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不孝有三,是哪三孝

古代的不孝有三,是哪三孝,第1张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

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白话问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

不孝有三,生不能养,死不能葬,葬不能祭。其中无后为葬不能祭祀里的。

--张红星

在原始宗法制时代孝有三个层面:其一,"生,事之以礼";其二,"死,葬之以礼";其三,在死后的漫长岁月,子子孙孙"祭之以礼"并进而得出结论,"不孝有三"应该是:生不敬顺,一不孝也;死不礼葬,二不孝也;无后绝祀,三不孝也!

听书讲古,经常能听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篇,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孟子并没有解释此“三”究竟是哪些。

虽然孟子没有明示,但是汉朝的经学家赵岐在注释这一篇的时候,给出了起码是他自己认为合理的答案,《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赵岐注云:

“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用白话文来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虽然孔孟是一道,但是孟子时代的儒家思想,已经较孔子时代的有一些进步了。从不孝的第一条“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就可以看出:在孔子时代,孝和忠的表现,就是表面上的顺从、唯唯诺诺,哪怕明知道长辈有错,也要认可,不能指出。

孔子《孝经》上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而到了孟子时代,儒家思想已经开始反思,对于这种情况,孟子的儒家思想认为这就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即不孝。

对于第二条,也是与孔子时代的思想相背道。孔子的思想是认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如此看来,“无后”反而排在第三位,并不是什么真正的“为大”。我们可以通过孔、孟儒家思想的发展,看出“不孝”定义的发展。当然,孟子的 《离娄上》也好,孔子的《孝经》也好,其所宣扬的孝道,是中国历来所宣扬的崇高思想品德之一。

1、一是不能侍亲(孝敬父母,爱护家人),二是不能事君(恪守本分,行忠义之事),三是不能立身行道,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这句话出自孟子对于舜的婚姻评价,《孟子》里记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2、这句话解释为,不孝的事情有很多种,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是最大的一种。舜娶了妻子没有告知父母,是没有尽到做儿子的本分。君子认为舜虽然尽了忠,但还是要告知父母。

3、孟子对于孝道有自己的礼节,他归纳了不孝顺的五种行为: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4、概括一下,前三个懒惰、赌博醺酒、和妻子私藏钱财,是属于有能力赡养父母却不赡养的不孝。后面两个嫌弃父母和因为自己原因让父母处于险境也是不孝。这是孟子对于子女对父母的不孝,范围局限在家庭之中。但“不孝有三”是孟子对舜帝做评价时说的,所以范围会更广义一些,就翻译为:不能侍亲、不能事君、不能立身行道,是不孝的三种。

不孝有三具体是指的是:

1、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

2、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

3、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

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白话翻译:不孝的表现有很多种,但以不尽到做后辈的责任(本分)为最(大不孝)。舜在取妻的时候没有禀告健在的父母,是没有尽到做后辈的责任(本分)。

扩展资料:

孟子的语录中并没有提及另外俩个孝。

但是到了东汉,赵岐在《十三经注》中阐述了他个人对于孟子这段话的理解:“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按照学术界对这句话的理解,意思就是说:

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正合适第一种不孝;

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其中,没有后代最为重要。

那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按照赵岐的说法就是,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种不孝为首,也就是现在人们对这句话的通俗理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孝有三

你好,白话问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没有后继人是三个不孝中的最不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用白话文来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1、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

2、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

3、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

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现在很多人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有着错误的理解,大多数人认为无后为大指的是不能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为不孝之首,实际上并不是。我们来说说实际上古人所说的不孝有三,指的是哪三件事。

一不孝为:不能事亲,指的是不能孝养父母,爱护家人。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每一个人都应去孝敬我们的父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父母养我们小,我们养父母老。

二不孝为:不能事君,指的是不能够恪守本分,忠义形事。我们往常理解的不孝都是跟父母有关,实则不孝中包含了我们为在人处事中应当行忠义之事。不论是对父母亲人还是对朋友同事我们都应该尽到自己应尽的本分,并且做一个忠诚有义气的人。

三不孝为:不能立身行道,成为有道德的人。也就是也就是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及工作中我们应做有素质有道德的人。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传说中,舜帝的父母不贤,导致舜帝一直没能娶妻,舜帝最后只好不告知父母,自行娶妻。因为当时舜娶二妃都没有告诉其父母,是没有尽到做儿子应该尽到的责任。

以上就是关于古代的不孝有三,是哪三孝全部的内容,包括:古代的不孝有三,是哪三孝、不孝有三是哪三个 不孝有三有哪三种、不孝有三具体指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4725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8
下一篇 2023-05-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