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枢密使是何官置

大宋枢密使是何官置,第1张

枢密使,尊称枢相,为枢密院主官,负责统帅全国军政。

枢密使最早出现在唐代主要负责军政大事、一般都是宦官当任,当然这与唐朝末年宦官当政,军阀割据脱不了关系。

后来唐朝宦官更加的肆无忌惮,丞相借朱温之力,尽诛杀宦官,开始以士人任枢密使。但是却没看到朱温的真是面孔,以致唐朝灭亡了。这个时候枢密院枢密使相当于皇帝的顾问人员,太监等近臣,类似钦差大臣。

北宋初期的枢密使和知枢密院事是差遣,官阶由其所带的本官决定。枢密使和知枢密院事都是枢密院的长官。有时只设枢密使,枢密副使这套,有时用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这套,但也有交替使用的,既有枢密使,又有知枢密院事。同设时知枢密院事略低于枢密使,但都是枢密院长官。

元丰四年,神宗改制,罢枢密使,只用知枢密院事这套,这时为职事官,正二品。 南宋绍兴七年后,又复置枢密使,与知枢密院事或交替,或并立。复置后枢密使为从一品。

扩展资料:

枢密使起源自唐代宗永泰年间,皇帝置枢密使、以宦官为之,掌接受朝臣以及四方表奏并宣达帝命,参赞军机;至昭宗时,借朱温之力,尽诛杀宦官,开始以士人任枢密使。

天祐元年(904),朱温命蒋玄晖担任枢密使,是为外朝臣僚担任此职之始。后梁置崇政院,改崇政使,然后以君主左右最亲信的大臣担任此职,“凡承上之旨,宣之宰相而奉行之”。

后唐复改枢密使,位同宰相,专掌军政。庄宗任用宦官张居翰为枢密使,与郭崇韬对掌机务,又以宦官李绍宏为枢密使。

后晋天福四年(939)废枢密院,而“以印付中书,院事皆委宰相分判”。开运元年(944)“复置枢密院,以桑维翰为中书令兼枢密使,事无大小,悉以委之”。

宋朝,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并称“二府”,枢密使位高权重,雅称为太尉,与中书门下之同平章事合称“宰执”;统帅全国军队。

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佥书枢密院事、同佥书枢密院事等。太平兴国八年正月,曹彬罢枢密使。

次日,王显受命为枢密副使,六月任枢密使。枢密院长官张逊、柴禹锡、赵镕等都是太宗早年在藩邸的亲从。宋真宗即位后,以曹彬任枢密使,而以向敏中、夏侯峤副之。

元朝置枢密院,长官称枢密使,按例太子领枢密使虚衔。枢密副使主持军务,多用蒙古人,汉人任之极少,仅史天泽、王约等任期较长。

清朝对军机大臣也往往尊称为枢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枢密使

《通考》记载:

枢密使是枢密院的最高领导,主管该机构的大小事务,也就是全国的军务。在其之下,还有一位枢密副使担任副手。当然,按照封建王朝的惯例,皇帝还会在这个机构中安插两名“承旨”,负责“承宣旨命,通领院务”。

他们的身份相当于中央下派到地方的巡抚,名义上是协同机构长官进行日常工作,实为皇帝之耳目。因为,枢密院是国家最高军事机构,所以,皇帝一定会对此部门严防死守,这是毋庸置疑的。

在唐朝时期,枢密使的地位还没有那么高,主抓的并不是全国军务,只是军事情报,甚至,还有宦官担任枢密使的情况。

不过到了宋代,枢密使的地位水涨船高,俨然成为军界一把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宋代的阶级矛盾自建国之初便相当尖锐。先是农民领袖李顺、王小波兴兵作乱,后有西夏、契丹威胁边防。处理内忧外患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调兵遣将,用压倒性的军事力量解决问题。所以,大宋王朝迫切需要一支强军,以此来弹压民变、击退侵略者。

于是,枢密院便成了领导这支强军的机构。与此同时,宋初的统治者还考虑到枢密院可以制约相权,所以又酌情增加了枢密院的权柄。自此,枢密院成了直属于皇帝的集权机构。当然,与翰林学士不同,枢密院所集的是兵权。

在改写了宋代官僚史的元丰改制中,枢密院的制度被保留下来。不过,两宋时期,枢密院与中书省的关系始终不睦。《挥麈录》记载:“枢密使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所言两不相知,以故多成疑贰。”

战争之前,宰相主张进攻,枢密使主张防御,朝中文武两大首屈一指的人物无法做到将相和,想要打赢战争自然是不可能的。这种因相互制约、牵制、倾轧所导致的误国弊端,直接影响了北宋的对外战争。

南宋统治者汲取了前车之鉴,所以试行了军政合一的政策,设立了“平章军国奏事”一职。

聊宋代枢密院时,总是绕不开“三衙”。

杯酒释兵权过后,赵匡胤给予石守信等人不错的待遇,让他们安心放下兵权,在朝堂上养老。为了安抚这些一块出生入死的老兄弟,赵匡胤可谓下了血本,连女儿都许配出去,称这样可以让君臣之间两无猜忌。

这些资历比较老的老兵油子被调度到地方担任节度使,可是,中央主力军仍需有人统领。于是,赵匡胤便在军队里提拔了一些没什么资历、没什么主见的家伙,让他们来指挥禁军。即便如此,赵匡胤仍对这些手握兵权的武将放心不下,所以出台种种政策对他们进行制约,还以文官监军,变相削弱武将的权柄。

在此前的王朝中,军队由一人统领的情况比较常见。例如:宋初的禁军,便是由殿前都点检来领导的,在其之下仅有一殿前副都点检来担任副手。显然,这种情况是赵匡胤不想见到的。所以,他将殿前都点检及殿前副都点检全部废除,设立殿前都指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三职,由他们分别统领禁军。这三个职务,便是“三衙”,你带步兵,我带骑兵,互不干涉,互不统属。

从这以后,禁军之中便再无“元帅”,皆直接听命于皇帝本人。

为什么宋神宗进行改革时,保留了有发兵之权的枢密院,这下大家明白了吧。枢密院虽然是宋朝军界首屈一指的机构,可调配京都禁军,看起来权势滔天,但是,枢密院且没人有资格统兵。就算他们来到军队,也没办法调兵遣将。

有资格调兵遣将的,便是殿前都指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这“三衙”,可是,他们只能听从“上面”的调配,没有发兵的权力。

因此,不论是“三衙”还是枢密院,想独自掌兵绝无可能。

至于两个机构该如何协调发兵和统兵之权,并不在皇帝的考虑之中。宋朝皇帝所思考的,只是如何维护集权罢了。

到了元代,枢密院主管军事机密事务、边地防务,并兼禁卫,太子兼枢密使虚衔,枢密副使掌实权。战时,在主要战役方向设行枢密院,作为枢密院的派出机构统辖一方军政事务。枢密副使极少用汉人,仅极少数为蒙古人非常信任的汉人任过该职,如:王约曾任副枢首近7年(1315-1321年)为任该职最长的汉人。

元末,朱元璋称吴王时,沿元制仍设枢密院,青州府寿邑吴氏始祖江阴侯吴良初封枢密院院判,之后,这一机构被朱元璋给废了,改设大都督府统军。

参考资料:

中国唐代后期由宦官充任的要职。唐代宗永泰间,始用宦官掌枢密。宪宗时,置左右枢密使。枢密使的职务本来只是接受表奏,上呈皇帝,又将皇帝意图传达给中书门下(宰相起上传下达的作用。但枢密使既接近皇帝,预闻机密,皇帝意旨又由他传达,就易于弄权用事。唐代后期,两神策军中尉与两枢密使并称四贵,他们拥立皇帝、任免宰相、处理军国要务,有时成为实际上的最高决策者。大致自懿宗咸通年间起,皇帝在延英殿和宰相议事,枢密使例得参预。议定之后,又往往假托皇帝的意旨,多有改变。这种“惯例”,直到昭宗天复元年(901)始下诏革除。三年 ,朱全忠(见朱温)尽诛宦官,始以心腹蒋玄晖为枢密使,此为用朝臣任此职之始。后唐时枢密使权重,势压宰相。后晋初,一度以宰相兼枢密使。天福四年(939)废, 枢密院印也移交给中书门下,不久复置。五代时战争频繁,军事机密处于最重要的地位,枢密使也常任用武官,逐渐形成枢密专掌军事的倾向。到了宋代中书与枢密院对掌文武二柄,合称二府或两地。

枢密院是宋朝负责军令的机构,应该相当于现在的总参谋部,长官称枢密使,相当于总参谋长,枢密副使应该就是现在的副总参谋长。

一、万寿观使

岳飞在直接遭到迫害之前,其在枢密院担任的枢密副使一职因遭到秦桧的党羽万俟卨、罗汝楫等人诬蔑而被免除,充作“万寿观使”。这是一个听起来荣华但实际上无任何实权的一个虚衔,始立于北宋真宗时代,可以说就是为了安置退休或者是不再需要的官员而设立,如此看来,岳飞在最后不但无任何兵权,连任何一点权力都已经被剥夺了。

二、枢密副使

岳飞在被调离军队后,被任命为枢密副使。枢密副使官品未见于史籍记载,但从知院事、同知院事之“秩与副使同”推断,枢密副使可能为正二品,这个品级可真心不低了。然而,官品高并不意味着权力大。

在以文抑武的宋朝,武将是不可能会给予过大过高的政治权力的。枢密院的级别略低于宰相,相当于国防部,形式上负责全国的军事工作,但是在封建时代,帝王尤为重视军队的归属调动,所以,枢密院可以说只是全国军事工作的一个办事机构,统兵大权在皇帝直属的殿前司手中。

同时,还要考虑一个问题,除了对军队的统领、调动之外,就是对军队的直接指挥权。岳飞对被敌人誉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10万岳家军有直接指挥权,这支劲旅打的令人闻风丧胆,连其精锐拐子马都被打的落花流水,这对于皇帝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所以,调岳飞回京担任枢密副使,本身就是为了架空岳飞对这支部队的指挥权,所谓枢密副使,在南宋的基本军事管理架构中(枢密使有调兵权,但手中没有兵;三衙有兵,但无调兵权),副使的权力可大可小,完全看皇帝的意图,更何况这是一个对武将充满忌惮的皇帝。

所以,岳飞这一官职,听起来响亮,其实真不如统领他10万岳家军的实权大。这其实就是以宋高宗为首的南宋政治集团对岳飞这些武将的“明升执政,暗除军权”的手段。

三、令人扼腕的南宋决策

其实,不仅仅是对岳飞的冤杀,在此同时,南宋对张俊、韩世忠等人也剥夺了军权,这些被称作“中兴四杰”的人物在南宋初期对抗金国的侵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彼时的金国,其实也没有绝对的实力优势灭掉南宋,我们多把关注点放在绍兴议和之后的金国内乱上,其实内乱之前,金国也已经力不从心,祸乱的种子已经开始萌生;另外,金国本是起于东北一隅的少数民族,其队伍中还混杂了许多其他民族包括曾经是金国宗主国的辽国人,这样一直混杂了仆从军的军队,其战斗的持久力、军队的稳定性可想而知,这也就是为什么议和一事中,金国反而显得更为主动的原因。

不过,南宋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伪齐、南宋、金国在北方常年角力,土匪众多,据笔者推测,南宋政权内部也一定面临着许多朝代都经历过的问题,南北权力集团的斗争,所以,彼时的南宋和金国都需要来解决自己的内部问题。

至于为什么一定要杀岳飞,真是难以推测,不过稍稍令人欣慰的是,宋孝宗及时的为岳飞平反,也算在赵氏手中还了一位民族英雄的清白。

包拯一生中,曾经担任过以下职务:监察御史、转运使、三司副使、龙图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开封府尹、枢密副使,如果说荣誉最高的职务当然是龙图阁直学士,因此包拯也被人称为“包龙图”,但是要说实权最大的当然是枢密副使,这个职务相当于宰相了,而包拯给后人印象最深的是开封府尹。

一、荣誉最高的头衔:龙图阁直学士

之所以称它为头衔,是因为宋朝实行的官职两分开制,宋朝的“官”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官职,它就是一个官阶,相当于一个荣誉称号,而龙图阁直学士就属于这种。

龙图阁直学士虽然没有什么实权,但是龙图阁管理着皇家的御书、典籍、图画、宝瑞,头顶上顶着这个头衔,说明他的学术能力是非常过硬的,是有资格参与皇家学术研究的,所以这个头衔还是很受人尊重的,包拯被人称为“包龙图”,就是由此而来。

 

二、实权最大的职务:枢密副使

枢密副使是非常有实权的,虽然不是真的宰相,但是枢密院是全国军务的最高机构,枢密副使掌管着全国的军政,所以枢密副使行驶的权力和宰相是一样的,朝廷也将枢密副使等同于宰相看待,而且枢密副使在品阶上是正二品,这可是宋朝的文官生前在朝中最高的品阶了,因为宋朝想要做到一品大员,基本上都得死后朝廷追赠。

 

三、最经典的职务:开封府尹

北宋的首都汴梁就是开封,所以开封府尹即北宋的首都所在地的最高地方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市委书记,但是古时候的地方长官不但掌管着一地的军政大权,还同时掌管本地的刑事案件,而皇亲贵戚们如果犯了刑事案,都得归开封府尹审理,如今影视剧中拍摄的关于包拯的情节都是包拯担任此职务时。

以上就是关于大宋枢密使是何官置全部的内容,包括:大宋枢密使是何官置、“枢密院”到底是干什么的,“枢密使”怎么成为了军界一把手、请问古代的枢密使是什么职位,有什么职责我的文言文不好,经常看不懂,求救!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4243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8
下一篇 2023-05-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