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从哪边升起

太阳从哪边升起,第1张

太阳是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但是在地球的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具体情况也会有所不同:

春分秋分时,位于赤道,是太阳正东升起,位于北半球是东南升起,位于南半球是东北升起。

在夏至、冬至时,南极或北极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没有太阳升起,而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太阳升起也会略有偏差。

日出的时间会随季节及各地方纬度的不同而改变。传统上认为在北半球,冬至时日出的时间最晚,然而事实上日出最晚的时间该是1月初。

同一道理,日出最早的时间并非在夏至时,而是在6月初。即使在赤道地区,日出及日落的时间在全年里亦会有少量的变更。

太阳直射赤道时,即春、秋分日,全球各地(除极点外)日出正东方,日落正西方;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正好出现极昼的地方,太阳从北半球正北升起,正北落下;从南半球正南升起,正南落下。

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而且与其自转的平面有一个夹角。当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时候,处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太阳升起的位置不同,地球上各个地方受到的太阳光照是不一样的,接收到太阳的热量不同,因此就有了季节的变化和冷热的差异。

在气候上,四个季节是以温度来区分的。在北半球,一般来说每年的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

在南半球,各个季节的时间刚好与北半球相反。南半球是夏季时,北半球正是冬季;南半球是冬季时,北半球是夏季。在各个季节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季节的转换是逐渐的。

从东边升起西边降落。受地球自转导致的,地球存在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自转,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度。在地球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是每秒465米。天空中各种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

太阳是从东边升起西边降落。受地球自转导致的,地球存在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自转,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度。在地球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是每秒465米。天空中各种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

人们最早利用地球自转作为计量时间的基准。自20世纪以来由于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地球自转是不均的。1967年国际上开始建立比地球自转更为精确和稳定的原子时。由于原子时的建立和采用,地球自转中的各种变化相继被发现。

天文学家已经知道地球自转速度存在长期减慢、不规则变化和周期性变化。地球自转的周期性变化主要包括周年周期的变化,月周期、半月周期变化以及近周日和半周日周期的变化。

周年周期变化,也称为季节性变化,是20世纪30年代发现的,它表现为春天地球自转变慢,秋天地球自转加快,其中还带有半年周期的变化。

太阳从哪里升起来这是一个小学生也能回答的问题。谁都会脱口而出:从东方升起来!真是从东方升起来吗这还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图(一)──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地理》第一册P12(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第一版),图119北纬40°地区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图一

显而易见,北纬40°地区,只有春分、秋分这两天,太阳是从正东方升起来的,其余时间都不是。具体来讲,秋分到第二年春分的冬半年内,太阳是从东偏南的地方升起来;春分到秋分的夏半年内,太阳是从东偏北的地方升起来。因此,就北纬40°地区而言,说太阳从东方升起来是不准确的!除二分日外,太阳都是从偏东的地方(或东偏南、或东偏北)升起来的。

那么,全球其他地区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下面我们来研究南纬40°地区。依据地球自转、公转的空间特性,比照图一,我们不难绘出南纬40°地区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图。

图二 南纬40°地区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也就是说,南纬40°地区,也只有春分、秋分这两天,太阳是从正东方升起来的,其余时间都不是。春分到秋分,太阳升起来的地方由正东方逐渐向北偏移,夏至时偏至最北;之后,逐渐向南回偏(仍然在东偏北的地方升起),秋分那天的早晨,太阳又从正东方升起来。秋分到春分,太阳升起来的地方由正东方逐渐向南偏移,冬至时偏至最南;之后,逐渐向北回偏(仍然在东偏南的地方升起),春分那天的早晨,太阳又从正东方升起来了。

可见,南纬40°地区,说太阳从东方升起来,也是不准确的!

赤道的情况又如何呢如图所示:

图三 赤道地区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可见,赤道上也只有春分、秋分这两天,太阳是从正东方升起来的,其余时间都不是。春分到秋分,太阳升起来的地方由正东方逐渐向北偏移,夏至时偏至最北;之后,逐渐向南回偏(仍然在东偏北的地方升起),秋分那天的早晨,太阳又从正东方升起来。秋分到春分,太阳升起来的地方由正东方逐渐向南偏移,冬至时偏至最南;之后,逐渐向北回偏(仍然在东偏南的地方升起),春分那天的早晨,太阳又从正东方升起来了。

可见,在赤道上,说太阳从东方升起来,也是不准确的!

再来看北纬80°地区的情况。如图:

图四 北纬80°地区二分、夏至日及出现(和结束)

极昼、极夜时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纬80°代表北极圈内地区的情况。春分这一天,太阳从正东方升起来。之后太阳升起的地方从正东方逐渐向北偏移,大约到4月16日前后,太阳将从正北方升起来!从这一天开始,北纬80°地区进入极昼现象,太阳24小时不落下地平线。所谓升起、落下,是指一天中,太阳高度最低时。这时,太阳位于观测者正北方的天边。即太阳从正北方升起,正北方落下!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轨迹构成一个闭合的'圆圈:0点时,在正北方天空,高度最低,然后逐渐升高且向东偏;6点时,在正东方天空,然后继续升高且向南偏;12点时,在正南方天空,高度最高,然后逐渐落下且向西偏;18点时,在正西方天空,然后继续落下且向北偏;24点时,回到正北方天空,高度最低,然后进入第二天。过了夏至日,大约到8月29日前后,结束上述过程。极昼持续日期是4月16日至8月29日约134天。之后,太阳升起的地方从正北方逐渐向南偏移(仍然在东偏北的地方升起),秋分日时,回到正东方。

秋分这一天,太阳从正东方升起来。之后太阳升起的地方从正东方逐渐向南偏移。大约到10月16日前后,正午12点时,太阳将在正南方天边刚刚升起,立即落下!即从这一天开始,北纬80°地区进入极夜现象,太阳24小时升不上地平线。过了冬至日,大约到2月27日前后,结束上述过程。极夜持续日期是10月16日至次年2月27日约134天。之后太阳升起的地方从正南方逐渐向北偏移(仍然在东偏南的地方升起),春分日时,回到正东方,一个回归年结束。

南极圈内的情况理应与北极圈内的情况相似,只是日出时偏南、偏北的情况与北极圈内相反,极昼、极夜出现的时间不同而已。

由上述,我们可得出结论:全球各地,春分到秋分这半年,太阳都从东偏北的地方升起(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的地区,升起地方偏至正北方;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的地区,太阳升不上地平线),秋分到春分春这半年,太阳都从东偏南的地方升起(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的地区,升起地方偏至正南方;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的地区,太阳升不上地平线)。

全球各地,一年只有两天,太阳从正东方升起来!

赤道面和太阳光照射过来的方向(地球轨道面)夹角为235度,可以简单算出,赤道上,太阳是从东偏北235度的方向射过来的。而北极点上,所有的方向都是南,太阳不存在起落的问题。随着纬度的升高,太阳光和地球纬线的夹角会变大,那篇文章说,北极圈上太阳正好为正北升起,这和我在地球仪上的直观感受相同。

那么从纬度0度到纬度665度,太阳升起的方向从东偏北235度变化到偏北90度,这之间渐变的曲线,我感觉近似于cos曲线。这样一算,武汉约在北纬30度,太阳在夏至日升起的方向应是东偏北324度。

我想起初中时有回做几何题,要计算一个角的度数为多少,我不会算,就拿量角器一量,把量得的数值写上试卷,没想到还做对了。受此启发,我也拿量角器在地球仪上量了起来,还真差不多是32度。看来,我的笨法子又起作用了。

春分秋分就简单了,所有纬度上,太阳都是从正东方向升起的。而冬至日,在武汉,太阳的确是从偏南方向升起,应该是东偏南324度。

通过地球仪,还可以非常直观看到,春分到秋分,武汉的日照时间是大于12个小时的,秋分到春分则相反。

现在我可以下结论了,太阳并不总是从东方升起,在世界不同的地方,都可能不相同。虽然太阳不会从西边出来,但有可能从北边南边出来。对武汉而言,太阳最偏北的时候,居然有差不多324度。而且,一天中,太阳的方向还是变化着的(不是指高度的变化)。

一般都说是东方,但实际不是这样

像在北半球,有时候从东北角升起,有时候是东南角

看这个:

北京位于北回归线至北极圈之间,可以代表北瘟带的大部分地区。

一般把太阳光认为是平行光,当春秋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正东升起,正西落下。其中,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的自转而引起的。

从春分日至夏至日,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此时太阳应是北偏东方向升起,北偏西方向落下。偏转角度和太阳直射点纬度一致。到夏至日偏转达最大值23°26′。

从夏至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从北向南移动,但仍然在北半球,太阳仍是北偏东升起而北偏西落下,但偏转角度逐渐减小,至秋分日为正东正西方向。

从秋分日至第二年春分,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则是南偏东方向升起,南偏西方向落下。

以上就是关于太阳从哪边升起全部的内容,包括:太阳从哪边升起、太阳从哪里升起来、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4937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8
下一篇 2023-05-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