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生观

什么是人生观,第1张

人生就是人对于自己生活所抱持的想法及处世的态度。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观的制约。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

每个人的人生观在不同时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外因是外界导致很多人的直觉和感受发生变化,产生人生观错位等,也许这是人类世界发展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问题。

在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以下几种有代表性的人生观:享乐主义人生观、厌世主义人生观、禁欲主义人生观、幸福主义人生观、乐观主义人生观、共产主义人生观。

何谓人生观?大体说来,人生观就是人们对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透过人生观,可以折射出特定生活情境中的人的人生关系、人生活动和人生过程。人生观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做人的基本准则。

回顾历史,人生观的问题可以说和人类文明一样古老。人生问题何以成为问题,究其根本说来,是因为人是肉体与心灵的复合体。人的肉体需求决定了人要关注各种现实的人生,即首先通过满足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实现现实的、经验的人生目标;而人的心灵需求又决定了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物种的超越本性:人会思考、人会制造工具、人会承传文化、人还会追问人生的意义……正是在这种经验与超验的二元张力中,使人生变得异常复杂并充满矛盾。

进一步看,这一基本矛盾在人的现实实践中,又呈现为若干矛盾系列:生与死、有限与无限、物质与精神、可能与现实、个体与类……对这种人生基本矛盾的求解便构成了人生观的基本内容。屈原所感叹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对这种矛盾认识的真实概括。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一个人来到世间,生活于自然、社会及其他人的关系之网中,无时无刻不在亲历着人生的矛盾,回味着人生的感受,追寻着人生的意义。人生观是一种社会意识,任何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人生观的形成,是人们所处的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反映。

既然人生总是具体的、历史的,因此,人生观必然反映出时代的特征。古往今来,对于人生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孔子入世有为的人生观。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主张人来到世间就应该刚健有为,积极入世来施展人生的抱负。孔子特别强调事人、人事的重要性,要从人事活动中去体认天命(自然),积极有为,而不是消极顺命。从这一立场出发,孔子强调“修己安人”,即通过自觉的自我修养,使别人得到安乐。因此,理想的人生就是将主体道德修养和“济世”结合起来,这才符合“礼”和“仁”的要求。孔子的人生观为他之后的儒家所继承,逐渐形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世原则和“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模式。

老庄出世无为的人生观。与孔子的人生观不同,老庄哲学认为在人类之初的社会里,人性是非常淳朴的,而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却被自私多欲的思想所支配,使本来淳朴的人性受到损害。为了实现人性的复归,老庄哲学提出“无为无欲”的人生原则,认为寡欲可以防止人做恶,恢复人的善良本性。

叔本华悲观绝世的人生观。叔本华作为德国唯意志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他认为生命意志既然表现为人生,则人生也就为意志所支配,而人的欲望是无法满足的渊薮,人生却总要追求这无法满足的渊薮,因此,人生的本质即是痛苦。作为世界本质的生命意志是无限的,它在有限的个人身上必然得不到满足。所以,叔本华主张人应当认清意志的内在矛盾及其本质上的虚无性,自觉地否定生命意志,进入人生的解脱境界。

很显然,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社会现实,会形成不同的、甚至是风格迥异的人生观。纵观人生观的历史演变,我们看到人生观有如下特点:

时代性。每一个时代的人生观,都是该时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反映,处于不同时代的人,由于对人生问题认识的深度广度和正确程度不同,而拥有不同的人生观。因此,人生观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没有超越社会历史生活的永恒的人生观。

阶级性。人生观是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每一个阶级的人生观都直接反映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表现出一定阶级的利益,体现一定阶级的思想、愿望和要求。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人生观和被统治阶级的人生观往往是根本对立的。

独立性。人生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人生观的发展有它自身的历史继承性,它是一种历史文化或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与演化。因此,任何一种人生观都与先前这方面的思想成果有继承关系;每一个时代创立新的人生观,也都离不开利用和改造原有的人生观。

多元性。在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中,往往存在着各种不同的人生观,这些人生观因人生信仰的不同、社会地位的不同而各异。例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有代表人类社会进步、体现时代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观,也有以追求享乐和个人利己为目的的错误人生观,同时还有明哲保身、独善其身的人生观。对于每一个体来说,健康向上的人生观正是在各种错误人生观的共存、比较和鉴别中得以确立的。

人类发展的历程表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进步必须通过人们的不懈努力才能达到,在人类一体化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注重肉体和心灵的平衡问题。当今世界,高速发展的生产力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给人们提供了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把人们带入太空时代、信息时代,然而另一方面,此起彼伏的经济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政治危机、精神危机、信仰危机、心理危机等等,又使人感到在这个世界上,人正日益失去自己应有的地位、价值和尊严。因此,在人类未来的发展中,必须重视人生观的建设问题,以使社会生活充满希望,使人生充满理想。

人生观就是对人生的看法。人生观的基本内容为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所要回答的是:人为什么而活着,人生有什么意义,该怎样做人,该怎样走人生道路,应当怎样处理学习、工作、事业、前途、友谊、爱情、荣辱等问题。概括起来,人生观的主要问题有三个,第一是人生目的,即人为什么活着。第二是人生态度,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第三是人生价值,即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其中,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它决定其他两个方面,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尺度。

人生观包含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首先,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这应该很好理解吧,为了实现人生目的,需要相应的态度。其次,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评判标准。举一个比较夸张的例子:如果你的人生目的就是吃饱穿暖,那么当你能够吃饱穿暖的时候,你就会认为自己的人生是有价值的;如果你的人生目的是去火星上面生活,那么如果你有生之年都没能达成这个目的,在晚年回顾自己的一生,就会因为没有达成目的而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有价值。也就是说,对自己人生价值评判标准的高低,是和人生目的的高低成正比的。目的越高,价值标准越高(更难满足);目的越低,价值标准也就越低(更容易满足)。所以,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

人生目的的含义:是指人生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 人生目的在人生观中的地位:人生目的一经确定就居于人生观的核心,对人生道路,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具有决定作用。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人生目的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决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

以上就是关于什么是人生观全部的内容,包括:什么是人生观、什么是人生观、人生观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5222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8
下一篇 2023-05-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