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文正的人有哪些

谥号文正的人有哪些,第1张

谥号文正的人有:

1、杜受田:

杜受田,字锡之,号芝农,山东滨州人。为咸丰皇帝之师。杜受田死后,咸丰皇帝万分悲痛。灵柩抵京,咸丰皇帝亲往杜宅祭奠,抚棺痛哭,并赐陀罗经被一袭,赏银五千两治丧。追赠杜为太师大学士,谥号“文正”。

2、曹振镛:

曹振镛乾隆四十六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少詹事、体仁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首席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兼上书房总师傅,以平定喀什噶尔功绩晋封太子太师,旋晋太傅,并赐画像入紫光阁,列次功臣之首。卒谥“文正”,入祀贤良祠。

3、朱珪:

乾隆四十一年,朱珪命在上书房行走,教嘉庆帝读书。乾隆四十五年,督福建学政。乾隆四十九年,内阁学士。乾隆五十一年,礼部侍郎。

乾隆五十九年以后,历任两广总督,吏、兵、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等职务。嘉庆四年由安徽巡抚上调北京。嘉庆十一年十二月五日卒,终年77岁。帝谥“文正”。

4、刘统勋:

雍正二年,刘统勋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历任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和东宫詹事等。乾隆帝继位,历任刑部侍郎、左都御史、漕运总督、太子太傅兼陕甘总督、工部尚书、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国史馆总裁。

为政四十余年,清廉正直,敢于直谏,在吏治、军事、治河、修史等方面均有显著政绩。乾隆三十八年,去世,时年七十五,获赠太傅,谥号文正。

5、汤斌:

汤斌,字孔伯,号荆岘,晚号潜庵。河南睢州人,清朝政治家、理学家暨书法家,官至工部尚书,卒谥文正。汤斌一生清正廉明,是实践朱学理论的倡导者。

所到之处体恤民艰,弊绝风清,政绩斐然,被尊为“理学名臣”。于康熙二十六年十月十一日病逝于工部尚书任上,终年61岁。乾隆元年,乾隆帝赐予汤斌谥号“文正”。

范仲淹的谥号是文正。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

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

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一生政绩卓著,晓畅军事,文学成就突出。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扩展资料:

范仲淹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作为宋学开山、士林领袖,他开风气之先,文章论议,必本儒宗仁义。

并以其人格魅力言传身教,一生孜孜于传道授业,悉心培养和荐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园未立”,居无定所,临终《遗表》一言不及私事。

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为儒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在中国的历史上,在唐代以后,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文人做官后,梦寐以求地想得到一个谥号--文正。而作为统治者的皇帝,是不轻易地把这个谥号给人的。

唐朝时期:

魏征是历史上第一个被谥为“文贞”的名臣。唐朝有魏征、陆象先、宋璟、张说等人得到了文贞的谥号。在唐朝的时候,张说被谥为文贞,还是皇帝亲自下诏,才结束了朝臣们关于张说该不该谥文贞的谥号的争论。

北宋时期:

北宋时承唐时的风气,初年的几位大臣,像李昉、王旦都被谥为文贞。到宋仁宗的时候,因为宋仁宗叫赵祯,为了避讳,文贞才改为文正。

到了夏竦被拟定要谥为文正的时候,司马光第一次提出了:“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司马光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至。

经过他的宣扬,文正从此以后被认为是人臣极美的谥号。皇帝不肯轻易给人。宋朝得文正谥号的有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等九名。

元朝时期:

元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吴澄与许衡齐名,时人称为“北许南吴”,他们是元代理学的****。

耶律楚材先后辅弼成吉思汗父子三十余年,为蒙古帝国的发展和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刘秉忠为元世祖忽必烈第一谋臣,深受忽必烈信任。

参与了建立金莲川幕府、征伐大理、会见藏传佛教领袖八思巴、平定阿里不哥、征讨南宋等一系列重大决策。

廉希宪是元代理学名臣,时人称其“廉孟子”。忽必烈崇尚藏传佛教,曾命廉希宪受八思巴佛戒。廉希宪说:“臣受孔子戒矣。”

忽必烈说:“孔子亦有戒耶?”廉希宪说:“为臣当忠,为子当孝,孔子之戒,如是而已。”忽必烈听了之后连连点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仲淹

自两宋以来,直到明清两朝,“文正”二字都是文臣最高等级的谥号。司马光认为:“谥之美者,极于文正”,生封公孤,死谥文正,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也因此,帝王们都将“文正”看得极重,不轻易予人。就拿明朝来说,明朝开国百年,竟然无一人得谥文正,直到正德年间,才有一人,获得了“文正”殊荣。这人是谁?他又凭什么能成为明朝的“文正”第一人呢?

这位大臣,就是以“李公谋、刘公断,谢公犹侃侃”着称的刘李谢三人内阁中的“李公谋”李东阳。他二十岁时即高中二甲第一,选庶吉士,弘治朝入内阁,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正德年间,又封少傅兼太子太傅,可谓平步青云。但大明朝的高官为数也不少,李东阳有何特别之处,能脱颖而出,获得“文正”谥号呢?

其实李东阳文名虽盛,但施政能力并不强,他自己亦承认:“吾于文翰,颇有一日之长,若经济事,须归介夫(杨廷和)。”而当时的另一大臣王琼,更是在自己的笔记中嘲讽李东阳对于当时的胡虏外患束手无策。更何况,在正德初年,太监刘瑾刚刚得势时,众大臣一起上疏请求诛杀刘瑾,其他大臣都群情激昂,只有李东阳一人态度暧昧,这次行动也最终失败。刘瑾用事期间,李东阳也落了个“依附阉党”的大污点,为了明哲保身,他竟然在草拟的圣旨中夸刘瑾“刚明正直,为国除弊”。这样的人,怎么能配得上“文正”二字?也正因为此,当时有人就作了首打油诗嘲讽他道:“文正从来谥范王,如今文正却难当。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旁人论短长。”

其实细细想来,李东阳能获得文正谥号的缘由,其实颇为复杂。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这个谥号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脱不开的关系。

之前说了,在刘瑾初得势的时候,百官曾有一次诛杀刘瑾的计划,失败之后,这些官员自然贬的贬、走的走,朝中老臣几乎凋零殆尽。待刘瑾被千刀万剐,官场又是一次洗牌,在这个经历了两次换血的正德朝局,李东阳已是个少见的“不倒翁”。

权阉刚刚垮台,在这个朝政混乱、动荡不安的时期,必须使得局势能够迅速安定下来,因此,内阁的稳定就成了重中之重,而内阁首辅兼三朝老臣李东阳正是内阁的主心骨。他资历极老,名位亦高,如果他能安于阁位,全力支持武宗皇帝,那么对朱厚照来说,无疑是非常有利的。因此,为了获得以李东阳为代表的内阁的支持,朱厚照频繁的给李东阳等内阁成员加官进爵,这种态度,说难听点,其实就是“笼络人心”的意思。

无论李东阳怎么上疏请求致仕,正德皇帝朱厚照就是坚决不同意。实际上李东阳是真心不想干了,他身体不好,脾虚且经常流鼻血,还有多年的老痔疮,据他自己说,他身体羸弱,以至于上朝时一阵大风,竟吹得他“立至颠仆”,差点摔了一跤,因此坚决要求朱厚照批准他退休。但朱厚照可不管李东阳怎么想,毕竟,他对李东阳“深情挽留”的态度,不仅是做给李东阳一个人看的,更是做给满朝文武看的。像李东阳这样的老资格高官,实在是当时正德朝的一块活招牌,对李东阳等老臣如此慰留,不仅能稳固朝局,同时也可借此向大臣们传达出皇帝的态度:他愿意缓和与大臣们的关系,同时,也希望大臣们能一心一意辅佐自己。

于是李东阳的官位反而越升越高,得封特进左柱国,后又兼食大学士俸,获赐诰命,可谓位极人臣。在李东阳死后,正德自然要把收买人心进行到底,让他生荣死哀,况且,李东阳在朝为官近五十年,资历之老无人能及,给他一个“文正”谥号,也不算出格。

可谥号虽然要有皇帝批准,却也需要内阁等部门来拟定,如果没有朝中重臣的支持,这个“文正”谥号也是捞不到的,这就要说到另一个重要人物——杨一清。杨一清与李东阳是多年的老相识,两人在少年时,就共同受教于大儒黎淳门下,是师兄弟关系。后来入朝为官,交往也很密切,更重要的是,刘瑾乱政期间,曾将杨一清打入诏狱,差点死在里头,多亏李东阳相救,才逃出生天,老朋友的救命之恩,杨一清怎能不报?李东阳去世之际,杨一清正在内阁,他自然可以“假公济私”一回,为李东阳拟定一个美谥。于是,内阁与皇帝在这方面很容易就达成了共识,“文正”二字,就这么顺顺当当的给了李东阳。

而且,在个人生活作风方面,李东阳也无可挑剔,他为官向来以清苦著称,晚年致仕之后,家无余财,全靠他为人写字作书换钱来维持生计,清廉之风至死不渝。同时,他为官“和煦容物”,圆滑不得罪人,因此,在内阁的十八年里,很少与人发生尖锐矛盾,他不得罪人,别人自然也不得罪他,所以对于他的“文正”谥号,虽然有人暗地里表达不满,却并没有人明面上提出反对意见。

说了这么多理由,其实李东阳自己对他死后的评价也颇有担忧,毕竟和大太监刘瑾不清不楚的事儿太多,谁晓得死后会不会有人翻旧账?还是杨一清最终给病重的李东阳吃了一颗定心丸:“国朝以来,文臣未有谥‘文正’者,公如不讳,请以谥公。”李东阳听了这话,大喜过望,竟然要下床向他这个小师弟磕头。

李东阳死后,他当年的老同事、弘治朝另一位内阁成员谢迁也获得了“文正”谥号,于是弘治朝内阁完成了“文正”双杀。之后获得文正谥号的,还有崇祯朝的倪元璐,他在李自成攻破北京时自缢殉国,故获得这个美谥。至于南明小朝廷追赠给方孝孺的文正谥号,对于早就被明成祖朱棣满门抄斩的方孝孺来说,恐怕连安慰奖都算不上吧。

文正谥号的人有如下:

1、朱珪:

朱珪字石君,号南崖,晚号盘陀老人。与其兄朱筠,时称“二朱”。祖籍萧山蜀山街道越寨村,后迁黄阁河村。随父朱文炳由萧山侨居顺天大兴县,遂入籍顺天府。嘉庆十一年十二月五日卒,终年77岁。帝谥“文正”。

2、刘统勋:

刘统勋字延清,号尔钝,青州府诸城县人。清朝大臣、政治家,宰相刘墉的父亲。乾隆三十八年,去世,时年七十五,获赠太傅,谥号文正。

3、方孝孺: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

浙江台州府宁海县人。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方孝孺始终不屈。被施以凌迟杀害于南京聚宝门外, 时年四十六岁。南明弘光帝时追谥“文正”。

4、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皇祐四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5、魏征:

魏徵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县人。唐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贞观十七年,去世,获赠司空、相州都督,谥号文正。

谥号,是有严格规定的,不是随便起和随便给的。在古代谥法的具体原则里,复谥是高于单谥的。文正”这个谥号诞生以后,它就是最高的谥号,能得到这个谥号是绝对的肯定和无上荣光。在“文正”没有诞生之前,“文贞”是最高的谥号。

早在唐朝到北宋初期,“文贞”一直都是最高的谥号。每一个文官,都希望可以得到这个谥号。但能得到这个谥号的人,真的不多,每个朝代,都寥寥无几。在唐代只有千古名臣魏征等几人得到这个谥号。

“文贞”之所以沦落,不再是最高的谥号,主要怪宋朝人气最高的君王宋仁宗。因为宋仁宗的名字叫“赵祯”,“祯”和“贞”同音,为了避讳,只好将“文贞”改为“文正”。自他之后,“文贞”这个谥号消失在宋朝。“文正”之所以最终上位,成为最高谥号,必须感谢司马光他提出“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这句话,牛逼得很,直接把“文正”推上巅峰——成为人臣的终极追求。能得到这个称号的,都是千古名臣,例如范仲淹等。

宋朝灭亡之后,不用避讳了,于是“文贞”重出江湖,可是大哥之位,已经给“文正”牢牢占据。它只好做老二——也就是说,从明代起,“文贞”成为仅次于“文正”的谥号。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争议,就是单谥号“文”,很多人认为“文”是最厉害的谥号。“文”这个谥号,出现得最多的,是在东晋时期。从唐朝往后,能得到“文”谥号的人,少之又少。物以稀为贵。因此,很多人认为“文”比“文正”尊贵。其实不然。按照权威的说法是:

到了唐宋的时候,‘文’更应该被视为是一种信号和妥协,比如追赠王安石为‘文’,就大有当朝意欲启用新党,但又不愿与旧党完全撕裂,而有所折中。朱熹被追为‘文’,亦是此理。

以上就是关于谥号文正的人有哪些全部的内容,包括:谥号文正的人有哪些、范仲淹的谥号是什么、明朝第一个获得“文正”谥号的大臣,为什么会是他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4729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8
下一篇 2023-05-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