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节日习俗有哪些

上海节日习俗有哪些,第1张

1、上海春节:上海人喜欢放一千响、放“高升”,而小朋友则大多放一些“夜明珠”、“飞毛腿”之类的乐趣型的烟花。而以前大都站在阳台上放,“夜明珠”一点燃就往外喷五颜六色的彩弹,小朋友最喜欢,每年过年都有放夜明珠把对面阳台晒的衣服烧了的事故发生,后来就越来越少了。放鞭炮一般集中在零点,还有初五迎财神的零点,总体说来,迎财神的日子要放得比过年多得多。

2、上海元宵节:上海元宵节的习俗有舞龙舞狮、挂望田灯、串马灯、走三桥、扛三姑娘等。这一夜,沪城内外大街深巷上,小囡低拉兔子灯、大孩高举小红灯,灿灿华灯,如流星闪闪,几分神秘,恍如梦境!诗云:“错认瑶池却未真,满园花柳及时新。试灯风里游人集,半是嬉春半探春。”“十里珠帘都不卷,看灯人看看灯人”。

3、上海清明节:上海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后祭扫出行人次近千万。由于改革开放推动公墓化的兴盛,而相关选址以外省的苏州、嘉兴等地为主。因此前往上述区域的人次达到一百余万之多,从而在清明前后数天往往会造成出省交通的拥挤。此外,青团是江南地区的清明时令点心。其主体由糯米粉制成,经青艾(草头汁)调和而呈绿色糕团,一般为豆沙馅或芝麻馅。食用时保留了寒食的习惯。对上海人而言,青团是清明祭祖时必不可少的供品。

4、上海端午节:上海是传统的江南水乡,因此每逢端午,水上活动几乎必不可少。有的还把小船用彩旗装扮起来,做得很漂亮,然后摇到水面上,船上还有人唱歌、对歌,最后由众人评定,哪条船装点得最好看、谁的歌唱得最好听。

上海人称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它们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多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除了香袋,还有许多上海人,儿时都在胸前挂过用玻璃丝带钩织成的小网兜,里边正好装一只鸡蛋,用五彩丝线缠绕,或是涂上彩色,也是驱邪求吉祥的意思。

5、上海中秋节:“八月十五桂花香”,中秋之夜,仰望月中丹桂,喝些桂花蜜酒厂是上海人在中秋节饮食风俗中又一件美事。桂花不仅作为观赏花木和芳香树种,有供人观赏和享受价值,而且还有食用价值。此外,上海人很喜欢吃糯米桂花甜酒酿。

上海中秋节风俗,有祭月和烧香斗等。中秋夜出游赏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妇女们结伴夜游,称为“踏月”。上海小东门外的陆家石桥,桥下面水中荡漾的皎月倒影,与天空中的皓月形成美妙对照。因此中秋夜游人如织,争相观赏。这“石梁夜月”在上海很有名气,被称作“沪城八景”之一。

1、城隍庙,上海人每到过年必定要去城隍庙逛一逛,走一走那里的九曲桥,看一看市区灯会活动。这一天整座城隍庙都是流光溢彩,灯火通明的。

2、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是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3、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4、守岁,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此夜紧接新年,所以许多家庭之长者,在年夜饭后,不去就寝,围着电视守岁,就是边说边笑,边看中央台的春节晚会。

5、初五迎财神:初四晚上,临近子夜时分,大家会拿着准备好的高升鞭炮到门口赶点放鞭炮迎财神。上海每到初四晚初五凌晨的鞭炮声音是最响的,其声势超过大年三十。

上海过年习俗主要有吃年夜饭和逛城隍庙会。上海年夜饭一般以上海本帮菜或者粤菜为主,清淡可口。上海的庙会文化囊括了宗教、商业、民俗等层面,被誉为上海滩旅游的名片。

上海有什么过年习俗

上海豫园灯会是上海过年的习俗文化活动之一。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八,灯会每天都会隆重上演,热闹非凡。

除夕夜上海的众多歌舞厅,是青年人彻夜欢歌乐舞的场所,好友相携,唱歌跳舞,尽情欢畅。

上海过年正月初一不能吃汤泡饭,不扫地,不倒垃圾。正月初十之后不拜年,正月十五之前不吃豆腐。

以上就是关于上海节日习俗有哪些全部的内容,包括:上海节日习俗有哪些、上海春节习俗有哪些、上海过年习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4971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8
下一篇 2023-05-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