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选择其中一篇,结合具体情节,谈谈艺术特色

《朝花夕拾》选择其中一篇,结合具体情节,谈谈艺术特色,第1张

这是鲁迅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

本文包括两个部分,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作者先从百草园生活写起,点出那里曾经是“我的乐园”。慢慢地,“我”长大了,家里人要送“我”去读书,“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了。文章接着写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鲁迅曾经在三味书屋生活了7年,他对当年三味书屋的陈设记忆犹新,对老师的“和蔼”、自己的“恭敬”历历在目,从中不难体会很多,如果不能按照一定的时间空间顺序来安排材料,势必写得杂乱无章,百草园为什么说是“乐园”,读者也就很难从记叙中获得清晰的感受了。到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

课文说的是“我家”后面的一个“很大的园”,里面植物、动物很多,在童年鲁迅来说,有趣的事情

本文采取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又如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

文章像是一位精明热心的导游,引导我们对百草园的环境和童年时代鲁迅在这里充满情趣的活动,一步步地有了深切的了解。

全文前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就局部而言,写百草园含三大块内容:夏天的百草园、美女蛇的传说、冬天的百草园。写三味书屋,先写三味书屋座落的位置及格局陈设,写第一次行礼、第二次行礼,插叙“怪哉”虫的传说,后写读书生活(读书、习字、对课),写溜到后园里玩耍,再写师生朗读,写孩子们偷偷在课堂上做戏、描绣像。作者就是这样,把一幅幅生活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一幅幅画面,按照作者的思路,是有其内在联系排列在一起的。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内容上合乎逻辑、顺乎情理的承前启后,同时作为一篇好文章,在形式上也要求有相应的过渡文字,起到结构全文的粘合剂的作用。

文章第一段,以回忆的口吻,简洁概括介绍百草园的位置、规模、名称、变迁、景观,特别点出“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那么,“乐”在何处呢?带出下文。第二段写乐在夏季。第三段,由“长的草”不去,因为相传有“赤练蛇”,为下段写美女蛇搭了“桥”。第四、五段正好写乐在关于美女蛇的奇妙传说。这传说写完,第六段稍加议论,作为前面的收束。第七段,以“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一句起步。关键是“比较”二字,跟谁比呢?显然,是跟刚刚写完的夏天的百草园比。于是第七、八段写雪地捕鸟之乐。一直到第九段将被送进书塾而无限留恋地告别百草园一虫一鸟,一草一木,几行动人的抒情,完成转而记叙三味书屋生活的过渡。

朝花夕拾》 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汤姆·索亚历险记》 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冒险经历,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

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因而文章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心灵世界。

由于作者拥有一颗在过去与现实的广阔时空中自由驰骋的心灵,因而他的语言风格也是丰富多样的

作者很擅长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

由于散文是一种非常自由的文体,所以作者在谋篇布局上没有一定章法,似乎是信笔所写,思维放

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

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

生活中总是充斥着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矛盾,所以运用对比手法,有力地鞭挞了假、恶、丑,宣扬了真、善、美,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同时我们也由此见出鲁迅先生大憎大爱、爱憎分明的心灵。

《朝花夕拾》通常被称之为“回忆散文”,本为散文文体,而又特别标示“回忆”二字,可能是因为鲁迅说过,《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散文“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写的是记忆中的往事。鲁迅在创作《朝花夕拾》时,在文体样式的选择上,或许是不经意的,但却是必然的,他所选择的是表现自己独特人格精神气质的文体。《朝花夕拾》不是经验性的记事,也不是纯想象性的描写,重在写感触,有了感触其叙事描写才有内涵,有意味。而其感触取向上的差异及由此而出现的表达方式不同,就产生了文本的多样性。

一是杂文感。30年代,李长之先生说《朝花夕拾》“名为散文其实依然不过是在回忆中掺杂抒情成份的杂感”,我们不能说《朝花夕拾》的十篇散文都是这种杂感,但其中的两篇确实是事实上的杂感体,即《狗·猫·鼠》与《二十四孝图》。

二是散文与杂感结合的文体。这种结合可能并不是文体创造的自觉,而是写作时作者的感触由内向外的自然延伸,以内在的情感体验为驱力,转向外在的文明批评。由于鲁迅行文每不忘社会,且很少沉入属于个人的内心世界,因而《朝花夕拾》随处可见感触内外交迭的描述与评论,其文体基本上是散文与杂感的结合,最典型的是《五猖会》、《无常》、《父亲的病》、《琐记》。

三是纯散文。鲁迅在忆述昔日的生活经历时,较多地沉入个人的情感世界,而又较少出之以杂感式的议论,这就成为纯散文。当然所谓“纯”是相对而言的,对鲁迅来说,完全沉入个人情感世界是罕见的,像冰心《往事》那样纯粹表现个人的内心世界的文体是找不到的。因此《朝花夕拾》从总体而言,属于朱自清所说的那种“散文学”文体。但鲁迅也有沉入属于自己的情感世界的时候,于是产生了杂感因素很少的纯散文文体,典型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

《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

《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同时,文章深刻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只能在冥冥中寻求寄托,寻求“公正的裁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父亲被江湖庸医耽误,死去了,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琐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回忆了隔壁家的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让孩子做危险的事,给鲁迅看不健康的,教鲁迅偷妈妈的首饰,但对自己的孩子十分严格。表现出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学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倍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现在《朝花夕拾》一书以成为人教版初二语文名著导读的其中一本使得更多的青少年能够分享鲁迅的“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

[编辑本段]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位日本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没有民族歧视,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由此我们可以感到鲁迅先生对父亲强烈的爱。

衍太太——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编辑本段]艺术手法

1、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在对往事深情地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3、常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4、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又称“反语”。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如在《父亲》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又例如在《藤野先生》中,作者用了“标致”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用“精通时事” 来讽刺清国留学生所“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些无聊的事;用“爱国青年”来反讽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用“何尝”来加强反语的语气从而加强肯定等等。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有关《朝花夕拾》的对联:

独酌花酒释胸竹,寒衣不胜暑,朝花夕拾谁归属,甜酸咸辣苦;

《朝花夕拾》的中心思想:

《朝花夕拾》的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

写作背景《朝花夕拾》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1928年9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于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1929年2月再版。1932年9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  《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国初期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其中不少作品被纳入初中课本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可见它对教育事业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啊。 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章,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经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在北京寓所的东壁下创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一起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待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朝花夕拾》于1927年出版。 艺术特色1、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如描写百草园的 朝花夕拾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在对往事深情地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3、常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4、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又称“双关”。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如在《父亲》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又例如在《藤野先生》中,作者用了“标致”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用“精通时事” 来讽刺清国留学生所“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些无聊的事;用“爱国青年”来反讽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用“何尝”来加强反语的语气从而加强肯定等等。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文体分析《朝花夕拾》通常被称之为“回忆散文”,本为散文文体,而又特别标示“回忆”二字,可能是因为鲁迅说过,《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散文“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写的是记忆中的往事。鲁迅在创作《朝花夕拾》时,在文体样式的选择上,或许是不经意的,但却是必然的,他所选择的是表现自己独特人格精神气质的文体。《朝花夕拾》不是经验性的记事,也不是纯想象性的描写,重在写感触,有了感触其中的两篇确实是事实上的杂感体,即《猫·狗·鼠》与《二十四孝图》。 二是散文与杂感结合的文体。这种结合可能并不是文体创造的自觉,而是写作时作者的感触由内向外的自然延伸,以内在的情感体验为驱力,转向外在的文明批评。由于鲁迅行文每不忘社会,且很少沉入属于个人的内心世界,因而《朝花夕拾》随处可见感触内外交迭的描述与评论,其文体基本上是散文与杂感的结合,最典型的是《五猖会》、《无常》、《父亲的病》、《琐记》。 三是纯散文。鲁迅在忆述昔日的生活经历时,较多地沉入个人的情感世界,而又较少出之以杂感式的议论,这就成为纯散文。当然所谓“纯”是相对而言的,对鲁迅来说,完全沉入个人情感世界是罕见的,像冰心《往事》那样纯粹表现个人的内心世界的文体是找不到的。因此《朝花夕拾》从总体而言,属于朱自清所说的那种“散文学”文体。但鲁迅也有沉入属于自己的情感世界的时候,于是产生了杂感因素很少的纯散文文体,典型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 人物形象《朝花夕拾》中出现的五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长妈妈)、恩师(藤野先生)、朋友(范爱农)、父亲和邻居(衍太太)。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没有民族歧视,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不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由此我们可以感到鲁迅先生对父亲强烈的爱。在现实生活中,有的爸爸是无情的,他没有关注到孩子在一步一步的努力,却一味的敷衍孩子,令孩子自尊心受损,便会度日如年。 衍太太——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重要篇目《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时而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 《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同时,文章深刻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而“公正的裁决在阴间”,只能在冥冥中寻求寄托,寻求“公正的裁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父亲被江湖庸医耽误,死去了,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琐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回忆了隔壁家的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让孩子做危险的事,给鲁迅看不健康的,教鲁迅偷妈妈的首饰,但对自己的孩子十分严格。表现出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学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倍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现在《朝花夕拾》一书已成为人教版初二语文名著导读的其中一本使得更多的青少年能够分享鲁迅的“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 且,此书也已选入苏教版九下“名著推荐与阅读”,也被选入人教版八上“名著导读”,其中小引,《阿长与〈山海经〉》被选入读本。 总起来看,《朝花夕拾》写到他年少时代以至于到日本前后的若干生活片段,展现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流露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叙述情切感人,又有机的糅进了大量的描写、抒情和议论,文笔优美清新,堪称现代文学史上最高水平的回忆散文。

艺术手法:《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

鲁迅是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对于当下的国人,孝道该如何提倡,仍然是非常值得思索和探讨的问题。那些煞费苦心“修饰”出来的完美的、让人们去膜拜敬仰的神像,是不能打动人心的。

扩展资料:

作品影响

《朝花夕拾》写的虽然是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是对亲人和师友的缅怀、眷念,但同时又超越于此而表现了一个特定历史时代中国社会的面貌,提供了丰富、详实的文献资料。

这是一般的回忆散文所不可企及的。因为这些散文中习见的只是一些纯属个人的所谓家务事、儿女情,纯属个人的沉浮起落和情感波澜;主人公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一点也看不到身外涌动的时代风云和飘散的炮火硝烟。

有些散文作品有助于了解某个时期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心态,却难以展示他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整体面貌,《朝花夕拾》则与此不同。

由于作者具有远大的志向和博大的襟怀,这就使作品显示了抒写个人遭遇与关注民族命运的紧密关联,不仅展现了作者个人的足印也展示了一个历史时代的行迹。

《朝花夕拾》是一本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的散文集。这使它与同时期许多散文作家的作品明显地区别开来。它具有一种适性任隋、洒脱不羁的风格,想说就说,想骂就骂,心中的种种爱憎悲欢,任其在笔下自然流泻。

他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这几种表现方法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使笔底波澜呈现出千变万化的态势。他在格式上不断出新,使每一篇作品都具有不同的构架。

他继承了中国古代散文的简约、严谨,又借鉴了西方散文的灵动、机趣,可谓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但又不为所囿,而是大胆超越,自成一体。

所有这些无不体现了他作为思想解放的先驱和艺术革新的旗手的特色,而且也正因为这样,使《朝花夕拾》成为中国现代回忆散文的典范之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代表作,在这部散文集中,鲁迅于平淡质朴的笔墨中蕴涵了深邃的思想,而且在对旧日情怀的回顾时,还常常发表议论,抒发对时事的不满之情。《朝花夕拾》之所以光芒四射,一方面因其思想境界高,另一面因为作者为人,其风格之坚韧,文章因此显得深刻,精炼,而且美。《朝花夕拾》语言艺术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结构随意,主题鲜明集中

《朝花夕拾》取材广泛,结构随意。鲁迅用大量的人物描写和事情叙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形象流畅地描述了鲁迅记忆中儿时在百草园的乐趣,作者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丽的天真烂漫的儿童乐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生机、浪漫和快乐。读者好像和作者一起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倘有陌生人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文章形象逼真的描述,充满了神话色彩,作者充满情调、洋溢着诗情画意的叙述,使读者仿佛进入了童话世界。这篇对童年充满了回忆和眷恋的散文,像一首歌,唱出了作者对生活的无限热爱。而作者从情趣盎然的儿童乐园跳跃到三味书屋的束缚、枯燥、乏味的读书经历,仿佛也让读者身临其境:我们仿佛也和作者一起在雪地里扣鸟,仿佛我们也不开心地被大人送进了书塾。鲁迅以自己书塾的经历侧面质疑了当时教育儿童的方法,暗示当时的教育方法给儿童筑起了一道通往自由美好的围墙。虽然他的思路是广阔的,但作品情节又是环环紧扣的,不管怎么描写童年,但实质上都是鲜明集中地以一个孩童角度来看待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以一个孩童的眼睛来俯视成人世界。从中,我们也看得出鲁迅是懂得享受生活,享受美好回忆的。

用语言做媒介的文学作品,既反映了生活的广阔性、动态性,又有着其他艺术不可比拟的自由,即能生动、明确地表现思想: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心理活动的微妙变化。如《琐记》,基本采用叙述的方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缩影,文中的衍太太,是个小市民的形象,作者借助这个形象嘲讽了小市民的自私、多言、使坏,同时暗示了父亲去世后的家境衰落,表达了他渴望新生活的决心。而后描述的江南水师学堂的各种腐败现象及穿插的议论,则暗示着中国洋务派运动的命运。在这篇散文里,文章脉络看似散乱,杂乱无章,但却极其尖锐地切中了主题,剖析了时弊,同时也表达了鲁迅对探求真理的强烈渴求。

在《无常》里,鲁迅把风土人情、历史故事、当地习俗融为一体,从传神的描写各种鬼物,引发到阴间的恐怖;从平静祥和细致的描写当时的表演场面,“生固然可以留恋;但想到生的苦趣,无常也不一定是恶客……”,冷静地道出了那个年代的民生疾苦,表现了旧中国人民对生活的绝望和无奈,人世不平,也只能对鬼神寻求寄托。从中寄予了对广大劳动大众的同情之心。而在这篇散文中,鲁迅又不失风趣幽默的讽刺,如他在其中所描述的无常无儿女是因为怕做成卢布其实行了“节育”的描写,给了那些诬蔑别人拿卢布的反动文人狠狠一击。

从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鲁迅的作品虽然题材广泛,却在这广泛之中自由地表现出先后承续的动态的事物,不管是人物情感的变化历程,还是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都真正在语言艺术上实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地步。

二 清亮稳健的情节描写

《朝花夕拾》的情节描写鲜明地体现了鲁迅的写作艺术:文章的表现形式虽然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但作者却以行文流水、带着浓郁的抒情情调使读者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鲁迅是中国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的第一人。文章《二十四孝图》一开始,作者就清亮而缓缓地说明自己要“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以此来表明自己维护和捍卫白话文的决心和态度。鲁迅在这篇文章中,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尤其是“郭巨埋儿”这个故事,自己明明有些钱,却全给了自己的兄弟,后来家里穷得吃不起饭了,却想到家里的儿子会“抢”老母的食物而决定牺牲自己的儿子,十分的迂腐,且多多少少有点欺世盗名之意,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二十四孝图》情节的描述看似缓缓,但事实上却体现了鲁迅的一种战斗精神,即,为反封建沉腐孝道而战,为促进现代杂文的勃兴与繁荣而战。

在《藤野先生》中,这种按事情发展规律的情节描写则更加突出。文章首先表现的是藤野先生的不修边幅和老套,接着就上学年不及格留级学生之口调侃藤野先生,最后却道出了藤野先生的敬业精神。在文中,鲁迅不仅用自己的笔描绘了藤野先生的严谨治学,勤恳敬业,更多的是在字里行间表现出对藤野先生那份浓浓的厚爱。在文章结尾处,当藤野先生得知鲁迅不再学医时,“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藤野先生》)揭示的不仅仅是一个日本老师和中国留学生之间的的师生情谊,更是两国人民的美好友谊。尽管在甲午战争后,中国人被外国人称作东亚病夫,但藤野先生还是热心地希望有新的医学传到中国,鲁迅通过这种描写,展现了藤野先生的博大无私。而藤野先生正直、诚挚、无私的品质对鲁迅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每当夜间疲倦,正要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便使我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这成了支持鲁迅的源动力,也表达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敬仰之情。而正是在这种规律的叙述中,又体现出鲁迅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在当时的社会,学医不能医治千千万万于水火之中受苦受难的老百姓,学医不能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间。因此才弃医从文,用文字唤起中华民族的觉醒。(原作者:赵丽娟)三 简练、含蓄、沉郁的人物刻画

鲁迅在《朝花夕拾》的写作中,把语言艺术的冼炼和多样非常好地结合了起来。散文要求以简练的文字包含较深厚的内容,而《朝花夕拾》的语言是富于表现力的。它所写的某一种感受,某一桩事情,某一个人物,都力图把作者对生活的热力凝聚在一个焦点上,以点反映全面。这样既可以控制篇幅,不至面面俱到而中心模糊;也不至漫无涯际,如脱缰之马,放而不收。为了达到散文所特别需要的这种艺术上的集中和完整,鲁迅在《朝花夕拾》里如浪里淘金般地选择具有特征的事物进行描写,从而使这部散文集中的作品细节都具有较丰富的内涵。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常常以简约的笔墨,描绘出一幅幅意味深长的生活画面。如《琐记》中,鲁迅描写给自己看不健康的的衍太太,“她便将书塞到我的眼前……我看到有两个人光着身子仿佛在打架,但又不很多像,正迟疑间,他们便大笑起来了……”。寥寥数笔,就把小市民的坏心眼、龌龊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范爱农》中,“杀掉都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范爱农粗俗的话语含蓄地描述了他不满当时黑暗社会又对旧民主革命极其失望的心情。在这篇文章里,基本上都是通过记述范爱农的对话来反复强调范爱农直率、愤世嫉俗的个性。鲁迅用含蓄的手法写了范爱农想做事,却没有机会,无法在那个社会立足,因而内心悲苦、凄凉又倍受打击迫害的遭遇。

沉郁是《朝花夕拾》的另一语鲜明的语言特色。在《范爱农》中,作者写道,“夜间独坐会馆里,十分悲凉……一点法子都没有,只做了四首诗……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这沉郁的抒情诗,将范爱农的悲剧结局浓重地衬托出来了,字里行间的表达都散发着压抑和沉闷。

鲁迅的散文在凝练、含蓄、沉郁的风格之中,彰显着他特有的精纯、素朴,这也正是鲁迅散文的魅力所在。

四 巧妙运用对比和“双关”手法

在《狗·猫·鼠》里,鲁迅用对比的手法先历数猫的罪行,然后写到自己心爱的隐鼠被猫吃掉后最终仇猫的心理历程,虽然证实隐鼠实是阿长踢死,并非猫所害,但其实在也不能对猫产生好感,他对隐鼠的喜爱和对猫的强烈厌恶憎恨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鲁迅取了“猫”这小例子为典型,实质上是由现实斗争而激发,用“双关”的手法形象地暗讽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表达了他对敌人的憎恨和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人民的无限同情。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将散文语言艺术的短小精悍发挥得游刃有余。

在《父亲的病》中,看似平平地叙述事件的发生始末,事实上却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技巧。《父亲的病》主要讲述了作者儿时为父亲寻医治病的一段生活,采用叙述的方式是描绘了几个所谓当时“名医”的各种古怪开方、出诊等行为,暗指父亲被江湖庸医耽误而死。整个文章虽然对庸医误人没有直接指责,但其间穿插的描写却处处蕴含着鲁迅愤慨的批判和锐利的讽刺。

又如在《五猖会》中,鲁迅先是描写了他在看戏前兴高采烈的心情,紧接着叙述了被父亲强迫背《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这种前后心情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旧社会的旧思想、旧习俗的反感和批判,指出了强制性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摧残和压迫。

总的来说,《朝花夕拾》的语言艺术富于独创性,丰满而又洗练,隽永而又舒展,诙谐而又峭拔,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独成一家。可以说,鲁迅的散文语言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作为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坚韧的风格,使其文采较为阴沉,并带有他所处时代的环境特色。而他锐利的、交融渗透的现实回忆艺术手法又是其作品的一大亮点。他创造了散文的精炼风格。他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朝花夕拾》以明丽的语言艺术诠释了鲁迅的生命体验,从而让我们和其一起体味了他那些温暖的记忆。

《朝花夕拾》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具有对封建教育、封建道德、封建顽固派的批判意识。鲁迅以小时侯读过的《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丑恶和残忍。作品着重分析了“哭竹生笋”、“卧冰求鲤”、“老菜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批判这本孝子教科书“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给予尖锐的抨击。

以上就是关于《朝花夕拾》选择其中一篇,结合具体情节,谈谈艺术特色全部的内容,包括:《朝花夕拾》选择其中一篇,结合具体情节,谈谈艺术特色、朝花夕拾 汤姆索亚历险记 分别说说这两部名著的艺术特色、请你简要评价《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3704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7
下一篇 2023-05-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