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要求

对联的要求,第1张

下面一副对联在用词和句式结构上都存在问题: 春艳百花开满地; 时祥万事喜盈门。 问题主要出在后三个字上,“开”、“喜”两个字,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形容词,词性不类;在整个结构上,“开满地”是动宾结构,而“喜盈门”是属于主谓宾式短语,结构不一致。 花明柳媚春光好; 大江南北庆丰收。 粗看这副联好像四、三句式,但分析一下,上下联的结构和句式都不一样。上联“花明”与“柳媚”各为主谓结构;“春光好”为主谓结构,属二、一句式。下联“大江南北”为偏正结构;“庆丰收”为动宾结构,属一、二句式。可见,这副对联的句式不合要求,平仄也失对。 莺歌燕舞; 桃红柳绿。 国泰民安; 人寿年丰。 有人说这两副联都是“佳联”,其实是不合格的。第一联上下联最末一个字“舞”和“绿”都是仄声。第二联上下联最末一个字“安”和“丰”都是平声。平仄不相对,没有形成对仗,所以不能称为对联,只不过是字数相等,内容正确的两句话而已。 忌乱脚。对联中,上联必须仄声收,下联必须平声收。如果联末平对平,或仄对仄,为乱脚。乱脚也是撰联大忌。现在有一些联书,如《实用对联大全》等,不少联作是乱脚对联。例如: 党恩比海深; 人心向阳红。 窗花一屋春; 对联满院红。 一派春风扫残云; 万朵梅花迎阳春。 新叶都自阳春生; 壮志尽随善政来。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这些联上下联要么都是平声,要么都是仄声,属乱脚,而且联中多处平仄不谐,严重违律。

1、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异位重字”和“同位重字”。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

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桃花流水之曲;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所以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2、词性相当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

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

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

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

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等等。

3、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

如李白题湖南岳阳楼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4、节奏相应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

如:莫放 春秋 佳日过;最难 风雨 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5、平仄相谐

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6、内容相关

对联是既“对”又“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联”就是要内容相关。

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对联的创作方式,很难全面加以概括,具体说起来有数十种之多。在此,作者只是选择一些比较重要和比较常见的创作手法,加以简单的介绍。 对联的写作与欣赏,除了一些基本格律要求(如六要素、六禁忌等)外,还有一些比较独特的修辞要求和创作方法,如自对、借对、意对、蹉对、强弱相当、概念相当、嵌字格、回文格、顶针格、集句格、以及对联的横批、对联的标点、对联的书写格式和对联的张贴格式,等等。下面对以上提到的问题逐一做个简单的介绍。 1.自对自对,又称“句中自对”或“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不仅上下联相对仗,而且上联自身之中和下联自身之中(即所谓句中)也存在对仗。这就使对联更加工稳,更增添了对衬美。如:入流亡所登岸舍舟(注:所引对联未注明作者或出处的,均出自拙著《触闻集——佛教对联八百副》一书,下同。)其中,“入流”与“亡所”、“登岸”与“舍舟”,就是句中自对。又如,“荣辱”对“是非”、“至高无上”对“微妙甚深”、“溪声山色”对“暮鼓晨钟”、“烦恼即菩提”对“微尘含刹土”、“如秤锤落井、砺石沉潭”对“纵仙术隐空、神通入海”等,不仅上下联相对,而且句中也都有自对。句中自对的用法,在对联(特别是长联)中,运用得比较广泛。当然,有句中自对,则上下联之间的对仗,一般就要求得宽松些。如: 闲云野鹤翩翩去 万水千山得得来其中,“闲云”与“野鹤”“万水”与“千山”,自对颇工,但上下联之间,对仗就宽些。 2.借对 借对又称假对,这也是对仗上宽工转化的一种方法,分借义对和借音对两种。借义对指句中词语的词性和含义本非对仗或对仗非工,但借助其另外的词性和含义,使之成对仗或使对仗更工。借音对则指借助其读音,使之成对仗或使对仗更工。借义对如: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七律《曲江》中之颔联)“寻常”在此为普通之意,属形容词,但古制“寻”、“常”又皆为度量单位,属量词(古制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借用此含义,则与数词“七十”相对为工。借音对如: 不生不灭,不减不增,碌碌人间如梦幻 无始无明,无常无尽,茫茫宇宙太空虚其中,借茫茫为“忙忙”,则与“碌碌”相对更工。 3.意对意对也称义对,或意义对(不同于借义对),指句中字词在词性或语法结构上不成对仗,但其字词之意义,即所含之义理或意境,却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即所谓“貌离神合”。如崔颢《黄鹤楼》之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就是意对。又如: 五十三参,遍访良师求正智 百城烟水,广行悲愿践初心其中,“五十三参”对“百城烟水”,是以同一个典故(善财南参)的两个常用语相对。单从词性、结构等形式方面来看,是不成对仗,但从内容来看,则属于“意对”(即以“参访五十三位老师”对“历经一百余座城市”)。又如,“三界”对“时空”、“万丈”对“无边”等,亦属意对。不过,就对联而言,意对部分在全联之比重宜小不宜大。 4.蹉对蹉对又称交股对,指句中对应词位置不同,参差为对。如:春残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冷斋夜话》载王安石之诗句)其中的“密”对“疏”、“少”对“多”,即为蹉对。又如: 尚思立足慢言道 急欲藏身莫住山其中的“尚”对“莫”、“慢”对“急”,亦为蹉对。 5.强弱相当这是在内容相关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内容的意思基本上要能相匹配,越相匹配,对仗就越工。如果上联太强而下联太弱,或者下联太强而上联太弱,其对称性就会大受影响。因此,强弱相当主要涉及对仗的宽工问题。 6.概念相当这是在词性相当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不但词性要相当,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或者说词义也要相当,也即要尽可能相近或相反。这也涉及到对仗的宽工问题。若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如:“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小草”对“雄鸡”,就缩小为生物;“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动物;“老鸭”对“雄鸡”,就缩小为鸟纲以至家禽。其次,若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概念关系越互相矛盾(即所谓“矛盾概念”),对仗就越工,如“有”对“无”、“真”对“假”、“生”对“死”、“聪慧”对“愚痴”等,就属于工对。再者,概念所指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密切与否,也影响到对仗的宽工,如“晓日”对“雄鸡”,由于二者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对仗就显得较工稳。在此,要附带指出的是,有的联家将强弱相当或概念相当作为对联格律的要素之一,作者认为并不恰当。因为,如前所述,强弱相当,只是在内容相关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只涉及对仗的宽工问题。概念相当,只是在词性相当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也只是涉及到对仗的宽工问题。 7.嵌字格 嵌字也叫嵌名,指将特定的名称(多为人名、地名、事物名等专用名称,有时也为特定词语)嵌入对联中一定的位置。这是一种运用得比较广泛的对联手法。其具体方式很多,不下五十种。嵌字可分为整嵌和分嵌。整嵌,就是将名称不拆开而完整地嵌入,如《题嵌四大天王》一联:增长善根,而持国土多闻正法,以广目光分别将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之名整嵌入联。但嵌字法用得较多的还是分嵌,也就是将名称拆开,分别嵌入有关位置。分嵌的格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嵌入上下联特定位置,有的则是嵌入上下联非特定位置。嵌入上下联特定位置的格式多用于嵌两个字。以七言联两字分嵌为例,从第一字至第七字,分别称鹤顶(凤顶)格、燕颔(凫颈)格、鸢肩(鸳肩)格、蜂腰格、鹤膝格、凫胫(雁翎)格、雁足(凤尾)格。现以家父肖玉苍所撰《七唱桂林》为例,将上述格式分别举例如下:桂子飘香清肺腑林荫夹道悦宾朋(《一唱桂林》,鹤顶格)丹桂虬枝欺鬼斧琼林洞府仗神工(《二唱桂林》,燕颔格)喜斟桂洒延嘉客笑饮林泉涤俗襟(《三唱桂林》,鸢肩格)森然八桂甲天下宛尔千林隐洞中(《四唱桂林》,蜂腰格)吟诗共醉桂花洒览胜同披林壑风(《五唱桂林》,鹤膝格)此地常招折桂手今朝独有植林心(《六唱桂林》,凫胫格)拿云有志攀丹桂射月无弓挂绿林(《七唱桂林》,雁足格)另外, 比较常用的两字分嵌还有魁斗格(一字嵌上联之首,一字嵌下联之末)、蝉联格(一字嵌上联之末,一字嵌下联之首)等。嵌入上下联非特定位置的格式多用于嵌三个以上的字。如:鼎峙格(将三个字嵌入上下联非特定位置,形成三足鼎峙)、碎锦格(将四个以上的字分嵌于上下联非特定位置)等。当然,如果仅将名称拆开,嵌入任意之位置(不一定分别在上下联),也未尝不可,姑且称之为散嵌吧!如《题嵌无尽意菩萨》一联: 正观诸法缘无尽 普度群萌意不移又如《题嵌大势至菩萨》一联: 大势一来,身随妙手至莲刹 真心已得,念住净观离俗尘实际上,也可将所有那些无规律性的嵌字法,全都笼统地称为散嵌。如: 问业轮滚滚,恩爱别离,曾有几多悲泪流?可怜你老来病也,五阴还盛 叹苦海茫茫,怨憎聚会,又将不少孽缘结!怎奈他生者死时,一气难求此联同时将“生”、“老”、“病”、“死”、“恩爱别”、“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等八苦之名嵌入(只是将“求不得”略加改变为“难求”)。 8.回文格 回文又称卷帘, 指的是使用恰当的词语构成上下联,使之既能顺读,又能倒读。回文格的具体方式也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有当句回文,另外还有倒句回文、倒章回文等。当句回文,即同一句子顺读与倒读完全一样,如: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佚名题厦门鼓浪屿鱼腹浦联) 净心真实真心净 圆觉妙明妙觉圆 境转心行心转境 缘随意乐意随缘倒句回文,即同一句子在倒读时字面上有变化,但上下联不变。如: 结同心果 开并蒂花(常用婚联)倒读即为: 果心同结 花蒂并开倒章回文,即通联倒读,下联变为上联,上联变为下联,如: 迢迢绿树江天晓 霭霭红霞海日晴(佚名题武汉龟山联)倒读即为: 晴日海霞红霭霭 晓天江树绿迢迢由于回文格难度较大,因而运用得不太广泛,但这种格式能突出体现汉字的独立语特点。特别是一些难度更大的回文格,如反复回文、联珠回文、韵对回文等,则更能体现汉字的特色。如: 佛何能测 人不易知这副反复回文四言联,至少还可以反复推衍出另外三副: 何能测佛 不易知人 易知人不 能测佛何 知人不易 测佛何能有时候,这种对联还可以进一步将其文字排列组合,使对联数量成倍增加。 9.顶针格 顶针又称顶真、联珠或蝉联,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使相邻分句蝉联。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对联手法,也很能体现汉字的特色。如: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佚名题北京潭柘寺弥勒殿联)痴则贪,贪则嗔,嗔则伤人种苦因,故知痴是苦 戒而定,定而慧,慧而悟道成师匠,当以戒为师还有一种比较特殊也不太常见的顶针格式,叫连环格(全联相邻的分句全都顶针,且联首与联脚也顶针)。如: 善可亲近,近可闻,闻思修习即臻善 生有老病,病有死,死去活来再受生 10.集句格 集句不同于摘句。摘句是指将律诗中的对仗句摘取出来,使之单独成为一副对联(如前面所引杜甫《曲江》中之颔联)。集句是指将现存的分散的句子,组合成对句。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联对作法。如果整副对联(多为短联)完全由现存的句子组成,称完全集句。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3、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对联的平仄要求为“仄起平收”,即上联韵脚为仄声的话,那么下联韵脚便要平声收尾,谓之“仄起平收”。至于对联中,偶有“平起仄收”之现象,但应视为变格,不应视为对联的常例。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宜相互衔接,不宜重复。

扩展资料

对联的书写格式

1、两张“条幅”式

条幅是竖行书写的长条作品,上下长,左右窄,呈竖式,是对联书写最为常见且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格式。

2、单张“中堂”式

中堂是较为宽大的条幅。顾名思义,中堂一般挂在屋子客厅正面墙上的正中。中堂是指整张宣纸书写的作品。按照传统,对联的尺幅可以等同于中堂的尺幅(就宽度而言),也可以小于中堂的尺幅,但不可以大于中堂的尺幅。

3、“龙门”式

有的联文多则几十字,甚至百余字,书写这种长联就必须用“龙门”对格式加以处理。龙门对的特征是:上下联至少是两行甚至数行,上联自右向左排列,下联相反,自左向右排列。上下联行数相等,每行字数相等。

4、琴对式

琴对是指联文集中于条幅上部而将款文置于联文之下,其形状像一张琴一样的对联。琴对一般字数较少,往往四五言居多,一般不会超过七言。“琴对”一般用两张条幅分开书写,也可以在一张中堂上书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对联

以上就是关于对联的要求全部的内容,包括:对联的要求、对联有哪些要求、对联有哪四种基本要求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3386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7
下一篇 2023-05-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