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9100标准修订动态及新增内容介绍

AS9100标准修订动态及新增内容介绍,第1张

AS9100《质量管理体系——航空航天——要求》是依据ISO9001补充行业特定要求的国际航空航天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该体系标准由国际航空航天质量协调组织(IAQG)于2001年组织制定并发布,它是在2000版ISO9001的基础上,增加了航空航天工业的特殊要求,其目的是在世界范围为航空航天工业提供统一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目前,IAQG正在对该标准进行修订,计划于2008年11月发布。修订后的AS9100标准仍然是采用的结构,A部分将采用2008版的ISO9001标准,B部分是在原来的B部分基础上又进行了修改、补充。

此次修订的基本原则是适用性修改,不改变原标准结构框架,对表达不确切或可操作性差的地方进行重新描述,同时重点增加航天行业和国防系统特有的一些做法。根据目前收集到的修订过程稿,此次修订主要变化如下:

a 题目和范围(1)

标准题目中增加了“国防工业”,题目改为“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为了使本标准适用范围扩大到国防工业组织中,在11总则中说明了本标准不仅附加航空航天要求,同时也加入了国防工业的要求,另外在12应用中也将“国防产品的组织”加入。

考虑到各个国家对有些概念的理解不同或一些规范、法规在一些国家不存在等,常会造成一些冲突,为了减少冲突带来的问题,11总则进一步明确了当本标准的要求与适用的法律或法规要求发生冲突时,应当以法规要求为准。

在12 应用中,将维修组织和销售商单独列出,给出其质量管理体系具体适用的标准。

b 3术语和定义中,增加了“基本项目”、“基本要求”、“风险”三个新术语,对于“关键特性”术语,要求对其波动进行重点控制。

c 质量管理体系(4)

41总要求部分的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中进一步强调质量管理体系过程要包括“风险管理过程”。

422质量手册中要求“当引用形成文件的程序时,应清楚地说明本标准和形成文件的程序之间的相互关系”,该要求对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没有直接影响,因此新版AS9100将该要求删除。

424要求“顾客和法规授权的管理部门应能获得所需的记录以供评审”,新版AS9100认为,如果组织需要确保顾客查阅到所需的记录,组织应当将该要求扩展到供方,因此在424中删除了该要求,将其纳入到742采购信息的要求中,具体说明了要求供方保持的记录的要求。

43 技术状态管理要求被被移到713技术状态管理中。

d 管理职责(5)

5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该条款增加了“最高管理者应当确保对产品符合性和按时交付情况进行监测,如果计划结果没有实现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的要求,该要求强调“按时交付”,符合IAQG2005年制定的其工作的核心内容“按时按质交付(OTOQD)产品和服务”,但是该要求是否适合放在此条款中仍存在争议。

552管理者代表d)条为了更加明确管理者如何在“不受组织的干预”下解决有关质量问题,将该要求表述为“能够自由并直接与组织高层管理者联系,解决质量问题”。

e 产品实现的策划(71)

为了说明有哪些重要方面影响航空航天产品质量,在71产品实现的策划a)产品的质量目标和要求确定中加入注释,说明产品的质量目标和要求的确定应考虑以下方面:产品和人员的安全;可靠性、可用性、维修性;可生产性、可检验性;用于产品的零部件和原材料的匹配性;有助于产品功能实现的软件的选择和开发;以及产品退役后的处置。

71产品实现的策划又增加了对基本要求的识别和与产品及其背景和环境相适应的技术状态管理的两条要求。

复杂产品要求实施结构化的项目管理,项目管理不是临时形成的,而是应当将结构化的项目管理植根于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中,所以增加了711项目管理条款。

另外,新增了风险管理和技术状态管理过程的要求,增加了712风险管理和713技术状态管理两个条款。

f  722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评审中新增了d)和e)两个条款,d)中不仅要求评估风险,而且要确定降低重大风险的措施;e)条款要求评审合同,从而识别产品的基本要求。

g 设计和开发(73)

731设计和开发策划的a)设计和开发阶段条款“注重在组织方式、任务的次序、需遵循的步骤、重要的阶段以及技术状态控制的方法等方面”的要求被删除。另外此条款又补充了工作分解结构方面的内容,细化了设计工作分解要求。

736设计和开发确认中,按实际工作中的顺序,将7361设计和/或开发验证和确认的文件和7362设计和/或开发验证和确认试验两个条款的顺序进行了调换。

h 采购(74)

741采购过程a)条款中“保持包括批准范围的合格供方的名录”表意不够清晰明确,被改为“保持一个包含批准情况(例如,批准的、附带条件的、未批准的)和批准范围的供方清单”。

741采购过程的e)条款“否决货源采用的权限”表述不清晰,“否决”应当界定在停止使用的资源,也包括以适当的控制机制继续使用的资源;另外,当不能够否决供方时,应当进行详细说明。因此,该条款改为“确定批准状态的决策、批准状态的更改和依据其批准的状态控制使用供方的条件的过程、职责和授权”。

741采购过程增加了f)条款,要求在选择和使用供应商时,应确定风险程度。

742采购信息中细化补充了若干条采购信息的具体内容。

考虑到除了“试验报告”,其他报告也可以用来验证采购产品,同时“定期”表述不清晰,并且执行起来也难以实现,尤其是小企业,因此,743采购产品的验证条款将“当组织利用试验报告来验证采购产品时,这些报告中的数据按适用的规范应是可接收的。组织应定期地对原材料的试验报告进行验证”要求删除。

另外,743采购产品的验证条款新增加了采购的产品在投入使用前未完成所有要求的验证活动时应进行标识和记录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顾客验证活动在供应链各个阶段的作用。

i 生产和服务提供(75)

7511生产文件条款被删除。

将7514 在组织设施外进行的暂时性转移工作的控制和7515 服务运行的控制两个条款删除,新增加了转移工作的控制和交付后的保障两个条款要求。

753 标识和可追溯性新增了注释说明了可追溯性要求包括的内容。

j 测量、分析和改进(8)

821顾客满意增加了“用于监督和评估顾客满意的信息应当包括产品质量和按时交付的符合性、顾客抱怨、纠正措施要求和顾客报告的缺陷。组织应当形成顾客满意改进计划,用来解决这些缺陷”。

824产品监视和测量将8241检验文件要求纳入该条款,删除了8242 首件检验条款。首件检验内容放入751中。

851持续改进增加组织应监视改进活动的实施,并评价结果的效果。

852 纠正措施增加了g)和i)条款,要求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时应规定:当确定供方对不合格产品负责时,向供方传递纠正措施要求;确定不合格原因是否会产生其他不合格产品,要求时,进一步采取措施。

GB/T19001—2008/ISO 9001:2008

1 范围

11 总则

本标准为有下列需求的组织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a) 需要证实其有能力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

b) 通过体系的有效应用,包括体系持续改进的过程以及保证符合顾客与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旨在增强顾客满意。

注1:在本标准中,术语“产品”仅适用于

——预期提供给顾客或顾客所要求的产品,

——产品实现过程所产生的任何预期输出。

注2:法律法规要求可称作法定要求。

12 应用

本标准规定的所有要求是通用的,旨在适用于各种类型、不同规模和提供不同产品的组织。

当本标准的任何要求由于组织及其产品的特点不适用时,可以考虑对其进行删减。

如果进行了删减,而且这些删减仅限于本标准第7章的要求,同时不影响组织提供满足顾客和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或责任, 方可声称符合本标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9000-2008 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idt ISO9000:2005)

3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GB/T19000中所确立的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中所出现的术语“产品”,也可指“服务”。

4 质量管理体系

41 总要求 1

组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和保持,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组织应:

a) 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及其在整个组织中的应用(见12);

b) 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

c) 确定为确保这些过程的有效运作和控制所需的准则和方法;

d) 确保可以获得必要的资源和信息,以支持这些过程的运作和监视;

e) 监视、测量(适用时)和分析这些过程;

f) 实施必要的措施,以实现对这些过程所策划的结果和对这些过程的持续改进。

组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管理这些过程。

针对组织所选择的任何影响产品符合要求的外包过程,组织应确保对其实施控制。对此类外包过程控制的类型和程度应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加以规定。

注1:上述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包括与管理活动、资源提供、产品实现和测量、分析和改进有关的过程。

注2:外包过程是经组织识别为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但选择由组织的外部方实施的过程。

注3:确保对外包过程的控制并不免除组织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要求的责任。对外包过程控制的类型和程度可受下列因素影响:

a) 外包过程对组织提供满足要求的产品的能力的潜在影响;

b) 对外包过程控制的分担程度;

c) 通过应用74条款实现所需控制的能力。

42 文件要求

4.2.1 总则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

a) 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b) 质量手册;

c)本标准所要求的形成文件的程序和记录;

d) 组织确定的为确保其过程有效策划、运作和控制所需的文件,包括记录。

注1:本标准出现 “形成文件的程序”之处,即要求建立该程序,形成文件,并加以实施和保持。一个文件可包括一个或多个程序的要求。一个形成文件的程序的要求可以被包含在多个文件中。

注2:不同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多少与详略程度取决于:

a) 组织的规模和活动的类型;

b) 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程度;

c) 人员的能力。

注3.文件可采用任何形式或类型的媒体。

422 质量手册

组织应编制和保持质量手册,质量手册包括:

a) 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包括任何删减的细节与理由(见12); 2

b) 为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形成文件的程序或对其引用;

c) 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表述。

423 文件控制

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应予以控制。记录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件,应依据424的要求进行控制。

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以下方面所需的控制:

a) 文件发布前得到批准,以确保文件是充分与适宜的;为文件的充分性与适宜性,在文件发布前进行批准。

b) 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并再次批准;

c) 确保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得到识别;

d) 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有关版本的适用文件;

e) 确保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识别;

f) 确保组织所确定的策划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

g) 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若因任何原因而保留作废文件时,对这些文件进行适当的标识。

424记录的控制

为符合要求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提供证据而建立的记录,应予以控制。

组织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和处置所需的控制。

记录应保持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

5 管理职责

51 管理承诺

最高管理者应通过以下活动,对其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的承诺提供证据:

a) 向组织传达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

b) 制定质量方针;

c) 确保质量目标的制定;

d) 进行管理评审;

e) 确保资源的获得。

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最高管理者应以增强顾客满意为目的,确保顾客的要求得到确定并予以满足(见721和821)。

53 质量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质量方针:

a) 与组织的宗旨相适应;

b) 包括对满足要求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承诺;

c) 提供制定和评审质量目标的框架;

d) 在组织内得到沟通和理解; 3

e) 在持续适宜性方面得到评审。

54 策划

541质量目标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在组织的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质量目标,质量目标包括满足产品要求所需的内容(见71 a))。质量目标应是可测量的,并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

542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

a) 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策划,以满足质量目标以及41的要求。

b) 在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进行策划和实施时,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55 职责、权限和沟通

551 职责和权限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组织内的职责、权限得到规定和沟通。

552 管理者代表

最高管理者应指定一名本组织的管理者,无论该成员在其他方面的职责如何,应具有以下方面的职责和权限:

a)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得到建立、实施和保持;

b) 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业绩和任何改进的需求;

c) 确保在整个组织内提高满足顾客要求的意识。

注:管理者代表的职责可包括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事宜的外部联络。

553 内部沟通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在组织内建立适当的沟通过程,并确保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沟通。

56 管理评审

561 总则

最高管理者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评审质量管理体系,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应包括评价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机会和变更的需要,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应保持管理评审的记录(见424)。

562 评审输入

管理评审的输入应包括以下方面的信息:

a) 审核结果;

b) 顾客反馈;

c) 过程的业绩和产品的符合性;

d) 预防和纠正措施的状况;

e) 以往管理评审的跟踪措施;

f) 可能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

g) 改进的建议。 4

563 评审输出

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与以下方面有关的任何决定和措施:

a) 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

b) 与顾客要求有关的产品的改进;

c) 资源需求。

6 资源管理

61 资源的提供

组织应确定并提供以下方面所需的资源:

a) 实施、保持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b) 通过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

62 人力资源

621 总则

基于适当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从事影响产品与要求的符合性工作的人员应是能够胜任的。

注:在质量管理体系中承担任何任务的人员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产品与要求的符合性。

622 能力、培训和意识

组织应:

a) 确定从事影响产品与要求的符合性工作的人员所必要的能力;

b) 适用时,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以获得所需的能力;

c) 评价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d) 确保组织的人员认识到所从事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为实现质量目标作出贡献;

e) 保持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的适当记录(见424)。

63 基础设施

组织应确定、提供并维护为达到产品符合要求所需的基础设施。适用时,基础设施包括:

a) 建筑物、工作场所和相关的设施;

b) 过程设备(硬件和软件);

c) 支持性服务(如运输、通讯或信息系统)。

64 工作环境

组织应确定和管理为达到产品符合要求所需的工作环境。

注:术语“工作环境”是指工作时所处的条件,包括物理的、环境的和其他因素(如噪音、温度、湿度、照明或天气)。

7 产品实现

71 产品实现的策划

组织应策划和开发产品实现所需的过程。产品实现的策划应与质量管理体系其他过程的要求相一

5

致(见41)。

在对产品实现进行策划时,组织应确定以下方面的适当内容:

a) 产品的质量目标和要求;

b) 针对产品确定过程、文件和资源的需求;

c) 产品所要求的验证、确认、监视、测量、检验和试验活动,以及产品接收准则;

d) 为实现过程及其产品满足要求提供证据所需的记录(见424)。

策划的输出形式应适于组织的运作方式。

1:对应用于特定产品、项目或合同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包括产品实现过程)和资源作出规定的文件可称之为质量计划。

2:组织也可将73的要求应用于产品实现过程的开发。

72 与顾客有关的过程

721 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

组织应确定:

a) 顾客规定的要求,包括对交付及交付后活动的要求;

b) 顾客虽然没有明示,但规定的用途或已知的预期用途所必需的要求;

c) 适用于产品的法律法规要求;

d) 组织认为必要的任何附加要求。

注:交付后活动包括诸如担保条件下的措施、合同规定的维护服务、附加服务(回收或最终处置)等。

722 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评审

组织应评审与产品有关的要求。评审应在组织向顾客作出提供产品的承诺之前进行(如:提交标书、接受合同或订单及接受合同或订单的更改),并应确保:

a) 产品要求得到规定;

b) 与以前表述不一致的合同或订单的要求已予解决;

c) 组织有能力满足规定的要求。

评审结果及评审所引起的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见424)。

若顾客提供的要求没有形成文件,组织在接收顾客要求前应对顾客要求进行确认。

若产品要求发生变更,组织应确保相关文件得到修改,并确保相关人员知道已变更的要求。

注:在某些情况中,如网上销售,对每一个订单进行正式的评审可能是不实际的。而代之对有关的产品信息,如产品目录、产品广告内容等进行评审。

723 顾客沟通

组织应对以下有关方面确定并实施与顾客沟通的有效安排:

a) 产品信息;

b) 问询、合同或订单的处理,包括对其的修改;

c) 顾客反馈,包括顾客抱怨。 6

73 设计和开发

731 设计和开发策划

组织应对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进行策划和控制。

在进行设计和开发策划时,组织应确定:

a) 设计和开发阶段;

b) 适于每个设计和开发阶段的评审、验证和确认活动;

c) 设计和开发的职责和权限。

组织应对参与设计和开发的不同小组之间的接口实施管理,以确保有效的沟通,并明确职责分工。

根据设计和开发的进展,在适当时,策划的输出应予以更新。

注:设计和开发评审、验证和确认具有不同的目的。根据产品和组织的具体情况,可以单独或任意组合的形式进行并记录。

732设计和开发输入

应确定与产品要求有关的输入,并保持记录(见424)。这些输入应包括:

a) 功能和性能要求;

b) 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

c) 适用时,以前类似设计提供的信息;

d) 设计和开发所必需的其他要求。

应对设计和开发输入进行评审,以确保其充分性与适宜性。要求应完整、清楚,并且不能自相矛盾。

733 设计和开发输出

设计和开发输出的方式应适合于针对设计和开发的输入进行验证, 并应在放行前得到批准。

设计和开发输出应:

a) 满足设计和开发输入的要求;

b) 给出采购、生产和服务提供的适当信息;

c) 包含或引用产品接收准则;

d) 规定对产品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所必需的产品特性。

注:生产和服务提供的信息可能包括产品防护的细节。

734设计和开发评审

在适宜的阶段,应依据所策划的安排(见731)对设计和开发进行系统的评审,以便:

a) 评价设计和开发的结果满足要求的能力;

b) 识别任何问题并提出必要的措施。

评审的参加者应包括与所评审的设计和开发阶段有关的职能的代表。评审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见424)。

735 设计和开发验证

为确保设计和开发输出满足输入的要求,应依据所策划的安排(见731)对设计和开发进行验证。验证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见424)。 7

736 设计和开发确认

为确保产品能够满足规定的使用要求或已知的预期用途的要求,应依据所策划的安排(见731)对设计和开发进行确认。只要可行,确认应在产品交付或实施之前完成。确认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见424)。

737 设计和开发更改的控制

应识别设计和开发的更改,并保持记录。在适当时,应对设计和开发的更改进行评审、验证和确认,并在实施前得到批准。设计和开发更改的评审应包括评价更改对产品组成部分和已交付产品的影响。

更改评审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见424)。

74 采购

741 采购过程

组织应确保采购的产品符合规定的采购要求。对供方及采购的产品控制的类型和程度应取决于采购的产品对随后的产品实现或最终产品的影响。

组织应根据供方按组织的要求提供产品的能力评价和选择供方。应制定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的准则。评价结果及评价所引起的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见424)。

742 采购信息

采购信息应表述拟采购的产品,适当时包括:

a) 产品、程序、过程和设备的批准要求:

b) 人员资格的要求;

c) 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在与供方沟通前,组织应确保规定的采购要求是充分与适宜的。

743 采购产品的验证

组织应确定并实施检验或其他必要的活动,以确保采购的产品满足规定的采购要求。

当组织或其顾客拟在供方的现场实施验证时,组织应在采购信息中对拟验证的安排和产品放行的方法作出规定。

75 生产和服务提供

751 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组织应策划并在受控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服务提供。适用时,受控条件应包括:

a) 获得表述产品特性的信息;

b) 必要时,获得作业指导书;

c) 使用适宜的设备;

d) 获得和使用监视和测量设备;

e) 实施监视和测量;

f) 产品放行、交付和交付后活动的实施。

752 生产和服务提供的过程确认

当生产和服务提供的过程输出不能由后续的监视或测量加以验证,致使问题在产品投入使用后或服

8

务已交付后才显现时,组织应对任何这样的过程实施确认。

确认应证实这些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

组织应规定确认这些过程的安排,适用时包括:

a) 为过程的评审和批准所规定的准则;

b) 设备的认可和人员资格的鉴定;

c) 使用特定的方法和程序;

d) 记录的要求(见424);

e) 再确认。

753 标识和可追溯性

适当时,组织应在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中使用适宜的方法识别产品。

组织应在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中,针对监视和测量要求识别产品的状态。

在有可追溯性要求的场合,组织应控制产品的唯一性标识,并保持记录(见424)。

注:在某些行业,技术状态管理是保持标识和可追溯性的一种方法。

754 顾客财产

组织应爱护在组织控制下或组织使用的顾客财产。组织应识别、验证、保护和维护供其使用或构成产品一部分的顾客财产。若顾客财产发生丢失、损坏或发现不适用的情况时,组织应报告顾客,并保持记录(见424)。

注:顾客财产可包括知识产权和个人信息。

755产品防护

组织应在内部处理和交付到预定的地点期间对产品提供防护,以保持与要求的符合性。适用时,这种防护应包括标识、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

防护也应适用于产品的组成部分。

7 6 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控制

组织应确定需实施的监视和测量以及所需的监视和测量设备,为产品符合确定的要求提供证据。

组织应建立过程,以确保监视和测量活动可行并以与监视和测量的要求相一致的方式实施。

当有必要确保结果有效的场合时,测量设备应:

a) 对照能溯源到国际或国家标准的测量标准,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或在使用前进行校准和(或)验证。当不存在上述标准时,应记录校准或检定的依据;(见424)

b) 必要时进行调整或再调整;

c) 能够识别,以确定其校准状态;

d) 防止可能使测量结果失效的调整;

e) 在搬运、维护和贮存期间防止损坏或失效;

此外,当发现设备不符合要求时,组织应对以往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记录。组织应对该设备和任何受影响的产品采取适当的措施。

校准和验证结果的记录应予保持(见424)。 9

当计算机软件用于规定要求的监视和测量时,应确认其满足预期用途的能力。确认应在初次使用前进行,并在必要时予以重新确认。

注:确认计算机软件满足预期用途能力的典型方法包括验证和保持其适用性的配置管理(技术状态管理)。

8 测量、分析和改进

81 总则

组织应策划并实施以下方面所需的监视、测量、分析和改进过程:

a) 证实与产品要求的符合性;

b)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

c)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这应包括对统计技术在内的适用方法及其应用程度的确定。

82 监视和测量

821 顾客满意

作为对质量管理体系业绩的一种测量,组织应监视顾客关于组织是否满足其要求的感受的相关信息,并确定获取和利用这种信息的方法。

注:监视顾客感受可以包括从诸如顾客满意调查、来自顾客的关于交付产品质量方面数据、用户意见调查、业务损失分析、顾客赞扬、担保索赔、经销商报告之类的来源获得输入。

822 内部审核

组织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进行内部审核,以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是否:

a) 符合策划的安排(见71)、本标准的要求以及组织所确定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b) 得到有效实施与保持。

考虑拟审核的过程和区域的状况和重要性以及以往审核的结果,组织应对审核方案进行策划。应规定审核的准则、范围、频次和方法。审核员的选择和审核的实施应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审核员不应审核自己的工作。

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审核的策划、实施以及形成记录和报告结果的职责和要求。

应保持审核及其结果的记录(见424)

负责受审区域的管理者应确保及时采取必要的纠正和纠正措施,以消除所发现的不合格及其原因。跟踪活动应包括对所采取措施的验证和验证结果的报告(见852)。

注:作为指南,参见GB/T 19011。

823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组织应采用适宜的方法对质量管理体系过程进行监视,并在适用时进行测量。这些方法应证实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当未能达到所策划的结果时,应采取适当的纠正和纠正措施。

注: 当确定适宜的方法时,建议组织就这些过程对产品要求的符合性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影响,考虑监视和测量的类型与程度。

824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10

组织应对产品的特性进行监视和测量,以验证产品要求已得到满足。这种监视和测量应依据所策划的安排(见71)在产品实现过程的适当阶段进行。应保持符合接收准则的证据。

记录应指明有权放行产品以交付给顾客的人员(见424)。

除非得到有关授权人员的批准,适用时得到顾客的批准,否则在策划的安排(见71)已圆满完成之前,不应向顾客放行产品和交付服务。

83 不合格品控制

组织应确保不符合产品要求的产品得到识别和控制,以防止其非预期的使用或交付。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不合格品控制以及不合格品处置的有关职责和权限。

适用时,组织应通过下列一种或几种途径,处置不合格品:

a) 采取措施,消除发现的不合格;

b) 经有关授权人员批准,适用时经顾客批准,让步使用、放行或接收不合格品;

c) 采取措施,防止其原预期的使用或应用;

d) 当在交付或开始使用后发现产品不合格时,组织应采取与不合格的影响或潜在影响的程度相适应的措施。

应对纠正后的产品再次进行验证,以证实符合要求。

应保持不合格的性质以及随后所采取的任何措施的记录,包括所批准的让步的记录(424)。

84 数据分析

组织应确定、收集和分析适当的数据,以证实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并评价在何处可以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这应包括来自监视和测量的结果以及其他有关来源的数据。

数据分析应提供有关以下方面的信息:

a) 顾客满意(见821);

b) 与产品要求的符合性(见824);

c) 过程和产品的特性及趋势,包括采取预防措施的机会(见823和824);

d) 供方(见74)。

85 改进

851 持续改进

组织应利用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以及管理评审,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852 纠正措施

组织应采取措施,以消除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再发生。纠正措施应与所遇到不合格的影响程度相适应。

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以下方面的要求:

a) 评审不合格(包括顾客抱怨);

b) 确定不合格的原因;

c) 评价确保不合格不再发生的措施的需求; 11

d) 确定和实施所需的措施;

e) 记录所采取措施的结果(见424);

f) 评审所采取的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853 预防措施

组织应确定措施,以消除潜在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发生。预防措施应与潜在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

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以下方面的要求:

a) 确定潜在不合格及其原因;

b) 评价防止不合格发生的措施的需求;

c) 确定并实施所需的措施;

d) 记录所采取措施的结果(见424);

e) 评审所采取的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以上就是关于AS9100标准修订动态及新增内容介绍全部的内容,包括:AS9100标准修订动态及新增内容介绍、二,本技术领域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和所涉及的专业性法律法规,标准主要有哪些、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4053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8
下一篇 2023-05-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