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分类概念

土壤分类概念,第1张

土壤是由无数个体(单个土体)组成的复杂庞大的聚合土体(图2-7)。根据土壤某些性质的异同,将聚合土体中的个体进行归类形成类别或类型,就是土壤分类。一个土壤类型实际上就是在所选择的作为区分标准的土壤性质上相似的一组土壤个体。

图2-7 单个土体与聚合土体(土壤个体)示意图

聚合土体很复杂,以致用单一层次即一个级次的分类不能表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此就按照土壤个体相似程度对土壤群体进行逐级区分,这就形成了土壤的分类等级。因此土壤分类是多级分类。土壤分类等级一般分六级,即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前四级为高级类别,后两级为基层分类级别。

土壤分类是进行土壤调查、土地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壤科学研究成果和生产实践交流等的依据。随着人们对土壤知识的增加和深化,土壤分类在不断革新,故土壤分类只是反映分类当时的土壤科学发展水平;同时由于分类者所获土壤知识背景不同,依据土壤特点进行土壤分类的思想和方法不同,故同一时期会存在多种土壤分类体系,每个土壤分类体系都有其自身的分类特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土壤的认识将逐步趋同,土壤分类也将会逐渐趋于统一。

黑土:富含腐植质的土

黄土:一般常见的土

红土:富含氧化铁的土

冻土:含永冻层

这里指一般大众的分类方法。为了了解不同土壤之间的关系以及它的特定用途,所以把土壤分类。第一个土壤分类系统是俄罗斯科学家瓦西里·多库切夫在1880年左右开发的。它被美国和欧洲研究者修改并且开发这个系统通常使用到了1960年代。

它基于土壤的特别形态取决于他们的材料和母质的观点。在20世纪60年代,不同的分类系统开始出现,他们侧重于土壤形态而不是他们的材料和母质。

扩展资料:

土壤的形成涉及到土壤剖面中的边界层或地面层,它们因为母质的增加,损失,改变和易位构成土壤。风化后自岩石中而来的矿物质经由许多作用交互影响,从而生成次生矿物及其他在水中溶解度不同的化合物,这些成分会随着水或者生物活动而被带到其他地方。

土壤内部物质受到不同环境因素的改变,从而形成各种土壤独特的外观。在温暖地区频繁大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尽管很少有有机物质,植物仍然很快就生长在玄武岩上。植物为了在贫乏的岩石上存活,开始用特殊的营养方式维生,例如溶解鸟粪。

发展中的植物根系与菌根真菌独自或联合,很快逐步分解了多孔熔岩并积累了有机质。但即使如此,主要的孔破碎熔岩在这个植物根上成长将可被视为土壤。

土母质、地区性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生物势和时间这5个典型因素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影响了土壤的形成及演变方式,并且对土壤“生命”循环的进行方式产生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土壤

目前,对土壤的分类有国际制、卡庆斯基制(前苏联制)和中国制三种。

1、国际制:

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标准是根据砂粒(2-002毫米)、粉粒(002-0002毫米)和粘粒(<0002毫米)三粒级含量的比例,划定12个质地名称,可从三角图上查质地名称。先找到该颗粒的定点(100%),按3个粒级含量分别做各顶点对应的三角形的3条底边的平行线,3线相交点,即为所查质地区

查三角图的要点为:

以粘粒的含量为主要标准,<15%→砂土或壤土,15%-25%→粘壤土,

>25%→粘土;

当粉粒含量达到45%以上时,在质地分类名称前要加冠“粉质”字样,当砂粒含量达到55—85%时,在质地类别名称前要加冠“砂质”字样;

当砂粒含量>85%时,直接称为壤砂土,>90%→砂土。

例如:某土壤:砂粒30%、粉粒50%、粘粒20%→粉质粘壤土

某土壤:砂粒60%、粉粒20%、粘粒20%→砂质粘壤土

某土壤:砂粒10%、粉粒50%、粘粒40%→粉质粘土

2、卡庆斯基制(前苏联制)

卡庆斯基制土壤质地分类制有简制和详制两种。其中以简制应用最为广泛,这里我们只介绍简制,在我国的两次土壤普查中都采用了卡庆斯基简制作为质地分类标准。

卡庆斯基简制是根据物理性砂粒(>001㎜)和物理性粘粒(<001㎜=的含量来划分土壤质地类别。

3、中国制

1987年《中国土壤》第二版中公布了中国的质地分类制,分为3组12种质地名称。

与其它的质地制相比,我国的质地制有以下的特点:

与其配套的粒级制是在卡庆斯基粒级制的基础上修定而来的,主要是把粘粒的上限由0001㎜提高到大家公认的0002㎜,

粘粒级分为粗(0002~0001㎜)和细(<0001㎜)两个粒级。

我国的质地分类标准还处在试用阶段,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纵观各种质地分类制,尽量存在着一些差别,但大体上还是把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粘土三类。

以上就是关于土壤分类概念全部的内容,包括:土壤分类概念、土的分类有哪些、怎样辨别土壤种类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5064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8
下一篇 2023-05-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