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唐八大家有哪些人

宋唐八大家有哪些人,第1张

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

唐宋八大家·第一位·韩愈

人物简介: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韩愈早年流离失所、困顿潦倒,三岁而孤,幸得兄嫂抚养。虽孤贫,但志高,自幼刻苦好学,有读书经世之志。二十五岁考中进士,政治上较有作为。

代表作:《祭十二郎文》、《论佛骨表》、《师说》、《获麟解》等。

唐宋八大家·第二位·柳宗元

人物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并称为“韩柳”。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均写于被贬之后。典范之作要数《永州八记》。

代表作:《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小石潭记》等。

唐宋八大家·第三位·苏轼

人物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豪放派词人。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方面均有很高造诣。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任,而后仕途几经浮沉。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追谥号“文忠”。

代表作:《水调歌头》、《浣溪沙》、《蝶恋花》、《赤壁赋》、《石钟山记》等。

唐宋八大家·第四位·苏洵

人物简介: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大文豪苏轼的父亲。苏洵少时不爱读书,及至二十七,醒悟发愤,开悟虽晚,但用功甚勤,学经通史,十几年苦读。后因被欧阳修赏识而文名大盛。苏轼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情景,认为自己深受父亲影响。

代表作:《六国论》、《管仲论》、《辨奸论》、《衡论》、《权书》等。

唐宋八大家·第五位·苏辙

人物简介:

苏辙,字子由,嘉祐二年与兄苏轼同登进士科。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仕途起伏不定。直至崇宁三年,定居颍川,过起田园隐居生活,终日读书、著述、参禅。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

代表作:《栾城集》、《龙川略志》、《诗集传》、《论语拾遗》等。

唐宋八大家·第六位·王安石

人物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杰出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出生在官吏家庭,自小受到良好教育,进士出身,打小随父遍历各地,见多识广,深谙民情,出仕后推行新法,被列宁评价为“十一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改革家”。

代表作:《伤仲永》、《游褒禅山记》、《答司马谏议书》等。

唐宋八大家·第七位·曾巩

人物简介:

曾巩,字子固。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进士,北宋散文家。曾巩生在书香世家,祖父当过户部郎中,父亲是太常博士。史料记载曾巩“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不类童子”。与王安石、欧阳修均为熟识。

代表作:《王平甫文集序》、《寄欧阳舍人书》、《赠黎安二生序》、《上蔡学士书》等。

唐宋八大家·第八位·欧阳修

人物简介: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天圣进士,仁宗时期翰林学士。苏轼兄弟、曾巩、王安石皆出自欧阳修门下。欧阳修主持进士考试时,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对北宋文风的转变有巨大影响。

代表作:《醉翁亭记》、《卖油翁》、《鸣蝉赋》、《秋声赋》、《伶官传序》等。

苏洵、苏轼、苏辙,还有一传说中的苏小妹。

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三苏”,分别为苏洵、苏轼、苏辙,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誉。故可用“唐有韩柳,宋为欧阳、三苏和曾王”概括。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合称为三苏,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欧阳修是苏轼的老师,王安石、曾巩也都曾拜欧阳修为师。

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扩展资料:

三苏介绍——

1、苏洵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2、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3、苏辙

苏辙(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  ),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

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三苏”,分别为苏洵、苏轼、苏辙,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誉。故可用“唐有韩柳,宋为欧阳、三苏和曾王”概括。

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唐宋八大家”的称谓最早出现于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六先生文集》,因并三苏为一家,所以实际是“八先生文集”。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0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开来。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之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有明万历刻本及清代书坊刻本。清代魏源有《纂评唐宋八大家文读本》8卷。

韩愈、柳宗元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故合称“韩赫洋柳岸”。韩愈、柳宗元在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时期崛起,掀起古文运动,使得唐代的散文发展到极盛,一时古文作家蜂起,形成了“辞人咳唾,皆成珠玉”的高潮局势。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合称为三苏,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欧阳修是苏轼的老师,王安石、曾巩也都曾拜欧阳修为师。所以唐宋八大家又分为唐二家(韩愈、柳宗元)和宋六家(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宋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于阁老,即于慎行(1545~1607),字可远,又字无垢,号谷山。老东阿县人,即今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东阿镇人,生于明朝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卒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享年63年,谥号文定。由于于慎行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又受其父影响,10岁通经书、能诗,17岁入乡试列榜首,明隆庆二年(1568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来成为明朝的“资政大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皇帝的日讲官”,也是万历及其子孙三代,即万历、泰昌、天启三位皇帝的日讲官,被誉为“天下文章官,三代帝王师”,家乡人尊称他为“于阁老”,成为老东阿县人民的骄傲,世人敬仰。万历十八年(1590年)改仕,为官清正廉明,品行纯洁无垢。家居东阿城前于街阁老府十七年,这期间,专心读书,考究历史,勤于著书,以读书著述为事。著有《谷城山馆诗集》20卷、《谷城山馆文集》42卷、《读史漫录》20卷,《谷山笔鹿》18卷,并主修《兖州府志》52卷等,神宗时文为一时之冠。于阁老亡故后,万历皇帝敕建陵园,以报师恩。其建筑雄伟壮观,具有鲜明的明代建筑雕刻艺术风格。

于慎行生平写有很多诗书,流传于世的《谷城山馆诗集》中存诗一千余首,洋洋洒洒。他曾多次游曲阜、谒三孔、登泰山,对不少名山胜水留下了众多的诗篇。以其清丽的笔触,抒发了他对故乡景物的热爱和眷恋。诗格豪放雄廊,苍劲森秀。《谷城笔鹿》以散文的形式记述了明万历以前的典章、人物、兵刑、财赋、礼乐、释道、边塞诸事以及明嘉靖、隆庆、万历时内阁排挤倾轧与官声弊端的情形,史料多出于于慎行亲历事,对后人研究明史很有参考价值。

于慎行是明神宗万历时期的一位刚正不阿、清正自持的名臣,同时又是一位学识渊博、著述为事的学者和诗人。《明史》称:“慎行学有原委,贯穿百家。”据资料记载,“神宗时,词馆中以慎行及临朐冯琦文学为一时之冠”。

以上就是关于宋唐八大家有哪些人全部的内容,包括:宋唐八大家有哪些人、苏轼一家人分别叫什么名字、唐宋八大家是哪八大家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4287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8
下一篇 2023-05-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