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在古代还有哪些称谓及含义是什么

春节在古代还有哪些称谓及含义是什么,第1张

新春、岁节、年节、新禧、新年、大年等。含义如下:

1、新春,指初春,早春;尤指春节这段时间。从立春节气起,时序就进入春季了,在自然界以及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意味着风和日暖,意味着万物复苏。早春时段自然界,最显著的特点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新春”也是春节的别名,是民俗大节。

2、岁节,又名正月节、立春节、改岁、岁旦等,立春岁节乃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代表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秦汉以前,南北各地风俗文化不同,一些地方岁首礼俗所重的不是阴历元月朔日,而是干支历廿四节气的立春。

3、新禧,意思是新年幸福。

4、新年,即一年的第一天,为世界多数国家通行的节日。世界各国,特别是古代,新年都有不同的日期,现代世界多数国家定为公元制纪年的1月1日。现代中国将“元旦”称为公历新年,将“春节”称为农历新年。当日,人们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庆祝新年的到来。

5、大年,是指新年。一般认为从年尾最后一天(岁除之日)开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为止,亦有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说法。节日期间主要的传统民俗活动有吃年夜饭,给压岁钱,贴年红,拜神,祭祖,守岁,放爆竹等。

春节,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活动。由来已久,在古代,几乎所有的节日都是由祭祀活动开始的,逐渐演变至今。

所谓春节大都是“立春”之日,而并非后来的大年三十或者正月初一。而真正有历史记载的春节,从宋代开始,当时也不叫春节,而是“元旦” 。而 正月初一,俗称“新年”,也称“年节”、“岁节”、“元正”、“元日”,是第一个重大节日。

立春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立春拉开了春季的序幕。

不同时代的叫法不同。

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称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  

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岁首”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则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汉武帝时期之前,各朝各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春节期间,人们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

扩展资料

春节习俗

1、扫尘

扫尘,又称扫屋、扫房、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是中国民间春节传统习俗之一。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南方称“扫屋”,北方称“扫房”。

2、贴年红

贴年红,即是贴春联、门神、横批、年画、福字、窗花等的统称,因这些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称为贴年红。贴年红是中华传统春节习俗,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新春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节

1、春节在古代又称元日、献岁、年节、新岁、岁旦、正日、元辰、元首、 新正、大年、改岁等等,指的是农历新年。

2、春节是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首,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独特而富有文化内涵的春节文化体系。

3、在我国各地,虽然对于庆祝春节有着不同的庆祝方式,但有一样是相同的,都看成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

春节古称元旦,所谓“三元之日”,即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西汉时确定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日为新年,相延至今。新年前一天为除夕,为“月穷岁尽之日”。“元旦”通常指历法中的首月首日。在我国,“元旦”一词古已有之,在文学作品中最早见于《晋书》。

现代中国的元旦,根据中国政府将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放假一天,后常常将当日前或后双休日调整,一般连续休息三天。现代中国对元旦的庆祝较之春节,重要性要小得多。一般机关、企业会举行年终集体庆祝活动,但民间活动很少。

关于元旦的传说:

传说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没把“部落联盟”的首领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

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

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也有正月一日(元旦)起于三皇五帝之一颛顼的传说,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据说这就是古代“元旦”的由来。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元旦

古代的春节有不同名称,包括“上日”、“元日”、“三朝”、“岁旦”、“元首”等。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

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

扩展资料

春节的习俗:

1、吃年夜饭

吃年夜饭,又称“吃团圆饭”。因除夕年饭既有祝贺丰收、庆祝全家团圆之意,又有驱疫健身、图吉纳福之愿望,故极有讲究。

2、守岁

守岁,又称守岁火、照岁等,其由来已久,是中国民间的年俗活动之一。新年前夕夜晚守岁,民俗活动主要表现为点岁火、守岁火,即所有房子都遍燃灯烛,合家欢聚,迎接新年。

3、拜岁

拜岁,春节风俗之一,是指在岁首新年辞旧迎新之际,拜祭岁神(太岁)。拜岁是中华民族流传至今最悠久的传统风俗之一,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人们在岁首举行祭祀仪式,迎新岁、祈年、接福。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春节简介

以上就是关于春节在古代还有哪些称谓及含义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春节在古代还有哪些称谓及含义是什么、古代过春节吗,是立春还是正月初一、古代的春节叫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5349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9
下一篇 2023-05-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