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过年的传统风俗

中国人过年的传统风俗,第1张

腊月二十三(2月8日),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

腊月二十四(2月9日),掸尘扫房子,这日是约定俗成的扫除日。

腊月二十五(2月10日),推磨做豆腐。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清苦。

腊月二十六(2月11日),杀猪割年肉,人们只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

腊月二十七(2月12日),宰年鸡、赶大集,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

腊月二十八(2月13日),打糕蒸馍贴花。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被红纸代替。

腊月二十九(2月14日),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

大年三十(2月15日),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大年初一(2月16日),金鸡报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大年初二(2月17日),金吠报春。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

大年初三(2月18日),肥猪拱门。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数。

大年初四(2月19日),三羊开泰。灶王爷要查户口,恭迎灶神回民间。

大年初五(2月20日),艮牛耕春。五路接财神,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

大年初六(2月21日),马到成功。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大年初七(2月22日),人寿年丰。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大年初八(2月23日),放生祈福。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一寸光阴一寸金。

大年初九(2月24日),玉皇天诞。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

大年初十(2月25日),祭石感恩。有天还有地,人畜房米麦百谷都生地。

正月十一(2月26日),祭奉紫姑。深受压迫的女性,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

正月十二(2月27日),搭建灯棚。元宵节将近,开始做元宵赏灯的准备工作。

正月十三(2月28日),灶下点灯。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

正月十四(3月1日),临水娘娘诞辰,又称“顺天圣母”。是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

正月十五(3月2日元宵节),夜照田蚕(神)。观颜色判断一年的丰歉,后演化为元宵节观灯。

春节的习俗有:

1、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腊月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郑重声明:回答内容仅供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1、祭祖

祭祖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长辈率领晚辈磕头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

2、吃年夜饭

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也是除夕的重要习俗。传统上,年夜饭的美味佳肴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远在他乡的游子,除非万不得已,再远再忙也要赶回家团圆,吃年夜饭。

3、守岁

除夕夜是中国人的不眠夜,人们聚集家庭迎接新年。吃了年夜饭之后,全家老少团聚在一起,点灯熬夜达旦不眠,称为“守岁”或“熬年”。

4、开门炮仗

正月初一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5、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飘色、舞龙、游神、押舟、年例、逛庙会、逛花街、赏花灯、游锣鼓、烧炮、烧烟花、掼春盛,也有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等。祭祀神灵、祖先习俗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承袭古时习俗,春节期间多地有举行隆重盛大的报祭天地神恩、迎禧祈福等祭祝祈年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春节期间贴年红、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风土人情的不同,细微处又各有其特色。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热闹喜庆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着中华文明的文化精华。

年是中华文化的浓缩,年是中国人抹不去的心结,中国年俗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春节绝对是一年当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那么中国传统春节习俗都有哪些讲究呢?

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灶神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由于中国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须随时烹煮。不像西方食用面包,可以一次烘烤许多保存食用。所以对中国人来说,“柴”(燃料)是生活中“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里第一位重要的,没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粮食也没有办法食用。西方一般一个村庄只有一个面包炉就足够了,在中国必须每家都有一个炉灶。

由于每家都有炉灶,所以由此产生一个传说,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驻一位监督员-灶神(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爷、灶王),以监督考察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灶神将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根据汇报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是奖励还是处罚,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来继续监督这家的作为。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所以腊月二十五有磨豆腐的习俗。有趣的是,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说起来,这“腊月二十五,豆腐的‘腐’与幸福的‘福’谐音,因此豆腐代表着祈福。

此外,腊月二十五还有糊窗户、接玉皇、赶乱岁、照田蚕的习俗。部分少数民族还把今天定为“千灯节”,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愿景。

大年三十:除夕守岁

守岁,又称照虚耗、点岁火、熬年、熬夜等。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守岁谓之“燃灯照岁”,即大年夜遍燃灯烛,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守岁亦指在除夕夜一家人团聚,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

大年初一:贺岁拜年

除夕前扫除干净屋子,大年初一不能动用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初一要跟长辈或者左邻右里拜年,一般不出远门去拜年。除夕守岁后,初一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新年好!平安吉祥”。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大年初二:回娘家

初二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嫁出门的闺女要带着女婿一起走娘家,带的礼物也有成双成对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到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回娘家的女儿必须要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

大年初三:小年朝

传统习俗中,大年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

老鼠大有“谁不让我过好这一天,我让谁难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惊扰了老鼠嫁女儿,老鼠就要祸害这一家。为了地里的收成,早早的睡觉吧!

大年初四:迎灶王爷

大年初四是诸神重返人间的日子,这一天是老百姓迎接“灶神”的日子,民间一直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腊月二十三人们会早早的在灶神前面摆上灶糖和水果,灶神待了一整年,这天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交差,玉皇大帝会根据灶神的汇报,决定这一年百姓家的运势和财气,老百姓为了让灶王爷多说好听的话,就会给灶王爷上供灶糖,既甜了灶王爷的心,又因为灶糖的黏性粘住了灶王爷的嘴,让他不在玉皇大帝面前胡说。

大年初四这天,灶神从天庭回归,人们会在下午或晚上点上香火、水果做贡品,并且家家户户放鞭炮、烧金纸,来恭迎灶神的回归,希望在新的一年里,灶神可以继续保佑家人平平安安,衣食无忧。

大年初五:迎财神

在北方的一些地区,正月初四也是接五路财神的日子,五路财神分别是金、木、水、火、土,财神掌管着一家的经济开支,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的神灵,因民间有“送神早,接神迟”的说法,所以接五路财神的时间一般是下午或者晚上,将屋子打扫干净,把新鲜的水果、鸡鱼肉等摆上桌,点上香火祭拜,并且放上一挂长鞭炮。尤其是商户会更加的隆重,这是为了能在初五早早的开门做生意,寓意着财运亨通,新年发大财。

大年初六:送穷

初五刚把财神迎进门,初六就要送走穷神。送穷神这一天,要在家里面进行大扫除,扫出来的垃圾,还有没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

此外,腊月二十五还有糊窗户、接玉皇、赶乱岁、照田蚕的习俗。部分少数民族还把今天定为“千灯节”,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愿景。

正月十五:吃元宵 猜灯谜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正月十五全家一起吃元宵,寓意圆圆满满、甜甜蜜蜜;除了吃元宵,各地都会举行赏花灯猜灯谜活动,我们在家里也可以一家人共同参与猜谜游戏,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下,增进家人感情!

传统节日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既使人们在节日中增长知识,受到教益,又有助于彰显文化、弘扬美德、陶冶情操、弘扬传统。民俗节日是人类文明进化发展的产物,大部分节日习俗在上古时代就已初露端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沉淀凝聚的过程。

中国春节,一个辞旧迎新的中国传统节日,预示着旧的一年的过去和新的一年的开始。

作为中国最为隆重而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由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

在这样一个盛大的节日里自然少不了形形色色的节日庆典活动和传统习俗,你知道在年前我们都要做什么吗?据说照做了新年会有好运哦~~~

腊月二十三——送灶上天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主要指北方,南方仍有大部分地区腊月二十四过小年),预示着人们正式开始“忙年”,要为迎接新年而忙碌了。

腊月二十三的传统习俗主要为祭灶,即祭拜灶王爷。

传说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到除夕,这几天都是灶神回宫(汇报年终总结)的日子。除夕当天,则要重新请灶神下降,百姓都会先贴上灶王爷的神像然后再开始准备除夕的年夜饭。

在这天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至除夕日早晨把新像贴上),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食品并进行烧香、点烛、放炮等活动。

腊月二十四——弹尘扫房子

腊月二十四需要掸尘扫房子

新春扫尘一方面是指具体的打扫卫生,收拾屋子

另一方面则因“尘”与“陈”谐音,意为扫除病害、祛病消灾,祈求安康,从而达到除“陈”(尘)布新的愿景。

这一民俗文化反映了中国人民辛勤、洁净、讲卫生的传统,也表达着人们对新年的重视热爱和美好祈盼。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腊月二十五

腊月二十五这天人们一般都会忙着做豆腐,豆腐的“腐”与“福”谐音,表示迎福纳新,祈福新年福气好运。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已经将磨豆腐的习俗逐渐变为贴“福”字、贴窗花、贴对联,这同样可以达到对新年美好的祝福!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腊月二十六

民间在腊月二十六这天讲究要吃红烧肉,“年肉”代表着富裕、富有,红烧肉寓意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富到流油”。

随着时代发展,物质的丰富多样,在这一天人们不仅会杀猪割肉,还会置办如鱼、虾、干果、糖果等其他货物来丰富“年”的味道。

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

腊月二十七

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这天人们会宰鸡,鸡通“吉”,寓意大吉大利,有的地方还会指定宰杀公鸡,公鸡在古代社会隐喻着父系社会的权威、男为大的思想。

与腊月二十六不同,这一天人们赶集主要是购买如鞭炮、春联、神马、香烛、烧纸、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

腊月二十七在部分地区还传承着洗衣服、洗脚、洗澡的习俗,意思是洗去污秽、洗祛旧疾,以崭新、健康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腊月二十八

中国民间风俗传统到了腊月二十八这天要发面蒸馒头,提前准备除夕自食和上供祭祖的祭礼。

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还要在屋里“贴花花”,也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用吉祥的祝语寄托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愿。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腊月二十九

腊月二十九又称”小除夕“。中国农历有大小月之分,所谓大月是三十日,小月只有二十九日。所以遇到腊月为小月,二十九这一天就是这一年最后一天。

由于临近新年,这天要将过年所需的物品制备齐全,除了筹备年节中的各种衣食祭品,还有一项极其重要的活动“上坟请祖”。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慎终追远的传统。祭祀祖先——以此表达不忘祖先恩德,对祖先怀念并祈求祖先的庇佑,人们不但要“上坟请祖”,还要摆上菜肴美酒”上大供“。

大年三十——除夕守岁

大年三十除夕

“岁”的最后一天“挨年近晚、岁穷月尽”,称为“岁除”,年三十晚上又叫“除夕”。

除夕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祭祖大节。

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记载有: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

“除夕”,岁除之夜,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人们在这天会进行祭拜先祖、贴年红、吃年夜饭、压岁钱、一起守岁的传统习俗。

祭拜先祖——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饭菜茶酒奉祀。

贴年红——贴红色的春联、门神、年画、福字、横批、窗花等。

吃年夜饭——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席上一般会有好意头的菜品:如鸡(寓意大吉大利)、鱼(寓年年有余)、腐竹(寓富足)、莲藕(寓聪明)、生菜(寓生财)等。

压岁钱——用意是镇恶驱邪,一般是长辈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守岁——要灯火通明,大家一起通宵守夜。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早期人类的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地方特色。

春节的风俗有:祭灶,灶糖,扫尘,接玉皇,贴门神,贴春联,守岁,拜年,看春晚,压岁钱。

祭灶:在古代,人们相信灶神在玉皇大帝面前说的好话会给家庭带来幸福,祝福家庭来年。于是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会祭拜灶神,请他在上周之后多说些美好吉祥的话。

灶糖:一种麦芽糖,也叫麻糖,很粘。长成条状的叫“关东糖”,长成扁圆形的叫“哈密瓜”。冬天放在屋外,因为天气冷,甜瓜结实,里面有一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酥脆甜脆,风味独特。

扫尘:民间有句话叫“腊月二十四拂尘扫屋”。厨房祭祀结束后,我们正式开始准备过年了。大扫除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叫“大扫除”,南方叫“除尘”。春节前打扫灰尘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除尘那天,全家人开始打扫屋子和院子,刷洗锅碗瓢盆,拆洗被褥,干干净净地迎接新年。实际上,人们用“陈”和“陈”的谐音来表达消灭陈和旧的意志。

接玉皇:旧习俗和新习俗都相信灶神上天时,天上的玉皇大帝在农历二十五亲自下凡,观察人间善恶,预示来年吉凶祸福。所以家家都献上祝福,叫作“迎玉帝”。在这一天,你应该在日常生活和言语中保持谨慎,争取良好的表现,以赢得玉帝的青睐,并为来年带来幸福。

贴门神:起初,门神是用桃木雕刻的,挂在人们周围。后来画了门神的画像,贴在门上。传说中的申屠和于蕾兄弟都与鬼魂有关。他们看门,大大小小的恶鬼都不敢进。唐代以后,出现了秦琼和尉迟敬德的门神画像,关羽和张飞的门神画像。每户一个,左右户一个。后人常把一对门神画成武功,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辟邪、消灾、迎福的美好愿望。

贴春联:春联又称“门联”、“对联”、“桃符”,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期间张贴而得名。它以工整、对偶、简练、精致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表达美好祝愿,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节期间,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选一副鲜红的春联贴在门上。

守岁:中国民间有除夕守岁的习惯,俗称“熬年”。大年三十从年夜饭开始。这顿晚餐要慢慢吃,晚餐要在元宵时间举行。有些家庭不得不吃到深夜。庆祝除夕是最重要的活动。

拜年:春节的一个重要活动就是去亲朋好友家和邻居家拜年,以前叫拜年。汉族人拜年,从汉朝就有了。唐朝以后,非常流行。如果你不方便亲自去那里,你可以用一张著名的卡片来表达你的祝贺。东汉时称为“刺”,所以名片也叫“名刺”。

看春晚:综艺节目已经成为一种大规模的媒体文化形式。为中国电视综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模式和蓝图。除夕是家人团聚的时候。亲朋好友可以聚在一起,开开心心得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随着电视剧中12点的钟声响起,全家团聚,迎接新年的到来。

压岁钱:是长辈给晚辈的。在一些家庭,年夜饭后,每个人都不允许离开餐桌。大家吃完后,长辈会分给晚辈,鼓励自己的子子孙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成长,做一个好人。有些人会在晚上孩子入睡后把压岁钱放在枕头下面,这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爱,晚辈对长辈的尊重。是融入家庭伦理的民俗活动。

1办年货2祭灶3扫尘4贴年红5 年夜饭 6守岁7压岁钱8游神9拜岁10开门炮仗11斋日12聚财13庙会14拜年

办年货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送的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祭灶

农历十二月廿三/廿四日祭灶。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释名》: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扫尘

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民间称做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年前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扫尘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

贴年红

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贴年红(年红是春联、门神、横批、年画、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过年贴年红,是中国传统的过年习俗,增添了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守岁

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岁到来。

压岁钱

压岁钱,年俗之一,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

游神

游神,是传统贺岁习俗之一。游神,又称圣驾巡游、游老爷、营老爷、游菩萨、游神赛会、年例、迎神、迎年、游春、行香、菩萨行乡、抬神像、神像出巡等等,是指人们在新年期间或其它喜庆节日里,又或诸神圣诞的这一天,到神庙里将行身神像请进神轿里,然后抬出庙宇游境,接受民众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间,巡视乡里,保佑合境平安。主旨是酬神、消灾、祈福等。游神沿途伴随有锣鼓、唢呐、神偶、舞狮、舞龙、飘色、标旗、游灯、八音、杂技及乐队演奏等丰富多彩艺阵表演。是集拜神、祈祷、欢庆、宴客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活动。

拜岁

拜岁,是古老的年俗活动之一。在岁首早上迎新岁,奉祀斋菜拜祭岁神。岁又名为摄提、太岁,为上古纪元星名,也是民间信仰的神灵。拜岁是历史最悠久的过年传统风俗,这古俗如今在广东,尤其在吴川一带仍盛行。在新年初一辞旧迎新之际,迎新岁、拜祭岁神、接福,这一传统习俗自古以来代代相传。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开门爆竹一说古已有之。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斋日

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这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庙会

逛庙会是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之一。广府庙会与北京地坛庙会并称中国两大庙会。涵盖木偶荟萃、中华绝活、武林大会、元宵灯会等主题活动,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贸休闲文化等丰富的内容。

拜年

春节期间走访拜年是年节传统习俗之一,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新年好等话。拜年的意义所在是亲朋好友之间走访联络感情、互贺新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人过年的传统风俗全部的内容,包括:中国人过年的传统风俗、中国的春节习俗、中国的过年习俗有哪些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3469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7
下一篇 2023-05-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