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去西天取经经过了哪些地方

唐僧去西天取经经过了哪些地方,第1张

一、路线:

历史上的玄奘曾写过一本《大唐西域记》从书中,我们可以获知,玄奘前往印度取经的路线是长安(今陕西西安)、秦州(今甘肃天水)、兰州、凉州(今甘肃武威)、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南、玉门关、伊吾(今新疆哈密)、高昌(今新疆吐鲁番)、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

屈支国(今新疆库车)、跋逯迦国(今新疆阿克苏)、凌山(今天山穆苏尔岭、大清池(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素叶城(即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南)、昭武九姓七国(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铁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兹嘎拉山口)、今阿富汗北境

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今阿富汗贝格拉姆、巴基斯坦白沙瓦城、印度。

二、事件:

1、大圣大闹蟠桃宴:悟空管理蟠桃园,监守自盗,又赴瑶池,喝光仙酒,吃尽太上老君葫芦内的金丹,逃回花果山,玉帝令托塔天王率天兵去捉拿悟空,悟空打退了众天神。

2、大闹天宫:太上老君将悟空置入炼丹炉烧炼,四十九天后,悟空出来,大闹天宫,玉帝请来如来佛,如来将五指化为大山,压住悟空。

3、偷吃人参果:唐僧师徒路过万寿山五庄观,借宿观内。观主镇元大仙外出听经,嘱咐童儿以人参果款待唐僧。唐僧见果害怕不敢吃,两童子就吃了。八戒恰巧窥见,就怂恿孙悟空到后园偷果。悟空偷得三枚人参果,与两个师弟分吃。

4、计收猪八戒:高老汉夫妇招赘悟能为女婿。酒宴上,悟能酒醉现出真面目,吓到了大家,悟能只能将高**锁在后花园,不许她与父母家人见面。悟空与师父来庄投宿,悟空使用巧计,弄清了猪悟能的来历,经观音点化,唐僧收他为徒,给他取名猪八戒。

5、车迟国斗法:唐僧在车迟国要趋朝换文西行,国师不许,提出斗法,经过祈雨,下油锅,砍头三次斗法之后,三国师都死于非命,现出原形。

6、真假美猴王:唐僧因悟空打死强盗把他撵走,六耳猕猴精趁机变作悟空模样,打伤唐僧,抢走行李关文,悟空跟沙僧回去验真,经过在多路神仙辨别,仍分辨不出,最后还是如来识破假猴。

7,降服黑熊怪:悟空在洞外打死一小妖,得到请贴,变为老住持赴会。因被识破,只好请来观音。观音变为道士,劝熊怪服下悟空变的仙丹,悟空在肚内使熊怪痛不可忍。只好交回袈裟皈依佛门。

8、三打白骨精:白骨夫人一心想吃唐僧肉,于是三次分别变化为村姑、老妇、和老翁,打动唐僧的怜悯之心。唐僧果真上了白骨精变化的当,但三次均被孙悟空识破,金箍棒打“死”。唐僧认为孙悟空滥杀无辜,决心赶走悟空。

9、金公施法灭妖邪:八戒将妖洞之门筑破,妖怪抛出树根做成的唐僧头,被悟空识破。又抛出真人头,骗过三徒。悟空、八戒决心报仇,屯那怪相战,悟突变成瞌睡虫,使众妖睡倒,又去后园解下师父再次入洞将怪绑出,八戒一耙将其筑死,原来是一豹精。

10、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孙行者一调芭蕉扇前方火焰山挡路,悟空向牛魔王妻罗刹女借扇,悟空得到定风丹再到索战,被扇不动;接着变成虫子入洞,飞到茶水中,被罗刹女饮下肚,在腹内翻腾。罗刹女只得将扇借给悟空,悟空扇火不息,方知假扇。

扩展资料:

西游记去过的国家: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去宝象国(今我国新疆境内)、乌鸡国(今我国新疆境内)、车迟国(今我国新疆境内)、西梁女国、祭赛国(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朱紫国(今斯里兰卡)、狮驼国(今印度境内)、比丘国(今尼泊尔)、灭法国(未知)、天竺国(今印度境内)

这也意味着,虽然在小说中,唐僧师徒四人去了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但在实际的路线里,玄奘西天取经经过的国家,则包括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一共5个国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游记

唐僧为什么想着去取经?因为这是皇帝下达的任务,他不得不去。并且他自己也作为和尚,看到国内只有小乘佛法,也有想要取得真经的想法。

皇帝在地府一游中被冤魂吓到

看了西游记原著的人都知道唐僧取经并不是整部《西游记》的开端。在此之前,专门有一个章节谈皇帝地府一游的事情。据说皇帝去地府转了一圈,在地府路过“枉死城”,做皇帝的肯定不小心沾染了很多因果,导致很多冤魂因自己而死,于是这个地方有很多冤魂恨着皇帝。皇帝担心自己以后来到地府过不了这一关,于是就得想办法祛除这些冤魂的怨气,地府人员给的办法就是让皇帝回到现实世界后,去做一场水陆大会。

取真经做水陆大会。

于是等皇帝回到了现实,就立马召开了这一场水陆大会,召集了很一批有才能的和尚。而此时此刻观音到了这个地方,对皇帝说这个水陆大会因为没有“大乘佛法”,所以不能够消除冤魂的怨气,需要取得真经在做一场水陆大会才能够彻底平息这些怨气。于是皇帝就当场颁布任务让那些来讲经的和尚去求取真经。由于此前唐僧受了皇帝的恩赐,此时此刻皇帝提出要求,唐僧自然无法推辞,只能领命前往。

单是讲黄唐僧去西天取经的起因,就写了许多章节,叙述十分详尽,想象很是离奇古怪,不得不说西游记的浪漫色彩是中国古典名著之中独一无二的。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中国四大名著、四大奇书之一。清代多位学者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问题一:唐僧为什么要去西天取经 玄奘出家后福访佛教名师,因感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一作贞观元年),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与当地学者论辩,名震五竺。经十七年,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组织译经,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 五卷。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丰富了祖国古代文化,并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典籍,世称“新译”。曾编译《成唯识论》,论证“我”(主体)、“法”不过是“识”的变现,都非真实存在,只有破除“我执”、“法执”,才能达到“成佛”境界。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历代民间广泛流传其故事,如元吴昌龄《唐三 天取经》杂剧,明吴承恩《西游记》小说等,均由其事迹衍生。

问题二:唐僧取经为何一定要去西天?`` 唐僧本是金蝉子转世,西天如来佛祖门下第二大弟子,地位比经常出场的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还要高。金蝉子既是如来佛祖第二大弟子,为何放着无比崇高尊贵的地位不享,偏偏要转世投胎做凡人呢?做凡人也就罢了,为何又要千辛万苦历尽磨难西天取经呢? 这还要从如来佛祖某一次开坛讲经说起…… 话说这一天,西天如来佛祖莲台高坐,正在给众弟子们讲经说法,下面八菩萨、四金刚、五百阿罗、三千揭谛、十一大曜、十八伽蓝都在认真听讲,有的还不住笔的做笔记。尤其是二徒弟金蝉子,一边听讲一边不住的点头,似乎对老师如来佛祖的课程感受颇深。如来佛祖对金蝉子挺满意,到底是二弟子,领悟的就是快。再仔细一看,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金蝉子哪里是在点头,分明是在打瞌睡嘛。如来佛祖当时气就上来了,这还了得,分明是不把为师放在眼里啊!尤其是当着这么多同学的面,不给他点颜色看看也体现不出为师的尊严。罚站、停课、写检讨,这些都太小儿科,神仙最惯用的处罚方式似乎就是贬下凡间。得了,如来佛祖大笔一挥,将二徒弟金蝉子贬下凡间,做了一个肉眼凡胎的俗人。 要说金蝉子投胎的运气也比猪八戒好不到哪去,猪八戒虽错投了猪胎,但法力还在,对于天庭的记忆一点也没有散失。反观金蝉子,虽说投胎到了官宦家庭,但其法力已完全丧失,对于前生的记忆也完全散失。也该着金蝉子倒霉,他投到娘胎里还没生下来,父亲陈光蕊就被贼人暗杀了,母亲殷温娇也被贼人强行霸占。失身贼人,丈夫遇害,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殷温娇想到了死,但是考虑到肚子里的孩子,她忍辱负重活了下去。或许正应了那句诗: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殷夫人。厄运自金蝉子投胎那天起,就笼罩在他生身父母头上。 小唐僧刚一降生,为躲避贼人伤害,母亲殷夫人就把他放在小木板上顺江流下,故而唐僧小名“江流儿”。顺江而下的小唐僧及时被金山寺长老法明和尚收留,江流儿从降生那天起就做了和尚,岂料这和尚一做竟是直到永远。唐僧自小出家在金山寺,直到一十八岁。 说起唐僧出家的金山寺,大家可能不陌生,《水浒传》里有“张顺夜伏金山寺”一段书,《白蛇传》里的金山寺则名气更大,著名的“水漫金山”便事发于此。在中国古典文学小说里,金山寺大约是中华大地众多寺院中知名度最高的一个,古典小说《金瓶梅》、《聊斋志异》、《三言两拍》等都有关于金山寺的记载或描写。少林寺名声鹊起后来居上,大约也沾了不少金庸、古龙、梁羽生等现代武侠大师的光。总之金山寺在古代是一座知名度相当高的寺院,这一点没有疑义,金山寺在当时全国的地位,大概相当于现在的清华北大在全国大学中的地位。唐僧在金山寺出家一十八年,想必也会学到一些佛家的真东西,这为其后来上京城出家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有句话叫“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唐僧一家虽历经磨难,但终归落了个大团圆结局。殷温娇、唐僧母子相认,老爸陈光蕊起死回生,并调入中央任职。稍有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当时的封建伦理观念,殷夫人到底还是从容自尽了。 关于唐僧的家世,我们还要补充一点:唐僧的父亲叫陈光蕊,唐贞观十三年的新科状元;唐僧的奶奶姓张,具体名字不详;唐僧的母亲姓殷名温娇,外公便是当时的宰相殷开山。当然,上面所说仅指小说《西游记》里的唐僧,不作为历史依据。《西游记》是小说,既是小说,那么就不免要虚构一些东西,比如金蝉子这个人,在佛教中几乎没有记载,吴老先生硬生生将其安排成了如来手下第二大弟子。吴老先生是文人,不是专业钻研佛教的学者,故而我们不能通过《西游记》去了解佛教,就好比我们不能拿《三国演义》去了解三国正史一样。 《西游记》这部小说的主线便是唐僧取经,那么唐僧为什么要去西天取经呢? 单从《西游记》这本书上分析,唐僧>>

问题三:唐僧为什么要取经?为什么要去西天取经? 历代民间广泛流传其故事,如元吴昌龄《唐三 天取经》杂剧,明吴承恩《西游记》小说等,均由其事迹衍生。

问题四:西游记里唐僧为什么要去西天取经? 玄奘取经背景玄奘取经是历史上的一个壮举,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伟大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取经的事情呢?玄奘取经的目的是什么?最后的结果、贡献又是什么? 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就兴盛起来。兴盛的一个表现是翻译佛经。南北朝时人们在佛经的翻译中就已经遇到了很大困难,只能根据当时对梵文的理解,运用梵文的知识来翻译经典,而梵文本身是雅语,所以翻译的难度很大。因此有人就想到印度去看看,到底佛教是怎么回事,真正的佛典是怎么样的。 于是南北朝就已经有人开始了去西天取经的行动。因为语言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所翻译的佛经到隋唐时期就难以阅读了,更别说梵文的佛经了。这就使隋唐时期一些从事佛经翻译的人很困惑。其实这个问题到现在也还是如此,一部《金刚经》不过260多个字,但是大家能讲得很清楚吗?都讲不太清楚。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史,也就是中国对佛经的翻译、理解的历史。因为不懂,就产生了歧义,有了歧义,就产生了争论,有了争论就产生了派别,所以到隋唐时期佛教里产生了很多派别。 宗教,宗是宗,教是教。佛教中有很多的宗,就是因为对经典理解上的歧义而慢慢发展起来的。歧义这么多,怎么办?一些有大志的僧侣就产生了一个很强烈的愿望:去印度看看真正的佛教的情况,看看佛经还有多少,看看中土所没有的经书又是怎么讲的。唐初的玄奘就是这么一个人物,他要到印度去取经完全是因为想探索佛教、佛教经典里的本原的情况。取经的原因就是为了把佛经里讲的问题搞清楚,看更多的经书。 刚才说了,去西天求法的人从南北朝时就已经有了。根据史料记载,最早到西域求法的是三国时代的一位高僧。三国以后,两晋南北朝,也就是从3世纪到8 世纪这段时间里,有很多人到西方去求经。这里边最著名的是东晋中叶的一个僧人叫法显,他的佛学修养非常深,而且梵文的基础也很好。法显西行求法,经过大漠雪山,到了北天竺,然后到中天竺。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法显在印度三年,看了很多的经书,之后带了很多经书回国。去的时候走的陆路,回国走的是水路。从印度到了狮子国,就是现在的斯里兰卡,然后坐船,在海上遇到了风浪,经过辗转漂流,到了苏门答腊,再坐船漂到了现在的中国广州,之后又在海上漂流了很久,才靠岸,上岸一看,已经到了现在的山东青岛了。他一算时间,从斯里兰卡开始,在海上走了三年。不管他带回来的东西多少,他的这种精神是非常了不起的。而且,从此,到西天取经成为了对佛教无限忠诚的一个具有象征性的行为。 据学者统计,从公元3世纪到4世纪,一共有7个和尚从陆路去取经,到了5世纪,有61个人到西天取经,6世纪有14个人,7世纪有56个人,8世纪有31个人。从3世纪到8世纪不断的有高僧离开中土,不顾个人安危长途跋涉到西域去求经。史书上记载的这169个人,其中平安返回的只有42人,大多数人都牺牲了。佛教徒的这种精神是非常坚定的,显示了佛教的感召力,僧侣的追求。 在这样的情况下,到了唐代初年,出现了玄奘西天取经的壮举。玄奘取经是了不起的事情,虽然他并不是第一位去天竺取经的僧人,但他的成就特别大,影响特别大,具有的文化意义特别深远。玄奘取经,一是为了解决佛经中的疑惑,再一个是当时东土的经文太少,他要看更多的经文。所以,玄奘取经也是对公元3世纪以来不断往西天求法这个传统的继承。他决定去西天取经,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说,这也是真理的追求。宗教不管是否能称得上真理,但是对于教徒信徒来说,他们所追求的就是真理。这种追求真理的精神,从3世纪西天取经的事情中就能看出来,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 唐代时佛经更加难读,玄奘的一个徒弟慧立在一本书里说,众人对于佛经是“先贤之所不觉,今者之所共疑”,也就是说,南北朝时的先贤没>>

问题五:唐僧去西天取经究竟花了多长时间? 一、电视剧《西游记》里的唐僧从取经到回到都城长安,共用了16年,原文说:却说八大金刚使第二阵香风,把他四众,不一日送至东土,渐渐望见长安。原来那太宗自贞观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送唐僧出城,至十六年,即差工部官在西安关外起建了望经楼接经,太宗年年亲至其地。恰好那一日出驾复到楼上,忽见正西方满天瑞霭,阵阵香风,金刚停在空中叫道:“圣僧,此间乃长安城了。我们不好下去,这里人伶俐,恐泄漏吾像。孙大圣三位也不消去,汝自去传了经与汝主,即便回来。我在霄汉中等你,与你一同缴旨。”

二、真实的玄奘取经,是用了17年。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三、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俗家姓名“陈t(yī)”,“玄奘”是其法名,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问题六:西游记中唐僧为何要去西天取经 原因有多种:

1、皇耽方面:饱受冤魂骚扰,需要大乘佛经普度冤魂。

2、佛祖方面:金蝉子十世劫难已满,该回来了。

3、个人方面:玄奘大师自己也有这个大愿心,这个也是历史真实原因。

4、观音方面:交差,顺便把原属于道教的几个人人才挖过来:齐天大圣、天蓬元帅、卷帘大将、龙王太子

问题七:《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到西天取经“西天”指的是什么 在《西游记》中,西天指在“天竺国”中的“灵山”。现实中指印度。

西天是指印度,因为古代交通不发达,人们以为印度已经是天的西边了。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3年(629年),年仅29岁的青年和尚玄奘带领一个弟子离开京城长安,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过高昌国时,那里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国王见他们是从大唐来的和尚,非常高兴,愿封他们为护国法师,加上黄金百两、骏马千匹。弟子动摇了,最后留在了高昌国,而玄奘偷溜了出来向西逃去。不料被高昌国士兵截住。没想到他们是前来护送玄奘西去取经的。士兵送给玄奘一匹白马和一些文书,玄奘感激不已。他向王宫方向拜了几拜,就骑马西去了。玄奘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并从天竺带回诸多经书,为中国的佛教发展做出贡献。贞观20年(646年),47岁的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经书657部。而在中国老百姓印象中, 《西游记》中的唐僧(玄奘)似乎是西天取经第一人。 有学者指出,其实东北和尚昙无竭一行25人, 早在公元420年就从幽州龙城(现辽宁省朝阳市)出发西行取经。 这比唐僧西天取经足足要早209年。 朝阳北塔博物馆资深研究人员董高告诉记者, 根据史料记载,昙无竭又称法勇,俗姓李,幽州龙城人。 他10多岁时就出家修行,经常慨叹佛经残缺不全, 又听说高僧法显等人曾去西天佛国取经,遂发誓效仿。 北燕太平12年(公元420年),昙无竭招集志同道合的僧猛、昙朗法师等25名和尚西行取经 。他们途经今天的青海、甘肃、新疆等地,翻越雪山大漠、绝壁深渊, 最终到达如今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多个佛寺修行。 西行取经的25名东北和尚中,有12人坠崖而亡,有8人中途饿死,最终只剩下昙无竭等5人返回中国, 带回并翻译了《观世音受记经》一部。 董高认为,昙无竭等25名和尚西行取经, 从时间上比较,要晚于“天竺留学第一人”东晋和尚法显21年, 但比唐僧(玄奘)要早两个多世纪。 从佛教地位来说,昙无竭只带回1部佛经, 而玄奘带回并翻译的经、论有75部1335卷,法显带回并翻译的佛经有6部24卷。 昙无竭的历史功绩远不及法显和玄奘。 据记者查阅,1999年版《辞海》中,法显和玄奘都有词条介绍,而昙无竭则没有。

问题八:西游记里的唐僧为什么不让悟空直接飞到西天呢? 两个原因

一要经过81难猜能算成功, 如果直接带着唐僧飞到西天去,那就没有西游记这个故事

二孙悟空不能背唐僧,原著中明确的写着不能背,因为唐僧是凡人,孙悟空是神仙,神仙背凡人就像背一座山这么重

《西游记》中的唐僧取经在历史上是确有其事。

立志成为名僧

唐僧俗姓陈,名讳,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生于洛州缑氏镇一个官宦之家。曾祖是后魏的上党太守,祖父是北齐的国子监博士。父亲陈慧,当过江陵县令,隋炀帝大业末年辞官回家。陈慧生有四子,玄奘最小。因为玄奘生活拖累,玄奘的二哥陈素,即后来的长捷法师,小小年纪便被送进寺院,一边识字,一边习经,后来他又到了东都净土寺,成为知名僧人。这时,玄奘家中已经变得十分贫困,二哥便把这个小弟弟带在身边,教他读书认字,传授佛学义理,并有意识地让他学习辩论技巧。玄奘11岁即能诵读《维摩诘经》、《法华经》等,早早显露了佛慧之才。13岁时出家为僧,法号玄奘,少年时代的玄奘潜心于对佛经的研究,足迹遍布四川、河南、河北、湖北等地的著名寺院,拜访求教了许多佛学大师,被人们誉为佛门“千里马”。由于他虚心求教,博采众长,获得了渊博的知识,并且精通佛家经典中的《经藏》、《律藏》和《论藏》,因此彼人们称为“三藏法师”。

玄奘立志做个像哥哥那样的名僧,对于佛理的钻研几乎到了入迷的程度。然而适逢战乱迭起,饥荒不断,佛寺的粮食无以为继,常常饿着肚子学习。玄奘在钻研佛学的过程中发现:有些经文晦涩难懂,词不达意;有些残缺不全,互为乖异;有些取舍不当,精芜杂存;有些前后相悖,存在矛盾。其实这些问题并不奇怪,因为在隋唐以前,译经者良莠不齐,有的胡人不擅长汉语,汉人则不擅长梵文。而且师承派别各不相同,经典传本也有差别,加上众多佛卷多为手抄,因此难免出现混乱局面。玄奘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探本溯源,求得真经。因此他下定决心,西行天竺,寻师访学,把佛经之真谛带回中华大地。

偷偷出境

《西游记》中有唐太宗李世民梦游地府,如患大病,茫然不知所措。适逢玄奘在长安设法会讲经,李世民前去听讲,不禁大受感动。于是命人写了取经文牒,御赐宝马一匹,并与玄奘结为兄弟,率领文武百官把这位御弟送到长安城外,玄奘作为名正言顺的唐僧,从此踏上了西天取经的漫漫之路。

从小说的情节描写中,我们都会以为玄奘是作为唐朝的取经大使而前往西天的,事实上玄奘根本没有受到如此高规格的待遇。玄奘二十多岁时曾经上旨,请求去天竺求法,但是被严词拒绝。因为唐初西域各国连年混战,边境不宁,从国家安全考虑,朝廷暂时禁止私人出入西域各国。玄奘只好留在京城,到天竺人居住的地方熟悉梵文梵语,为日后取经暗暗做着准备。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八月,玄奘决定违禁出国。他晓行夜宿,到达了金城(今兰州市)。在这里设坛讲经,顺便筹集一些路费。当时的玄奘已经很有名气,许多西域商人都来聆听,当得知玄奘有去天竺取经的意图后,纷纷慷慨解囊,还有的帮忙讲明路线,介绍注意事项和联络方法等。不久,玄奘就来到了姑臧县(今甘肃武威市)。他在寺院里看到了朝廷要捉拿他的公文,因此不敢白天上路,只好星夜兼程。过了玉门关,玄奘被戍边兵士发现,差点被士兵用箭射死。校尉王祥命人拦住玄奘,劝告他西天路途实在太遥远了,孤身行走十分危险,能够抵达天竺国的希望几乎没有,希望他回心转意立即东返。玄奘谢绝了王祥的好意,认为一个佛家弟子不能面对困难就畏惧退缩,表示性命不要,也要发誓前往西方。王祥见说不动玄奘,只好以逮捕治罪相威胁。谁知玄奘毫不畏惧,坚定地表明自己的决心。王祥见他连死也不害怕,不忍心再为难这位法师,便为他置备了路上用品,又派了几个心腹,向西送了一程。

烂陀寺历经千辛万苦

玄奘来到敦煌,稍事停留,便大胆闯进一望无际的沙漠地带。一次他失手打翻了水袋,将水全洒在地上。没有了水,在沙漠上是无法继续前进的。玄奘坚持前进,发誓不取回真经不罢休。终于在第五天夜里找到了水源,方才死里逃生。经过天山要塞,由于路险难行,耽误了很长时间,好不容易来到高昌国。在这里,玄奘为国王讲经说法,使之深深服膺,二人还结拜为兄弟。高昌国王本来想要留玄奘住在本国,并答应让全国百姓都做其弟子,被玄奘婉言谢绝。国王看不可强留,于是敕令殿中郎携带绫帛500匹,书信24封,给随骑60,将玄奘安全护送到突厥叶护的牙所。当时大雪山以北六十多个国家都是突厥叶护的部属,高昌国王以玄奘兄长的身份,为玄奘西行打开了通路。

《西游记》作者正是把高昌国王盛待玄奘的事情嫁接到唐太宗身上,其实大唐的皇帝并不支持玄奘西行取经。

后世永远的称颂

后来,玄奘克服重重困难,历经138个国家,终于来到西天取经的目的地——天竺最有名的那烂陀寺。在这里,玄奘经过17年的艰辛学习,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回到了长安,受到数十万人的盛大欢迎。唐太宗当时在东都洛阳行宫,在官员的安排下,玄奘转赴洛阳,受到太宗的接见,随即安排在长安弘福寺里翻译带回的佛经。玄奘除去翻译了大量佛经外,还口述成了十二卷史地著作——《大唐西域记》,详细记录了玄奘法师在西行期间所经过的山川、城邑、特产、习俗等见闻趣事,不仅为以前所有著作所未载,也为朝野人士所未闻。

麟德元年(公元664年)正月,玄奘大师感到心力不足,不得不停下手中的译笔,一个月后在玉华寺圆寂,终年63岁。他对于佛学的贡献,一直为后人所称颂。

西游记里唐僧去西天取经的原因:

1、皇帝方面:饱受冤魂骚扰,需要大乘佛经普度冤魂。

2、佛祖方面:金蝉子十世劫难已满,该回来了。

3、个人方面:玄奘大师自己也有这个大愿心,这个也是历史真实原因。

4、观音方面:交差,顺便把原属于道教的几个人人才挖过来:齐天大圣、天蓬元帅、卷帘大将、龙王太子。

扩展资料:

佛祖通过唐僧到西天取经的这个过程,达到三个目的。第一,人间的众生饱受冤魂的骚扰,需要大乘佛经普渡冤魂,第二,对于一些犯过错误的妖怪神仙,一次表现立功的机会重新成仙的机会,以示我佛法的恩典。第三,壮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能达到和天庭分庭抗礼。

唐僧西天取经,是因为天竺在唐朝人的印象中就是西天取经。或佛经、佛教首先是从西域传过来的。古人对地理的认识是这样的。这里是佛教的发源地,唐僧自然也会去那里取经。

唐僧是以凡人之身来行圣人之事的人,他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外有山川险阻,内有险阻,七情六欲,经历了种种考验。西行的唐僧就是一次修行的旅程。人类能够超越自己,这就是一个例子

玄奘去西天取经经过了110个国家。《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玄奘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

而《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先后经历了宝象国,乌鸡国,车迟国,西梁女国,祭赛国,朱紫国,狮驼国,比丘国,灭法国,天竺国等叫出名字的十个国家 。

生平事迹

玄奘本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学习《涅槃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俱舍论》等经论。因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于是决定西行求法,以解迷惑。

曾陈表朝廷奏请去西方求法,未被允准。贞观三年(629)朝廷因饥荒允许百姓自行求生,他即从长安出发,经姑臧出敦煌,经今新疆及中亚等地,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

进入当时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师从戒贤学习《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俱舍论》《大毗婆沙论》《顺正理论》《因明论》《声明论》等论典,着重钻研《瑜伽师地论》,兼学梵书《声明记论》。

以上就是关于唐僧去西天取经经过了哪些地方全部的内容,包括:唐僧去西天取经经过了哪些地方、玄奘为什么要去西天取经、唐僧为什么去西天取经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5883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9
下一篇 2023-05-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