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问计于鲁肃翻译

吕蒙问计于鲁肃翻译,第1张

译文:您将用什么办法来防止出乎意料的事发生?

一、原文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二、译文

鲁肃取代周瑜(为水军都督),在到陆口去的时候,经过吕蒙所在的驻地。鲁肃(当时)对吕蒙还比较轻视。有人对鲁肃说:“吕将军的功名一天比一天显著,不可以用旧眼光来看待,您应当去拜访他。”(鲁肃)于是就去拜访吕蒙。酒过三巡,吕蒙问鲁肃:“您受到重任,与蜀汉的关羽作为邻居,您将用什么办法来防止出乎意料的事发生?”

三、出处

魏晋·陈寿《鲁肃过蒙屯下》

扩展资料:

人物介绍

1、吕蒙

吕蒙(公元178年-公元219年,一说公元180年-公元220年),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吕家岗)人。汉末三国吴国名将。历任官职:别部司马、平北都尉(广德长)、横野中郎将、偏将军(寻阳令)、庐江太守、汉昌太守、南郡太守(孱陵侯)。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累封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

2、鲁肃

鲁肃(公元172年-公元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东吴的著名军事统帅。他曾为孙权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于周瑜死后代替周瑜领兵,守陆口。此后鲁肃为索取荆州而邀荆州守将关羽相见,然而却无功而返。建安二十二年(217),鲁肃去世,享年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也为其发哀。

假的,后人杜撰。这段对话与苏绰其人生平言行相去甚远。曾经在国内各网络媒体上,广泛流传的宇文泰与苏绰“用贪官与反贪官”(又称具官论)的对话故事,并说此段对话出自《北史卷六三·苏绰传》。

其实,很容易查到《北史卷六十三》,是赵煚和元寿十四个人物的合传,其中并无苏绰,也无“苏绰传”,更没有这段对话的记载。然而,在《周书-苏绰传》里,倒是记载了宇文泰与苏绰两人谈论通宵,但并未记载具体对话内容。下面这段文字,虽然有托名之嫌,但的确很有道理。

有苏绰者,(《北史》有传,见卷六三) 深谙治 国之术,孔明、王猛之流也。宇文泰以治国之道问于苏绰,二人闭门密谈,至三昼夜乃罢。

宇文泰问曰:国何以立?苏绰曰;具官。问:何以具官?曰:用贪官,弃贪官。问:贪官何以用?曰:为君者,以臣工之忠为大。臣忠则君安,君安则国安。然无利则臣不忠,官多财寡,奈何?又曰:奈何?予其权,以权谋利,官必喜。

问:善。虽然,官得其利,寡人何所得?曰:官之利,乃君权所授,权之所在,利之所在也,是以官必忠。天下汹汹,觊觎皇位者不知凡几,臣工佐命而治,江山万世可期。叹曰:善!然则,贪官既用,又罢弃之,何故?曰:贪官必用,又必弃之,此乃权术之密奥也。

宇文泰移席,谦恭就教曰:先生教我!苏绰大笑,曰:天下无不贪之官,贪墨何所惧?所惧者不忠也。凡不忠者,异己者,以肃贪之名弃之,则内可安枕,外得民心,何乐而不为?此其一。其二,官有贪渎,君必知之,君既知,则官必恐,恐则愈忠,是以弃罢贪墨,乃驭官之术也。不用贪官,何以弃贪官?是以必用又必弃之也。倘或国中之官皆清廉,民必喜,然则君危矣。

问:何故?曰:清官或以清廉为恃,犯上非忠,直言强项,君以何名弃罢之?弃罢清官,则民不喜,不喜则生怨,生怨则国危,是以清官不可用也。宇文泰大喜,啧啧有声。苏绰厉声曰:君尚有问乎?宇文泰大惊,曰:尚有乎?苏绰复厉色问曰:所用者皆贪渎之官,民怨沸腾,何如?

宇文泰汗下,再移席,匍匐问计。苏绰笑曰:下旨斥之可也。一而再,再而三,斥其贪墨,恨其无状,使朝野皆知君之恨,使草民皆知君之明,坏法度者贪官也,国之不国,非君之过,乃官吏之过也,如此则民怨可消也。

又问:果有大贪,且民怨愤极者,何如?曰:杀之可也。抄其家,没其财,如是则民怨息,颂声起,收贿财,又何乐而不为?要而言之:用贪官以结其忠,弃贪官以肃异己,杀大贪以平民愤,没其财以充宫用,此乃千古帝王之术也。

宇文泰击掌再三,连呼曰:妙!妙!妙!而不知东方之既白。

扩展资料

一次,宇文泰与公卿们前往长安的昆明池观看捕鱼,走到城西汉代仓库遗址,宇文泰回头问左右的人此地的故事,没有人能回答。有人说:“苏绰博识多知,请问问他。”宇文泰便召见苏绰。苏绰详细作答,宇文泰十分高兴,又进一步询问天地造化之由来,历代兴亡的遗迹。苏绰能言善辩,对答如流。

宇文泰更加高兴,就与苏绰并马缓行到昆明池,竟然连捕鱼也没有看就返回。宇文泰又把苏绰留下来直到深夜,向他询问治国之道,宇文泰躺着听他说。苏绰陈述指明帝王之道,并进述申不害、韩非的精要。宇文泰于是起身,整衣端坐,不知不觉移坐而前。苏绰一直说到天明,宇文泰还未厌倦。

次日,宇文泰对周惠达说:“苏绰真是个才能出众的人,我要委任他政事。”随即任命苏绰为大行台左丞,参预决定机密大事,从此对他的宠爱礼遇越来越优厚。苏绰创制文案程式,用红黑两色分别书写出入公文,又制定计账、户籍之法。

大统三年(537年),东魏丞相高欢兵分三路,进攻西魏,诸将都打算分兵抵抗,只有苏绰与宇文泰意见一致。于是合力抵御窦泰,在潼关将其活捉。

大统四年(538年),加卫将军、右光禄大夫衔,封爵美阳县子,食邑三百户。又加通直散骑常侍,晋封美阳伯,增邑二百户。

大统十年(544年),授大行台度支尚书,领著作,兼司农卿。苏绰为改革制度所草拟的《六条诏书》(治心身、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最为后世称道。

宇文泰立于座右,令百官习诵,规定不通计帐法及六条者,不得为官。后又草成《大诰》,痛斥六朝以来的浮华文风,作为范文,西魏作文皆仿其体。并奉命据《周礼》改定官制。

苏绰勤俭朴素,不经营产业,家里没有多余的财产。由于天下尚未平定,常把国家大事当作自己份内的职责。广泛访求贤能英杰之士,共同弘扬治国之道。凡是他所推荐提拔的,后来都当了大官。宇文泰也对他推心置腹,委以重任,彼此之间没有猜忌。

有时宇文泰外出巡游,便把预先签字的空白纸张交给苏绰,如果有急需处理的政事,苏绰可根据情况决断,宇文泰回来时,也只是打开看一下。苏绰曾说,治国之道,应当像慈父那样爱惜百姓,像严师那样教育百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绰

三国时,曹操统率魏国八十三万大军,号称百万,南下与孙权的吴国争战。孙权则派大都督周瑜带兵与曹兵隔江对峙。周瑜足智多谋,采取正确的战略方针,坚守不战;又用反间计,除掉了曹营中惟有的谙习水战的两员大将蔡瑁、张允,使曹军大为尴尬。一日,曹操的谋士荀攸献计:“江东军事难于速胜,盖因我们对敌方不很了解,可以派人去假装投降,让他们作为奸细、内应,及时给我们报告对方军情。就可以寻找到适当战机,进而战胜吴军了。” 曹操道:“我也早有这想法。你看军中谁去合适?” 荀攸答:“蔡瑁被杀,蔡氏家族都在我军中。蔡瑁的堂弟蔡中、蔡和现在当副将。丞相可以对他们表示恩庞,然后派他俩前去,东吴一定不会怀疑。” 当夜,曹操把这两个人秘密叫来:“你们两个人带一些士兵,偷偷跑到东吴诈降。对方的军事情报要及时报告回来。事成之后,定有封赏。你们不要有二心!” 二人道:“我们的妻子老小都在这里,怎敢对你不忠诚?我们一定要把周瑜的脑袋献在您的帐前!” 曹操放了心,重重赏了这两人。第二天,蔡中、蔡和就带着几百名亲信士兵,偷越战线,来到大江南岸的周瑜大营。 周瑜叫他们进来,没等问话,这两人就伏地大哭,控诉曹操:“我哥哥根本没罪,却被曹操杀害了!我们兄弟二人为报仇,特来投降。您要收下我们,我们愿在战斗中打前锋!” 周瑜本来就知道蔡瑁是屈死,所以听到二人哭诉后,很高兴他们来投诚,便重赏二人,当下命令他们和东吴大将甘宁共同领兵做前部先锋。 这时,东吴的鲁肃人见周瑜,急切地说:“蔡中、蔡和二人的投降,多半是诈。都督不能收用他们!” “他俩因为曹操杀了其兄,为报仇而来投降,有什么可怀疑的?你这样多疑,怎么能容天下的人才?!”周瑜责备道。 鲁萧默然而退。 次日,周瑜鸣鼓,把众将领都召集到大帐中,商议军事。周瑜下令:“曹操百万大军,连成三百里营寨,绝非一天两天可以战胜的。现在每营将官领取三个月的粮草,准备长期与敌人相持。” 他的话没落,老将黄盖大声反对:“莫说三个月,按你这样打法,三十个月也没用!依我之见,要不就马上进兵开战,一个月内击败曹军;要不,干脆就放下武器,投降曹操!” 周瑜勃然大怒:“吾奉主公之命,督师拒贼,谁敢说降字,必斩不赦!现在两国交兵之际,你身为大将竟惑乱军心,不斩你的脑袋,难以服众!来人!!” 武士进来,绑住黄盖。 周瑜下令:马上斩首、示众。 黄盖火了,大骂:“我自从跟随破虏将军(指孙权的父亲孙坚)纵横东南,已经长达三个朝代(孙坚、孙策及现在的孙权),英名远扬!我冲锋陷阵时,还没有你呢!” 周瑜年轻,确比黄盖这批元老资历浅,也确有一些老将曾对他表示不服。因此一听黄盖的嘲骂,脸气得发白,大叫:“立刻斩首!!” 这时先锋甘宁上前求情:“黄老将军是东吴元老宿将,请都督宽恕。” 周瑜气急败坏地大拍几案:“你竟敢多嘴!坏我法度?!”立即喝令左右武士用乱棒把甘宁打了出去。 这时,所有在场将领、包括刚降的蔡氏兄弟,全跪了下来:“黄将军罪过大,的确该杀。但两军未战,先斩大将,不大吉利。还恳请都督息怒,先记上他这罪。到打败曹军后,再斩不迟。” 周瑜哪里听得进去,火冒三丈地连连命斩。直到众官跪求不起,并已有些怨气出来后,周瑜才咬牙切齿道:“若不看众人脸面,定斩不饶!今天就先免你一死!”说罢,命左右把黄盖拖翻在地,痛打一百军棍! 试想,黄盖已是老年将军,哪经得起一百军棍?!才打到五十,已经皮开肉绽、人事不省。看看就要把老将军活活打死,众将官实在看不下去了,又齐刷刷跪下求情。 周瑜余怒未息,恨恨指着昏死过去的黄盖骂道:“看你还敢小瞧我不?!先存下五十棍,再敢冒犯,二罪俱罚、定死不饶!”说罢,气汹汹拂袖而去。 众官员无不痛心地纷纷上前扶起黄盖,只见老将军已气息奄奄。大家不觉落下泪来。蔡中、蔡和两人更是跑前跑后,执勤照料,亲自搀扶黄老将军回营。 当夜,又有不少与黄画有交情的将领、官员来营帐中探望黄盖。无论众人怎样劝慰,黄盖都一言不发,只咬牙盯着帐顶。许久,长吁一声;许久,发一声狠。…… 蔡中、蔡和两人,目睹了这一切,悄悄退回营帐写信,讲了吴军中众将离心散志的势态及黄盖的无辜被打,然后派跟来的士兵扮作渔人,悄悄送与北岸的曹操…… 第二天夜里,曹营前来了个陌生人,渔夫打扮,东吴口音,声称要见曹操,有要事相告。 曹操唤他进帐。那人是东吴参谋,名叫阚泽。进得帐中,见明烛高照,曹操身凭几案,高高在上坐着,满脸威严盯着来人,一声不吭。 阚泽施了一礼。 曹操仍傲然端坐,只冷冷问道:“你是东吴参谋,到我这儿有什么事?!” 阚泽长叹一声,瞟了曹操两眼,然后半自语:“人都传说曹丞相求贤若渴,现在一看,竟全不是那回事!黄老将军哪黄老将军,您可是寻错人了啦!” 曹操道:“你是说我没礼貌。现两国交兵之际,你突然一人来到我这儿,我知道你是干什么来?!” 阚泽这才说出来意:“黄盖将军是东吴三朝元老、功勋旧臣,昨天却被年轻狂妄的周瑜在众人面前无端毒打,几乎丧命,因此心中忿恨,要投降丞相。为了报仇,跟我商量这想法是否合适,我与黄将军情同骨肉,也认为丞相可以投靠。所以带着黄将军的密信前来。不知丞相是否接纳?”说罢,把黄盖的信递给曹操。 黄盖信的大意是:我身受孙氏厚恩,本不该背叛。但以今日形势而论,用江东六郡之卒而抗中原百万大兵,众寡悬殊,实难取胜。东吴将佐官员,无不心同此理。可气周瑜这乳臭未干的小子,眼光短浅,根本不能审时度势;又妄自尊大,无端侮辱旧日之臣。我昨日受不白之屈,夜不能眠。最后决定顺应时势,投奔丞相。待身躯休养几日,便带本部投降,粮草车仗,也同船一起献纳。 曹操把黄盖的信反复看了十几遍,忽然一拍几案,大怒道:“黄盖用苦肉计,要你投诈降书,好乘机袭击我。这种伎俩,能算计我不成?!”便喝令左右把阚泽拉出斩首。 阚泽面不改色,只轻蔑冷笑。 “你冷笑什么?!” “我只笑黄盖没看准人。” “怎么没看准人?!”曹操喝问。 “要杀就杀,还问什么?!”阚泽反喝。 曹操冷笑:“我自幼熟读兵书,深知诡诈之道。你们这计,瞒别人可以。要想瞒我,难!” “你说书中有什么破绽?”阚泽问。 “好吧,我让你死个明白:如果是真投降,为什么不约定日期,两相接应,以便摧垮吴军?!不是虚说假作是什么?!”曹操道。 阚泽哈哈大笑起来。“无学之人,可惜我竟死在你这种人手里!” 曹操羞恼:“你若讲出道理,我自然敬服。” “你不懂‘背主行窃,不可定期’的道理吗?!假如现在约好时间,万一有所变故不能动手,可你这边接应人马却已过去,事情岂不暴露?!这种机密事,只能见机行事,能死板地捆住自己的手脚吗?!你不懂这简单道理,却无辜杀人,真是不学无术之辈!” 曹操听罢,自觉理屈,忙堆出笑脸,以礼待客。正巧,这时蔡中、蔡和两人的密报也送到曹营。曹操看过后,这才对阚泽深信不疑,当面赔礼:“我遇事不能清楚判断,误犯尊严,请您千万不要见怪才是。” 阚泽表情真切地说:“我和黄将军真心实意地想归附您,就像孩子盼望回到父母身边一样。怎能有丝毫欺诈呢?!” 曹操大喜:“若此次因你们二位而大获成功,一定要给两位比别人都高的爵位与封赏!” 阚泽道:“我们并不是为了高官厚禄,只不过是顺应天意人心罢了。” 曹操和阚泽商量:“可否请先生再回江东,和黄将军约个日期,好里应外合,一举击败周瑜?” 阚泽说:“我再回去,恐怕让人怀疑。还是请机密可靠的人去才好。” “若让别人去,反容易走漏消息。还是先生辛苦一趟为好。”曹操再三请求。 阚泽看推辞不掉,就说:“既然丞相信任我,我就再回去。不过要走就要马上走,在北岸太久,周瑜会察觉的。” 于是,阚泽接受曹操之命,又潜回江东周瑜军中。 当天,他来到甘宁寨中,对甘宁道:“将军昨天为救黄盖将军而被周瑜所辱,我看了很不平!” 这时,蔡中、蔡和就在帐篷不远处。 甘宁切齿咬牙,面目发狠:“周瑜自以为了不起,根本不把我们这批老将旧臣放在眼里!昨天受辱,已使我没脸面再见江东众人了!” 阚泽忙嘱甘宁低声。两人恨恨地悄声谈了起来,只见某宁不时长吁短叹。 帐外偷听的蔡兄兄弟于是走进帐内,故意问:“将军为什么烦恼!阚先生又有什么不平之事呢?” 阚泽看了他俩一眼:“我俩心里有苦处,你们怎能懂?” 蔡中一语点破:“是不是想要背叛东吴、投降曹操?!” 阚泽脸色大变。甘宁拔剑而起:“既然你们已经看破,那只好杀人灭口了!”说罢要动手。 二蔡忙道:“两位不必害怕,我们把实话告诉你们吧,我们本是诈降。两位若真有降操之心,我当代为通报江北。” “你们所说是实?”甘宁问。 “怎敢骗二位?!我家小均在江北,若真降,能只身前来吗?”蔡中说。 甘宁大喜:“要是这样,真可谓天赐良机了!” 阚泽也亮出真面目:“我已为黄将军献书于曹操。今日归来,就是与甘宁军相约,何时同黄盖将军一起举事的!” 二蔡也十分高兴。当下四人议计停当,由二蔡再写密报给曹操,讲待适当时机,黄盖、甘宁、阚泽与他们两人便在吴军中举事,然后便投奔曹营。希望到时,江北大兵前来接应,若可能,则里外夹攻,大破吴军,又特意指明:到时,黄、甘二将所部,船头均插青牙旗,以与其余吴军区别。 曹操接到密信,很满意,即刻下令江北诸营有所准备,准备厮杀。 过了几天之后,江上大雾弥漫。忽听南岸战鼓齐鸣,杀声阵阵。曹操惊疑,忙走出船舱观望。只觉南岸营中混乱厮杀,十分惨烈。不一会儿,浓雾深处,奔出几十艘小船,船头均插青牙旗,直向江北而来。及近些,见黄盖、甘宁等人没有船头大呼:“东吴降将来投,丞相快来接应!” 曹操正要下令进攻,黄盖的数十只小船已来到曹军船舰之间,猛一声锣响,小船同时起火,烈焰冲天,顿时把锁在一起的曹军战船也引得燃烧起来,曹军大乱。而黄盖甘宁诸将则横冲直撞,砍杀起来。 曹操大惊,一时不知所措。 此时雾散风起,东南大风吹扫得火势更为凶猛,张牙舞爪地直扑曹军战船及岸上的军营,不一会儿就烧成火海。 而江南吴军,则乘势掩杀过来。个个生龙活虎,奋勇当先。曹军被烧得焦头烂额,一个个抱头鼠窜。这一仗,直杀得尸成山、血成河,曹军八十三万大军,顷刻瓦解,连曹操也险些丢掉性命。 原来,曹操中了周瑜的计。周瑜早看出蔡中、蔡和的诈降(当时周瑜就私下对心腹讲:只身来降,不带家眷,肯定是诈!),于是将计就计,当着二蔡的面,与黄盖共同演出一场“苦肉戏”,又故意当众侮辱甘宁,再派阚泽去送诈降书。就这样,二蔡非但没有把吴军虚实密报曹操,反而帮周瑜实现了计谋。最后,当开战时,这两个自以为得计的诈降者,则因周瑜一令声下,让甘宁斩首祭旗了!

以上就是关于吕蒙问计于鲁肃翻译全部的内容,包括:吕蒙问计于鲁肃翻译、宇文泰问计苏绰,有真实历史典故吗寻出处。、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是周瑜向诸葛亮问计的故事,这一计的名称是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3910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8
下一篇 2023-05-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