和

民国六年(1917年)2月16日,段祺瑞力主加入协约国,黎元洪表示反对,因对德宣战问题府院发生激烈冲突,段祺瑞主张宣战,黎元洪不同意,争执不下,段祺瑞去职。

6月14日张勋复辟。后段祺瑞立即到马厂准备讨逆。3日段祺瑞以讨逆军总司令名义发出讨伐张勋的通电,在马厂誓师,并与冯国璋联电数张勋八罪,发表讨伐张勋檄文。

12日即攻入北京,赶走张勋恢复共和。后冯国璋任总统,段祺瑞任总理。

由上可见:一造共和逼迫清帝退位,二造共和反对袁世凯称帝,三造共和则是讨伐张勋复辟。当然他的贡献也不止这一点点,他还被称为“六不总理”,是个清廉之官。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客观的评价段祺瑞全部的内容,包括:如何客观的评价段祺瑞、段祺瑞是什么人物、北洋军阀中的段祺瑞的皖系,是如何从巅峰走向没落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5942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9
下一篇 2023-05-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