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不怕红脸关公,就怕抿嘴菩萨”,要怎么理解

美国区号2023-05-07  26

红脸关公是指说话做事比较直言不讳的人,这种人往往心直口快,喜怒哀乐表现在脸上,跟这种人在一起相处时不用花太多的心思,有什么说什么就好,不用担心背后捅刀子。抿嘴菩萨是指你得罪了他,他不会表现出来,心里却已经暗暗埋下记恨你的种子,你摸不清他的底线,说不定,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他就会捅你一刀。

怎么解释,事情其实是这个样子滴。

不管熟悉不熟悉三国,一提起关羽,大家就都会想起那张大红脸,红脸已经成为关羽特征,仿佛不红就不是关羽似的。

但事实上,正常人的脸哪会红得那么离谱,况且正史上也没说关羽脸红,只说他胡子漂亮,也就因为胡子漂亮,所以被诸葛亮亲昵的起了个外号,叫“髯”。

而且在三国演义成书以前的元朝,三国的戏剧就非常流行,关汉卿、王实甫、郑光祖、高文秀等等有名的剧作家都写过三国戏,而那时候,关羽的脸色还是正常的。

而后来关羽之所以脸红,其中还是有原因的,最为广泛的说法,则来源于一个跟罗贯中有关的民间传说。

当然,我说的仅仅是传说,如果有人拿正史、山西方面的风土人情反驳,我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服软的。

众所周知,关羽一生的最大的污点就是曾经投降过曹操,这一点一直为人所诟病,认为他不忠。

罗贯中当年创作三国,写到这一部分时,也是气的拍案大呼,甚至放下笔来痛斥关羽的人品,认为他非常不忠,大概声音特别大的缘故,就让已经成仙的关羽听到,于是下来跟罗贯中辩驳了,他都说什么了?

关羽说什么当初投降是因为情势紧急,为了三军将士不再无辜送命才选择的下下策,过去之后也曾跟曹操明言,一旦知道刘备的消息,就马上离开,事情已经做到这份儿上,怎么能算不忠呢。

但罗贯中却固执的认为:忠就应该从一而终,中途变节不管什么原因都是不能原谅的,就是当时打不过,你也不能归降曹操,而是应该拔剑自刎才算对得起刘备。

罗贯中是个学者,知道很多知识,他拿社会上普遍对忠的理解来责备关羽,羞得关羽无话可说,慢慢的脸就变红了,然后也不再争辩,临走之时还对罗贯中作揖说:“我已经知道错了,希望先生笔下留情吧。”

说完这句话,人就没影了。

罗贯中马上清醒过来,才感觉好像做了场梦,可要说做梦吧,刚才同关羽辩驳的话还清清楚楚的记在脑子里,这时候就想:看来刚才的事的确是真的了,关羽真为了名声的事儿下来找我,虽然我应该秉笔直书,但人家刚才脸红,表明已经知错,还有些廉耻之心,更何况,关二爷已成民间道德模范,这时候给他泼一碰凉水,虽然能增加关注度,但恐怕会让老百姓觉得生无可恋,因为一向尊重的人都有缺点,那世上还能相信谁呢。

抱着这样的想法,他就把关羽写成红脸,意思是关羽已经知错,而且还为了挽回关羽的影响,硬生生加了保护皇嫂的事情,让关羽的投降看起来合情合理。

这样一来,关羽以后就变了脸色,而他人生当中的唯一缺点也变成一种美德了

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关羽的外表时是这样写的:“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从罗贯中的写法看,他是有点迫不及待,所谓“相貌堂堂,威风凛凛”这样的开场白,在《三国演义》也就关羽一个。马上就会让我们觉得此人绝对是个正面人物,将来肯定不简单。不过呢,其它的都好说,但是这个“面如重枣”就有点令人难以理解了。所谓的“重”,按字典的解释是:程度深,这个“枣”比喻的是红色,也就是说关羽的脸是大红色的。这个样子在古代好看吗?站在今人的角度上,不怎么样。笔者翻了翻相关的资料,后来发现对于关羽的这张大红脸,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行业,各自有自己不同的说法,综合起来一看还蛮有趣的,特撰此文以博一乐。

关于关羽的这张脸,在史书中还是留下了一点记载的,不过只有一样:胡子。《三国志关羽传》中说关羽的胡子非常漂亮。关羽不满马超受到刘备重用的时候,为了缓解关羽的情绪,诸葛亮曾经写了一封信给关羽,把关羽狠狠地夸了一番。不但说关羽“绝伦逸群”,就连胡子漂亮也给暗暗地点了出来(要说诸葛亮也是看的挺准的,不过好象肉麻了一点),结果关羽果然是扬扬得意,还把这封信拿着到处作宣传。按说胡子漂亮和脸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仔细想来还是有一点联系的。从当时时兴留须的风气看,关羽能被称为“美须髯”估计应该是经常打理的,这叫重外表,是需要时间的,要不然弄的象张裕那样“诸毛绕涿郡”(可能张裕的胡子虽然也不错,但有点自然卷,要不刘备也不会那样说了),怎么也不能说是“美须髯”。估计这脸也不会放过的。因此,关羽对自己的脸应该也不会任由风吹雨打而置之不理,弄成“面如重枣”的。也就一普通的黄脸。不过,陈寿毕竟没有见过关羽,加上关羽又死的早,也就只能作罢了。

宋元时期的民间艺人,已经使用彩墨化妆,以寓褒贬。南宋灌圃翁《都城纪胜》说:“其话本与讲史着颇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于世俗之眼戏也。”“红脸关公”是“正貌”,以表彰他的“公忠”!由此看来,关羽的红脸当在宋代涂成。(见《三国演义纵横谈》一书)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民间传说又是怎么说的呢?笔者在“《煮酒侃三国》之关羽的出身和姓氏”一文中曾经提到:“有一个(有关关羽的民间传说)就被清代学者梁章巨收录在《归田琐记》中,故事的大意是这样:关羽小的时候力气很大,经常惹祸,父母把他关在后花园之中。一天晚上关羽开窗而出,听到有老者哭泣。仔细询问才得知:本县舅爷强抢老者以和被人有婚约的女儿。关羽闻之大怒,拔剑冲入县署,把县令和其舅爷都杀了,然后亡命涿郡。途中在河边洗脸的时候,发现脸又变成了枣红色,所谓的重枣脸也就是这么来的。”

这个故事在清代已经广为流传,估计创作的时间就更早了。不过显得有点荒诞,三国时期山明水秀的,哪有那么严重的水污染?就算是到了清代,也还是不可能的(如果是在今天的话,就难说了)。这里也要说两个字:胡来!

要说罗贯中也是有问题的。想都没想就把从宋代开始及民间流传的红脸搬到了《三国演义》中,有资料还说罗贯中曾经和一个叫做葛可久的名医是好友(见《稗史汇编》),看来关系不会怎么样,称不上是好友。因为作为一个作家,需要了解各行各业的知识以扩大自己的视野,才能写出好的作品。最起码罗贯中也要问问葛可久:这“面如重枣”有没有什么问题呀?估计他也没问,结果关羽一出场,就成了一个病人,还糊弄了上亿读者几百年。还要说上两个字:糊涂!

临床看,面色的变化可以发现的问题还真不少呢!病人面色大红一般可见于红细胞增多症、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面部湿疹、面部脂溢性皮炎、高热及某些药物中毒。

瞎侃了这么多,也该言归正传了。其实是想说一句话:象《三国演义》这样的伟大作品,历来爱好者众多,因此对它的看法也是多种多样。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各人有各人的观点,有分歧是很正常的,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是一件好事。但大可不必太过嚼汁,非要争个你死我活,不惜相互恶意攻击甚至人格侮辱,用上一句老话:这也叫“百花齐放”嘛。还是《三国演义》说的对:“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看开点。

关羽为什么是红脸两个传说

原因一。

关公是个红脸汉,红得就象熟透了的枣儿。他的脸怎么这样红呢?这里有一段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玉皇大帝想了解一下人间的日子过得怎么样,就差太白金星下凡走了一遭。太白金星走到了一个地方,见那里粮食很多,人们一点也不珍惜,有个老太太竟然用面粉刷墙,他变成了一个讨饭的去讨,老太太不光不给,还狠狠骂了他一顿。太白金星到天庭一奏,玉皇发了火,传令所有的龙王,九年之内不准在这里下一滴雨。皇圣旨一下,这地方的百姓就遭了殃。庄稼枯死了,大河枯了。许多人家妻离子散,外出逃荒,许多人没来得及逃走几就饿死了。

天上有条露水龙,是专管下露水的,它见到人间有这番惨景,心中不忍,就偷偷调集了四方的露水,集中下在这地方。

这一来,这地方每天早晨就有了一场毛毛雨儿,人们再也不要外出逃荒了。他们吸取了过去的教训,辛勤劳作,爱惜粮食,田野里很快就有了一片新绿。大河,小河又有了清澈的流水。花儿香,鸟儿唱,人们脸上也有了笑容。

九年很快过去了。玉皇心想:这地方的人肯定死的死,逃的逃,只剩下一片焦土了。他有差太白金星下界察看。太白金星从云端里探头向下一看,差点儿没吓得掉下去!地上哪里是一片焦土,分明是一个人欢马叫,鸟语花香的小天堂。这真是怪事一桩!太白金星慌忙跑回天庭回奏,玉皇一听气得胡子直抖,心想:“还了得,这一定是雨龙偷偷下了雨,他立即派天兵天将把那些专管下雨的龙捉来拷问,直打得这些龙磷飞血淌,惨叫连声。那露水龙见龙哥哥们挨打,心中又不忍了。他呼地一声窜到玉皇面前,嚷道别乱打了,这里没有下雨,是我下的露水,放了他们吧。”

玉皇见露水龙竟然违抗圣旨,气得把桌子一拍,吼道:“捆起来,明朝午时问斩。” 露水龙挺身而出,感动了一条老龙。这天夜里,老龙偷偷到了下界。

下界,三更天,一座深山里有个打坐的聋和尚,忽然听到身边有人说:“天亮后,你在门外放—只荷花缸,中午,有血滴在缸里,你就用另一口缸盖上,四十九天后才能看,千万,千万。”

和尚感到奇怪,天一亮就在门口安了一口荷花缸。中午,天上果然流下一滩血,不偏不斜,恰巧落在缸里,看到鲜血,和尚不敢马虎,忙叫徒弟把缸搬到他的禅房里,靠着床边,上面又合了一口缸。

从此,聋耳朵老和尚就整天守着这缸,不准任何人揭开偷看,日子一天无过去了,到了第四十八天,老和尚出去解手,忘了锁门,有个烧火的小和尚感到好奇,早想偷看,这时就偷偷溜进老和尚的房间,他搬开缸盖一看,吓了一大跳,原来里面躺着一个小男孩。小男孩见到光亮就哭起来,老和尚这时回来也迟了了, 只好抱出小孩喂养起来,因为还差一天,小男孩没来得及变白,脸还是红的,从此就落下了一张枣红脸,又因为出世前是关在缸里的,孩子就姓了“关”,这孩子长大以后就是我们常说的“关公”。 原因二。

在《三国演义》里,关羽的形象是:“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在戏曲舞台下,他是个身穿绿蟒、嘴挂长髯的红脸大汉。在关帝庙里,关羽的塑像,脸上一律涂红色。民间称关羽为“红面关公”。 关羽的红脸是怎样来的?史书没有记载。有一个民间传说提到,关羽为人好打不平。他的家乡所在的蒲州,有一新会太守,名叫熊虎,纵容儿子熊祥强抢民女张鸾姣。张父到县衙告状,被县令苗信打下堂来,走投无路,申冤无门,正好遇着关羽。关羽要求苗信秉公断案,释放民女。苗信庇护熊祥,威胁关羽。关羽一怒之下,当堂打死熊祥,杀死县令,冲开监房,放走张鸾姣及其犯人,并一气把太守熊虎也找死,亡命江湖。他经过圣母庙,在庙旁的泉水里洗脸,霎时脸变丹红。于是,再也无人认出他来。他逃脱关隘盘查之危,到范阳去投军。后来艺人们把这个民间故事,编成一出叫《斩熊虎》的戏,大大地赞扬了关羽为民除害的英雄行为,让他唱道;“恨赃官,横征敛,霸庄田,欺良善,抢夺民女胆包天,俺今日与民除患,斩熊虎其祸匪浅!”戏里的关羽是百姓心目中的英雄。 关羽为民除害,人民给他涂上红脸,这是人们对他的爱戴。宋元时期的民间艺术,已经使用彩墨化装,以寓褒贬。南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说:“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市俗之眼戏也。”“红面关公”是正貌,以表彰他的公忠。由此看来,关羽的红脸当在当在宋代涂成。

关羽之所以是红脸,是因为后世之人想让他是红脸,所以他就必须是红脸。关羽第一次被描述成红脸,是在关汉卿的杂剧《单刀会》上,形容关羽“面如铮枣”,这可能就是后来《三国演义》中“面如重枣”的由来,当然,不管是什么枣,反正红是肯定的。在关汉卿这位关羽本家的努力之下,红脸也和长须一样,成为了关羽的标准配置。

至于关汉卿为什么挑选红色作为关羽的肤色,个人揣测有两个可能。其一,关羽作为大喊皇叔刘备的头号忠臣,自然也是东汉的忠臣,而东汉自封居“火德”,崇尚红色,因此作为汉臣的关羽涂个大红脸,更能表现出其忠诚的品质。其二,文天祥《正气歌》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佳句,丹心即“赤诚之红心”,可见红色历来就被汉族人赋予了很多美好的含义,因此,关羽作为忠诚、勇敢、正义等品格的代言人,顶着一张红脸出场,顺理成章,也被世人所认可。

或许罗贯中早年也看过关汉卿的这幕《单刀会》,对“面如铮枣”的关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经过他的手,关羽的红脸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流传至今。至于现代很多人说什么关羽红脸是因为某个器官有病、以及题主这样把关羽想象成红种人的,关汉卿和罗贯中要是知道了估计得笑抽。在我国传统戏曲中勾画红色脸谱扮演正面角色,比喻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充当友善或令人喜爱的角色(跟“唱白脸”相对)。关羽是正义的化身,在古时的戏台上,一直是红脸出场,再加上三国演义的渲染,红脸关公深入人心,所以你现在看到的影视剧中关羽都是红脸了。

红脸关公是高梁说的是高粱,描写的是秋天收获时节的场景,高粱红了就是成熟了。

这是出自小学生的语文课本中,全诗是棉花白,谷子黄,红脸关公是高粱。冬瓜矮,南瓜胖,丝瓜上架细又长。意思是:棉花要到秋天才会裂开露出里面白色的棉絮,谷子也是要到秋天才会成熟变黄,高梁自然也是秋天成熟变成红色。

以上就是关于俗语“不怕红脸关公,就怕抿嘴菩萨”,要怎么理解全部的内容,包括:俗语“不怕红脸关公,就怕抿嘴菩萨”,要怎么理解、武圣关羽为什么是红脸、关羽为什么是红脸胖子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juke.outofmemory.cn/read/383220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