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报怨的诗句有哪些

以德报怨的诗句有哪些,第1张

1 关于以德报怨的诗句

关于以德报怨的诗句 1 关于以德报怨的诗句

1、“报怨以德”或“以德报怨”:拿恩德回报仇怨。

——《道德经》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老子》七十九章:“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也是这个道理。

有人把报怨以德移入此章,不仅不符合上下文意,也有篡改古书之嫌。从通行本、帛书以及上下文意来看,六十三章并无错简。

2、以怨报德:拿仇怨回报恩德。——《国语周语中》:“以怨报德,不仁。”

3、以德报德。——《红日》第十六章:“他觉得在这个为难的时候,应当以德报德。”

4、以直报怨。——《汉书傅介子传》:“上乃下诏:‘……平乐监傅介子……以直报怨,不烦师重。

2 关于以德报怨的诗句

1、“报怨以德”或“以德报怨”:拿恩德回报仇怨。——《道德经》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老子》七十九章:“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也是这个道理。有人把报怨以德移入此章,不仅不符合上下文意,也有篡改古书之嫌。从通行本、帛书以及上下文意来看,六十三章并无错简。

2、以怨报德:拿仇怨回报恩德。——《国语周语中》:“以怨报德,不仁。”

3、以德报德。——《红日》第十六章:“他觉得在这个为难的时候,应当以德报德。”4、以直报怨。——《汉书傅介子传》:“上乃下诏:‘……平乐监傅介子……以直报怨,不烦师重。

3 形容“以德报怨”的诗句有哪些

形容“以德报怨”的诗句如下:

1、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唐)《将进酒》

2、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五代)《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3、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唐)《望岳》

4、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宋)《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宋)《题西林壁》

6、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佚名(两汉)《长歌行》

7、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8、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宋)《鹊桥仙·纤云弄巧》

9、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宋)《冬夜读书示子聿》

10、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唐)《劝学》

4 关于以德报怨的名句或谚语有哪些

1 生活中有些事需要去遗忘,有些事需要去宽容,以德报怨,不计前嫌,安守宽和之心。

2 以德报怨从来都不是我的风格,你做错了事,我就要让你承担应属于你的后果。

3 一个人,能容忍别人的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傲慢无礼、狂妄无知要靠极大的心量。我们经常说到以德报怨,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与其说以德报怨,不如说是放过了自己。

4 我理解以德报怨的心理,但是从不相信!德就是德,怨就是怨!我不需要谁来容忍我犯过的错,也没义务去原谅给我带来伤害的人!世界本身不公平,我们就不要再推波助澜了……

5 这个世界总有人以德报怨,也总有人以怨报德。本性,良心,责任,感恩,算了吧,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都弃如敝履,何况这些高尚的东西。

6 常怀感恩之心:是最珍贵的人生品格:严于律己、以德报怨;时刻牢记他人的功德与恩德……做到容人之过

7 以德报怨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吗?以德报怨是中华民族最软弱的表现,是帝国主义侵略的最佳法宝

8 唯有以德报怨,把伤害留给自己,让世界少一些仇恨,少一些不幸,回归温馨、仁慈、友善与祥和,这才是宽容的至高境界。

9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可能我还是不够善良吧~

10 做个有智慧的人,不要太聪明,难得糊涂,不要太执着;低姿态、低调做人成就大事;以德报怨,留点余地给别人也给自己;用耐心、专注听别人讲,赢得人心;学会明确拒绝别人;忍让要有一定限度!

11 我发现想要做到“不忘人恩,不念人过,不思人非,不计人怨”几乎是不可能的。我虽然赞成人一定要善良要有感恩之心,可是我却不赞成以德报怨,因为只会让有的人得寸进尺觉得你好欺负。

12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不好意思,我做不到原谅你。我不想当圣人也不想过无比正确的生活,所以请收起你们劝我从良的想法。

13 我今天做了一件以德报怨的好事儿,老天爷会不会保佑我,今天送我一份礼物,保佑我吧

14 以德报怨的前提是不要在意别人怎么看你,做好自己的事情,守住自己的本份。善意对待别人的态度是因着自己的本心和修养而非为了获得别人的赞赏。因此,当别人恩将仇报时,你也能淡定自若。这就是我感知到的‘’心外无物‘’的境界。

15 想不到,有一天,陪伴成了世上最奢侈的东西!多给父母一点爱吧!以德报怨没什么大不了!

16 人给我自尊,我还他高尚;人给我快乐,我还他幸福;人给我宽容,我还他真诚;人给我抚慰,我还他热情;人给我希望,我还他感激;人给我亲切,我还他尊敬。做人,既是以心换心,以情换情;也是以德报怨,以善报恶。心与心的距离,在于理解,在于真诚。

17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才是现实的真实写照。那什么“冤冤相报何时了”只在事不关己的和事佬、搅屎棍嘴里罢了,落TA们自己身上还不知道是什么德性呢。

18 最后还要以德报怨:披荆斩棘匍匐前行;叫心情、没有体会畅快的感觉了,控制得了的;叫表情!好像现实与想法总是擦肩而过!不知道有多久。

19 责任都一个人担什么错都一个人扛这太残忍了,善良不是宽容不是原谅也不是以德报怨,善良是只对善良的人善良包括自己而不是对小人。让自己的善良高贵不是对谁都善良,这样的善良不叫热情叫多情甚至是滥情,因为它违背了善良本身的高尚,电视剧总以喜剧结束但现实却不一定。

20 所有的坎坎坷坷在时间和修养面前都不是事儿,杀一个很容易,让自己强大不是为了超越那些曾经让你难堪的人和事:反而很困难!相反你要以德报怨,一定能做得到,但是我相信;你要做的就是默默让自己强大、以前做贼。

5 类似(以德报怨 何以报德)这意思的句子

“以德报怨”是我们最熟悉的一句话,通常将它理解为为人处世的准则:孔子教导我们,别人欺负你了,要用爱心去感化他,用胸怀去包容他。这样的道德情操真的很伟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以德报怨”,恐怕没有人能做到。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

“以德报怨”的原句出自《论语· 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原意为:一个学生问孔子:别人打我了,我用道德和教养感悟他,好不好?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可见,孔子是反对“以德报怨”的,之所以出现现在的现象,可能是断章取义地曲解。

与西方文化相比,东方文化一向以谦虚和坚忍著称。关于如何报怨的问题,东西方的答案截然相反。在西方,圣经里就提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观点。而在东方,佛家崇尚“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哲学理念,面对困苦的态度是逆来顺受。根据佛经中的记载,大鹰要吃释迦牟尼的肉,他便从自己身上一刀刀帮大鹰割下肉来,这种坚忍已经超越西方人能够承受的范围。而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观点,是以人为本的,更能让人接受。

孔子这句话为什么会被曲解?根源还是封建统治者的需要,他们希望民众成为“以德报怨”的顺民,只有“以德报怨”的民众,才会老老实实地服从他们的统治。皇帝残暴,要“以德报怨”,地主剥削,也要“以德报怨”,八国联军打到北京,还是要“以德报怨”,要想尽一切办法彰显自己的“德”,要“量中华之物力,结大国之欢心”,这种坚忍和迂腐与佛家的处事态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PS:粘贴的

6 古人以德报怨的典例

蔺相如战国时代,赵惠文王因蔺相如办外交有功,拜蔺相如为上卿,官位在廉颇大将之上。

廉颇因此心中不快,居功自傲,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侮辱蔺相如。相如知道后,不愿意和廉颇争位次先后,便处处留意,避让廉颇,上朝时假称有病,以便回避。

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望见廉颇的车子迎面而来,急忙叫手下人把车赶到小巷里避开。相如的门客便以为相如害怕廉颇,非常气愤。

蔺相如对他们解释说:“依你们看来,是廉将军厉害呢,还是秦王厉害呢?”门客们说:“当然是秦王厉害了。”蔺相如说:“对了,秦王这样威焰万丈,我却在朝堂上斥责他,侮辱他的臣子们,难道我就单独害怕一个廉将军吗?不过我想,强暴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正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啊,如果两个老虎相搏斗起来,那情势发展下去,一定不能一起生存,这正合秦国的心意,我对廉将军一再退让,正是以国家利益为重,把私人恩怨的小事抛在脑后啊!” 蔺相如这番话,使他手下的人极为感动。

相如手下的人也学习蔺相如的样子,对廉颇手下的人处处谦让。 此事传到了廉颇的耳中,廉颇为相如如此宽大的胸怀深深感动,更觉得自己十分惭愧。

于是脱掉上衣,在背上绑了一根荆杖,请人领到相如家请罪,并沉痛地说;“我是个粗陋浅薄之人,真想不到将军对我如此宽容。” 蔺相如见廉颇态度真诚,便亲自解下他背上的荆杖,请他坐下,两人坦诚畅叙,从此誓同生死,成为至交。

蔺相如多谋善辩,胆略过人;他以国家利益为重,善于人和,不畏强暴,出使秦国,留下了流芳千古“完璧归赵”的故事。他为了国家利益,忍辱负重,使大将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的典故为历代人们所传颂。

7 谁知道一首古吉拉特的《以德报怨》格言诗的具体内容

莫汉达斯卡拉姆钱德甘地是印度国民大会党著名领袖,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之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倡导者。

甘地生于印度西部卡提阿瓦半岛的波尔邦达尔土邦(现古吉拉特邦)。甘地家族在此世代经商,但从祖父开始便弃商从政,其父乌坦钱德甘地也曾担任过波尔邦达尔土邦的首相。

他家属于印度教第三等种姓,全家信仰印度教。甘地7岁时,全家迁至拉吉科特,他在当地人小学。

12岁时人拉吉科特的阿弗列德中学。根据印度教习俗,甘地在13岁时受父母之命,与卡斯特巴尔结婚。

1887年,甘地中学毕业,考取了萨玛达斯学院。1888年9月,甘地从孟买动身远航,去英国留学,攻读法律。

在英期间,他结识了各种思想流派的学者、朋友,对他日后"反对暴力、主张忍受"的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1891年6月10日,甘地通过考试取得了律师资格。

12日便登轮返回祖国。回国后,他曾先后在孟买、拉吉科特担任律师。

1893年4月一次偶然的机会,甘地应印度一家商行聘请,去英属殖民地南非特兰土瓦首府普勃图利亚处理一起4万英镑的债务纠纷。甘地开始工作后,碰到许多棘手的问题。

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种族歧视。尽管在南非有不少印度侨民,但他们没有合法的地位,统治南非的欧洲白人对有色人种一向看不起,甚至把在南非的印度人统称为"苦力"。

甘地在南非被冠以"苦力律师"的称号。4万英镑的债务纠纷经甘地协调后圆满解决,他准备回国了。

临行前他看到一则新闻,当地政府立法议会企图剥夺印度人选举议会议员的权利,印度侨民为了反对种族歧视,争取平等权利与政府当局展开了抗争,他们希望甘地留下来,与他们一起战斗。甘地同意了,他在当地最高法院谋求到了律师的职位。

为了适应斗争的需要,在甘地的发起和组织下,一个印侨团体纳塔尔印度人大会于土894年5月22日成立了。印度人大会为印侨做了许多好事,为南非的印度人赢得了许多朋友和无数同情者,并得到了印度国内各党派的支持。

1899年英布战争爆发,甘地组织印度人救护队为英军服役,以谋求英国殖民政府改善印度人地位。1904年至1910年期间,甘地创办凤凰新村和托尔斯泰农场,作为实现他的真理与非暴力的试验场所。

甘地的非暴力思想主要来源于宗教,首先是印度教。印度教主张善恶有因果,人生有轮回。

他在少年时,就很喜欢古吉拉特的一首《以德报怨》的格言诗,一直将这首格言诗奉为座右铭。在伦敦留学时,他接触到了各种宗教,结识了各种思想流派的朋友,最受他推崇的是《新约》中的博爱思想。

其中"不要与恶人作对"、"要爱你们的仇敌"等句对他影响是很深的。甘地的非暴力思想形成与实践正是他在南非的21年间。

他的这思想主张爱和真理的统一。一方面要坚持真理,另一方面宁愿自己做出牺牲了不加暴于敌人。

他运用"坚持真理"这一原则来指导他所领导的政治斗争,他认为这个词清楚地表明了"非暴力抵抗运动"的意义。1906年8月,德兰土瓦政府发表公告,宣布在南非居留8年以上的印度"苦力",方可定居本地,同时必须向政府办理手续,领取登记证并随身携带,以备检查,违者罚款或判刑,或驱逐出境。

这一法令被称为"黑色法案"。甘地领导印侨掀起了非暴力,抵抗运动,南非政府被迫做了一点表面上的让步措施。

斗争虽未胜利,但甘地却认为"非暴力抵抗"是最高尚的自卫武器。1913年,甘地在南非领导的非暴力运动达到了高潮。

斗争的目的是冲破现行法令中不合理的规定,要求取消"黑色法案",废除人头税,承认印度婚姻制度的合法性。斗争中甘地率队"和平进军",但遭到南非政府凶残镇压。

整个运动过程中,甘地三次被捕,但斗争并没有停止。土2月18日,殖民大臣史末资被迫释放甘地,以求和解。

1914年1月21日,史末资宣布:废除人头税,承认印度的合法婚姻在南非也有效。至此,甘地的非暴力斗争取得了最后胜利。

1915年1月,甘地从南非回到了印度,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5月,甘地在古吉拉特邦建立了一个非暴力抵抗基地--非暴力抵抗学院(也称真理学院或真理修道院),为开展非暴力运动作舆论和组织上的准备。

一战期间,曾为英军招募志愿兵和组织担架队,希望以此博得英国的好感,使英国同意在战后给印度以自治。但大战结束后英方非但未能满足印度自治的要求,反而于1919年颁布实行《罗拉特法》,该法规定:政府对革命者或嫌疑分子可以不经公开审讯即逮捕监禁。

甘地成立非暴力抵抗协会,号召全国总罢业?要求全印人民绝食一天和祈祷,以示抗议。4月。

“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意思是如果用德来对待别人的怨,怎么能算是妥善呢?

出自《老子》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焉(或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大小多少”(大小多少出自六十三章,后接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翻译:和解大的怨恨,必然还有残余的怨恨,怎么能算是妥善呢?因此,圣人执借据却不逼索于人。有德者就象执借据而不逼索一样,施德不求报,得理能让人。无德者就象收税人一样严厉刻薄,所以收税者是相当没有道德的。

用良心和美德善待对自己恶劣的人,对那些待你好的人们又该用什么回报呢?矫正那些对你恶劣的人的态度,让他们理解自己的错误,让事情回归常理的范围(即可),那对于那些以忠厚待你的人,你自然就可以用你的德行回报他们了。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宪问》

原文: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白话译文:

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公伯寮向季孙告发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给孔子,并且说:“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我的力量能够把公伯寮杀了,把他陈尸于市。”孔子说:“道能够得到推行,是天命决定的;道不能得到推行,也是天命决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论语·宪问》为古代文学作品。宪问篇出自《论语》,共计44章。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论语·宪问篇共计44章。其中著名文句有:“见危授命,见利思义”;“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修己以安百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一篇中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之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

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家臣掌政。所以孔子不上任,退隐而修著《诗》《书》《礼》《乐》,众多弟子跟着孔子走遍各国,跟随他学习。阳虎想要见孔子,而孔子却不想见到阳虎,后来两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没有明确表态,随后孔子被升为小司空。

鲁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鲁国大治。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孔子55岁。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以德报怨就是别人对你不好或者欺负你的时候,你不但不要生气,还要比平常更好地来对待对方,用你这种充满爱心的德行去感动对方,在道德的制高点“羞辱”他,让他明白自己的行为有多么的不对。

以德报怨是孔子的主张,但是这句话一直被后人断章取义了。他主张完整的意思是:“如果你用德行去回报怨恨,当别人用德行对你的时候,你要拿什么回报呢?所以你应该用德行去回报德行,用惩罚回报怨恨,这才是正确的方式。”

以德报怨的意思解释:拿恩惠报答仇恨。

以德报怨,读音:yǐ dé bào yuàn,属于常用成语,字数:四字成语,繁体:以惪报怨,简拼:YDBY,成语结构:偏正式,正音:怨不能读作yuān,辩形:怨不能写作冤,年代:古代成语,感情色彩:中性,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对人宽容,不仅不记仇,反而给以好处。

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造句

1、你以德报怨,真是难得极了。

2、他们被侮辱,却能以德报怨;他们行善,却被当作恶人受刑罚。

3、即使别人与我们有仇,也不能成天想着去报仇,如果你学会了以德报怨,将会得到更多人的尊重。

4、以德报怨,是把伤害留给了自己。

5、与其以德报怨,不如以直报怨;这是孔子给我们的教诲。

6、你们两家吵了这么多年,还是解决不了问题,何不彼此以德报怨,将往事一笔勾消。

7、面对这种十恶不赦的罪人,你居然还想以德报怨,真是匪夷所思!

8、以德报德,人人都能做到;以德报怨,只有高尚的人才能办到。

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 宪问》。

以直报怨

以公平正直的态度对待伤害自己的人。

《论语》中记载:“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

对此大多数人都认为,对方对我好,我也对他好,就是“以德报德”,别人对我不好,我就对其还以颜色,就是“以直报怨”。我说,这种认识是小人的认识,不是圣贤的观点。

以怨抱怨

“以怨报怨”,也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是含有以仇视、怨怒对待仇视、怨怒的意思,实为不可取。其另一层面的意思是:冤冤相报何时了。所以生活中最好不要以怨抱怨。

以上就是关于以德报怨的诗句有哪些全部的内容,包括:以德报怨的诗句有哪些、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什么意思、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4654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8
下一篇 2023-05-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