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关羽是怎么死的在第几回讲的

《三国演义》中关羽是怎么死的在第几回讲的,第1张

     关羽攻打樊城(徐晃)的时候,吕蒙采纳陆逊之计白衣渡江,成功策反糜芳傅士仁(曾因为未能及时供应粮草,害关羽无法攻克樊城,险些被关羽处斩,所以怀恨在心),断了关羽的后路。

       关羽受到吴魏夹击,被困麦城。廖化突出重围求救兵与上庸(刘封,孟达),孟达以关羽曾阻止刘备立刘封为后嗣的理由说服刘封拒绝派救兵。

     关羽孤立无援,最后决定突围。于途中被潘璋,马忠用绊马索俘获。

     最后关羽拒绝投降,被孙权斩首。

写在《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 徐公明大战沔水 关云长败走麦城 

《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记载如下:

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

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宣王、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曹公从之。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将军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自轻;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

于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翻译: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为汉中王,任命关羽为前将军,授与符节黄钺总领各路军马。这年,关羽率领军队在樊城攻打曹仁。

曹操派于禁援助曹仁。秋天,樊城一带下起连绵大雨,汉水泛滥,于禁统领的七路兵马都被淹没。于禁投降了关羽,关羽又杀了将军庞德。

梁县、郏县、陆浑等地的各路盗寇有的在远处接受关羽的官印称号,成为他的支系同党,关羽威名震动中原地区,曹操提议迁离许都避开关羽的锋芒,司马宣王、蒋济认为关羽得志,孙权肯定不会情愿。

可以派人劝说孙权偷袭关羽后方,并许诺分割长江以南的地方封赏孙权,那么樊城之围就自然而解了。

曹操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在这事以前,孙权派使者为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关羽大骂孙权,并侮辱他的使者,不答应这门婚事,孙权非常气愤。

加之在江陵的南郡太守麋芳,驻公安的将军士仁,向来都嫌关羽轻视自己。关羽出兵征战,麋芳、士仁当供应军需物资,但不是全力救援。关羽说:“回师后,一定要惩治他们!”

麋芳、士仁都恐惧不安。这时,孙权暗地劝诱麋芳、士仁,麋芳、士仁派人迎接孙权。而曹操又派徐晃援救曹仁,关羽不能攻下樊城,率军退回。

孙权占领了江陵,俘虏了关羽的全部兵马和妻室儿女,关羽的军队于是溃散。孙权派将领迎击关羽,在临沮杀了关羽和他的儿子关平。

扩展资料:

在小说《三国演义》里将关羽塑造成为一个忠义仁勇的武将形象,出场时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打造兵器后参加镇压黄巾起义的战争中,而后虽然与刘备东奔西走,颠沛流离,但仍能斩将杀敌,大显神威。

在十八镇诸侯讨董卓时,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 刘备徐州兵败,约三事降汉不降曹,为曹操解白马之围,斩颜良、诛文丑。

得知刘备下落后,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斩蔡阳兄弟释疑,在古城三兄弟聚义。赤壁之战时在华容道又不忍杀害曹操将其放走。

刘备称王后,关羽官拜五虎上将之首,领兵攻取襄阳,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樊城之战时被毒箭暗算,刮骨疗毒,后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徐晃趁机夺了偃城,关羽腹背受敌,败走麦城,后被杀,蜀吴魏三个国家都为其举办丧礼。死后曾经数次显圣,追吕蒙之魂,骂孙权,惊曹操。

此外,《三国演义》中以旁白视角叙事时,通常称关羽为“云长”或“关公”,极少直呼其名,而整部《三国演义》中除了对皇帝称帝号外,亦只有关羽、刘备、诸葛亮有此待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关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关羽传

关羽之死,有自己的原因,更有刘备和诸葛亮的原因。虽说《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都记载了关于刚愎自用,自恃天下无敌的傲慢性格,但是关羽丢失荆州仅仅用大意失荆州就解释一切是不切实际的。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用程昱的话来描述就是“傲上而不侮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誉最著”。的确,不管是老版本的三国,还是某版的《新三国》,都对关羽的性格特点刻画的比较详细。

关羽藐视权贵,对地方的豪强并不客气,但是并不欺辱下层民众和士兵,恩怨分明,大义泯然。关羽武功高强,自吕布被杀之后,依仗赤兔马与青龙偃月刀,自恃天下无敌。

自以为熟读《春秋》,熟知兵法韬略,特别是对水军强大,马步兵相对较弱的江东诸将向来藐视,开口闭口都是江东鼠辈,这些也是关羽的弱点。有的弱点和优点结合在一起,加上当时的环境成为了关羽大意失荆州,最后兵败被杀的致命因素。

首先,刘备在取得汉中之后,没有按照隆中对中的计划行事,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汉中大战之前,刘备为了与安住孙权,将自己掌握的荆州六郡分了一半给孙权,换取了与东吴的继续合作,刘备领兵攻击汉中,孙权领兵攻击合肥。虽然孙权攻击合肥最终失败,但是曹魏也没能南下江南,而刘备则袭取汉中。

汉中大战之后,刘备拥有半个荆州,汉中与益州,以及上庸。按照隆中对中的计划,这个时候应该东和孙权,南抚蛮夷,休养生息,积蓄力量,一旦天下有变,则让上将(关羽)提荆州兵北伐洛阳,而刘备率军翻越秦岭北伐长安,如此汉室可兴。

关羽之死,是《三国演义》精心经营的篇章。当罗贯中执笔写这部演义时,由于民间文学的传播,以及历代统治者的尊崇,关羽已经成帝成圣,所以极尽渲染之能事。等到毛宗岗父子评点整理成现在流行的这个本子时,更是不遗余力。篇幅之长,回肠荡气,《三国演义》中任何一个人物的死,也没有像他这样着力描写的。宋·洪迈在《容斋随笔·名将晚谬》里写过:“关羽手杀袁绍二将颜良、文丑于万众之中,及攻曹仁于樊,于禁等七军皆没,羽威震华夏,曹操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其功名盛矣。而不悟吕蒙、陆逊之诈,竟堕孙权计中,父子成擒,以败大事。”完全是骄兵必败的结果。但捉住关羽的孙权,竟想诱降这位不可一世的人物,这就说明孙权识见差焉!他不了解当初曹操能使关羽降,而现在他孙权则不能使羽降。因为当时魏能打出汉献帝的招牌,而吴却没有。投降者也有其符合自身尊严的选择,宁降与龙虎,也不甘降于等而下之者。而且曹操能在建安五年使关羽降,此刻,无论曹操、孙权都无计可施。何也?关羽二十年前,只是一员战将,降汉而不降曹,暂屈以图别计。现在,他是天下瞩目的一方主帅,诛颜良、除文丑,过五关、斩六将、义释华容、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的汉寿亭侯,赫赫扬扬,功勋卓著,把曹操吓得差点迁都的人物。这个光辉形象,他自己也不会玷污的了。后来,孙权悟过来了,把关羽杀了。然后,在庆功会上,战败关羽的吴大将吕蒙,突然被关羽的亡灵附身,七窍流血而亡。他虽能打败关羽,但关羽的报复,是通过死后的亡灵,最后使这个胜利者死得更惨。关羽之死的描绘,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善恶报应的 传统文化心理。善良之被欺凌,正直之被屈辱,君子被小人嬉弄,忠臣被奸佞陷害,这类恶行占据上风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因此,好人不得好报,正义无法伸张,坏人永远得志,良民总是遭殃,好像是一种永远也喘不过气来的常态。人们对于国贼民奸,暴君昏臣,屠夫恶棍,歹徒劫匪的蹂躏折磨,既无力反抗,也不敢反抗,就只好把希望寄托于来世,寄托于阴间,寄托于西天极乐世界,因为那里是一个比较公平的世界,是神和鬼在统治着的,至少不像人间这样恶行不受责罚的世界。这种宗教宣扬的报应和轮回学说,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特别地有市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谁都逃不了死,作恶必自毙。最后,坏人在十八层地狱里受到惩处,升不了天,哪怕投胎也只能投到母猪肚子里,被人宰了吃。这就成了受尽欺侮的,求告无门的,不敢反抗的,无可奈何的弱者们一剂最佳的自我安慰的精神良药。所以,马克思学说认为宗教是一种精神鸦片,道理就在这里。因为它毒害人们的反抗压迫之心,抑制人们奋起斗争的意志,实际上是为统治阶级所服务的。于是这种梦代替了实实在在的报复,无数人和无数次的这种梦的臆想,化为言之凿凿的事实。生前是弱者,死后化为复仇的厉鬼,活着谁都可以欺侮,但一死就可成仙成神去报仇伸冤。所以像关羽这样的义薄云天的英雄豪杰,竟被吕蒙设计败走了麦城,那么更是要让他成为使恶人闻之魂飞胆丧的天神。而且,残害的对象越是了不起,那报应也来得越快,吕蒙马上就被关羽死后的魂灵附体索命。远在洛阳的曹操,也整日间白昼见鬼,“每夜合眼便见关公”,这就十分的牵强。而且历史并非如此,可写在演义里,讲在故事里,便使那些活得实在不自在的人,得到最大的宽慰。因为在老百姓的心目里,曹操是个奸雄,正义之神便一定率领着那些他杀掉的好人,来缠住他不放,最后想逃脱一死是不行的。这些大快人心的报复,也是人们最津津乐道的,因此,在如此精神鸦片的麻醉下,忍辱偷生,苟延残喘,也就甘之如饴,既然人算不如天算,还用得着什么反抗呢?这就是中国人永远不打算活着去反抗恶的报复观。唯其不反抗恶,中国的封建社会,才能够维持长达数千年之久的统治吧?

公元218年10月,南阳百姓因不堪剥削暴动,宛守将侯音乘机叛乱,致函关羽求助;关羽反映迟钝,侯音为曹仁所擒杀。

219年7月,关羽受刘备取汉中胜利鼓舞,北上取襄樊;曹操以于禁为将,督7军救曹仁,同时命徐晃率军进驻宛城。8月,山洪爆发,淹于禁等7军,关羽乘机攻击,庞德不降被杀,于禁投降;曹仁沉白马坚守樊城。关羽以偏将攻襄阳,自己亲自攻打樊城,并于樊城北布下阵地,以防北方曹军援兵;同时派人向附近郡县策反,荆州刺吏胡修、南乡太守傅方投降,许昌以南部分官吏也暗中策应关羽;陆浑人孙狼聚众暴动,响应关羽,邺城魏讽乘机企图发动政变;即所谓“威镇华夏”。

曹操听取司马懿、蒋济等人意见,与孙权结盟,同时命徐晃率军救曹仁,并命名将张辽火速援曹仁。孙权故意派陆逊代吕蒙,关羽大意,遂抽走荆州部分守军;闰十月,孙权令吕蒙为大督,率军袭取江陵,孙皎后继,另派右护军蒋钦督水军进入沔水(汉水),防关羽顺流而下。吕蒙至寻阳(今湖北黄梅西南),将战舰伪装成商船,兵士扮为商人,昼夜兼程。

至公安,迫蜀守将傅士仁归降,继用傅士仁劝降了江陵守将糜芳,并厚待关羽将士眷属,释放关羽俘获的魏军将士,抚慰百姓。同时,令陆逊进至夷陵(今宜昌境),西防刘备。徐晃到前线后,与曹仁取得联系,曹仁军士气大增;为离间孙刘,从中渔利,乃令部将将孙权来信射入关羽营中,关羽见后,犹豫不决,军心动遥徐晃乘机大举进攻关羽据点,大破关羽,并乘机打通樊城路线。是时,洪水退,曹仁引军配合徐晃攻击关羽,文聘从水路短关羽粮道,关羽节节败退。关羽知荆州已失,急忙退军,士兵得知家属获厚遇,士气剧降;后关羽败亡麦城。

关羽之死的另类说法

说关羽是刘备“假手于吴人”杀死的,人们从感情上难以接受,但此说或许有道理。

关羽死之前,已成为蜀汉阵营里“最不利安定团结”的严肃。

关羽拒荆州要地,不贯彻军师孔明《隆中对》所制定的“东联孙吴,北拒曹魏”的战略,与孙吴屡有摩擦。 而刘备、孔明都知道,唯有结好东吴,才有西蜀霸业。不执行这一战略,主公刘备何谈霸业?

得罪孔明事小,若屡屡冲撞主公,关羽的处境就不妙了。

三国之中,刘备兵将最少,这一点刘备自己明白,所以要拔除一副求才若渴之态。

刘备拜马超为左将军,关羽不满;拜黄忠为后将军,担心关有意见,派专人通知关,还拜关羽为前将军,主公如此小心,关羽还是大骂:“大丈夫终不与老兵(黄忠)同列”是谁将黄与关同列?刘备。关怒骂黄,亦是骂主公刘备。

看比小说《三国演义》更真实的史书《三国志》就更明白。

刘备对关羽的“志骄意逸”亦有防备。刘备让关羽镇守荆州,为了监视关羽,又派妻弟麋芳为南郡太守,派同乡士仁为将军屯驻公安。关羽失荆州,两人立刻投奔孙权,是妻弟、同乡畏惧监军失职,将成为荆州失守的替罪羊。

《三国志·廖立传》中说“羽怙恃威名,作军无法,(刘备)直以意突耳”,“使关侯身死无孑遗”。设想:刘备在时,关羽如此骄横,若刘备死后,如此骄将岂不是蜀汉一患?何况后主阿斗又是个扶不起来的东西。

《三国志》还说:“关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义,必须是在君臣规则里的义。

当年关羽从家乡河东解县投奔涿郡刘备,是在家乡杀人“亡命”而来。

刘备将关羽匿藏于军中,“恩犹父子”即是如此。

关羽的悲剧就在于仅仅把刘备当作义兄,君臣父子之礼全然不顾。而刘备乃一代枭雄,同姓族兄刘表可叛,刘璋的益州之地可夺,你关羽一个异姓兄弟,若是不讲君臣之礼,冒犯天颜,能不惹祸吗?

关羽临沮兵败,荆州失守,孔明不以一卒相援,或许孔明早就知道主公的心思,只是不愿挑明罢了。

而庞统早就对刘备进言,若得西川,则可放弃荆州。

国学大师章太炎说过:“关羽世之虎臣,功多而无罪状,除之则不足,不除则易世(刘禅登基)所不能御,故不惜以荆州之全土假手于吴人,以损关羽之命。”

章太炎之说不是定论,但功臣无过亦难免杀身之祸,若是骄横,就更难逃兔死狗烹的命运。

关羽死于刘备之手,亦是一说。

关羽长久以来,对关羽之死的原因,人们议论纷纷,众说不一。究其观点主要有三类:

一是关羽死于刘备的借刀杀人;

二是关羽死于诸葛亮的过失;

三是关羽死于性格“刚而自矜”(陈寿语)及被捧杀,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关羽是否死于刘备的借刀杀人。我们知道,刘备、关羽、张飞三人“自小结契”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关羽是否死于刘备的借刀杀人。我们知道,刘备、关羽、张飞三人“自小结契”,感情也好,仁义也罢,都不允许刘备在襄樊战役“疏慢”到只作壁上观,何况三国战乱时期正是用人之时,关羽之死对刘备来说,显然弊多利少,得不偿失;更不要说关羽败走麦城后,同时伴随着损将失地的巨大风险。这与《三国演义》塑造的刘备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人志士形象相差甚远,很是南辕北辙。即便是与相关史料的记载,也颇有些不符。

其次,看看对关羽是否死于诸葛亮之过的分析。无论在《三国演义》描绘中,还是在《三国志》记载里,诸葛亮无疑都是一位智者智慧的化身,虽然其一生唯谨慎,却也作出了许多轰轰烈烈而被后人津津乐道的丰功伟绩。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子彦在《史学集刊》上曾撰文指出,关羽之败,败在吴魏联盟绞杀,但真正把关羽送上断头台的却可能是自家人诸葛亮。刘备、关羽“自小结契”,刘备绝不会“疏慢”到只作壁上观。而当时诸葛亮虽不能执掌军政大权,但他明知关羽攻取襄樊条件并不成熟,且完全违背了《隆中对》提出的待“天下有变”,两路北伐曹魏的战略决策:然《三国志》正文及斐注中均未见诸葛劝谏的记载。故得出结论,诸葛亮对关羽之死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笔者以为这种观点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具体理由下文会详述。

再次,说关羽之死是他自身性格和所处环境造成的,虽有道理也不尽然。关羽作为镇守荆州的最高领导者,他的所作所为关系到整个战役的胜败与得失。若以魏、蜀、吴三分鼎立的地理配置图来看,荆州正好位于三国的中央交界地带,因此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说过: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是兵家必争之地。按诸葛亮交付荆州军团的战略命令:“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天下不变,我亦不动,天下一变,我随机而动,这是刘集团在荆州最好的方式。然关羽却有些轻视军事统帅诸葛亮的规划。故《三国志》作者陈寿把其失败原因归之于关羽“刚而自矜”,从此定下了评论关羽的基调,后世论者多从这一角度出发,几乎成了千人一口。

其实“刚而自矜”只是关羽个人的缺点,但把所有的责任都归究于关羽的个人缺点上,有些不够合理也不尽科学。必竟战役的胜利与失败,这不是关羽一个人在游戏,而是整个集团的角力,是整体素质、综合国力的较量,作为战时行为,不仅关乎指挥者的水平能力,也受着种种规定条令、组织纪律、系统管理等等要素的制约,不可能随随便便让某个人任意妄为、主观乱行。

因此,笔者在鉴于上述基本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看法是:关羽之死,不是单个原因作用的结果,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局,是当时严峻形势的必然。主要理由有:

其一,关羽之死是战争形势发展的结果使然。

据资料记载,襄樊战役从建安二十四年7月开始,至12月结束,初期关羽连连告捷,打了许多胜仗,不仅水淹于禁七军,甚至打得曹操都想要迁都;最终是因为曹操看到刘备坐大,孙权必不愿,决定联合孙权共同抗羽,才扭转的局面;加上当时关羽下属的糜芳和傅士仁投靠孙权,令得关羽腹背受敌,最后导致了关羽不得不败走麦城,同年12月被俘,1月被杀。若要说是刘备或诸葛亮想借刀杀人,显然有些牵强。试想,当时关羽打了许多胜仗,威震华夏,传入蜀中的全是关羽胜利消息,到关羽败走麦城至被俘杀只有短短不足一月时间,即使发觉关羽之师存在败象,再想要发兵救援时间上很难保障(唐代诗人李白曾说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可见蜀中交通极为不便,一直到民国初才稍有改善),何况刘备也不会允许此时此刻有人做壁上观。

故笔者私以为,有后人指责是诸葛亮借刀杀关羽有点过,至多算是见死不救。从战争形势突变看,确实诸葛亮发兵增援荆州似乎有些来不及;但若换个角度看,诸葛亮一生为谨慎,常常运筹帷幄的他,不可能对当时的战役发展没有多种谋略谋划,应当有保全保障性的各类应变措施。假如说诸葛亮能提前安排得力助手帮助关羽,很可能局势就完全不同了。当然,还需要考虑到,诸葛亮毕竟是人,不是神,他不可能一手去操纵整个战役的演变过程。诸葛亮也未必能“预测”到关羽开始会打得这么漂亮,更不会“推算”出吕蒙会偷袭荆州,使关羽会输得这么惨。关羽走麦城,肯定不是诸葛亮策划的,只不过到了最后关头,荆州已经丢了,败局已经定了,再也无法挽回了,那就只能对不起关羽了(黑锅就你一个人背吧)。

其二,关羽之死是刘备集团内部矛盾的外在表现。

虽然我们说关羽之死主要是源于战争形势的影响,但并不否认刘备集团内部存在着权力与利益的激烈斗争。

第一,刘备与关羽的关系并非真正亲密无间。《三国演义》上说刘备在听说关羽战死的消息后,“大叫一声,昏厥于地”,那完全是罗贯中虚构出来的。史料中,并没有关羽死后,刘备哭关羽的记载。相反,庞统死后,“先主痛惜,言则流涕”。法正死后,“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居然痛哭了好几天。而结拜兄弟关羽死后,居然未见刘备痛哭。看来,刘备与关羽生死之交的关系虽然从来没有人去怀疑,但那只是文学作品给大家留下的印象,事实并非如此。另外,关羽死后,照理说他是为国捐躯英勇牺牲的,刘备应该对他追封,赐给谥号,但是史料找不出刘备对关羽追封的记载,关羽的谥号壮缪侯,还是当年后主刘禅追封的。相反,法正死后,刘备就立即追封他为翼侯。若按《三国志》中说,刘备同关羽是“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为何关羽死后,他所享受的待遇还不如法正,这的确是一件让人颇为费解、难以置信的事情。

第二,诸葛亮和关羽政见不和是不争的事实。

诸葛亮同关羽在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我们都知道,诸葛亮“隆中对”的核心是联吴抗曹,联吴抗曹的政策是诸葛亮亲自制定的,这是诸葛亮的总战略。诸葛亮对孙刘联盟的态度是非常坚定的。尽管这是诸葛亮的大方针政策,但关羽好像不太赞成孙刘联盟。《三国演义》上有一个故事,说孙权曾经派了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到关羽那里,向关羽提亲,说孙权有一个儿子,关羽有一个女儿,孙权想要同关将军结成儿女亲家,两家联姻以后,可以共同对付曹操。没有想到,诸葛瑾的提亲碰了一鼻头的灰,关羽大发脾气,指着诸葛瑾说:“吾虎女岂肯嫁犬子?”

诸葛亮同关羽个人之间也有矛盾。这在《三国演义》中看不出来,在《三国志》中有少量记载。譬如诸葛亮刚刚走出隆中,刘备对诸葛亮非常好,关羽和张飞很不高兴,刘备说:“孤之有孔明,好比鱼之有水。”关羽和张飞这才不吭声了,不吭声并不等于矛盾消除了,只不过是碍于刘备的面子,暂时将怨气压下去罢了。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诸葛亮与关羽面和心不合。自古荆襄地处咽喉要道,乃兵家必争之地,诸葛亮作为智者军师,不可能不清楚这点,为何独派关羽一师镇守,而不多派些大员辅助,是疏忽大意还是另有图谋?这个问题曾引发后人诸多讨论。笔者认为,尽管不能说肯定就是权力与利益的争斗的结果,但绝对无法否认其中具有诸如此类的联系。

鲁迅说“《三国演义》状诸葛多智而近妖”,我很赞同。诸葛亮在刚出山之际,地位不仅明显低于关羽张飞之列,甚至还低于其他许多大臣。诸葛亮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不可能不想方设法跻身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故借机打击、贬低或纵容关羽的做法,他是有所为的。

对关羽败走麦城一事,诸葛亮说这是关羽咎由自取,自己没有丝毫责任。笔者不这么认为,我们不妨在战术战略两个方面加以分析:从战术角度看,关羽之败,起因在于他执行了诸葛亮攻打樊城的错误命令。由于盲目攻打樊城,且没有其他主力部队的配合,造成了关羽孤军对抗曹孙联军,最终导致关羽的全军覆没。从战略角度看,关羽出兵攻打襄樊,无论在时机、条件等各方面,都违反了诸葛亮早年提出的《隆中对》战略构想。诸葛亮何以会以智者的身份,去做不是聪明人的决定,个中的原因很值得研究和反思。

其三,关羽之死是性格特点导致悲剧一生的主观内因。

关羽性格不好、有些嚣张是人所共知的事。他和刘备的关系都没有搞好,刘备对他很不放心(刘备派糜芳和他镇守荆州,有种说法就是为了监视关羽),更别说与其他人的关系了,这无疑是他惨死下场最主要的内在因素。

关羽的人际关系差,还表现在他同许多人关系都搞得极紧张。黄忠在定军山一仗中,刀劈曹操手下的大将夏侯渊,为刘备夺取汉中立下汗马功劳,刘备称汉中王后,封关羽为前将军,封黄忠为后将军,两人平起平坐。当刘备派人册封关羽官职时,关羽破口大骂,大丈夫怎么能同黄忠这个老兵为伍?最后还是使者说了一大通好话,关羽才勉强地接受了刘备的册封。

关羽同刘封也闹过矛盾。刘封是刘备的养子,和关羽有叔侄关系,但他们的叔侄关系却很不好。关羽同部下将领上庸太守孟达的关系也很紧张。他几乎把刘备身边的所有人都得罪了,所以到了危难时机,才会没有人肯救他。

《三国志》有段话:“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说的是,张飞很敬重士大夫,但是不知道爱护士兵;关羽正好相反,他对待士兵很好,但是和士大夫的关系很紧张。士大夫都是文武官吏,都是将相之才,彼此关系闹僵了,焉能有好果子吃?

其四,关羽之死是他骄傲自满而被捧杀的杯具结局。

纵观以往的历朝历代,许多中国人爱造神,关羽就是造神运动中,最为成功的一个例子。全盛时期,为关羽修的关帝庙,究竟有多少,恐怕无人得知。其实,关羽这个人,其优点和缺点,其长处和短处,其成就和不足,其光荣和败绩,其为人敬重之处和被人疵议之处,其为蜀国打江山的贡献和给蜀国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等等,很值得我们一分为二地看待,可以当作一面镜子,为我们引以为鉴。

仅在三国时期,关羽的吹捧队伍里,第一名大捧家是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金下马银,弄得他简直不知天高地厚。对于自己的估计,渐渐失去一份实事求是,忘了自己曾经是一名马弓手,而真成了汉寿亭侯了;第二名大捧家是诸葛亮,连他在华容道放走束手待擒的曹操,也成了正确的错误,不予追究,这能不使他更加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第三名大捧家是孙权,非请人到荆州说媒,要把关云长的女儿娶过来作儿媳妇,结果关老爷还不赏脸,吼了一声:“虎女安配犬子”,把媒人赶走了,孙权吃了闭门羹,碰了一鼻子灰。这一来,关云长愈发趾高气扬,哪把东吴看在眼里。

明眼人都很清楚,曹操捧关羽,是做样子给大家看,看丞相是多么礼贤下士、襟怀宽阔、求才若渴、热忱感人。说穿了,不过是在招揽人心,扩大影响,其真意仅仅是通过作秀宣传自己而已。诸葛亮捧关羽,是求一个内部安定团结的局面,在他实施政策过程中,不至于被这个自视甚高的刘玄德的把兄弟干扰捣乱罢了,还是为自己方便。孙权捧关羽,那目的更简单,只是想麻痹对手,把荆州夺回来。因此,天底下的捧角者,无不有自己私底下不可告人的意图。这世界上,不但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找不到一个纯粹为艺术而艺术那样为吹捧而吹捧、无欲无念在那儿拍他人马屁的捧场者。

千里单骑,过关斩将,是关云长一生的最得意之笔。与此同时,他的自负与骄傲,也播下了日后败走麦城、杀身成仁的种子。陈寿在《三国志》里评他“刚而自矜”,这是对他的性格的准确评价。刚正、刚直、刚强、刚勇,无疑是好的品质,但若不能刚柔相济,加之自矜,就要不得了。

实事求是地说,骄傲自大这种毛病,不论是伟人,还是草根,几乎无一能幸免,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福者祸之先,利者害之始”,好事能变为坏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这两者存在着辩证的互为因果的关系。所以毛泽东主席一再告诫曰:“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事实上,我们从关羽之死一事,能够看出,骄傲岂止是使人落后,连命都可能被骄傲掉,这显然是一个最好的警示。

关羽是被孙权斩杀而亡的。

关羽大意失了荆州,兵败麦城后,自知势孤力穷,便向西退守麦城。廖化去上庸求援,刘封,孟达二人不同意,后城内粮草不济,关羽只好冒险突围,留下王甫、周仓两人守城。

孙权已事先命令朱然、潘璋断了关羽的去路,所以突围的路上关羽中伏,被潘璋部奖马忠所擒,关平前去相救,也被捉住了。孙权见关羽关平不肯投降,就将二人杀死了,关羽时年58岁。

关羽的性格特点

1、忠勇

关羽之思主要体现他自从跟随刘备后,不离不弃、生死相随。曹操加重赏赐想要留住他,可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后,立即封金挂印追随刘备而去。

2、狂妄

关羽看不起曹仁,执意进军樊城,结果攻了半年多,都没有攻下来。关羽看不起抬棺死战的庞德,结果在战场上,被庞德一箭射中胳膊,不得不回营休息,高挂免战牌。

3、孤傲

刘备受封汉中王,关羽在得知自己和张飞、马超、黄忠、赵云被封为五虎上将后,很不满说:“黄忠老卒,我何以与之为伍!”,明显骄傲自大。

4、爱士兵

关羽作为将军能真诚对待士兵,这在讲究等级观念的东汉末年来说,是不多见。正因为关羽爱护善待士兵,他才能带好军队,称雄一时。

与其说关羽是怎么被杀害的,不如说关羽是因为什么而失去性命?细品三国,我们都了解到关羽是一位集“忠、信、义、勇”于一身的无敌良将。关羽以武艺高强而著称于世,以忠于主公、义重如山而稳定军心,以勇猛冠绝、敌阵中取首级如囊中取物而威震四方,以智勇双全、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可惜,关羽又因傲才视物、眼高自负而丢了性命。

斩华雄崭露头角

当年刘关张三兄弟跟随曹操参加了袁绍的大联军,战场上遇到劲敌华雄,袁绍账下精良勇将一而再、再而三被华雄斩下阵前,在无人敢上前应战艰难之时,当时还是马弓手的关羽毛遂自荐。

临上阵前,曹操端了一杯温酒敬关羽应战华雄,关羽却说:“待我杀了华雄,再来喝酒也不迟。”随着关羽上阵,沸腾声刚起,转而便是爆炸似的喝彩,帐内众将军谁也料不到,就在这一阵风吹过的瞬间,关羽便提着华雄头颅回到账内喝下刚刚的温酒。

武功盖世,万夫莫当的关羽,不费吹灰之力杀敌军大将,自此战役之后,便有了“温酒斩华雄”的传说。这时,一个有胆略有谋划、武功高强、勇猛无敌的关羽就横空出世了。

灭庞德威震四方

曹操与刘备为占有益州而战樊城, 曹操发动于禁和庞德率领七路大军前来支援。关羽与庞德多次阵前对仗,因两人武功与耐力不相上下,多日未分出胜负。一场大雨让地势低洼的荆州变成汪洋大海,这场雨真可谓是关羽的及时雨,为他进攻增添了许多优势。于是关羽下令将早日已准备好的船只、木筏调用上阵。

在于禁和庞德防御逃亡期间,关羽手下部将很快就生擒了走投无路并投降的于禁。视死如归的庞德带领少数精锐顽强抵抗关兵的追击,拼死不为活命而失节的庞德,慌乱之中想夺船讨回樊城,不曾想到浪太急翻船入水,被关羽士兵抓住。关羽好声劝说庞德投降,没想到他宁愿做国家的鬼也不愿做刘备的将军,关羽在大怒之下斩了庞德。

水淹七军斩庞德,这一仗是关羽一生中最辉煌的一仗,这一仗也打得曹操心惊胆战,这一仗让关羽威名传遍大江南北。再说关羽斩颜良、诛文丑等人,过五关斩六将,对每个劲敌基本上都是秒杀,自此声名鹊起。

骄傲自大失荆州

谁也想不到有勇有谋且又忠心耿耿的关羽,最大的缺点就是骄傲自负。关羽在镇守荆州期间,狂傲自大。先前关羽坚持镇守荆州,是因为心里忌惮吕蒙,而曹操与孙权早已达成共识,谋取共赢成果,针对关羽骄傲自大的性格,他们蒙着关羽在幕后合演了一出好戏。

曹操先差人与孙权密谋表心意,然后孙权让吕蒙诈病调离镇守的陆口,再派出口舌如簧的陆逊,备上了名贵马匹、酒礼等前往拜访关羽。 来使者一番礼赞让关羽如沐春风,早已得意忘形,未曾想到这是一个等着自己去钻的圈套。关羽在去掉病号吕蒙这个后顾之忧时,果断抽调荆州守城精兵前往攻打樊城。

关羽前脚刚撤兵,孙权精兵伪装的商人船队后脚就进入荆州,接下来可想而知,孙权顺利夺回了荆州,并且收服了关羽剩下守城将士们。而此时,远在围攻樊城骄傲自大、刚愎自用的关羽,对“荆州已失”事宜依然一无所知。

英雄末路绝麦城

带伤奋战在樊城的关羽,在得知荆州已失、傅士仁、糜芳等人投降东吴、士兵临阵脱逃回家乡等消息后,怒不可遏,导致伤口迸发当场昏倒在地。待关羽醒来之后,始终忠于兄长的他四面突围,只求逃出一条生路赶回主公阵营。

在关平、廖化的解围下,关羽逃亡至麦城,此时在场兵将都是连病带伤,等待援兵的关羽一直看不到希望,最后听从赵累的建议,决定趁天黑从小路赶往西川。可惜,路上依然有埋伏等候关羽一行人,伤病残将的关兵很快被打散,关羽与儿子关平也被生擒到孙权帐下。

本来孙权打算降服关羽壮大自己羽翼,左咸提醒孙权,当年曹操也曾对关羽视为兄友,最后都留不住他,直至今天他还差点令曹操迁都,建议不宜留下关羽。孙权思量再三,最后下令斩杀了关羽。

英雄一世、威震四方的关羽,被杀时可能自己也想不明白,自己本来好好镇守的荆州,是如何被人夺去?自己又是如何落入东吴人手中?回顾《三国演义》里关羽的一生,他有勇有谋,武艺高强,而且忠诚重情义,是刘备不可多得的左膀右臂,但他也一样存在缺点,也正是这致命的缺点,让关羽父子双双葬送性命。

而在后世的传颂中,人们未曾过多重视关羽的缺点,皆是赞赏他的英勇谋略与忠诚,也是因为关羽生平中的每一段经历与传奇,造就了他在世世代代人们心中的地位,最后也成为了人们口中的关圣大帝。

以上就是关于《三国演义》中关羽是怎么死的在第几回讲的全部的内容,包括:《三国演义》中关羽是怎么死的在第几回讲的、三国正史中,关羽之死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关羽之死,谁之过呢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3640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7
下一篇 2023-05-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