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怎样的思想和主张

孟子 怎样的思想和主张,第1张

孟子的主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治主张,二是经济主张,总括起来叫做“王道”或“仁政”。在他的这套主张中,处处都闪烁着以民为本的思想光辉。 一、孟子的政治主张 孟子的政治思想很丰富,其中包括保民而王、与民同乐、民贵君轻、天与民归等内容。 (一)、保民而王 战国时期,七个大国不断地发动兼并战争,都想以武力统一天下。孟子也主张天下应该统一,但统一天下不能靠战争,不能靠武力。那应该靠什么呢?他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二)与民同乐 “与民同乐”是忠恕之道的扩展和延伸,讲的是国君与百姓之间要相互

孟子的思想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国家之所以灭亡是因为统治者失去了民心,国君只要时刻牢记“民贵君轻”的治国理念,心怀百姓,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那就可以国泰民安,国柞长久。

1、“心之官则思”,强调思索的重要

《孟子·告子上》中讲:“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唐朝韩愈将此提炼为“行成于思毁于随”。毛泽东喜欢“心之官则思”这句名言所表达的思想方法,多次引用和发挥。

2、“物之不齐,物之情也”,重视事物的特殊性,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和而不同”反对抹煞差别的绝对同一,主张在重视特殊性的基础上注意与普遍性的联结。“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则进一步强调从特殊性出发,是孟子对孔子“和而不同”思想的发展。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强调正确处理“不为”与“有为”的关系

《孟子·离娄下》中讲:“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这里勾画出“不为”与“有为”的辩证关系,只有在某些事情上不为才能在另一些事情上有所作为。孟子对“他为”与“自为”关系的认识,道出“通功易事”才能取得好的比较效益,也包含着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的认识。

扩展资料: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

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参考资料:

孟子思想-百度百科

孟子的思想、政治主张主要有三个:“仁政”学说、“民贵君轻”说、“性本善”说。 仁政:仁政是一种儒家思想。是儒家思想代表孟子从孔子的“仁学”继承发展而来。是孟子学说中的“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等政治理想之一。这种思想主要宣扬“民贵君轻”,“人性本善”理论。 民贵君轻: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 性本善:孟子相信每个人都是向往善良的。 总的来说: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

孟子主张“仁政”。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

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扩展资料: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孟子半身像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

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说的“仁义”,是有阶级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仁是一个古老的政治思想范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思想

以上就是关于孟子 怎样的思想和主张全部的内容,包括:孟子 怎样的思想和主张、孟子的思想主张、孟子有哪些主张和理论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5872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9
下一篇 2023-05-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