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读音

核磁读音,第1张

核磁读音如下:hé,cí 。

核发:核准后发给驾驶执照。

核查:核对审查核查账目。

核糖核酸:含核糖磷酸和嘧啶碱的多核苷酸。主要有核糖体信使和转移均在蛋白质合成中起作用。

核减:审核并进行裁减。儒林外史第四十回萧云仙纔把因修城工,被工部核减追赔一案说了。

核苷酸:核酸的基本单位。由磷酸戊糖核糖或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嘌呤或嘧啶组成。根据所含

碱基,可分嘧啶核苷酸和嘌呤核苷酸根据所含戊糖。

核销:审核后销帐。如这笔帐已核销。

核准:审核后批准详细解释审核批准。如此方案审计机关已经核准。

核弹:原子武器的总称。包括原氢弹等。

核例句:

1、核设施安全顾问委员会的成员。

2、仍然因世界上最严重的核事故留下的种种后果而饱受折磨的人们。

3、拨给巴基斯坦的援助物资仍在审核当中。

4、历史学家对日记选篇进行加注、核查以及阐释。

5、职员问题应该通过培训和考核评定来解决。

6、去年11月,委员会核准了这宗交易。

7、12盎司切成两半并去核的杏子。

8、今后核武器在北约武器装备中所起的作用将不那么显著。

9、俄罗斯和其他加盟共和国承诺销毁他们储存的大部分核武器。

10、这门功课的考核包括书面作业和实际操作考试。

11、店员拿起书,核对了一下封底的定价。

12、《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禁止在大气层中进行核试验。

13、核武器。

14、他们每年对我们进行账务审核,以确保其真实无误。

15、纪录片为核实这些模型中各种细节的准确性提供了机会。

核磁共振(MRI)又叫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继CT后医学影像学的又一重大进步。自80年代应用以来,它以极快的速度得到发展。其基本原理:是将人体置于特殊的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体外的接受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这就叫做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到1973年才将它用于医学临床检测。为了避免与核医学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称为核磁共振成像术(MR)。

MR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脉冲激后产生信号,用探测器检测并输入计算机,经过处理转换在屏幕上显示图像。

MR提供的信息量不但大于医学影像学中的其他许多成像术,而且不同于已有的成像术,因此,它对疾病的诊断具有很大的潜在优越性。它可以直接作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体层图像,不会产生CT检测中的伪影;不需注射造影剂;无电离辐射,对机体没有不良影响。MR对检测脑内血肿、脑外血肿、脑肿瘤、颅内动脉瘤、动静脉血管畸形、脑缺血、椎管内肿瘤、脊髓空洞症和脊髓积水等颅脑常见疾病非常有效,同时对腰椎椎间盘后突、原发性肝癌等疾病的诊断也很有效。

MR也存在不足之处。它的空间分辨率不及CT,带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或有某些金属异物的部位不能作MR的检查,另外价格比较昂贵。

1946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布劳克和麻省哈佛大学柏塞尔等人发现了核磁共振现象,并因此荣获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1971年,美国的达曼迪恩首先将核磁共振信号用于检查癌症。1977年,英国首次获得了人手腕部的磁共振剖面图。进入80年代,由于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和超导技术的飞速发展,核磁共振成像术才日臻完善,并在临床上广为应用。1986年,我国引进了这一技术。

核磁共振成像术,是一种揭示人体“超原子结构(质子)”相互作用的“化学图像”的技术。

要了解这一技术,就需要知道什么是核磁共振现象。

我们知道,任何原子,如果它的原子核结构中,质子或中子的数目是奇数,或两者都是奇数时,这些原子的原子核,就具有带电和环绕一定方向的自旋轴自旋的特性。这样,原子核周围就存在着一个微弱的磁场。而我们可以把每个原子都看作具有一定磁矩的“磁针”。在我们人体的组织中,有不少具有这种特性的原子,例如氢、氟、钠、磷等等。医学上核磁共振技术就是利用人体内蕴藏量最大、占人体体重70%的水中氢原子核,也就是它的质子的共振成像的。那么,人体内的氢质子在一般情况下为什么不显出磁性呢?这是因为这些质子的自旋轴排列紊乱,没有一定的方向,彼此抵消了磁矩。

如果把人体放在一个强大的外磁场里,情况就不同了。这时,体内各个自旋带电磁的质子的磁轴,就会按外磁场的方向或反向,相互平行地重新排列,磁轴顺应外磁场方向者,处于低能状态,反之为高能状态。在此基础上,再加一个与外磁场方向相互垂直的短暂的射频脉冲,激发自旋质子获得横向磁矩,并产生推进运动,部分自旋质子吸收射频脉冲的能量,跃迁为高能状态,以至脉冲暂停,散发出电磁波信号,这一系列过程,就是磁共振现象。自旋质子从发出共振信号,到完全恢复到受射频脉冲激发前的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称为“弛豫时间”。

人体组织器官及其疾病,在磁共振过程中,不同的组织,其磁共振信号强度不同,弛豫时间也不同,从而显示不同的图像。这种图像不仅可提供清晰的解剖细节,还能提供组织器官和病灶细胞内外的物理、化学、生物和生化等方面的诊断信息。

做核磁共振检查时,要拿掉身上各种带金属的物件,平躺在检查床上,徐徐送入“小屋”即可,它不必用任何造影剂,即可显示血管等结构。核磁共振检查对人体没有损伤,可以从任何方向作切层检查,成像有高度灵活性;分辨率高,而且10~20秒种即可成像。

核磁共振主要是由原子核的自旋运动引起的。不同的原子核,自旋运动的情况不同,它们可以用核的自旋量子数I来表示。自旋量子数与原子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大致分为三种情况。

I为零的原子核可以看作是一种非自旋的球体,I为1/2的原子核可以看作是一种电荷分布均匀的自旋球体,1H,13C,15N,19F,31P的I均为1/2,它们的原子核皆为电荷分布均匀的自旋球体。I大于1/2的原子核可以看作是一种电荷分布不均匀的自旋椭圆体。

原子核是带正电荷的粒子,不能自旋的核没有磁矩,能自旋的核有循环的电流,会产生磁场,形成磁矩(μ)。

μ=γP

公式中,P是角动量,γ是磁旋比,它是自旋核的磁矩和角动量之间的比值,

当自旋核处于磁场强度为B0的外磁场中时,除自旋外,还会绕B0运动,这种运动情况与陀螺的运动情况十分相象,称为拉莫尔进动,见图8-1。自旋核进动的角速度ω0与外磁场强度B0成正比,比例常数即为磁旋比γ。式中v0是进动频率。

ω0=2πv0=γB0

微观磁矩在外磁场中的取向是量子化的,自旋量子数为I的原子核在外磁场作用下只可能有2I+1个取向,每一个取向都可以用一个自旋磁量子数m来表示,m与I之间的关系是:

m=I,I-1,I-2…-I

原子核的每一种取向都代表了核在该磁场中的一种能量状态,其能量可以从下式求出:

正向排列的核能量较低,逆向排列的核能量较高。它们之间的能量差为△E。一个核要从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必须吸收△E的能量。让处于外磁场中的自旋核接受一定频率的电磁波辐射,当辐射的能量恰好等于自旋核两种不同取向的能量差时,处于低能态的自旋核吸收电磁辐射能跃迁到高能态。这种现象称为核磁共振,简称NMR。

目前研究得最多的是1H的核磁共振,13C的核磁共振近年也有较大的发展。1H的核磁共振称为质磁共振(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PMR,也表示为1H-NMR。13C核磁共振(Carbon-13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CMR,也表示为13C-NMR。

疾病:全身各系统疾病!

    核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所产生的信号,经计算机重建成像的一种检查技术,可以做任何方向扫描,对机体没有不良影响,没有射线伪像,不需要造影剂,检查范围基本上覆盖了全身的各系统。

   那么核磁共振都可以检查出来什么呢?例如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检查中应用最为广泛,可使病变部位定位诊断更为准确,并可观察病变与血管的关系。对脑干、幕下区、枕大孔区、脊髓与椎间盘的显示明显优于其他影像检查。对脑脱髓鞘疾病、多发性硬化、脑梗死、脑与脊髓肿瘤、血肿、脊髓先天异常与脊髓空洞症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在纵隔疾病检查中。易于观察纵隔肿瘤及其与血管间的解剖关系,对肺门淋巴结与中心型肺癌的诊断帮助也比较大。

   核磁共振是检查疾病最清楚的一项检查技术。五官疾病中,核磁共振可以检查出例如鼻咽癌、眼科肿瘤、视网膜剥离等疾病。脊柱和脊髓疾病中可以检查出脊髓肿瘤、椎管狭窄、椎间盘退行性变等疾病。腹腔和盆腔的疾病中可以检查出腹部脏器的占位性病变、后腹膜病变等。颅脑疾病中可以检查出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血管病变、炎性病变等等。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已日臻成熟完善,上面的就是核磁共振拍出来的影像,可以看到非常清楚。核磁共振已经成为医学影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上也是广泛应用。上面说到的核磁共振能够检查出什么疾病,我列举的只是一小部分,也是这一小部分可以看出核磁共振可以检查出全身各个系统疾病。

以上就是关于核磁读音全部的内容,包括:核磁读音、什么叫核磁共振、什么是核磁共振现象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5648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9
下一篇 2023-05-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