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包括哪些方面

道德包括哪些方面,第1张

从形式来看,道德包括一个人的言论和行为两大方面;从内容来看,道德包括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方面。

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词,道是方向、方法、技术的总称;德是素养、品性、品质。道德双修是人生的哲学。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

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道德具有调节、认识、教育、导向等功能。与政治、法律、艺术等意识形式有密切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以仁义为基础的道德。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扩展资料:

表征个人道德的总体特点的范畴。简称品德。指体现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并具有稳定性倾向的个人的道德意识和行为的特点。道德品质表现在——

①道德意识,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

②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言语、道德行动和道德习惯等。道德意识引起并调节人们相应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实现、巩固和深化人们相应的道德意识,二者综合构成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状况。

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做到“日三省吾身”:

第一应当分得清先与后,该先的一马当先,该后的甘居最后。先进性最重要的特点是“先”,即走在前列,一是走在群众的前列,带领群众;

第二走在时代的前列,引领时代潮流。***员要有"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思想觉悟,始终把党的利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着群众,不搞近水楼台先得月。

再次,要有"吃苦在先、享受在后"的优良品质,艰巨任务抢在先,危难之际冲在先,做改革创新的先行者,攻关克难的急先锋。生活享受往后靠,物质待遇不与人攀比,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人、带动人。

第三要有“正人先正己”的律己意识,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执行党的决议率先垂范,完成党的任务身先士卒,不落在群众后面。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道德

作者:乐观的悲观者

链接:>

11 伦理与道德(Ethic and Morality)

这决不是我们平常讨论的一件小事,而是事关‘人应该如何生活?’这一问题的大事。

——苏格拉底

(柏拉图,《王制》,352D)

伦理学旨在澄清人们应当如何生活的尝试,这里有趣的是,它跳过了前阶段的认识:什么是生活。而直接讨论第二个问题:应该如何生活。

我想,这或许和“道德”(morality)一词的由来有关。虽然一般情况下,我们并不会刻意区分所谓伦理(ethic)与道德,然而在古代,它们的指向并不相同。伦理(ethic)源于希腊文ethos,它的意思是人的品质、人格;而道德(morality)源于拉丁文moralis,它的意思是风俗。这样看来,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或许我们可以通过认识论达到某种对道德的认识(通过细致的观察了解了一个地方的风俗),这种对道德的最初认识是不存在歧义的。但我们却很难通过细致的观察产生对一个人品质的一致认识,必须要依靠某个更高的标准。

因此,“道德”一词首先回答了“什么是生活?”这个问题,继而我们才能关注伦理一词所代表的“我们该如何生活?”的问题。在后来漫长的发展中,“什么是生活?”的回答逐渐让位给社会学或人类学,因此道德与伦理在某种程度上统一了。

12 价值(Value)与规范性(normativity )

那么为什么 我们 对“什么是生活?”(单纯描述生活的样态)很难出现歧义,而对“我们该如何生活?”(什么是好的生活)却很难产生统一的认识呢?

这就引入了 道德哲学中最为根本的概念——价值。我们会发现,分歧的本质来自于对“好”的不同认识,“好”本身必然存在着一些无法被描述性语言所穷尽的内容,这个内容一般被称为“规范性”(normativity )。正是规范性,使得我们的哲学思考由理论理性(我能知道什么)过渡到实践理性(我该如何行动)领域,伦理学因为与自然科学在这方面的本质区别,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要不我还是不要加了。。。

接下来,需要被处理的概念是“价值”(Value)。很容易推理出来的是,“规范性”代表了我们的价值判断,自然的,价值也就成为了道德的起源。正是由于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某些事物,会以一种只属于人类的方式去看待它们,认识它们的价值。而对价值的判断又与我们的生活方式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对价值的不同认识产生了不同的道德判断。

这样看来,我们很容易将道德的起源归结到价值上。而对于价值的不同理解,也就成为了各种伦理学理论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13善与正当(Good and Right)

当我们试图知道,被称之为价值的东西在世间的具体形态时。就涉及到了伦理学的下一个基本概念:善(good)。对于善,存在两种对立的认识,一种倾向于将“善”理解为某种现实的、客观的事物,如欲望   的满足,可感的快乐。

比如:炎热的夏天,喝了一杯汽水,感到很爽。这瓶汽水因为满足了我的欲望,所以就是善的。这时的善可以被理解为 goodness。

另一种理解   则认为作为goodness的善太过于肤浅了,他们更倾向于将“善”理解为脱离一般经验的幸福(well-being),理解为人的全面发展、精神的满足、长远的快乐等。

比如,现在努力挣钱虽然痛苦,但是却可以带来未来的快乐,因此现在的、经过深思熟虑的痛苦是善的。

虽然不同的理解会产生完全不同的道德理论倾向,但无论对善持有何种理解,它总是承认善是有价值的。那么,面对价值,我们该做些什么呢?这就进入了下一个概念——正当。

一般来说,人类对于价值,会持有两种  :促进或是敬重。对于价值的促进是指,一旦认识到价值的存在,我们就应该努力的提升它们。而另一种则是关于“敬重价值”的学说。它要求对于某个事物具有价值这一事实的恰当回应方式不应是力求尽可能多的创造它,而应当是敬重它。敬重价值的理由在于,我们再促进价值的过程中,由于人类的有限性,很可能适得其反或者产生一些不可接受的后果,对他人造成损害。

比如:假设父母看到了孩子具有学习围棋的天赋,并且认可这种天赋是一种价值。然后他们遵循促进价值的态度,尽可能的促进孩子学习围棋。但实际上,这个孩子的愿望是  成为一名厨师,在学习围棋的过程中他并不能感受到快乐。这样,我们很难说对价值的促进是好的。

出于对   价值的敬重,由各种善的概念中分化出一种特殊的善——正当。正当要求我们去做“对”的事情,而不是“好”的事情。这样,前面所说的关于“规范性”的争论,就可以用一种相对轻松的方式得到解决。我们可以悬置我们对价值的不同理解,然后规定一套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行为模式”,要求所有人即使持有不同的价值判断  也   必须遵守这套模式   。

比如:当看到希特勒落水这一事实时,A和B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判断,A认为放任他淹死是道德的,这有助于促进人类的价值;B认为应该拯救他,然后让他接受法律的审判,这才有利于促进人类的价值。可以看到,A和B的争论或许无法快速的被解决,这时候他们就可以诉诸一种“正当”的程序去解决这个问题——假设他们都默认至少应该递一个游泳圈吧——那么,即使B满心厌恶,也要去履行这个行为。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之所以说正当派生于善,是因为所谓“正当”只不过是去除了有关“善”的具体内容,而并没有排除”善“本身。一个不存在善的正当是人类无法理解的。如果认为对于价值的合理态度是促进,我们会赞同用善去定义正当。如果认为对于价值的合理态度是敬重,我们则倾向于设计一套独立的规范,将正当优先于善之前。

总结:这里只列举了三组概念,这些有助于初步了解  道德哲学研究的基本术语,关心的  旨趣。当然也可能比较枯燥。。。。。。。好吧,或许枯燥是由于我的原因。

如果对道德、规范性、正当有了基本的认识,我们可以得出的最基本结论有:

①伦理学   的目的在于准确的描述人们的道德判断(对价值的理解)。

②当道德判断(价值)冲突时,我们至少可以有两种解决方式。

③伦理学的研究领域   是关联于自然科学(社会学或者物理学),但又有所不同的领域。

道德是在最少二个人之间的互动基础上,别人对你的评价,或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只要你不伤害别人,就是有道德,否则就有失德;道德也是一个规则,是人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必然遵守的规则;道德也是一个度,当你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保持了一个合理的度,达到了双赢,这说是有道德,当你突破了道德底线,可能说是失德。

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词,道是方向、方法、技术的总称;德是素养、品行、品质。道德双修是人生的哲学。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进一步来讲,欲望是由感觉引起的,感觉又分为快乐和痛苦。快乐来源于爱好,痛苦来源于讨厌。凡热爱一事物者,该事物就能够给他以快乐,所以爱好道德者,道德也使得他快乐。因此,道德与快乐并非不可兼得。

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可以通过善恶观念来能动地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客观要求,从而使人们认识道德必然性和各种利益关系,了解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应负的责任等。

简单说,就是让人通过道德观念,认识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扩展资料:

道德的准则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义为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这话一半正确,一半不正确。因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对幸福一概而论,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现。人的性格是有多样性的,有的人爱好思考,有的人爱好运动。

即便同一个人,小时候和长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乐也具有多样性。对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论,相应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论。

如果对象全都是自由人,那么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诚然是一种道德,但是如果对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隶,那么道德就是一方压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强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

1,道德伦理产生于人的交往与社会性,道德必然来源于人的活动与交往

2,道德分为道德认识(最更本),情感(对道德行为产生的感情),道德行为

3,道德的影响因素很多,大致来说, 外因:社会风气,家庭,自己的社交群体, 内因:认知(包含认知失调,认知定势)受教育水平

我考招教,备考,做了详细分析如下:

品德(道德品质)的结构,分知情意行四个方面。

知,即道德认知(道德认识),

也可以牵强的说,有关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获得(而不是道德“知识”的获得—这仅仅是学了点关于道德的知识)……2018山东教招统考真题的另一种表达即,态度和价值观的获得。

道德认知的作用决定了其核心地位:

知是其他三个方面的基础,是老二情和老三意产生的依据,对老四行有定向意义,是老四行的调节机制,因此说道德认知是核心,就是老大。

区分: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注意:持续不断的,稳定的行为才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偶尔一次不算。)

再区分:态度的结构……知情行三个成分。注意了,其中,情是核心。(结构即态度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再再区分:

道德认知,都是好的,若不好,就是不道德啦,怎么还叫道德品质。

而态度的认知成分,不一定都好啦,通常会有偏见性,比如,晕轮效应,社会刻板印象等。

以上是通过分析教材和做了多个相关题目总结的,望给予指正

道德的含义: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顺理则为善,违理则为恶,以善恶为判断标准,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道德具有调节、认识、教育、导向等功能,与政治、法律、艺术等意识形式有密切的关系。

道德的特征:

1、共同性

道德有一定的共同性,指同一社会的不同阶级,甚至不同社会的不同阶级的道德之间,由于类似或相同的经济条件、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而存在着某类相似或相同的特性。

2、民族性

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个性特征,包括民族的精神、气质、心理、感情、性格、语言、风俗、习惯、趣味、理想、传统,以及生活方式和理解事物的方式等诸多方面。不同民族间道德的原则标准亦有所不同。

3、阶级性

它指阶级社会的各种道德都是为特定的阶级利益服务的,因而都具有特定的阶级属性和特征,可也要以和谐为目的。

4、历史继承性

道德与其它观念一样,既有发展的一面,又有继承的一面。

5、自律性

道德主体借助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借助于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自愿地认同社会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践行道德规范,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变为自己内在良好的自主行动。

以上就是关于道德包括哪些方面全部的内容,包括:道德包括哪些方面、什么是道德、你如何理解道德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3626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7
下一篇 2023-05-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