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苏东坡一共被贬了几次

谁知道苏东坡一共被贬了几次,第1张

苏轼被贬了四次。

第一次:苏轼第一次被贬因为和王安石的政见不一样,所以主动和皇帝提出要离开京城去小地方做官。于是苏轼就被调到杭州做了通判。

第二次:苏轼第二次被贬是在元丰二年的时候,他被李定诬陷之后才被贬的,历史上被称为“乌台诗案”。

第三次:苏轼第三次被贬是在宋哲宗即位的时候,高太后把苏轼召回了朝中,被任命为礼部郎中。可是苏轼比较高傲,在朝中,不能和新党共事,也没办法和旧党的人相处。就因为这个问题,苏轼又请求把自己调到外地去。

第四次:苏轼的最后一次被贬是在元佑六年也就是1091年,朝中实在是没什么人在,只好再把苏轼叫回来,这次苏轼还是没有在中央待多久,就又去请求皇帝把自己调到地方去。原因也是意见不统一。

人物生平:

1、早年经历: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父亲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的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佳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2、进京应试: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农历虚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欧阳修,小试官是梅尧臣。二人正锐意于诗文的革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策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3、名动京师: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

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任判登闻鼓院。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此时,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     苏轼被贬过哪些地方

苏轼三次被贬谪的时间地点及原因

苏轼在被贬的时期到过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在现在的哪里

苏轼三次被贬的地方是哪里

苏轼被贬哪些地方

      苏轼被贬过哪些地方

      第一次: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第二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第三次:又因不容于新旧两党,再贬杭州

      第四次:因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而后新党执政再次被贬至惠阳,而后,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今海南)

      苏轼三次被贬谪的时间地点及原因

      第一次 时间:1080——1084年 地点:黄州 原因:陷于乌台@诗@案被新@党@贬@谪;

      第二次 时间:1089——1091年 地点:杭州、颍州 原因: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

      第三次 时间:1094年——1100年 地点:惠州、儋州 原因:与章惇政见不合。

      苏轼在被贬的时期到过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在现在的哪里

      老苏同志应该说是个大文学家,其才学那是绝对的高啊,但是一生仕途坎坷,被贬游历的地方那真叫多啊。

      下面做了一个小统计,按照先后顺序,您可以参阅一下。

      调任杭州通判

      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浙江)等地,任知州县令

      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

      知登州(今山东蓬莱)

      赴颍州(今安徽阜阳市)

      任宁远军节度副使,再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

      再贬至儋州(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

      苏轼三次被贬的地方是哪里

      三次分别贬到湖北黄州,广东惠州,海南儋州吧!最后死在琼州海峡回去的途中

      第一次被贬,1080年,贬黄州。因乌台诗案入狱,经多方营救未获死罪,贬至黄州。原因就是苏轼多来年一直反对“新法”,特别是以他豪放的情格,无论在言行、诗词文、行动上,处处都对新法持否定态度;

      第二次被贬,1094年,贬惠州。原因是,一直主政启用“旧党”的太皇太后高氏于1093年去逝,宋哲宗赵煦虽然1085年仅十岁就登基做了皇帝,但一直没机会主政,这回可要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结果“新党”抓住时机东山再起,借小皇帝之手全面打击以苏轼为首的“元祐党人”,苏轼被贬的理由很简单,被诬以前起草的文件中有讥斥神宗之语,其实就是一个党争的牺牲品。

      第三次被贬,1097年,贬儋州。原因更简单,新党为了将旧党(元祐党人)赶尽杀绝,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清洗”,所有被贬外地的元祐党人,根据贬所再向更远之地贬一次,目的就是让他们永无出头之日。因为苏轼在旧党中的地位,当时就已经被贬广东了,再远只能出海,被贬到了海南。

      如果说第一次被贬是因为对新法持异议,正面地投入到党争之中的话,那么后两次被贬完完全全是无奈的、被动的、身不由己的,他没有持任何的政治见解,没有做任何的斗争,就被放逐到天涯海角去了。最最可悲的是,将苏轼一贬再贬的小皇帝宋哲宗,童年的老师正是苏轼,这可以说是最最失败的教育了。

      苏轼被贬哪些地方

苏轼被贬过湖北黄州,广东惠州,海南儋州三个地方(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

苏轼(即苏东坡)一生中共有两次遭到贬谪,第一次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第二次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1、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

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

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

在苏轼政见相同的元老以及有识之士的努力下,这场诗案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下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幸亏宋太祖赵匡胤时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他才算躲过一劫。

2、流落儋州

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苏轼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

扩展资料:

在宋代一百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宋徽宗即位后,苏轼相继被调为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

北归途中,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六十五岁。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

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第一次被贬:

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新党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在大家努力下,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受当地官员监视。

第二次被贬:

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调往颍州任知州。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苏轼再次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阳)。

扩资资料

苏轼轶事:

苏轼本人是个美食家,宋人笔记小说有许多苏轼发明美食的记载。苏轼知杭州时,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大雨,太湖泛滥。苏轼指挥疏濬西湖,筑苏堤。杭州百姓感谢他。

过年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送给大家吃,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以上就是关于谁知道苏东坡一共被贬了几次全部的内容,包括:谁知道苏东坡一共被贬了几次、苏轼被流放贬谪的地方有哪些、苏东坡一生几次遭贬分别贬在哪些地方任过职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4838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8
下一篇 2023-05-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