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叠纪的恐龙具体有哪些

三叠纪的恐龙具体有哪些,第1张

三叠纪中后期恐龙刚刚演化出来,那时候主要是板龙等植食类。

去看看这些资料:>

尺寸:暹罗龙是亚洲的一种大型食肉恐龙。它长91米,和慢龙、剑龙差不多大。它的体型在已知的774种恐龙中排在第187位,生活在1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暹罗龙的阳性标本是几颗牙齿。这些牙齿呈圆锥形,有许多纵向的脊和沟。虽然后期认为头后部骨骼的部分材料属于暹罗龙,但其分类地位一直存在争议。一般认为暹罗龙属于棘龙,因为它有类似隐翅虫的牙齿,而且它头部背骨的一些材料也表明它可能有尾帆来辅助游泳。但仍有一些观点认为它根本不是恐龙。

暹罗龙化石

亚洲泰国发现暹罗龙化石,只有牙齿。通过对化石的研究,专家推测暹罗龙是一种大型食肉恐龙。它有91米长,与已知牙齿的棘龙非常相似,它可能吃鱼。棘龙是十大最可怕的恐龙之一,可见暹罗龙也是一种极其凶残的恐龙。

凶猛的暹罗龙:虽然目前对暹罗龙知之甚少,只知道它是一种食肉恐龙,大概主要以鱼类为食。但从暹罗龙的牙齿得知,它与棘龙关系密切。从这一点可以推断暹罗龙是相当凶猛的。遇到小一点的恐龙,被暹罗龙咬了基本都会死。

亚洲发现的恐龙:在地球上,人类已经发掘出767种恐龙化石并命名,其中在泰国发现了7种,包括暹罗龙,另外6种分别是:伊森龙、基纳里样龙、布万龙、鹦鹉嘴龙、暹罗暴龙、奇味龙。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考古学家的不断发掘和发现,相信会发现更多的恐龙。

最强大最可怕的恐龙:棘龙

说到强大的恐龙,大家都会想到霸王龙。其实最强大最恐怖的恐龙是棘龙,体长12-20米,体重可达26吨。它也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不仅生活在陆地上,还生活在水中的恐龙。事实上,它在当时已经是顶级掠食者了。不幸的是,它与霸王龙生活在不同的时代

长期以来,生物学家对蜥脚类恐龙前所未有的庞大身躯充满了种种困惑。它们怎样具有如此庞大的体型?地球上其它陆地动物为何达不到如此“吨位”?现在,地球上最大的陆地动物是非洲象,重量不过在6吨左右。即便在恐龙家族,蜥脚类恐龙也属于重量级。成年霸王龙重量只有7吨,而最大的非蜥脚类恐龙、称为巨型山东龙的中国恐龙重量也不过16吨。 在德国波恩大学古生物学家马丁·桑德(Martin Sander)公布他的研究结果之前,这些疑问一直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桑德说:“在恐龙体态演变问题上,我们现在的理论条理更清晰。”过去六年,桑德领导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一直在破解蜥脚类恐龙之谜。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蜥脚类恐龙具有许多独特的生物特征,在这些特征的共同作用下,它们拥有了无与伦比的庞大身躯。桑德的研究是从19世纪古生物学家爱德华·德林克·科普的观察结果开始的。科普注意到,动物的躯体随着进化发展而增大,这一理论被称为“科普法则”。中国北京脊椎动物古生物学与古人类学研究所科普法则专家戴维·霍尼(David Hone)认为,体型庞大具有许多进化优势。他解释说:“它们不易成为捕食对象,在寻找食物或交配对象时比竞争对手更有优势。我们还知道,大型动物一般更易遭遇灭绝的威胁。”面临更多挑战与身躯娇小的动物相比,大型动物吃得更多,繁殖速度更慢,一旦遇到困难或食物短缺,会面临更大的问题。美国布朗大学古生物学家克里斯丁·贾尼斯(Christine Janis)说:“像巨犀这样的身躯庞大的哺乳动物,它们的化石记录历史更短,而身躯娇小的哺乳动物的化石记录则更久。”所以,一方面,自然选择促使动物身体越长越大,另一方面,动物因走上这条道路而得到惩罚。这种对立力量之间的均衡避免大多数陆地动物的体重超过10吨。体型庞大还带来其他一些问题。它们如何支撑自己庞大的身躯?身体所需要的食物和氧气又从哪里来?蜥脚类恐龙以其特有的方式克服了上述所有的挑战。蜥脚类恐龙最早出现在距今约22亿年前,很快长成了庞然大物。已知最早的蜥脚类恐龙是距今21亿年、15吨重的伊森龙。20世纪90年代,贾尼斯的研究发现,蜥脚类恐龙身躯庞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独一无二的繁殖方式。同所有的恐龙一样,蜥脚类恐龙也下蛋。贾尼斯解释说:“哺乳动物体型越大,后代就越少。但是,大型恐龙可以同时拥有许多蛋和幼仔。虽然恐龙体型在不断增长,可幼仔的数量并没有减少。”类似年轮的生长线大象每四年产下一头幼仔,而在同一时间段,恐龙可以下数百个蛋。这样一来,蜥脚类恐龙就可以消除因其身躯庞大带来的一个危险。数量是蜥脚类恐龙在面临危机时,相比于大型哺乳动物具有更快反弹的潜力。支持贾尼斯这一论断的证据来自于对恐龙蛋化石的研究。蜥脚类恐龙留下了令人吃惊的恐龙蛋和窝的详细记录,有时里面还有保存完好的胚胎。恐龙蛋一般有鸵鸟蛋大小,一窝八个蛋。蜥脚类恐龙巢穴并没有显露出亲代抚育的迹象,这进一步增强了成年蜥脚类恐龙繁殖更多后代的能力。但是,下蛋和缺乏亲代抚育并不能完全解释下蛋和不照顾幼仔的原因。于是,桑德又从其他方面入手欲进一步揭开这个谜团。他发现,身躯庞大似乎可以让蜥脚类恐龙生长速度更快。为了解恐龙增长速度,桑德研究团队利用显微镜对恐龙骨骼进行了检查。大多数恐龙的骨骼上都有类似树木年轮的生长线(growth line)。根据桑德最后得出的结论,蜥脚类恐龙的新陈代谢很快,使它们可以相对快速地获得庞大体型。他说:“其它类型的恐龙都没有蜥脚类恐龙这么高的增长速度。”桑德的研究小组对一种重达30吨、名为马门溪龙的亚洲蜥脚类恐龙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快速的生长可以转化为惊人的体重增加。马门溪龙一年的体重最多可以增加2吨。相比之下,非洲象一年体重不过增加200公斤。与鸟类一样复杂的肺泡生长速度快当然有很多好处,可一旦动物拥有庞大身躯,它们如何应对身体和生活方式的需要?蜥脚类恐龙全都符合相同的基本身体构造:脖子长,脑袋小,庞大的体型如酒桶一般,腿部粗壮结实。桑德及其他研究人员认为,蜥脚类恐龙独特的身体结构是其具有庞大身躯的重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杰伊·霍坎南(Jyrki Hokkanen)揭开了这个问题——如何支撑和移动庞大身躯——的谜底。通过分析大型动物的骨骼和肌肉力量,霍坎南发现,即便是体型最大的蜥脚类恐龙,它们的躯体也远未达到理论上限。他说:“腕龙的体型起码是别的恐龙的好几倍,但仍在陆地上行走。”所以,尽管大型蜥脚类恐龙笨重不灵活,但这一缺陷并没有抑制它们向更大的身躯发展。一个相关问题是大型蜥脚类恐龙如何获得足够的氧气。2003年,美国俄克拉何马州萨姆诺贝尔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马休·威德尔(Mathew Wedel)破解了这一谜团。威德尔发现,蜥脚类恐龙的肺部像鸟类一样。鸟类的呼吸效率远远超过哺乳动物。蜥脚类恐龙吸气时,空气充满肺部和体内的肺泡。也就是说,蜥脚类恐龙肺部的新鲜空气会不停流动,每次呼吸获得的氧气量是哺乳动物的25倍。威德尔说:“蜥脚类恐龙拥有一套肺泡系统,且它们同鸟类的肺泡一样复杂。”恐龙时代的精英蜥脚类恐龙独特的身体结构则解释了这种80吨重的庞然大物如何可以获得足够的食物。当今地球上最大的陆地动物都是食草动物,靠吃进大量没有营养的植物生存。这便要求食草动物不停地吃下去。例如,大象一天当中有18个小时在吃东西,每天消耗掉200公斤的植物。按照这些大型食草动物的标准,蜥脚类恐龙要吃饱一天至少要吞下1吨植物,它们怎么能做到这一点?桑德发现,蜥脚类恐龙像长颈鹿一样的脖子和小脑袋此时起了关键作用。脊椎轻可以让蜥脚类恐龙的脖子长得更长,增加了捕食范围。如此一来,蜥脚类恐龙站着不动,它们的脖子照样可以上下左右觅食,从而节省了体力。此外,蜥脚类恐龙不是咀嚼食物,而是用挂钩似的牙齿将枝叶从植物上咬下来,整个吞入腹中。正是由于独特的繁殖和生长方式及身体机构,蜥脚类恐龙才能克服庞大身躯带来的诸多限制。毫不夸张地说,蜥脚类恐龙就是恐龙时代的“精英”。(孝文)

纯手工!二叠纪:(初龙不算龙)棘齿龙,灵鳄,蛇齿龙,(上龙类,迷龙类,鳄类)……三叠纪 :始盗龙(最早的恐龙),芙蓉龙,纯信龙,十字龙,加斯马吐龙(古鳄),南十字龙,埃雷拉龙,腔骨龙,原角鼻龙,金塔龙,原美颌龙,板龙(三叠纪最大的原始蜥脚类,长约5~7米),美颌龙(最小的恐龙,只有02米),跳龙,竖尾龙,槽齿龙,跃步龙(三叠纪最迷你的肉食恐龙),黑丘龙(生活在三叠纪末期至侏罗纪早期),黑瑞龙(三叠纪最凶猛的肉食恐龙),黑瑞拉龙,肩角龙,幻龙,沙尼鱼龙(目前最大的鱼龙,长约14~18米(萨斯特鱼龙可能更长)),泰曼鱼龙,卵皮龙(一种海龟型的水生动物),达尔文翼龙,蓓天翼龙(可能是最早的翼龙),真双齿翼龙(原始蜥臀目,鸟臀目)…… 侏罗纪 :合踝龙(三叠纪末期至侏罗纪早期),安琪龙(被称为“最美丽的恐龙”),扭椎龙,优椎龙(大型肉食恐龙,长约7米),盘足龙,叉龙,小盾龙(身上有像犰狳一样的盾甲,因此得名),沱江龙,双脊龙(分布广,中国云南、美国,加拿大都发现了化石),树龙(也叫树栖龙),单脊龙,大椎龙,青岛龙,巨椎龙,里奥哈龙,异齿龙(有三种不同的牙齿,因此得名),晓龙,橡树龙,莱索托龙,华阳龙,胄甲龙(可能是最早的甲龙),斑龙,异龙,异特龙(侏罗纪最大,最凶猛的肉食恐龙,身长9~11米),剑龙(最著名的恐龙之一),永川龙(中国己发现的最大肉食恐龙),巨棘龙(剑龙类,不是肉食恐龙),角鼻龙(鼻上有一个角,因此得名,梁龙,腕龙,地震龙(侏罗纪最大的恐龙,可长35~40米),虚骨龙,超龙,窃鸟龙,圆顶龙,钉状龙,勒梭维龙,梭背龙

,嗜鸟龙,马门溪龙(脖子最长的龙),建设气龙(在中国,被一个石油考察队发现,因此得名。只有一个属),巨齿龙(最早有名字的恐龙),蜀龙(尾巴上有尾锤的长颈恐龙),翼龙

(翼龙类的通用名),鱼龙(通用名),翼嘴翼龙(鸟臀类,蜥臀类等30多种类)…… 白垩纪 :暴龙(也叫霸王龙),始暴龙,特暴龙,萨斯克霸王龙(最大的暴龙),澳大利亚霸王龙(要迁徙的暴龙),恶暴龙(头上有和异特龙一样的v型角),警暴龙,凶恶龙(属暴龙类),恶龙,冠龙(暴龙的近亲,发现于中国),恐手龙(肉食的镰刀龙类),恐爪龙(十分凶猛,脚上有弯钩,镰刀龙(恐龙中前肢最长),合尾龙,慢龙(也属镰刀龙类),懒爪龙,单爪龙,始祖暴龙,西母霸龙,栾川暴龙,奔龙,奔山龙,角龙,三角龙(最著名的恐龙),尖角龙,原角龙,开角龙(也叫隙龙),牛角龙,小角龙,戟龙(角最多的龙),中国角龙,祖尼角龙,北极龙(并非生活在北极,而生活在阿根廷和南极),尤他龙(也叫萨尔塔龙),巴洛龙(有许多个心脏),雷龙(原叫迷惑龙),似鲸龙,鲸龙,荒漠龙(跑得最快的龙之一),鹫龙(长有羽毛),内乌肯盗龙(我们了解最少的驰龙),南方盗龙,犹他盗龙(最大的驰龙,长约7米),爪龙,栾川盗龙,天宇龙(长有羽毛),天宇盗龙(长有羽毛),斑比盗龙,驰龙,似驰龙,古角龙,巨龙(分布广,中国,蒙古,非洲,北美洲都有分布)鸽龙,西爪龙(最小的龙),阿马加龙(也叫阿玛加龙),泰南吐龙(来自中国的巨龙类),剑角龙,龙王龙,冥王龙,肿头龙,伶盗龙(长有羽毛),伤齿龙(最聪明的龙),中华盗龙,中华丽羽龙,棘龙(最大的肉食恐龙,长达15~18米,可能食鱼),似鳄龙(食鱼),激龙(仅发现一头骨化石)似鸡龙,阿拉善龙(唯二来自中国的镰刀龙类),纤角龙(不是小角龙),冰河龙,北票龙(最早发现有羽毛的龙),中华龙鸟(可能有毒),中华鸟龙(唯一确定颜色的恐龙),鹦鹉嘴龙(长着鹦鹉嘴般的嘴,因此得名),火山齿龙(发现于火山附近,因此得名),阿普吐龙,蝴蝶龙(不是翼龙,是巨龙),葡萄园龙(发现于葡萄园,因此得名),副栉龙(头冠可以发声),栉龙(同前),真板头龙(一种晚期甲龙),扇冠大天鹅龙,甲龙,包头龙,鸭嘴龙(牙齿最多的龙),埃及龙,鲨齿龙(第三大的肉食恐龙),弯龙(布氏弯龙,全型弯龙,侏儒弯龙等6种弯龙的联合名),狂君颅龙,玛君龙,禽龙(第二早发现的化石,第一是斑龙,比禽龙早100年,不过当时还没有发现恐龙。直到发现禽龙,所以,禽龙被默认为最早发现的龙),雪松山龙,埃德蒙顿龙,埃德蒙顿甲龙,阿尔伯塔龙,食肉牛龙(前肢短小),林龙(也叫森林龙,海拉尔龙),山东龙,小盗龙(长有四个翅膀的龙),寐龙(发现它时显寐(睡觉)状,因此得名),乌尔禾龙(有方骨板的晚期剑龙),穆塔布拉龙(鼻子上有个“红灯笼”),满洲龙(中国第一个被发现的龙),锦江龙,窃蛋龙(被误为偷蛋,但不能改名),葬火龙,,神眼龙,皮拉坎龙,迈亚龙,大鸭龙,帕克斯龙,热河龙,拟鸟龙,古拟鸟龙,鸸鹋龙,似鸸鹋龙,似鸟龙(跑得最快的龙),准噶尔翼龙,海王龙,沧龙,菊石(鹦鹉螺的远古近亲,长约1米)大眼鱼龙(眼睛最大的鱼龙),泥泳龙,薄片龙,滑齿龙,飞龙,无齿翼龙,风神翼龙(最大的翼龙)(鸟臀类,蜥臀类等120多种)……看完给好评!!!

在位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自然科学博物馆里,收藏着一块巨大的恐龙椎骨。它有多大呢可以这么来比方:一块人类椎骨你可以轻松地把它搁在手掌上;一块大象椎骨你可以用两只手把它托住;而这块恐龙椎骨大得超乎想象——你得用铲车来装它!这块高达16米的恐龙椎骨属于生活在距今1亿年前的一只阿根廷龙,古生物学家估计它生前长35米,重80吨,是目前已知最大的陆地生物。

阿根廷龙是蜥脚类恐龙家族的成员之一,这个家族的成员中还包括有梁龙、腕龙和迷惑龙。蜥脚类恐龙的模样很容易识别:长脖子,长尾巴,桶状躯体,树干状四肢。当然并非所有的蜥脚类恐龙都身形高大,但其中的“大个子”的确是陆地上最罕见的庞然大物。

没有任何其他陆地动物拥有像阿根廷龙那么庞大的身躯。当今世界最大的陆地动物是非洲象,雄性非洲象重约6吨;地球有史以来最大的陆地哺乳动物是生活在3000万年前的巨犀,这是一种高6米的无角犀牛,重量超过15吨;成年暴龙的体重只有7吨;最大的非蜥脚类恐龙是于1964年在山东省诸城县发现的巨型山东龙,重约16吨,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高大的鸭嘴龙。

长期以来,蜥脚类恐龙前所未有的庞大体型困扰着生物学家:它们为什么能长到如此之大为什么在它们之前和之后没有其他任何陆地动物能长到这么大没人能够给出这些问题的令人信服的答案。不过,科学家现在有了一些全新的解释。

最近6年来,德国古生物学家马丁·桑德带领一个由多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一直都在攻克恐龙“巨型化”难题。现在,他们对于恐龙“巨型化”问题已经有了_一整套理论。他们的研究表明,蜥脚类恐龙具有一些独特的生物学特性,而所有这些特性结合在一起,推动着它们的无以伦比的“巨型化”演化过程。

越长越大,越大越好:进化上的“柯普法则”

桑德的研究从19世纪的古生物学家爱德华·德林克·柯普的观察结果着手。柯普曾注意到,动物谱系在进化过程中有一种逐渐变大的趋向:刚开始时个体较小,随着时间推移,后代变得越来越大。生物学家把生物的这种越变越大的进化趋势称为“柯普法则”。

依据“柯普法则”,物种变大有着进化上的优势——体型越大,被沦为猎物的风险越小,觅取食物和寻找配偶的竞争性越强。不过,大也有大的麻烦,比如大型动物更容易遭受灭绝厄运——体型大的动物需要更多的食物,繁殖速度却不如体型较小的动物,所以当环境不利和食物匮乏时,它们要比体型小的动物更难渡过难关。从化石记录看,许多超大型哺乳动物如巨犀等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极为短暂,而体型较小的哺乳动物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通常更长。

综上,一方面,自然选择促使动物越变越大;另一方面,这些动物却要为庞大的身体付出巨大的代价。为生存而变大,因变大而消亡,这是大自然的一种平衡法则,它使得大多数陆地动物的体重不会超过10吨。

巨大的体型还会带来其他一些问题,比如如何支撑庞大的躯体,如何为身体提供足够的养料和氧气,如何防止身体过热,等等。那么,庞大的蜥脚类恐龙是如何战胜这些挑战的呢

与蜥脚类恐龙相似的恐龙最早出现于距今22亿年前,随即体型很快变大。距今21亿年前出现了体重达15吨的伊森龙,这是最早的真正的蜥脚类恐龙之一。从那时开始,蜥脚类恐龙越变越大的趋势—发不可收拾。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布在地球各处的不同谱系的巨大蜥脚类恐龙不断地向着“巨型化”演化。

对于棘龙,大家肯定不陌生,它是史前最危险而最大的恐龙,强大的霸王龙在它面前也得跪。而在泰国,曾出土过一只名叫暹罗龙的恐龙,其牙齿就非常类似棘龙,接下来就随我一起去了解看看。

暹罗龙基本资料

体型 :暹罗龙是一种亚洲大型食肉恐龙,它体长91米,与慢龙、剑龙差不多大,体型在已知774种恐龙中排第187位,生活在距今1亿年前的早白垩世。

暹罗龙化石

暹罗龙化石发现在亚洲的泰国,其化石只有牙齿部分。通过对化石的研究,专家推测出,暹罗龙是一种大型食肉恐龙,它体长91米,从已知的牙齿非常类似棘龙,它可能吃了鱼。而棘龙是最可怕的十种恐龙之一,由此可以看出暹罗龙也是一种极其凶残的恐龙。

凶狠的暹罗龙 :尽管目前对暹罗龙所知甚少,只知它是肉食性的恐龙,可能主要以鱼类为食。但从暹罗龙牙齿得知它与棘龙是近亲,从这点我们可以推测出暹罗龙是相当凶狠的,当遇到体型较小恐龙时,只要被暹罗龙咬到,基本就会命丧黄泉。

亚洲发现的恐龙 :在地球上,人类已经挖掘出了767种恐龙化石,并为其命名,其中泰国发现了7种,其中就包括暹罗龙,另外六种分别是:伊森龙 、似金娜里龙、布万龙、鹦鹉嘴龙、暹罗暴龙、怪味龙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考古学家们的不断挖掘和发现,相信会发现更多的恐龙。

最强大恐怖的恐龙:棘龙

说到强大的恐龙,大家都会想到霸王龙,其实真正最强大恐怖的恐龙是棘龙,它身长在12-20米之间,最重可达26吨重,也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不仅生活在陆地同时还生活在水里的恐龙,实际上在它生活的那个时代,它已经是顶级掠食者的存在,可惜和霸王龙生存在不同时代……查看更多

恐龙为什么体型巨大 恐龙为什么体型巨大2011-07-25 19:20 长期以来,体型庞大的蜥脚类恐龙一直都在困扰着生物学家:它们为什么能长到如此之大为什么在它们之前和之后没有其他任何陆地动物能长这么大 没人能够给出这些问题的令人信服的答案。不过,科学家现在有了一些全新的解释。 在位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自然科学博物馆里,收藏着一块巨大的恐龙椎骨。它有多大呢可以这么来比方:一块人类椎骨你可以轻松地把它搁在手掌上;一块大象椎骨你可以用两只手把它托住;而这块恐龙椎骨大得超乎想象--你得用铲车来装它!这块高达16 米的恐龙椎骨属于生活在距今1 亿年前的一只阿根廷龙,古生物学家估计它生前长35 米,重80 吨,是目前已知最大的陆地生物。 阿根廷龙是蜥脚类恐龙家族的成员之一,这个家族的成员中还包括有梁龙、腕龙和迷惑龙。蜥脚类恐龙的模样很容易识别:长脖子,长尾巴,桶状躯体,树干状四肢。当然并非所有的蜥脚类恐龙都身形高大,但其中的"大个子"的确是陆地上最罕见的庞然大物。 没有任何其他陆地动物拥有像阿根廷龙那么庞大的身躯。当今世界最大的陆地动物是非洲象,雄性非洲象重约6 吨;地球有史以来最大的陆地哺乳动物是生活在3000 万年前的巨犀,这是一种高6 米的无角犀牛,重量超过15 吨;成年暴龙的体重只有7 吨;最大的非蜥脚类恐龙是于1964 年在山东省诸城县发现的巨型山东龙,重约16 吨,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高大的鸭嘴龙。 长期以来,蜥脚类恐龙前所未有的庞大体型困扰着生物学家:它们为什么能长到如此之大为什么在它们之前和之后没有其他任何陆地动物能长到这么大 没人能够给出这些问题的令人信服的答案。不过,科学家现在有了一些全新的解释。 最近6 年来,德国古生物学家马丁·桑德带领一个由多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一直都在攻克恐龙"巨型化"难题。现在,他们对于恐龙"巨型化" 问题已经有了_一整套理论。他们的研究表明,蜥脚类恐龙具有一些独特的生物学特性,而所有这些特性结合在一起,推动着它们的无以伦比的"巨型化"演化过程。 越长越大,越大越好:进化上的"柯普法则" 桑德的研究从 19 世纪的古生物学家爱德华·德林克·柯普的观察结果着手。柯普曾注意到,动物谱系在进化过程中有一种逐渐变大的趋向:刚开始时个体较小,随着时间推移,后代变得越来越大。生物学家把生物的这种越变越大的进化趋势称为"柯普法则"。 依据"柯普法则",物种变大有着进化上的优势--体型越大,被沦为猎物的风险越小,觅取食物和寻找配偶的竞争性越强。不过,大也有大的麻烦,比如大型动物更容易遭受灭绝厄运--体型大的动物需要更多的食物,繁殖速度却不如体型较小的动物,所以当环境不利和食物匮乏时,它们要比体型小的动物更难渡过难关。从化石记录看,许多超大型哺乳动物如巨犀等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极为短暂,而体型较小的哺乳动物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通常更长。 综上,一方面,自然选择促使动物越变越大;另一方面,这些动物却要为庞大的身体付出巨大的代价。为生存而变大,因变大而消亡,这是大自然的一种平衡法则,它使得大多数陆地动物的体重不会超过10 吨。 巨大的体型还会带来其他一些问题,比如如何支撑庞大的躯体,如何为身体提供足够的养料和氧气,如何防止身体过热,等等。那么,庞大的蜥脚类恐龙是如何战胜这些挑战的呢 与蜥脚类恐龙相似的恐龙最早出现于距今 22 亿年前,随即体型很快变大。距今21 亿年前出现了体重达15 吨的伊森龙,这是最早的真正的蜥脚类恐龙之一。从那时开始,蜥脚类恐龙越变越大的趋势-发不可收拾。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布在地球各处的不同谱系的巨大蜥脚类恐龙不断地向着"巨型化"演化。 又小又多的恐龙蛋:快速有效的繁衍方式 恐龙是如何越变越大的呢上世纪90 年代,有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重要因素:蜥脚类恐龙的繁殖方式。就像其他恐龙一样,蜥脚类恐龙是通过生蛋来繁殖后代的(其他哺乳动物几乎都是胎生的)。 一般来说,哺乳动物的体型越大,其后代的数量就越少,繁殖间隔期也越长。科学家推测,卵生的巨大恐龙避免了这方面的困扰。一窝恐龙蛋可以孵出很多恐龙后代,恐龙的身体虽然越长越大,却丝毫不会影响到它们的繁殖率。大象每4 年才生育一次,而巨大的恐龙在4 年时间里可产下数百个恐龙蛋。 由此,蜥脚类恐龙避免了大型哺乳动物通常会遇到的生育风险,而且每当面临种群数量减少危机时,恐龙种群数量回升的潜力也比大型哺乳动物要大得多。对恐龙化石蛋的研究支持了科学家的推测。蜥脚类恐龙留下了大量的恐龙蛋和窝巢化石记录,有些蛋中甚至还有保存完好的胚胎组织。恐龙蛋的大小与鸵鸟蛋相仿或稍小一点,一窝恐龙蛋通常有八个之多。 让桑德大为惊讶的是,成年蜥脚类恐龙的身体如此庞大,相比之下,它们的蛋就小得不成比例了。他说,"生物个体能量的很大一部分通常都用于繁殖后代,而至少重达5 吨的蜥脚类恐龙母亲,一次产卵总重量却只有24 千克。看来它们一年中要产几次卵,否则其繁殖能力就太低了。"由于在恐龙窝巢化石及其附近没有找到亲代抚育的痕迹,这似乎表明成年蜥脚龙虽然拥有多产卵勤产卵的能力,但对后代缺乏亲代关怀。 然而,卵生以及缺乏亲代关怀,既不能表示所有的恐龙都是卵生的,也不能表示恐龙都不怎么照顾它们的后代。那么,关于恐龙繁衍生育的事实真相究竟是什么呢桑德决定寻找其他证据来揭开这个谜底。 恐龙能够长这么大,显然其生长速度是很快的。研究人员将恐龙骨头化石切成薄片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发现大多数恐龙的骨头上都有生长线,类似于树的年轮,这些生长线标志着恐龙时快时慢的间歇性生长过程。但桑德发现蜥脚类恐龙的骨头并非如此,它们的生长过程与哺乳动物和鸟类一样,呈连续生长模式。桑德总结说,蜥脚类恐龙的新陈代谢速率很快,所以它们能够很快长成庞然大物,而其他恐龙都没有蜥脚龙这么快的生长速度。 桑德的研究小组对重达30 吨的亚洲蜥脚龙--马门溪龙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由于生长速度迅速,马门溪龙的体重增加十分惊人,处于生长高峰期的马门溪龙的体重每年增加达2 吨,相比之下,非洲象的体重每年最多只增加200 千克。 独特的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适应"巨型化"发展 生长迅速固然是好事,但对蜥脚类恐龙来说,当其体型达到极其庞大的程度时,它们将如何应对身体和生存的需要呢蜥脚类恐龙的体型基本上都是长脖子、小脑袋、巨大的桶状身躯,还有粗短的四肢。桑德和其他研究人员认为,恐龙独特的身体结构是其能够承受巨大身躯的关键。 上世纪80 年代,芬兰科学家杰尔基·霍坎南对恐龙如何支撑和移动庞大的身躯进行了专门研究。他通过分析大型动物的骨头和肌肉力量,认为即使是最大的蜥脚类恐龙,其体型也没大到超出极限。他认为,庞大的蜥脚类恐龙虽然如此笨重,但长得更大一些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如果说还有什么问题的话,那就是它们如何获得足够的氧气。有科学家回答了这个问题,认为蜥脚类恐龙拥有与鸟类一样的肺部结构:鸟类呼吸系统的效率远高于哺乳动物,当它们吸气时,肺部和气囊中充满空气;当它们呼气时,气囊里的新鲜空气涌出取代肺部的空气,这意味着肺部始终拥有新鲜空气。鸟类每呼吸一次获得的氧气是哺乳动物的2,5 倍。 据此可知,蜥脚类恐龙的呼吸系统与鸟类十分相似,对支撑其庞大身躯多有助益。首先,解决了充分获取氧气的问题;其次,气囊位于脊椎附近,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减轻体重(在已发现的阿根廷龙的巨大的脊椎骨上布满了气囊空腔,数量众多的气囊减轻了恐龙身体所承担的重量);最后,与鸟类相仿的呼吸系统还帮助恐龙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不致使体温升得太高,因为较高的新陈代谢率,巨大的身躯,再加上较小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往往会给恐龙身体降温带来很大麻烦。科学家推测,身形巨大的蜥脚类恐龙很可能像鸵鸟那样通过呼吸来给身体降温。 那么,重达80 吨的动物又如何获取足够的食物呢对此科学家的解释是,当今最大的陆地动物都是素食者,它们通过食用大量营养贫乏的植物维持生命。 尽管没有足够的如水果、果实等高营养食物来满足大型动物的需要,但草、树叶和树枝等却遍地都是。 恐龙等巨型动物食量惊人,以弥补草叶树枝之营养不足。比如,大象每天用于进食的时间多达18 个小时,每天要吃掉200 千克植物。巨大的蜥脚类恐龙每天能吃掉1 吨植物,如此恐怖的"工作量",它们是如何做到的呢桑德认为,恐龙的长脖子和小脑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恐龙的较轻的脊椎骨使得它们的脖子能够长得很长很长,增大了它们上下左右的摄食空间,而且用脖子转来转去地进食,身体却可以原地不动,这有利于保存体能。 更绝妙的是,蜥脚类恐龙并不需要对食物进行咀嚼加工。它们用牙齿拔下树叶和树枝,然后囫囵吞下,省去了用于咀嚼的大量时间,因而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吞下更多的食物;此外,由于不需要用于咀嚼的牙齿和肌肉,所以它们的头部重量更轻,脖子可以伸得更长。在恐龙巨大的身躯内,大量未经咀嚼的食物经历T--个漫长的微生物发酵过程。 还有一个问题:地球上的显花植物是在恐龙时代晚期才出现的,因此恐龙的食物仅限于智利南美衫、银杏、马尾草等植物,而这些种类的植物只能提供非常低的营养价值。那么,蜥脚类恐龙是如何依靠营养有限的食物存活下来的呢科学家决定一探究竟。2008 年,有人将这类原始植物和绵羊的肠道微生物混合在一起,以模拟恐龙的消化系统。结果显示,这些植物中的大多数都比人们先前所认为的更有营养。可见,只要有足够的消化时间,这些古老植物的营养成分就会被充分分解。食物在蜥脚类恐龙消化道内长时间停留,这或许就是蜥脚类恐龙充分利用和吸取这些古老植物营养的秘诀。 蜥脚类恐龙以其独特的繁育方式、生长模式和生理构造,突破其他陆地动物都未能达到的体型极限,成为进化中"巨型化"的成功特例。庞大的蜥脚类恐龙在恐龙时代经历了长达145 亿年的漫长时期,而其灭绝时间距今不过只有 6500 万年,因此最后一个问题是:地球何时能重现像蜥脚类恐龙这样的庞然大物 桑德认为,没有理由排除这种可能性,因为只需再次出现另一种特别的生理结构体系,像蜥脚类恐龙这样的庞然大物就有可能重现地球。他说,"蜥脚类恐龙拥有成为地球最大生物的多个条件,但我想这不是生物体长成庞然大物的 唯一模式。当然,只有经历一场令整个生态系统从零开始的物种大灭绝,再经过3000 万到4000 万年的时间,大自然才有机会重新设计并展示生物体型到底能演化到多大。"

霸王龙、奔龙、翼龙、剑龙、长颈龙等。

1、霸王龙即雷克斯暴龙(Tyrannosaurus Rex),生存于白垩纪末期的马斯特里赫特期(MAA)距今约6850万年到6500万年的白垩纪最末期,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最后的非鸟类的恐龙种类之一。

2、奔龙又名驰龙(Dromaeosaur) 这个字意指「快捷的蜥蜴」。奔龙是一群小型的肉食性 恐龙或兽脚类恐龙。 它们也是一群小型到中型的虚骨龙,包括迅猛龙和恐爪龙。它们在白垩纪早时期进化,而到了白垩纪时期的末叶,则和其他的恐龙一样绝种了。

3、翼龙又名翼手龙(Pterosauria),是一种已经灭绝的爬行类动物,共有近100多个品种。尽管与恐龙生存的时代相同,但翼龙并不是恐龙。希腊文意思为“有翼蜥蜴”,是飞行爬行动物演化支。 生存于晚三叠纪到白垩纪末,约2亿10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

4、剑龙为一种巨大的草食性恐龙,是一种生存在侏罗纪晚期的食草性动物,它的背上有一排巨大的骨质板,以及带有四根尖刺的危险尾巴来防御掠食者的攻击,大约7-9米长,235米至35米高,2至4吨重。

5、长颈龙(Tanystropheus)是种生存于三叠纪中期的爬行动物,身长约6米。主要的特点是极长的颈部,颈部长3米,比身体与尾巴相加还长。尽管颈部如此长,但颈部只有12个脊椎骨,每个脊椎骨都相当长。长颈龙的化石发现于欧洲与中东。

以上就是关于三叠纪的恐龙具体有哪些全部的内容,包括:三叠纪的恐龙具体有哪些、暹罗龙是什么样的暹罗龙基本资料是什么、恐龙的躯体为什么那么庞大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4641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8
下一篇 2023-05-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