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国最新城市等级划分表

2022中国最新城市等级划分表,第1张

城市等级划分表2022如下所示:

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四线城市、五线城市。

评选指标: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等。

全国共计337个地级以上城市(2021年5月):

一线城市:4个。

新一线城市:15个。

二线城市:30个。

三线城市:70个。

四线城市:90个。

五线城市:128个。

大城市:1000万人口以上。

巨大城市:500-1000万人口。

特大城市:300-500万人口。

大城市:100-300万人口。

中等城市:50-100万人口。

小城市:20-50万人口。

微型城市:5-20万人口。

此外,遍布于我国广大地区的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虽然人口未能达到设市建制的标准,而且这个但由于非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工商业比较集中,也属于城市范畴的一种城镇型居民点。

中国分省区城市等级规模分布模型:

运用与上述相同的理论模型和回归方法。对中国分省区人口规模大于10万的城市等级规模分布进行统计回归。

1、青岛

海滨城市青岛不仅是适合夏天去旅游的城市,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宜居城市。这是一座浪漫海景和人文情怀完美结合的城市,浪漫的海湾环绕着高楼林立的青岛,红瓦绿树点缀其间,碧海蓝天风光无限。

2、烟台

在闷热潮湿时奔向大海才是对夏天该有的尊重。位于山东半岛中部的烟台依山傍海,有着湛蓝澄澈的海洋、蜿蜒漫长的海岸线,还有清新自然的山林和高远的天空、清新的海风。盛夏季节,置身其间,心旷神怡,暑气皆消。

3、青海

一年四季中最适合去青海的季节就是夏天了。此时去青海,不仅天气凉爽,平均温度在20度左右,而且因为树木葱茏丰茂,万物生机勃勃,空气中氧气含量比其他季节都高,更不容易发生高原反应。

一线城市有: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深圳市;二线城市有:无锡市、宁波市、昆明市、大连市、福州市、厦门市、哈尔滨市、济南市、温州市、南宁市、长春市、泉州市、石家庄市、贵阳市、南昌市、金华市、常州市、南通市、嘉兴市、太原市、徐州市、惠州市、珠海市、中山市、台州市、烟台市、兰州市、绍兴市、海口市、扬州市等。三线城市有:汕头市、湖州市、盐城市、潍坊市、保定市、镇江市、洛阳市、泰州市、乌鲁木齐市、临沂市、唐山市、漳州市、赣州市、廊坊市、呼和浩特市、芜湖市、桂林市、银川市、揭阳市、三亚市、遵义市、江门市、济宁市、莆田市、湛江市、绵阳市、淮安市、连云港市、淄博市等等。

温馨提示:以上解释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0-12-29,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

城市等级划分(以城区人口划分):

超大城市:1000万人口以上

巨大城市:500-1000万人口

特大城市:300-500万人口

大城市:100-300万人口

中等城市:50-100万人口

小城市:20-50万人口

微型城市:5-20万人口

相关介绍

2020年4月,日本东京大学发布2020亚洲城市报告,将亚洲146个大城市分为亚洲发达一线城市、亚洲标准一线城市、亚洲发达二线城市、亚洲标准二线城市、亚洲发达三线城市和亚洲标准三线城市六个等级。

其中,中国87个城市榜上有名,占据全部城市的近六成。榜单中显示,日本东京高居榜单首位,紧随其后的是北京和上海。

在第一等级“亚洲发达一线城市”的13个城市中,中国占据5席,除了北京、上海分居二、三位之外,其余三城:香港(8)、广州(10)、深圳(11),在榜上排名却不尽如人意,尤其深圳,还被挤出了前10。

在第二等级“亚洲标准一线城市”中,则以成都(14)、武汉(15)、台北(16)三座城市为首,18座亚洲标准一线城市中,中国占据了8席,余下分别是:杭州(21)、南京(23)、重庆(25)、天津(30)、苏州(31)。

我国的城市按行政级别划分,可分为:

一级市,一级市是指直辖市,与省、自治区同级,直属国务院管辖。

二级市,二级市是指地区一级的市,直属省管辖。

三级市,三级市是指县一级 的市,与县同级,属二级市管辖。

特别行政区,与一级市同级,直属国务院管辖。

城市分级的作用

利于优化和管理。

我国现有城市657个,但在高速城市化的最近10年,城市数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持续减少。根据原有标准计算,当前我国大中小城市比例为1:142:077,中等城市比例较小,小城市严重不足。

这既不符合城镇化发展的金字塔规律,也不符合城乡统筹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全国众多小城镇由于未计算在城市行列导致各种发展受政策限制。

这次城市规模划定标准调整后,不仅增加了对特大城市的认定,而且对城市规模认定过程中不再拘泥于城市等级限制,真正依靠市场配置,根据城市所具备的承载力、人口集聚能力等方面进行认定。

标准改变后,我国城市数量将会大幅提升,我国1 94万个建制镇有很大部分有望改变成“市”,真正形成城市规模金字塔结构。

城市等级划分2021:

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四线城市、五线城市。

评选指标: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等。

全国共计337个地级以上城市(2021年5月):

一线城市:4个。

新一线城市:15个。

二线城市:30个。

三线城市:70个。

四线城市:90个。

五线城市:128个。

中国城市新分级名单

一线城市:北、上、广、深。

新一线城市:成都、重庆、杭州、武汉、西安、天津、苏州、南京、郑州、长沙、东莞、沈阳、青岛、合肥、佛山。

二线城市:

江苏省:无锡市。

安徽省:合肥市。

云南省:昆明市。

辽宁省:大连市。

福建省:福州市。

福建省:厦门市。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山东省:济南市。

浙江省:温州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吉林省:长春市。

福建省:泉州市。

河北省:石家庄市。

贵州省:贵阳市。

江西省:南昌市。

浙江省:金华市。

江苏省:常州市。

江苏省:南通市。

浙江省:嘉兴市。

山西省:太原市。

江苏省:徐州市。

广东省:惠州市。

广东省:珠海市。

广东省:中山市。

浙江省:台州市。

山东省:烟台市。

甘肃省:兰州市。

浙江省:绍兴市。

海南省:海口市。

山东省:临沂市。

其实国家并没有所谓的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城市划分,也没有定义相关的衡量标准。关于对城市几线的划分,更多的是一些房地产商、投资商和有关机构制定的市场战略而划分的,经过媒体的大力宣传,久而久之就成为了大家约定俗成的一种叫法。比如近年来出现的“新一线城市”,就是由 第一 财经 ·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划分的。

在我国政府层面划分城市的方法有两种,首先是行政等级划分,中国城市分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地级市等。

另外一种是按照 城区常住人口来划分,即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50万以上~100万以下为中等城市;100万以上~500万以下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为I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为II型大城市);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为超大城市。

根据这个划分,以2016年城市人口数据为准,我们共有上海、北京、重庆、广州、深圳5个超大城市;天津、武汉、成都、东莞、南京、郑州、杭州以及沈阳8个特大城市,75个大城市,其中I型大城市14个,II型大城市有61个。

至于一线、二线、三线、四线这些城市划分,其实不具备太多实际意义,因此我们也不必过于在意它的划分。

所谓的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城市是一些机构根据城市内统计的数据,进行评估而来,目前大众认可的一二三四线城市划分,是2019年5月24日,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的《2019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为中国337个中国城市重新分级,评出4个一线城市、15个新一线城市、30个二线城市、70个三线城市、90个四线城市和128个五线城市。

分级的主要依据是通过收集170个主流消费品牌的商业门店数据,18家各领域头部互联网公司用户行为数据和机构的城市大数据,按照商业资源聚集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维度指数来评估中国城市。

这里主要介绍一下新一线城市,所谓的新一线就是指那些最有可能在未来成为一线城市的城市,也泛指正在发展中的二三四五线城市,2019年,15座一线城市依次为成都、杭州、重庆、西安、苏州、天津、南京、长沙、郑州、东莞、青岛、沈阳、宁波、昆明。其中北方城市5座,南方城市10座。再算上一线城市中南北城市3:1的格局,南北差异已经超越东西部之间的差距,成为中国顶级城市之间竞争格局的重要特征。

其实对于城市分级总结来说就是由人口带来的城市繁华程度评价,预判未来的城市发展。并不是国家对于城市的定义,因为国家对于城市的定义,只是城市行政级别(比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地级市)以及城市人口规模划分的等级(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型城市、小城市等),这个城市分级也能反映一定的城市实力,城市人口数量、交通、商业等等数据,所以还是被大众所认可的,即便是城市分级,对于广大在城市生活的人来说,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才是最主要的。排名都是其次,看看就好,即便自己的城市再好,自己生活不理想也没有什么大的意义,所以看看就好,努力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才是最重要的……

所谓的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城市是一些机构根据城市内统计的数据,进行评估而来,目前大众认可的一二三四线城市划分,是2019年5月24日,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的《2019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为中国337个中国城市重新分级,评出4个一线城市、15个新一线城市、30个二线城市、70个三线城市、90个四线城市和128个五线城市。

分级的主要依据是通过收集170个主流消费品牌的商业门店数据,18家各领域头部互联网公司用户行为数据和机构的城市大数据,按照商业资源聚集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维度指数来评估中国城市。

这里主要介绍一下新一线城市,所谓的新一线就是指那些最有可能在未来成为一线城市的城市,也泛指正在发展中的二三四五线城市,2019年,15座一线城市依次为成都、杭州、重庆、西安、苏州、天津、南京、长沙、郑州、东莞、青岛、沈阳、宁波、昆明。其中北方城市5座,南方城市10座。再算上一线城市中南北城市3:1的格局,南北差异已经超越东西部之间的差距,成为中国顶级城市之间竞争格局的重要特征。

其实对于城市分级总结来说就是由人口带来的城市繁华程度评价,预判未来的城市发展。并不是国家对于城市的定义,因为国家对于城市的定义,只是城市行政级别(比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地级市)以及城市人口规模划分的等级(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型城市、小城市等),这个城市分级也能反映一定的城市实力,城市人口数量、交通、商业等等数据,所以还是被大众所认可的,即便是城市分级,对于广大在城市生活的人来说,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才是最主要的。排名都是其次,看看就好,即便自己的城市再好,自己生活不理想也没有什么大的意义,所以看看就好,努力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才是最重要的。

个人觉得,以经济规模和城市规模区分吧。

参考标准,市区内地区生产总值 主城区建成区面积,主城区非农业人口

北上广深,公认的一线。

从二线开始。

准一线 城区人口>1000万 建成区>1000 市区GDP规模>10000亿

二线强 城区非农人口>500万 建成区面积>600平方公里 市区内GDP>6000亿

二线中 城区非农人口>400万 建成区面积>450平方公里 市区内GDP>4500亿

二线弱 城区非农人口>300万 建成区面积>300平方公里 市区内GDP>3000亿

设施,最好拥有轨道交通

三线城市,城区人口方面:100<城区非农人口<250万

强中弱可100-150 150-200 200-250分 250-300是三线二线过渡区

建成区面积:100-250 也可像人口这样分档

市区GDP 1000-2500亿的分三档次

四线城市,城区人口,50-100万

建成区面积50-100平方公里

市区GDP500-1000亿

综上

一线二线过渡城市 天津 成都

二线城市:

强:重庆 武汉 杭州 南京 苏州 青岛 东莞

中:西安 宁波 长沙 郑州 济南 合肥 沈阳 大连 长春 哈尔滨 佛山 无锡

弱: 福州 厦门 昆明 石家庄 南昌 常州

二线三线过渡区 太原 乌鲁木齐 贵阳 南宁 徐州 温州 烟台 南通 泉州 惠州 中山

三线强代表城市(不完整) 东北地区:大庆 西北地区 兰州 西南地区 暂无 中部地区 洛阳 华北地区 唐山 华东地区 绍兴 扬州等 华南地区 珠海

三线中 代表城市 东北地区 吉林市 西北地区 银川 西南地区 绵阳 中部地区 芜湖 华北地区 保定 华东地区 威海 华南地区 柳州

三线弱代表城市 东北地区 鞍山 西北地区 宝鸡 西南地区 德阳 中部地区 十堰 华北地区 秦皇岛 华东地区 日照 华南地区 莆田

如今我们看的一线、二线、三线城市都是媒体和一些机构为了统计方便自己定义的,在我国政府层面划分城市的方法只有两种: 第一、根据行政级别来进行划分, 直辖市、副省级、省会、地级市等等,但是这种划分方法随着国家中心城市提出如今已经渐渐不被提起了;第二、根据城市市区常住人口多少来进行划分(记住是市区常住人口,不是区域人口), 分为超级大城市(1000万以上)、特大城市(500-1000万)、大城市(100-500万)、中等城市(50-100万)、小城市(50万以下),其中大城市还会根据人口多少进行Ⅰ型大城市和Ⅱ型大城市;

如今的 几线城市的划分,个人觉得是在人口因素基础上加上了经济因素,主要就是生产总值的多少。

尤其是很多原来二线、三线城市的朋友都会因为自己的城市这次媒体评为二线或者新一线城市感到兴奋(包括一些当地的媒体),说明很多朋友都是爱自己这座城市的。不过个人觉得城市划分几线固然有好处,但是更多的应该由当地的居民来评价。 如果你生活在三线城市但是却是一线的消费,肯定你的生活是不会感到幸福的。所以,个人觉得一个城市到底是几线固然重要,但是自己感觉是不是幸福和舒适才是最重要的。

按照我的观察来看, 很多二线城市都算不上真正的二线,或者说距离我所想的二线城市还有差距,因为这些城市除去房价、生产总值之外在基础配套、生活环境、就业环境、产业结构等方面与我们所想的二线城市相距甚大。 尤其是中部的一些省会城市,除去房价外,其他方面确实感受不到二线城市的特点。

根据行政级别来进行划分, 直辖市、副省级、省会、地级市等等,但是这种划分方法随着国家中心城市提出如今已经渐渐不被提起了;第二、根据城市市区常住人口多少来进行划分(记住是市区常住人口,不是区域人口),分为超级大城市(1000万以上)、特大城市(500-1000万)、大城市(100-500万)、中等城市(50-100万)、小城市(50万以下),其中大城市还会根据人口多少进行Ⅰ型大城市和Ⅱ型大城市;

城市的一线、二线、三线等,不是简单某一方面的比较,而且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比较,要考虑一个城市的政治地位、行政级别、管理层级、经济实力、交通条件、科教实力等。中国一线城市,一般是只具有国家全局性的影响力、决策力、集散力、号召力的城市。简单地说就是全国性的存在感,无可逃避,或者是管理上没有上级的城市。

中国一线城市,主要是只京沪武三大一线城市。北京,政治文化教育中心;上海,国家门户,对外贸易中心、物流中心;武汉,国家心脏,首屈一指的交通中心,工商业中心。

人口及城区规模,人口是城市的基础,城市规模是城市发展程度的体现。发达地区的外来人口总量极其大,这也是工业发达和吸引力的体现。城区规模也是一个硬性指标,一个城市的建成区总是和城市的级别相对应。

区位交通,是一个城市辐射能力的体现,是否为区域的中心城市,以及辐射能力如何都是重要参数。大城市总要具有一定的辐射能力,这也是国家一直发展的城市群的基础。

从国家行政层面来看,没有所谓一二三线城市的说法。从行政权力层面来看,有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和县级市4个层次。原则上讲副省级城市本质上也是地级市,不过相应的官员享受副省级待遇。包括10个省会城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计划单列市享受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不需要向所在的省份上交税收,直接与中央进行财政结算。在官方文件当中,也有通过城区常住人口进行城市大小划分的方式。

所谓的一二三线城市,主要是商业和房地产领域企业在进行市场划分的时候,所进行的城市级别分类。最近几年又搞出了一个所谓的新一线城市的噱头,其实意义不大,本质上就是原来所称的二线城市。具体的名单划分,各个不同的行业和企业有不同的理解。但总的来说,比较主流的划分是,一线城市一共有北上广深4个。二线城市一般在15~20个左右。包括除了广深以外所有的副省级城市,天津和重庆,再加上少量省会城市,还会加上像苏州这样在经济上非常优秀的地级市。三线城市数量不一定。有些企业把所有不属于一二线的城市通通列为三线。这些企业往往以高端自居,只在大中城市开展业务,所以不屑于进入三线因此不再细分。也有一些企业会把其余的城市再进行三四五线的划分。这个时候,三线城市一般涵盖未纳入二线城市的省会城市,以及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的地级市。具体的规模要求,由于经济发展,所以每年都在变。但一般情况下,会以全国GDP总量第60名为限。这样的话,三线城市框定的总量,大约是在35~40之间。

按照这种方式进行城市级别划分之后,就会发现一线城市的整体经济水准要显著好于二线,二线又要显著好于三线,三线又要显著好于其他城市。四五线城市由于普遍相对落后,所以差异反倒相对较小。

按照商业和房地产企业的发展规划来看,这种城市划分还是很有价值的。一线城市的收益最高,但是市场相对较小,二线城市收益相对较高,市场也相对较大。如果做高端市场只能考虑这两个层次的城市,三线和三线以下的确实没有太大的进入意义,因为市场太小。如果做中端市场,三线城市反倒是非常重要,因为在一二线城市的竞争会比较激烈,三线城市所能提供的市场空间会更大一些。如果做低端市场,那么城市划分就不是很重要,毕竟什么地方都要去。所以其实也可以反过来,通过高端市场布局,大体判断一个城市究竟处于什么位置。比如,奢侈品是高端商业的典型代表。奢侈品品牌的进驻量和开店数量,大体上可以作为判断城市地位的一个指标。高端商业地产和奢侈品相配套也是一个重要指标。

我的觉得这个要区分 无非有几点 第一收入 第二人口比重 第三经济 第四节奏 第五风气

我能想到的就这些 下面一个一个说说我的理解

一 收入高一线二线城市肯定不用说 收入高花的就多 吃住比例都高一些 我在北京呆过很多年 说实话我很喜欢北京这个城市 我还记得我07年第一次去北京 看见北京的公交车 我说了一句这哪是公交车赶上火车了 好长好大 比起我的家乡也就有3分之一大 让我内心十分兴奋 记得当年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我朋友跟我说 北京真的很牛逼 知道北京的空气为什么这么好吗 天为什么这么蓝吗 因为北京有个很大的净化器在过滤北京的空气 我当时天真的信了 现在想想当时真的很傻很天真 其实现在我也是这么呵呵!!!刚到那是不容易赚不到几个钱 但是就是喜欢那里 为什么因为充满了很多未知 我特喜欢北京妞说话的语气 总感觉在北京 大家都很文明 自觉排队 你很少见到不懂规矩的人 因为大家会用眼神杀死你 有点跑题 但是我确实想给大家说说我当时情景 后来混了几年慢慢朋友多了起来 收入也多了 我发现我膨胀了 因为我也变得爱慕虚荣了 其实都是受环境影响 总结一句话收入高 花销也大 钱能省下 需要付出的更多。

二 人口 北京人真的太多了 如果想体验一下 可以做地铁一号线 保证让你知道 什么叫做人头 挤的就剩头了 人虽然多 但是有一个挺好的风气 就是在北京真的没有地域歧视 因为大家都是外地人 就是因为人多 有些工作真的是别的城市比不了的 我做过一些兼职 现在想想都觉得稀奇 给幼儿园当监考老师 不到一个小时40元 给交警大队剪彩捏泥 好让嘉宾留下手印 两块泥40元 工作轻松好玩 还记得那次捏泥看见李金斗了 但是北京有一点真的不如广东 半夜想吃夜宵就只能簋街了 广东12点才刚刚开始 男人大家都知道的 难民朋友过生日嗨一夜 在北京感觉夜生活太少了 歌厅大多都是3点就关门了 很少通宵的 总结就是人多 大多都是河北 河南 山西 山东 东北 内蒙多一下 南方人在北京真的不多 毕竟南方大城市也很多

三 说到经济 其实经济对于老百姓大家都认为没有关联 其实不是的 在北京经济高 很多大企业 企业多了 人们生活就便利了 很多新鲜的东西都是一线城市开展的 共享单车 滴滴北京早就有了 我家乡1年以后 还很少有人知道 直到去年用的人才多了起来 比较三线城市

四节奏 在北京节奏快 我觉得好多时间都浪费路上了 而且工作节奏也快 对于工作有时真的很闲不知道时间为什么这么慢 又突然忙的要死 连吃中饭都是问题 一次次开会 开到你想吐 我发现他们特爱开会 与其说是开会 我觉得倒是吐槽 因为上峰被骂 就跟下面絮絮叨叨 所以工作起来也要学会控制节奏 不能太慢 也不能太快 工作是做不完的 做的多了自己累的要死 别人也不会说你好 还会背后说你想表现睬呼你 俗称扎针

五 风气 北京的风气 就是把一个无知的少年慢慢变得贪婪起来 让你有欲望 因为没有欲望没有野心都撑不起多久 而且要学会装孙子 因为最后一个新人 只能客客气气老老实实做人 当你混的久了新人来了 你的春天就来了 因为大家的注意力转移了 这是一种小风气 大的风气就是大家都挺文明的 文明的不用说一个脏字 让你就对他服服帖帖 你不知道哪个是什么部队大官的家属 又或者是富商的公子 总体来说还是很好的 比起三线四线 马路上公共设施都破坏强太多了 还觉得自己打架厉害的要命 在北京你敢动我 我就敢躺下 钱不多位 我就不起来 哈哈

其实国家并没有所谓的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城市划分,也没有定义相关的衡量标准。关于对城市几线的划分,更多的是一些房地产商、投资商和有关机构制定的市场战略而划分的,经过媒体的大力宣传,久而久之就成为了大家约定俗成的一种叫法。比如近年来出现的“新一线城市”,就是由第一 财经 ·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划分的。

在我国政府层面划分城市的方法有两种,首先是行政等级划分,中国城市分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地级市等。

另外一种是按照城区常住人口来划分,即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50万以上~100万以下为中等城市;100万以上~500万以下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为I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为II型大城市);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为超大城市。

根据这个划分,以2016年城市人口数据为准,我们共有上海、北京、重庆、广州、深圳5个超大城市;天津、武汉、成都、东莞、南京、郑州、杭州以及沈阳8个特大城市,75个大城市,其中I型大城市14个,II型大城市有61个。

至于一线、二线、三线、四线这些城市划分,其实不具备太多实际意义,因此我们也不必过于在意它的划分。

回答,一线城市,北京,上海,重庆,天津,二线城市,安徽省,三线城市,阜阳市,四线城市,颍上县,城市划分,一线城市至四线城市。

城市等级划分:

超大城市:1000万人口以上。

巨大城市:500-1000万人口。

特大城市:300-500万人口。

大城市:100-300万人口。

中等城市:50-100万人口。

小城市:20-50万人口。

微型城市:5-20万人口。

扩展资料

城市规模划分标准:

城市规模划分标准是由《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明确提出的城市划分标准,即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小城市、Ⅰ型小城市、Ⅱ型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Ⅰ型大城市、Ⅱ型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

城市类型增加:

城市类型由四类变为五类,增设了超大城市。

城市标准细分:

将小城市和大城市分别划分为两档,细分小城市主要为满足城市规划建设的需要,细分大城市主要是实施人口分类管理的需要。

提高上下限:

人口规模的上下限普遍提高:小城市人口上限由20万提高到50万,中等城市的上下限分别由20万、50万提高到50万、100万,大城市的上下限分别由50万、100万提高到100万、500万,特大城市下限由100万提高到500万。

统计口径界定:

将统计口径界定为城区常住人口。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和其他区域。

常住人口包括:

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且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城市等级体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城市规模划分标准

以上就是关于2022中国最新城市等级划分表全部的内容,包括:2022中国最新城市等级划分表、全国一线二线三线城市是哪些、城市等级怎么划分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5630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9
下一篇 2023-05-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