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介绍广州的名胜古迹(此题为考试题目!!)

急~~~~~介绍广州的名胜古迹(此题为考试题目!!),第1张

希望对楼主有帮助!

广州历史文化建筑

三国两晋南北朝

光孝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光孝路109号,寺址初为南越王赵建德王府。三国时,吴国经学家虞翻居此讲学长达30年之久,又称虞苑,经多次改名,南宋以后称光孝寺。676年(唐仪凤元年),禅宗六祖慧能到寺与僧人论凤幡后,削发受戒,故有六祖殿等以为纪念。东、西铁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铁铸佛塔。素有“未有羊城,先有光孝”一说。

三元宫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应元路11号,建于东晋时期越岗院,唐代改名为悟性寺,明万历年间改名三元宫(道教以天、地、水为三元)。为广州现存历史最长、规模较大的道教寺庙。宗教哲学思想家和科学家葛洪亦曾到此修道。

华林寺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下九路,建于南朝,原名西来庵,是当年印度高僧禅宗初祖达摩渡海来中国传教,在西关下九路附近登陆,并在登陆处建西来庵,故名西来初地。1654年(顺治十一年)西来庵扩建,改名华林寺。

六榕寺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六榕路87号。始建于南北朝,梁大同三年(537),刺史萧誉为迎“舍利”而建塔,梁武帝赐寺号为“宝庄严寺”,塔为“宝庄严寺舍利塔”。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北宋初毁于火灾,宋端拱二年(989年)重建,改名为净慧寺。元符三年(1100年)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曾来寺游览,见寺内有老榕六株,欣然题书“六榕”二字,后人遂称为六榕寺。

隋唐

南海神庙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黄埔区庙头村,又称波罗庙,创建于594年(隋开皇十四年),是中国古代祭海的场所,距今已有1415年历史。

怀圣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光塔路56号,建于唐朝,是伊斯兰教传人中国后最早兴建的清真寺。光塔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塔,比叙利亚的翁米亚主朝遗留下来的古塔要早80年。

大佛寺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惠福东路惠新中街21号,始建于南汉,是南汉二十八寺之一。

南汉宫苑遗址(九曜园)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教育路80号,又称药洲遗址。

仁威庙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荔湾区泮塘仁威庙前街20号。相传始建于宋朝皇佑四年,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是供奉道教真武帝的神庙。

番禺学宫(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中山四路42号,创建于1241年(南宋年间),一说始建于1370年(明洪武三年),由知县毛忠、训导李昕始建。现在的格局形成于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道光十五年重建。清代以前为番禺县的县学和祭祀孔子的文庙。因当时承宣街(今北京路)以东属番禺县管辖,故县学设于此。岭南书院建筑从南宋年间开始,至20世纪初,已近700年历史,番禺学宫是广州现今保存比较完好的学宫,是典型的岭南祠庙建筑。番禺学宫与德庆学宫、揭阳学宫一道,同为广东三大学宫。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共举办了六届。第六届于1926年5月至9月在这里举办,毛泽东任所长,肖楚女、周恩来、彭湃等20余人任教员。毛泽东在这里主讲了著名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1953年建立纪念馆,同年10月周恩来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

五仙观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惠福西路西斋巷,1377年(明洪武十年)建成,是一座祭祀五仙的谷神庙,内有“岭南第一楼”。

镇海楼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越秀公园内,始建于1380年 (明洪武十三年),永嘉侯朱亮祖在越秀山上建镇海楼,又名望海楼,俗称五层楼,为我国四大镇海楼之最,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海幢寺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海珠区南华中路188号,寺处相传为南汉千秋寺所在地。南汉开国君主曾在这一带大兴土木,除建寺院外,附近还建有梳妆楼、刘王殿及郊坛等,但宋元以来多废为民居。明代富商郭岳龙于原千秋寺处筑建宅苑,占地极广。明朝末年,僧人光牟从郭家花园中募得一块地皮拟建寺院,仅以旧宅稍事修葺之后挂上“海幢”门匾。清初巡抚刘某捐资为之正式建成山门。山门在今南华中路处,当时还是“海边”(珠江古称“珠海”),佛教寺庙中有经幢(刊刻经文的石柱),寺名即取滨海佛寺之意。

城隍庙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中山四路忠佑大街48号,原为岭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城隍庙。

琶洲塔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海珠区新港东路琶洲村,建于明代,为广州明代三大塔之一。

赤岗塔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海珠区,建于明代,为广州明代三大塔之一。

纯阳观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海珠区漱珠岗五凤村,建于清代。

聚龙村民居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荔湾区芳村冲口街,建于清代。

三元里平英团旧址(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园西路抗英大街145号。1841年5月《广州和约》订立,同月29日,一群英军闯入三元里骚扰,被韦绍光等村民击毙数人。村民估计英军会来报复,于是在村北的三元古庙集会,决定武装抗击,并即与各方进行联络。

柯拜船坞遗址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黄埔区长洲黄埔造船厂,建于1845年。

沙面建筑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荔湾区沙面,1861年,英法租界。沙面的建筑集中了欧洲各国的建筑风格: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折衷主义和现代主义,故被称为欧陆建筑的大观园。

圣心大教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一德中路,又称圣心堂,1863年(清同治二年)兴建,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落成。广州著名的天主教堂,为目前国内最大的一座双尖塔哥特式石结构建筑物。因整座建筑材料主要用花岗石砌筑而成,故又称“石室”。

梁家祠

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位于荔湾区龙津西路梁家祠街34号,建于清代。

庐江书院(何家祠)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西湖路流水井29号之一,建于清代。

黄氏宗祠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荔湾区中山七路320号,建于清代。

豫章书院和潮州会馆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沿江路市第九中学内,建于清代。

广雅书院旧址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荔湾区西湾路1号广雅中学内,建于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张之洞创立。

万木草堂(邱氏书院)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中山四路长兴里3号,原为邱氏书院,康有为于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租借邱氏书室,设堂讲学,后将其命名为万木草堂。

陈家祠(陈氏书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荔湾区中山七路恩龙里34号,于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动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建成。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现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所在地。

锦纶会馆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荔湾区下九路西来新街21号,建于清代。

邓氏宗祠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海珠区龙涎里直街2号,系邓世昌的出生地。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邓氏家人用朝廷给予的抚恤银扩建宗祠。现为海珠区博物馆。

十香园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海珠区江南大道中怀德大街3号,建于清代。清末著名画家居廉、居巢兄弟的居住、作画及授徒之所。园内种有写生用的素馨、茉莉等10种香花,故名十香园。现存紫梨花馆一座。馆内西部为居巢授徒处,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陈树人均曾学画于此。

惠爱癫医院旧址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荔湾区芳村明心路36号,建于1898年。

刘氏家庙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天河区广州大道中大洲地12号,建于1900年,黑旗军首领刘永福。

广东造币厂旧址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黄华路4号省党校内。

西关大屋建筑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位于沙地一巷36号;逢源大街8号、21号;逢源北街13号、84号、87号;长寿西路鸿昌大街22号;宝源路8—34号、5—23号;多宝路201—221号;南华西路。

泰华楼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荔湾区多宝坊27号。

旧当铺建筑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位于荔湾区华贵路26号;中山七路22号后座。

东山浸信会旧址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寺贝通津9号,建于1909年。

广东咨议局旧址(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陵园西路2号,馆址原为清末广东咨议局,建于1909年(清宣统元年)。为一组中西合壁的建筑群,主楼仿西方古罗马式的议会大楼形式。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11月9日广东各界代表在咨议局集会,宣布广东脱离清政府独立,成立都督府,后改为非常国会,1921年5月,孙中山在此宣誓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为国民党中央党部,国共两党不少***曾在此工作。50年代在这里建立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

波斯楼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海珠区洪德路海天四望街波楼3号,建于1910年。

近代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钟楼位于越秀区文明路215号原中山大学校园内,是原中山大学校本部的办公楼。原为清代广东省科举考试的场所——贡院的大院。钟楼和毗邻的“东堂”、“西堂”均建于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1908年改为广东优级师范学堂。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在钟楼底层召开。同年,孙中山将广东高等师范学堂改为广东大学。1925年5月,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和广东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在此举行。1926年7月为纪念孙中山,广东大学改为中山大学(1933年迁往石牌)。1927年1-4月,鲁迅在该校任教时曾住在钟楼。

广州大元帅府旧址(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海珠区纺织路东沙街18号,建于1907年,旧址最早为广东士敏土(水泥)厂的所在地,建筑师是德国人。1917年9月1日,孙中山被选举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领导护法运动,与北洋军阀进行斗争,在这里建立临时大元帅府。1918年5月被迫离职去沪,大元帅府的使命也随即结束。

“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越华路小东营15号,1911年3月29日发动广州起义。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先烈中路79号,始建于1911年,至1921年烈士墓和纪功坊先后落成,由岭南派著名建筑师杨锡宗设计。孙中山书“浩气长存”四字镌于墓坊。

明心书院旧址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荔湾区芳村花地街明心路,建于1912年。

黄宝坚石屋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荔湾区文昌南路敬善里13号,建于1912年。

基督教救主堂

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位于越秀区万福路184号,建于1912年。广州早期具有圣公会教堂特色的建筑。

广东邮务管理局旧址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沿江西路43号,建于1913年,为典型的古典柱式构建筑,欧洲新古典主义风格。

广东财政厅旧址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北京路376号,建于1915年。

粤海关旧址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沿江西路29号,俗称大钟楼。1913年拆除原2层办公楼,新楼由英国建筑师戴卫德•迪克设计,1916年秋落成。四层,高1885米,连钟楼高3185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主要建筑材料由英国进口。欧洲新古典主义风格,是广州近代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代表作之一,也是广州最早的罗马古典式建筑。

大新公司城外分店(南方大厦)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沿江西路49号,建于1919年,由澳洲华侨蔡兴等人集资在西堤兴建,原为大新公司城外分店,是广州首座钢筋混凝土结构高层建筑,属巴洛克风格。

塔影楼

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位于荔湾区沿江西路36号,原陈少白所建的联兴码头事务所和寓所,建于1919年。

中国***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春园)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恤孤院路3号,原名春园。自1923年,中共中央机关办公处一直设在这里。中共三大期间,春园成了党中央机关人员的活动地方,包括国际代表马林和出席代表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都住在春园24号二楼,并在此讨论修改中国***党纲、党章问题,起草大会的宣言和各项决议草案。

黄埔军校旧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黄埔区长洲岛,建于1924年,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在中国***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的新型陆军军官学校。

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越秀南路89号,原为惠州会馆,大革命时期曾为国民党中央党部,是192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后第一个正式会址。内有1926年建的“廖仲凯先生纪念碑”和“工农运动死难烈士纪念碑”。

岭南大学建筑群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海珠区新港西路中山大学内,建于1924年,为美国人所建。

中央银行旧址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沿江中路193号,建于1924年。

省港罢工委员会旧址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东园横路3号,1925年。

文德楼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文德东路文德里1号、3号、2号,建于1925年。

广州公社旧址(广州起义旧址纪念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起义路1号,旧址原是国民党公安局,是纪念1927年12月爆发的广州起义后在中国建立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被誉为“东方巴黎公社”。叶剑英题写馆名。

仲元图书馆(广州美术馆)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越秀公园内,主体建筑建于1929年,由岭南派著名建筑师杨锡宗设计,主馆仿北京故宫文华殿设计。

陈济棠公馆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中山一路梅花村3号,建于1930年,是一座布局园林化的西式建筑。

余荫山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番禺区南村镇北大街,建于1931年,为广东四大名园之一。

中山纪念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东风中路295号,1931年10月建成。原址为清代抚标箭道,后为督练公所,辛亥革命后为督学署,1921至1922年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时,在此设立总统府。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炮击总统府,被夷为平地。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后,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孙中山的功绩,在孙中山当年的总统府旧址上,筹建中山纪念堂。中山纪念堂由我国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1929 年动工,1931年10月落成。

市立中山图书馆旧址(孙中山文献馆)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文德北路71号,1933年10月落成。1927年,旅居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等地华侨为纪念孙中山,集资兴建广州市中山图书馆,由岭南派著名建筑师林克明设计,系宫殿式建筑。

海珠桥

位于,建于1933年,在广州解放前夕,曾被国民党反对派撤离大陆前将海珠桥炸毁,解放后人民政府仅用7个月就将桥修复。

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陵园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水荫路113号,建于1933年。1932年在全国抗日热潮的推动下,蔡廷锴、蒋光鼐两将军率领十九路军奋起抗战,并得到了全国人民以及海外侨胞的支持。许多青年华侨回国直接参战。有152位华侨青年参加了吴淞和江湾保卫战。至1932年9月止,共收到各地捐款1000余万美元,其中来自海外华侨的约500万美元。

广州市府合署大楼

现市政府大楼,第一期工程(正面前座及两旁的前座)于1931年7月动工,1934年10月竣工。由岭南派著名建筑师林克明设计。为了与北面的中山纪念堂建筑风格协调一致,大楼采用宫殿式建筑外形。

中山大学石牌旧址建筑群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天河区石牌五山路、东莞庄,建于1935年。

爱群酒店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沿江西路113号,又名爱群大酒店,1931年开始设计,1934年10月破土动工,1937年7月27日剪彩开业,是同盟会员陈卓平集华侨资本创办,属于香港爱群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的产业,故名爱群大厦。曾为当时中国最高的建筑物,被誉为“开广州建筑的新纪元”和“南中国建筑之冠”。

东山旧民居建筑群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春园位于新河浦路27号;简园位于恤孤院路24号;葵园位于恤孤院路9号之三;明园位于培正路12、14号;隅园位于寺贝通津42号。

东亚酒店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堤326号。

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园东路沙河段1号,建于1944年。孙立人将军。

一、广州的著名标志性建筑有哪些,都在什么区的

海珠区:广州塔、琶洲会展 天河区:中信广场、西塔、花城广场的博物馆、歌剧院 越秀区:中山纪念堂、五羊雕像、镇海楼 荔湾区:陈家祠、白天鹅 白云区:广州体育馆 花都区:白云国际机场 广州主要著名建筑物简介: 1、广州塔 广州塔(英语:Canton Tower)又称广州新电视塔,昵称小蛮腰,位于广州市海珠区(艺洲岛)赤岗塔附近,距离珠江南岸125米,与珠江新城、花城广场、海心沙岛隔江相望。

广州塔塔身主体高454米,天线桅杆高146米,总高度600米 。是中国第一高塔,世界第二高塔,仅次于东京晴空塔。

广州塔塔身168米–3344米处设有“蜘蛛侠栈道”,是世界最高最长的空中漫步云梯 。塔身4228米处设有旋转餐厅,是世界最高的旋转餐厅 。

塔身顶部450~454米处设有摩天轮,是世界最高摩天轮 。天线桅杆455米~485米处设有“极速云霄”速降游乐项目,是世界最高的垂直速降游乐项目 。

天线桅杆488米处设有户外摄影观景平台,是世界最高的户外观景平台,超越了迪拜哈利法塔的442米室外观景平台,以及加拿大国家电视塔447米的“天空之盖”的高度。 2、中山纪念堂 中山纪念堂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中路,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集资兴建的。

中山纪念堂于1929年1月动工,1931年11月建成。1956年,重铸的高5米的孙中山先生铜像屹立在纪念堂前。

1963年对纪念堂进行了大规模翻修,屋顶全部采用蓝色琉璃瓦,在6万多平方米的公园四周增建了铁栅栏,在园内栽种了很多树木、花卉。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一座八角形建筑,外形庄严宏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设计师巧妙运用了建筑力学的结构原理,采用钢架和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跨度达71米的建筑空间内不设一柱。 3、陈家祠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

陈家祠是广东现存祠堂中最富有广东特色的艺术建筑群,布局严整,装饰精巧,富丽堂皇,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21世纪以来,陈氏书院以“古祠流芳”之名两度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被誉为“广州文化名片”,成为岭南地区最具文化艺术特色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点。

4、镇海楼 镇海楼,又名望海楼,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山(越秀公园)小蟠龙冈上,为广州市标志性建筑之一,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楼高25米,呈长方形,阔31米,深16米。

下面两层围墙用红砂岩条石砌造,三层以上为砖墙,外墙逐层收减,有复檐5层,绿琉璃瓦覆盖,饰有石湾彩釉鳌鱼花脊,朱红墙绿瓦砌成,巍峨壮观,被誉为“岭南第一胜览”。 镇海楼坐落在越秀山小蟠龙冈上。

该楼又名“望海楼”,因当时珠海河道甚宽,故将“望江”变为“望海”。又因楼高5层,故又俗称“五层楼”。

楼前碑廊有历代碑刻,右侧陈列有12门古炮。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扩建广州城时,把北城墙扩展到越秀山上,同时在山上修筑了一座五层楼以壮观瞻。

镇海楼历史上曾五毁五建,现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是1928年重修时由木构架改建成。1929年成为广州市市立博物馆。

1950年改名广州博物馆,分朝代陈列广州城2000多年发展的文物史料。2013年3月,镇海楼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琶洲会展 2004年3月15日,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与广州市人民 签订备忘录,外贸中心正式取得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的经营管理权。目前,外贸中心经营管理着广州市最大的两个展馆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琶洲展馆(即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和流花路展馆,两馆室内展厅面积总和达25万平方米。

其中,琶洲展馆首期占地4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95万平方米,一、二层展厅13个,展示面积约13万平方米,室外展场面积22万平方米,于2002年底正式投入使用,是目前亚洲最大的会展中心。 6、广州西塔 广州西塔亦称广州国际金融中心,位于珠江新城的核心金融商务区,中国广州市珠江新城西南部,东临珠江大道,西靠华厦路,南接华就路,北望花城大道,周边五星级酒店与高档写字楼林立,与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大剧院、广州市图书馆和广州市第二少年宫构成珠江新城5大标志性建筑。

其独特的区域高度及功能组合成为广州城市一个最具魅力、最具商务能量的标志性建筑,为广州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7、广州大剧院 广州大剧院是广州新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是目前华南地区最先进、最完善和最大的综合性表演艺术中心。

坐落于珠江新城花城广场旁,以璀璨的文化地标身份,为中国大胆探索着剧院经营管理新模式和改革发展道路。 广州大剧院由第一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女性、英籍伊拉克设计师扎哈·哈迪德设计,是她进入中国的处女作和成名作 。

广州大剧院宛如两块被珠江水冲刷过的灵石,奇特的外形充满奇思妙想。全球顶级声学大师哈罗德·马歇尔博士,为广州大剧院精心打造的声学系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使其传递出近乎完美的视听效果,获得全球建筑界及艺术家的极高评价,为中国夺得众多殊荣。

二、广州有什么著名的古建筑

1、西汉南越王墓 西汉南越王墓位于广州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

赵眜是赵佗的孙子,号称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该墓于1983年6月被发现,挖掘完毕即在原地建立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发掘时,出土文物中有“文帝行玺金印”一方以及“赵眜”玉印,证明陵墓主人的身份。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誉为近代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西汉南越王墓已开辟为博物馆。 2、花塔 花塔在广东省广州市六榕寺内。

塔建于粱大同三年(公元537年),后毁于火灾。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重建。

之后又多次修缮。 1980年全面修葺时,于塔壁间发现印有北宋年号的砖铭。

砖木结构,平面八角形,外观九层,内部连同暗层共十七层,高576米,楼阁式。塔身为井筒式结构,第一层直径12 米,并有副阶。

塔内楼梯作穿塔壁绕平座式,各层塔身外层都有回廊围绕,各层层檐以绿色琉璃瓦覆灭顶,檐顶微翘,形如飞鸟展翅,在阳光下彩釉生辉,朱栏碧瓦,丹柱粉壁。整座塔身锋如九朵雕花迭成,灿烂鲜艳。

塔顶为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铸造的914米高千佛铜柱,柱身密布1023尊浮雕小佛,还有九霄宝盘、九层九霄宝轮、一层双龙宝盘及八根铁链等整串构件共重5 吨。此塔壮观华丽,锋如冲霄花柱,挺拔俊秀。

花塔矗立于广州市中心,为广州市增色不少,可鸟瞰全市风光。六榕寺内的巨型铜佛像、铜观音像,都是具有艺术价值的古文物。

3、光孝寺 光孝寺,广东著名古建筑群之一,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光孝路北端近净慧路处。据《光孝寺志》记载,初为公元前二世纪南越王赵建德之故宅。

三国时代,吴国虞翻谪居于此,辟为苑囿,世称虞苑。虞翻死后,家人舍宅作寺。

寺名曾几次更改,初名制止寺,东晋隆安五年(401年)称五园寺,唐代称乾明法性寺,五代南汉时称乾亨寺,北宋时称万寿禅寺,南宋时称报恩广孝寺,不久后改广字为光字,才改名光孝寺。 光孝寺建筑结构严谨,殿宇雄伟壮观,特别是文物史迹众多。

如始建于东晋的大雄宝殿,南朝时达摩开凿的洗钵泉,唐朝的瘗发塔、石经幢,南汉的千佛铁塔,宋、明时期的六祖殿、卧佛殿,以及碑刻、佛像、诃子树、菩提树等,都是珍贵的佛教遗迹遗物。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3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该寺由宗教部门管理。 4、镇海楼 镇海楼,又名望海楼,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山(越秀公园)小蟠龙冈上,为广州市标志性建筑之一,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楼高25米,呈长方形,阔31米,深16米。 下面两层围墙用红砂岩条石砌造,三层以上为砖墙,外墙逐层收减,有复檐5层,绿琉璃瓦覆盖,饰有石湾彩釉鳌鱼花脊,朱红墙绿瓦砌成,巍峨壮观,被誉为“岭南第一胜览”。

镇海楼坐落在越秀山小蟠龙冈上。 该楼又名“望海楼”,因当时珠海河道甚宽,故将“望江”变为“望海”。

又因楼高5层,故又俗称“五层楼”。楼前碑廊有历代碑刻,右侧陈列有12门古炮。

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扩建广州城时,把北城墙扩展到越秀山上,同时在山上修筑了一座五层楼以壮观瞻。 镇海楼历史上曾五毁五建,现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是1928年重修时由木构架改建成。

1929年成为广州市市立博物馆。1950年改名广州博物馆,分朝代陈列广州城2000多年发展的文物史料。

2013年3月,镇海楼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陈氏书院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

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二十年(1894)落成。 陈氏书院是广东规模最大、装饰华丽、保存完好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它集中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巧妙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铜铁铸和彩绘等装饰艺术,是一座民间装饰艺术的璀璨殿堂。

陈家祠的建筑雕塑饰件多达284件,包括石雕58件、木雕57件、灰塑57件、陶塑58件、砖雕41件、铜铁铸和壁画13件。陈家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祠也是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的所在地,是国家一级博物馆。馆内除长期设有《广东传统雕刻艺术》、《广东象牙雕刻艺术》、《广东刺绣》、《百年陈氏书院》、《旧广州家居》等展览外。

还不定期展出各种广东民间工艺品,如石湾艺术陶、广州织金彩瓷、潮州金漆木雕、广绣、套色蚀花玻璃等。 21世纪以来,陈氏书院以“古祠流芳”之名两度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被誉为“广州文化名片”,成为岭南地区最具文化艺术特色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点。

6、豫章书院 豫章书院创建于南宋时期,当时在朱熹理学的影响下,这里成为江西地区传播朱程之学的基地。元明两朝书院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元朝,因元统治者将理学作为治国安民之道,对书院采取了提倡、扶植和加强控制的政策,此阶段,豫章书院和全国其他书院一样得到一定的发展。 明朝初年,明统治者对书院采取的是不支持不禁止的政策,书院处于停滞状态。

明万历年间,因为 的禁书院政策而一度被迫停办。后来江西巡抚凌云翼、潘季训修葺后。

三、广州建筑的历史

中国近代建筑: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提到中国古代建筑,你可能马上会想到北京的故宫、颐和园,或者是苏州的园林、安徽的民居;提到中国现代建筑,你可能马上会想到深圳、上海这几年拔地而起的豪华宾馆、高级写字楼。

可是,关于中国近代建筑,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许多人可能对"近代建筑"这个名词感到陌生----"中国还有什么……近代建筑?"当我告诉你:上海外滩的建筑,就是中国近代建筑的一种典型的代表时,你会恍然大悟----"不就是那些'洋楼'吗!" 一般人所说的"洋楼",泛指解放前外国人居住的"小洋楼"、使用的"大洋楼",多见于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但如果从专业研究的角度来看,"洋楼"的内涵要丰富得多,中国近代建筑也不是上海外滩的那种"洋楼"就能代表得了的。 中国近代建筑基本上是指在中国国土上于近代社会发展历史时期(1840--1949年)所建造的建筑。

从样式研究的角度来看 中国近代建筑主要有三大类型 在中国几千年的古代封建社会里,虽然政治上有二十余朝皇帝的更替,文化上有多次的对外交流,但是,中国文化基本上是连续的一元文化。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有时代的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

历史进入十九世纪后,封建主义的清王朝经历"康乾盛世"而日趋衰落;欧美资本主义各国却因工业革命而迅猛发展。中西文化交流从明末清初开始,就不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鸦片战争以后,则完全以侵略和被侵略的方式进行了。

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步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社会,以此为开端的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进程,也由此被动地在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激发与推动之下展开了。其间,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续,一方面是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合),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

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外国文化的大规模侵入,在中国国土上除了传统的古代建筑仍在延续、演变之外,外来的欧洲建筑样式逐渐多起来,在中国近代的建筑历史上形成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为特征的一股潮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则又出现了以模仿中国古代建筑或对之改造为特征的另一股潮流。这两股潮流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中时隐时现,此起彼伏。

加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欧美"国际式"新建筑潮流的冲击,使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呈现出中与西、古与今、新与旧多种体系并存、碰撞与交融的错综复杂状态。中国近代建筑正是这种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1、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洋式建筑: 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建筑 由于中国国土幅员广阔,各地发展很不平衡。中国沿海地区、长江沿岸地区的一些城市,由于轮船航运业的兴起、外国的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较早作为商埠开放,因此较多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这些城市出现的某些洋式建筑。

而大部分内陆地区的城市由于交通不便,仍处于与外部世界较为隔绝的状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表现为强;只有个别城市或临近边界、或因铁路建设的发展等原因,也有洋式建筑兴建。 沿海城市的洋式建筑以上海外滩(Bund of Shanghai,又称"黄浦滩")和南京路、天津九国租界、广州"十三行"和沙面、厦门鼓浪屿、青岛胶澳租界"青岛区"的建筑为代表。

长江沿岸城市的洋式建筑以南京下关、武汉汉口租界的建筑为代表。 内陆地区沿边城市哈尔滨早期的建筑主要通过中东铁路的修建和开通,受俄罗斯传统建筑和十九世纪末欧洲流行的"新艺术运动"样式影响,在中东铁路系统的建筑和东正教堂中表现为多。

滇越铁路(1903--1910年)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第一条铁路,它的建成加速了云南的近代化。越南人在参与了滇越铁路的修建和昆明商埠的开发过程中,间接地把其所受法国建筑文化的影响带到滇越铁路沿线的城市和昆明。

北京的洋式建筑则以东交民巷使馆区建筑为滥觞,以资政院、大理院为代表。 洋式建筑的设计者基本为外国来华的建筑事务所或建筑师。

2、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传统式建筑: 以模仿中国古代建筑或对之改造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建筑 本世纪的第二个二十年,中国建筑的历史中反映出了世界上现代建筑思潮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国建筑师面对列强的入侵而激发的民族意识,这两种因素有剧烈的碰撞、交叉和融和。 传统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可以说是在中国近代建筑历史中具有传奇色彩的第一代建筑师吕彦直(1893929年)设计的南京中山陵(1925929年)。

中山陵陵园总体平面呈钟形,引人发"木铎警世"之想,寓意深远;墓在祭堂后合乎中国观念,式样采古制,建筑朴实坚固,形势及气魄极似中山先生之气概及精神。 吕彦直生年仅36岁,但他以设计并主持建造南京中山陵而确立了自己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地位。

1926年他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中国近代跨度最大的会堂建筑。 1927年国民 成立,定都南京后于1929年所作"首都计划",则是中国进行的较早、规模较大的城市规划设计。

"首都计划"的详细方案中,全部 办公建筑均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造型,极力。

四、广东有哪些著名的古建筑

广州的光孝寺,最初是南越王赵佗(22O一265)第三代子孙赵建德的住宅,三国时吴国都尉虞翻因忠谏吴王被贬广州,住在此地,并在此扩建住宅讲学。东晋时期,西域名僧昙摩耶舍来广州传教时,在此建了大雄宝殿。唐宋时期,该寺改为“报恩广教寺”。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改名光孝寺。

华林寺,南朝梁普通八年(527年),南天竺僧人达摩从海道来到广州,并创建“西来庵”,宣扬佛法。后历代均有增建,到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进行大扩建,改称华林寺。

越秀山的镇海楼,建于明洪武十三年 (1380年),不过经过多次修葺后现在只有部分是明代时的材料。

陈家祠,建于清光绪十六至二十年(1890-1894年),由黎巨林设计。

西关大屋,目前尚存的还有120多座,大多建于清末民初。

沙面的建筑,多数是19世纪末期建造的。基本属于西欧的形式和风格,它是我国保存完整的总体以英式和法式为主的西方古典建筑群。此外,还有哥特式、新古典式等形状、风格各异的建筑。

五、广州文化遗产有哪些

广州名城有许多美丽的风景线,在这些风景线上集中了广州主要的著名自然、文化遗产,是自然风光线、文化风景线,也是广州旅游的主要景观线。

广州的镇海之楼与镇城之石被称为广州主山的越秀山有座雄伟壮观的镇海楼,又叫望海楼,因楼高五层,谷称五层楼,高28米,为全国最大的镇海楼。明朝镇守广州的永嘉侯朱亮祖为“压紫云黄气之异者”,奏请朝庭批准,于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把广州城墙扩展至越秀山时,建筑了镇海楼,说是“雄镇海疆”,又可以“壮三城之观瞻”。

所以,它既是城防建筑,又是风水楼。明以前,广州出现过三朝十帝,自建镇海楼后,再也没出现过地方皇帝和心怀异志的乱臣贼子。

“东南霸气散如烟”,“楼外关河尽汉封”了。正如胡汉民说:“层楼晚望,白云仍是汉时秋”。

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镇海楼历史上多次被毁,又多次重修重建,不下十余次。据说每修一次,广州就发展一次。

人们说其“楼冠全城”。清人屈大均说,“虽黄鹤、岳阳莫能过之。”

《羊城古钞》说它“辉煌壮丽,为岭南第一胜览”。《广东通志》和《南海县志》认为,“岭南奇观,此为最然”,“实为五岭以南第一楼也。”

历史以来,直到今天都被推崇备至。历来古籍记载不漏,并留下很多诗咏和文章,为到广州的国内外旅游者必看之景点。

从风景名胜的角度看,越秀山是广州的主山,而镇海楼则是广州的第一景,600年威镇岭南,其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因这里是“高踞仙城最上头”(丘逢甲语),可以“风起云飞揽九州”(康有为语),“飞楼重得壮南藩,下瞰群峰控北门。

江海绕阑天势尽,溪山如掌霸图存”,不仅可以体味古代王者之霸气,而且还可以尽览广州山水城市之胜境,欣尝“一泓珠海抱城流”的美丽风光。镇海楼现在是广州博物馆,到这里可参观广州建城二千多年的历史文物展览。

顶楼正面悬挂着两广总督彭玉麟所撰的对联:“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头摩霄,目空古今;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依栏看剑,泪洒英雄。”几分霸气,几多悲壮,十分脍灸人口。

镇海楼历史上曾先后以“镇海层楼”和“越秀层楼”列为清代和现代的“羊城八景”而闻名中外。广州不但有镇海之楼,还有镇城之石,就是海珠石。

古代珠江河面宽阔达3000米(今天最窄处只有100多米),烟波浩渺,称为小海,故有镇海楼之名。广州还有镇城之石,就是古代珠江河中的海珠石。

由河沙冲积,河床淤塞,至本世纪初,已与北岸连接,20世纪30年代修筑长堤马路时已完全埋在地下,建设了高楼大厦。今年初开挖市政工程时,被挖出来,重见天日。

专家们紧急呼吁保护海珠石!市 已决定将已显露的部分(30-60米)保护起来,供市民和旅游者参观。古代,屹立江中的海珠石,又叫海珠岛,以镇城之石出名。

“神人驱石立,涌出水晶”(明·伦以诜语)。明代梁储《海珠石》诗云:“是谁驱石到江心,天为羊城镇古会。”

说这是广州的镇城之石。岛上有慈度寺(又叫海珠慈度寺,建于南汉)、文溪祠、海珠炮台,民国初年辟为海珠公园,为历史上著名的旅游圣地,龙舟竞渡之地。

传说海珠石为异域商人遗珠所化,所以又叫走珠石。清人郑惠南有《海珠石》诗云:“贾胡手持摩尼珠,失手飞珠入东海。

宝物通灵莫能秘,陆离夜夜吐光彩。卷白浮出明珠园,珠女珠儿不敢采。”

实是一块巨大的白垩纪红色砂砾构成的大礁石,其位置在今沿江西路永安堂至爱群大厦一带,长130多米,宽50多米,因长期江水冲刷而 如珠,水光波映,闪闪发亮。海揣在游海珠寺时作了一首游览口占云:“南海丽龙不爱珠,水心擎出夜明孤”,说海珠石晚上也会发光。

又因珠江潮汐变化而似浮在海上,非常漂亮。明代诗人梁乔升说:“兀然一石江心浮,撞破红潮两道流。”

多么动感的关景!海珠石又因为南宋著名诗人李昴英(又名文溪)在这里读书而出名。岛上修有文溪祠,著有《文溪存稿》。

他是广州历史上第一位探花,历任大学博士、校书郎、吏部侍郎等职。所以有人说在文溪祠读书可以中状元。

海珠石(岛)是宋代、明代羊城八景“珠江秋月(色)”和“珠江静澜”的核心景点,历代有关诗咏达50多首。 古城传统中轴线古城传统中轴线,是从越秀山镇海楼、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市人大常委会大楼、市 大楼、人民公园、海珠广场至海珠桥,全长约5公里的古城区城市传统中轴线。

是从南越国赵佗建越王台、越王宫、越王井开始,南汉时期有呼鸾道、游台,明代有观音阁、镇海楼,从越秀山至人民公园、起义路一带,元、明、清、民国直至解放后都是官府衙门重地,历经二千多年逐步形成的,在民国时期建筑了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市府合署大楼、海珠桥四个标志建筑后基本定型。清人陈恭尹用“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来形容广州城的山川形胜,其所说的“峰在地”就是越秀山,“水浮天”就是珠江(古代称海,文革前广州市民从河北到河南过渡还叫过海)。

有专家形容这条中轴线是“一条扁担挑起山和水”,充分说明这条中轴线的历史份量。中山纪念堂是我国最大的纪念会堂(有5000个座位),也是世界著名的中西合璧的传统大屋顶建筑。

六、广州沙面岛历史建筑为什么会彻底报废了

广州沙面岛突发火灾 ,历史建筑彻底报废。

9月25日晚,广州市荔湾区沙面岛一间民居突发火灾。现场居民指,沙面北街民房火灾正面角度看已经烧穿房顶,该栋历史建筑彻底报废。

广州消防先后有14个消防中队,24台消防车,160余名消防官兵投入到这场灭火。 起火建筑为老旧民房,砖混结构,燃烧速度极快且易导致坍塌,无法内攻灭火。

截至晚上12时,明火已被扑灭,消防员随即消灭残火及进行火场清理。暂未发现人员伤亡。

沙面岛在历史上曾是英、法两国的租界,186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英法两国选中了这块珠江中的小沙洲(距离清朝闭关锁国时期中国唯一的的外贸区“广东十三行”相当近)作为租界地址,填筑成岛。在之后的大半个世纪里,英法两国取得了在沙面岛上的许多特权, 相关机构与企业大量移入,主要的领事馆和政治、金融组织都建立在此,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给予附近的中国人不公平的待遇,沙面岛因此成为后来中国乃至附近国家民族解放运动人士 与攻击的目标。

1942年,日本将对英国宣战后占领的沙面英租界交给亲日的汪精卫政权(一般称汪伪政权)。1943年,法国维希政权退出法租界,交给汪精卫政权。

同年,坚持抗日的重庆国民 另行与英国订约收回英租界。 二战结束后,新成立的法国戴高乐 正式宣布将沙面法租界交还中华民国。

1996年,沙面的建筑群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国务院将沙面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区。

一场大会就把历史烧得干干净净了,保护文物保护历史需要警钟长鸣啊。

沙面露德圣母堂坐落在广州市沙面同仁路22号(今沙面大街14号),原是法国驻穗领事馆的教友过宗教生活而设立的,创建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占地面积83975平方米。可容纳200人。堂内所有门窗都镶嵌七彩玻璃因该堂花园南连建筑一座圣母山安放露德圣母像而得名。露德圣母堂外观做法比较简洁,没有繁琐的装饰线条、雕像、神龛等。但因保留了哥特式教堂的主要特点,故仍显得比较宏伟壮观。建筑总体东西向,平面为一字形,南端建有钟塔一座,塔身造型精美,层层收分,级级向上,富于装饰的红色塔顶更是挺拔陡峻。钟塔塔尖有许多绿色的琉璃砖块镶嵌在几条肋上装饰,是整个建筑显得最轻盈的地方。塔底开有透视门,成为教堂入口门厅,门洞顶部为尖券,两侧有装饰柱。门上方有圆形的象征天堂的玫瑰窗,并设带有层层内收线脚的窗套。

礼拜室的墙面采用统一的尖券窗与扶壁,檐口饰以连续尖券构件,女儿墙做法亦花饰考究。整个外观的处理手法十分统一。墙垛的竖向线条占主导地位,层层内收,构成了轻灵的外观。整座建筑基本为明**,间以白色,风格纯正,保护良好。另教堂东北角有一附属建筑,为三层(含半地下室),左右对称,入口设台阶直通一层,二层皆开尖券门洞,女儿墙做法仿教室,墙面材料为原色水刷石。总的看来,教堂的外观比例得当,和谐优美,但做工略显粗糙。例如小尖塔、栏杆、线脚、饰柱、圆窗等均为砖砌后批荡,做法形式基本相同,尺寸却有细微的差别,显出手工砌筑的随意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国政府收回租界,该堂移交中华圣公会华南教区管理。1949年以后被政府部门占用,1980年代由省基督教两会收回,1991年恢复宗教活动,称为沙面会堂。位于中国广州市荔湾区沙面岛上的一座小型天主教堂。该教堂建于1889年,位于面积仅有60亩的广州法租界内,为侨民服务。奉露德圣母为该堂主保。入口处仿哥特式。

建国前,本堂神父多由外籍传教士担任,中国籍神父在此任职较少。建国前夕由中国神父陈惠民任本堂神父 1951年后,林秉良神父任本堂神父。“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教务活动。1982年12月8日经过过修缮后重新开放,刘灵司神父任本堂神父。

在1996年11月广州沙面建筑群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堂为其中的建筑物。

聚会时间:

礼拜时间:每天早上7:00开始

周日9:30:主日崇拜

周日11:00:中英文崇拜

周日14:00:圣经学习

周日19:30:晚堂普通话崇拜

周二19:30:青年诗班练诗

(每月逢第一及第三周)周五19:30:雅歌团契

周六19:30:祷告聚会

一、小吃:1、广州拉肠粉  2、干蒸烧卖仔  3、传统沙河粉  4、泮塘马蹄糕   5、荔湾艇仔粥  6、蚝皇叉烧包   7、荷香糯米鸡  8、酥皮鸡蛋挞  9、鲜虾云吞面   10、薄皮鲜虾饺

二、建筑风景:有许多名胜古迹如南越王墓、光孝寺、镇海楼、六榕寺、南海神庙、五仙观、怀圣寺、陈家祠、圣心堂、三元宫等,都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见证。 广州,融汇中外文化之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岭南文化。岭南画派、岭南建筑、岭南园林、岭南盆景、广东音乐、粤剧、粤菜、粤语以及城市景观、生活习俗等,都体现了岭南文化的风格。

三、人文特色:“饮茶粤海未能忘。”广州人喜爱饮茶,尤其爱饮早茶。早上见面,其他地方的问候语大多是“吃了吗”,广州人则往往是“饮咗茶未”(喝茶了吗)。

四、名人事迹:

1、潘达微(广州天河棠东村人。1895年追随孙中山革命。1905年创办中国第一份面向下层平民的报纸《时事画报》。1911年他和夫人陈伟庄一道,亲自参与广州庚戌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的准备工作;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冒险埋葬七十二烈士,将“红花岗”易名为“黄花岗”,使之成为自由的永恒祭台。1929年8月27日病逝于香港。)

2、邓世昌(清末海军将领,民族英雄,广州番禺(今海珠区)人。1894年9月17日中日黄海大战时,任“致远”舰管带。在舰伤弹尽危急时刻仍指挥若定,命舰冲向日舰“吉野”号,决心与敌同归于尽。不幸途中遇日本鱼雷,与全舰宪兵一同牺牲。谥“壮节”,追赐太子保衔。

扩展资料

广州(广东省省会)

广州,简称穗,别称羊城、花城,是广东省省会、副省级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际大都市、国际商贸中心、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国家综合性门户城市,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是南部战区司令部驻地 。广州地处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濒临南海,邻近香港、澳门,是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是粤港澳大湾区、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以及一带一路的枢纽城市。

广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秦朝开始,广州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行政中心;一直是华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和兴盛地。广州从东汉时期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东方港市;明清时期是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大港,是世界上唯一2000多年长盛不衰的大港。

广州市总面积7434平方公里,辖11个市辖区,人口达到2015万,是华南地区最大的城市 。广州被全球权威机构GaWC评为世界一线城市 。每年在广州举办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吸引了大量客商以及大量外资企业、世界500强企业的投资[9]  。广州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8700多家,总量居全国前三。广州集结了全省80%的高校、70%的科技人员,在校大学生总量居全国第一。

人物生平

潘季驯生于明武宗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三日(1521年5月28日),为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初授九江推官,后升御史,巡按广东,行均平里甲法,斥抑豪强。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由大理寺左少卿进右佥都御史,总理河道,开始治黄生涯。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以接浚留城旧河成功,加右副都御史,寻以丁忧去。

隆庆四年(1570年),河决邳州、睢宁,起故官,再任总河,塞决口。

隆庆五年(1571年),报河工成,寻以运输船只漂没事故,遭勘河给事中雒遵劾,罢去。

万历四年(1576年)夏,再起官,巡抚江西。

万历五年(1577年),召为刑部右侍郎。

万历六年(1578年)夏,以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总理河漕。九月,兴两河大工,次年工竣,黄河下游得数年无恙。

万历八年(1580年)春,加太子太保,进工部尚书。九月,迁南京兵部尚书。

万历十一年(1583年)正月,改刑部尚书。

张居正身后被抄家,长子张敬修自缢死,全家饿死十余口。潘季驯看不下去,上疏明神宗说,“治居正狱太急”,“至于奄奄待毙之老母,茕茕无倚之诸孤,行道之人皆为怜悯。”神宗看后不悦。而在御史李植、江东之等人与内阁申时行、吏部尚书杨巍相攻讦,潘季驯帮助申时行等,因而被李植劾以党庇张居正,落职为民。

万历十三年(1585年),御史李栋、董子行分别上言,认为潘季驯“罪轻责重”,均被神宗罚俸处理。其后多次有人推荐潘季驯。

万历十六年(1588年),黄河大患,以给事中梅国楼等荐,复官右都御史,总督河道。

万历十九年(1591年)冬,加太子太保、工部尚书兼右都御史。

万历二十年(1592年),以病辞休。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四月十二日(5月20日),潘季驯逝世,享年七十五岁。

主要功绩

治理黄河

潘季驯是明末著名的治河专家,也是明代治河对后世影响的人物之一。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到万历二十年(1592年),潘季驯曾经四次主持治河工作。第一次开始于嘉靖四十四年十一月,以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理河道和尚书朱衡一起负责治河,时近一年,次年十一月即因母丧丁忧回籍。第二次始于隆庆四年(1570年)八月,被任为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总理河道提督军务,因“槽船行新溜中多漂没”,隆庆五年十二月遭勘河给事中雒遵弹劾,受免职处分。第三次始于万历六年(1578年)二月,这一次是有首辅张居正的支持,以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工部右侍郎、总理河槽兼提督军务的头衔,对黄河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治理。万历八年(1580年)秋,功成升任南京兵部尚书。第四次始于万历十六年(1588年)四月,后因年老有病乞求离职。前后总计,潘季驯四次治河将近十年之久,明代治河诸臣任职时间之长无出其右者。特别是后两次,治河大权全归于潘季驯,朝廷特准“便宜行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潘季驯在一生四次治河中,不辞辛劳,上到河南,下至南直隶,多次深入工地,“轺车所至,更数千里”,“日与役夫杂处畚锸苇萧间,沐风雨,裹风露”(王锡爵《潘公墓志》),对黄、淮、运三河提出了综合治理原则:“通漕于河,则治河即以治漕,会河于淮,则治淮即以治河,会河、淮而同入于海,则治河、淮即以治海。”在此原则下,他根据黄河含沙量大的特点,又提出了:“以河治河,以水攻沙”的治河方策。他在《河议辩惑》中说:“黄流最浊,以斗计之,沙居其六,若至伏秋,则水居其二矣。以二升之水载八斗之沙,非极迅溜,必致停滞。”“水分则势缓,势缓则沙停,沙停则河饱,尺寸之水皆有沙面,止见其高。水合则势猛,势猛则沙刷,沙刷则河深,寻丈之水皆有河底,止见其卑。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水不奔溢于两旁,则必直刷乎河底。一定之理,必然之势,此合之所以愈于分也。”

为了达到束水攻沙的目的,潘季驯十分重视堤防的作用。他把堤防比作边防,强调指出:“防敌则曰边防,防河则曰堤防。边防者,防敌之内入也;堤防者,防水之外也。欲水之无出,而不戒于堤,是犹欲敌之无入,而忘备于边者矣。”他总结了当时的修堤经验,创造性的把堤防工作分为遥堤、缕堤、格堤、月堤四种,因地制宜地在大河两岸周密布置,配合运用。他对筑堤特别重视质量,提出“必真土而勿杂浮沙,高厚而勿惜居费”,“逐一锥探土堤”等修堤原则,规定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修堤措施和检验质量的办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潘季驯主张合流,但为了防御特大洪水,在一定条件下,他并不反对有计划地进行分洪,如在《两河经略疏》中就明确指出:“黄河水浊,固不可分。然伏秋之间,*潦相仍,势必暴涨。两岸为堤所固,水不能泄,则奔溃之患,有所不免。”

在束水攻沙的基础上,潘季驯又提出在会淮地段“蓄清刷黄”的主张。他认为:“清口乃黄淮交会之所,运道必经之处,稍有浅阻,便非利涉。但欲其通利,须令全淮之水尽由此出,则力能敌黄,不能沙垫。偶遇黄水先发,淮水尚微,河沙逆上,不免浅阻。然黄退淮行,深复如故,不为害也。”(《河防险要》)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根据“淮清河浊,淮弱河强”的特点,他一方面主张修归仁堤阻止黄水南入洪泽湖,筑清浦以东至柳浦湾堤防不使黄水南侵;另一方面又主张大筑高家堰,蓄全淮之水于洪泽湖内,抬高水位,使淮水全出清口,以敌黄河之强,不使黄水倒灌入湖。潘季驯以为采取这些措施后,“使黄、淮力全,涓滴悉趋于海,则力强且专,下流之积沙自去,海不浚而辟,河不挑而深,所谓固堤即以导河,导河即以浚海也。”

潘季驯不仅是“束水攻沙”方策的提出者,而且是这一方策的大力实践者。万历七年(1579年),他第三次治河时,本着“塞决口以挽正河,筑堤防以溃决,复闸坝以防外河,创滚水坝以故堤岸,止浚海工程以省靡费,寝开老黄河之议以仍利涉”的治理原则,“筑高家堰堤六十余里,归仁集堤四十余里,柳浦湾堤东西七十余里,塞崔镇等决口百三十,筑徐、睢、邳、宿、桃、清两岸遥堤五万六千余丈,砀、丰大坝各一道,徐、沛、丰、砀缕堤百四十余里,建崔镇、徐升、季泰、三义减水石坝四座,迁通济闸于甘罗城南,淮、扬间堤坝无不修筑,费币金五六十万有奇。”经过这次治理后,“高堰初筑,清口方畅,流连数年,河道无大患”,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万历十六年(1588年)潘季驯四次治河后,鉴于上次所修的堤防数年来因“车马之蹂躏,风雨之剥蚀”,大部分已经“高者日卑,厚者日薄”,降低了防洪的作用,又在南直隶、山东、河南等地,普遍对堤防闸坝进行了一次整修加固工作。根据潘季驯在《恭报三省直堤防告成疏》所指出的,仅在徐州、灵璧、睢宁、等12州县,加帮创筑的遥堤、缕堤、格堤、太行堤、土坝等工程共长十三万丈。在河南荥泽、原武、中牟等16州县中,帮筑创筑的遥、月、缕、格等堤和新旧大坝更长达十四万丈,进一步巩固了黄河的堤防,对控制河道起了一定作用。

潘季驯四次治河的成绩是显著的,特别是束水攻沙论的提出,对明代以后的治河工作产生深远影响。不少水利史研究者和水利工作者都以极为钦佩的心情对潘季驯的贡献作出过很高的评价。清康熙年间的治河专家陈潢指出:“潘印川以堤束水,以水刷沙之说,真乃自然之理,初非娇柔之论,故曰后之论河者,必当奉之为金科也。”近代的水利专家李仪祉在论及潘季驯治河时说:“黄淮既合,则治河之功唯以培堤闸堰是务,其攻大收于潘公季训。潘氏之治堤,不但以之防洪,兼以之束水攻沙,是深明乎治导原理也。”这些评论虽然包含有不少过誉之词,但从中可以看出,潘季驯在死后三百多年间,对我国水利界的影响是巨大的。

应该说,在河患十分严重、河道变迁频繁的明代,潘季驯能针对当时乱流情况,提出束水攻沙的理论,并大力付诸实践,是一种超越前人的创举。他在第三次治河后,经过整治的河道十余年间末发生大的决溢,行水较畅,这在当时不少人都是承认的。如常居敬就曾在《钦奉敕谕查理黄河疏》中说:“数年以来,束水归槽,河身渐深,水不盈坝,堤不被冲,此正河道之利矣。”在潘季驯四次治河时,他又大筑三省长堤,将黄河两岸的堤防全部连接起来加以巩固,黄河河道基本趋于稳定,扭转了嘉靖、隆庆年间河道“忽东忽西,靡有定向”的混乱局面。这些成就,是同时代的任何人所未达到的,理应受到充分肯定。

但是,也应当看到,潘季驯治河还只是局限于河南以下的黄河下游一带,对于泥沙来源的中游地区却未加以治理。源源不断而来的泥沙,只靠束水攻沙这一措施,不可能将全部泥沙输送入海,势必要有一部分泥沙淤积在下游河道里。潘季驯治河后,局部的决口改道仍然不断发生,同时蓄淮刷黄的效果也不理想。因为黄强淮弱,蓄淮以后扩大了淮河流域的淹没面积,威胁了泗洲及明祖陵的安全。由此可见,限于历史条件,潘季驯采取的治理措施,在当时是不可能根本解决黄河危害的问题的。

在潘季驯治河三百年之后,一些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西方水利专家兴致勃勃地向当时的清 提出了“采用双重堤制,沿河堤筑减速水堤,引黄河泥沙淤高堤防”的方案,并颇为自得地撰写成论文发表,引起了国际水利界的 一片关注。不久以后,他们便惊讶地发现这不过是一位中国古人理论与实践的翻版。世界水利泰斗、德国人恩格斯教授叹服道: “潘氏分清遥堤之用为防溃,而缕堤之用为束水,为治导河流的一种方法,此点非常合理。”高傲的西方人这才开始对中国古代的水利科技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人物评价

张居正:①公平成之绩,宁独一时赖之乎?仰甚!②比闻黄埔已塞,堤工渐竣,自南来者,皆极称工坚费省,数年沮洳,一旦膏壤。公之功不在禹下矣。

王世贞:不佞盖三复公疏而叹曰:纯臣哉,潘公也!……推公意宁不获以其身当上赏,不欲使国被实费而河隙实利于戏,岂不亦皎然纯臣哉!……不佞窃谓公之功一世功也,其言借水攻沙,以水治水则百世功也。

王世懋:国朝称治河功,前有陈平江u,宋尚书礼,徐武功有贞,刘尚书大夏,近则潘尚书季驯。

李栋:隆庆间,河决崔镇,为运道梗。数年以来,民居既奠,河水安流,咸曰“此潘尚书功也”。昔先臣宋礼治会通河, 至于今是赖。……今季驯功不在礼下,乃当身存之日,使与编户齿。

于慎行:少保(潘)公当其谢事闲居之日,然游于不滓,乃不t数千金之藏,以为闾阎无穷之利,此岂有所勉不为?徒以先君子一言,视里人之沾溺,不啻繇己博施,善利之仁、此足以推矣。

何乔远:予观刘天和、潘季驯所论,则治黄河在循故道,治漕河在沿旧制而已。……嘉靖、隆、万之间,季驯四治河,河皆治。

张岱:我高皇帝奄有四海,留意河渠。历朝以来治河诸大臣,如宋礼、刘大夏、徐有贞、朱衡、潘季驯、王宗沐辈,宣劳效力,屡建奇功,利害相半。

宋征壁:有若刘庄襄(刘天和)之造车、余肃敏(余子俊)之修边、潘司空之治河、徐文定(徐光启)之制器,考其遗制,允为国工。

谷应泰:他如潘季驯之不失故道,不分浊流。杨一魁之首开武墩,次疏具坝,皆良策也。

林时对:本朝一代伟人,皆吾浙产也。……经济则有嘉兴项襄毅忠、仁和胡端敏世宁、兰溪唐文襄龙、桐卢姚庄敏夔、乌程闵庄懿、常山樊清简莹、乌程潘司空季驯、平湖陆庄简光祖、山阴朱司马元y。

阎若璩:考万历六年,潘司空季驯河工告成,其功近比陈u,远比贾鲁,无可移易矣。乃十四年河决范家口,又决天妃坝;二十三年河、淮决溢,邳、泗、高、宝等处皆患水灾;天启元年河决王公堤。安得云潘司空治后无水患六十年!大抵潘司空之成规具在,纵有天灾,纵有小通变,治法不出其范围之外。

张廷玉:事功之难立也,始则群疑朋兴,继而忌 铄,此劳臣任事者所为腐心也。盛应期诸人(盛应期、朱衡、潘季驯等)治漕营田,所规画为军国久远大计,其奏效或在数十年后。而当其时浮议滋起,或以辍役,或以罢官,久之乃食其利而思其功。故曰:“可与乐成,难与虑始。”信夫!

纪昀:季驯在嘉靖、万历间,凡四奉治河之命。在事二十七年,著有成绩。

恩格斯:潘氏分清遥堤之用为防溃,而缕堤之用为束水,为治导河流的一种方法,此点非常合理。

白寿彝:潘季驯的这些理论,是多年的实际经验,考索而得,在当时是难能而可贵的。

个人著作

潘季驯依据治河的经验,反复研考,写成《宸断两河大工录》、《两河管见》、《河防一览》等,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治河理论,并绘有《河防一览图》,另著有《司空奏疏》、《留余堂集》。《皇明经世文编》卷375~卷378辑有《宸断大工录》四卷。

史料记载

《明史·卷二百二十三·列传第一百一十》

后世遗迹 墓葬

潘季驯逝世后归葬故里,墓在升山三墩村,毁于“文革”,但形迹可辨。这里四水环抱、仅—木桥连通,墓垒土起封,坐东朝西,意在遥奉弁山祖坟。其祖父潘癸之墓位于弁山太史湾,墓穴及部分石人、石墓表、长长的墓道仍得保存。当地人称“笠帽坟”。至今潘氏后人常来祭奠。

祠堂

陈潘二公祠

陈潘二公祠是明代两位治水名臣陈u、潘季驯的合祀祠,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文庙内。该祠始建于明代正统年间,原名恭襄祠,因清朝乾隆年间在祠中加祀河道总督潘季驯,改名为陈潘二公祠。原位于清浦区清江光华化学厂内,后年久失修,1997年因所在地域被淮阴卷烟厂征用,另行择址迁移保护。2007年在清江文庙慈云寺历史文化风貌区内复建,兼作大运河名人馆。现为淮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亚运场馆简介配图

广州体育馆 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广州天河体育中心 越秀山体育场 广东省体育馆 广东省人民体育场 燕子岗体育场 沙面网球场 黄埔体育中心 东国际划船中心 芳村体育中心 大学城体育场馆 花都新体育馆 花都区体育中心体育场 番禺英东体育馆 番禺英东体育场 宝岗体育场

还有别的城市的分会场

只能传一个

等我有空我传到我相册里面你自己看吧

广州亚运场馆

广州亚运会(Guangzhou Asian Games)场馆包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广州体育馆、广州南沙体育中心、游泳跳水馆、网球中心、武术舞蹈馆、升旗广场(亚运城)、运动员村(亚运城)、媒体村(亚运城)等数个场馆。

亚运场馆在那?

广州亚运会比赛场馆介绍

一、越秀区(3)

1.越秀山体育场(越秀区越秀山南麓、镇海楼下方),场馆最多可容纳25000个座席。这里也将举行亚运会的足球比赛。

2.广东省人民体育场(越秀区较场西路18号),改建后场馆可容纳25914个座席。届时体育场将迎来亚运会的足球比赛。

3.广东体育馆(越秀区二沙岛大通路28号),该馆可容纳2800个名观众,亚运会的空手道、跆拳道比赛将在这里举行。

二、海珠区(3)

1.燕子岗体育场(海珠区江燕路),包括3个足球场、4个室内标准网球场、5个室内乒乓球场、6个室内羽毛球、篮球场及多种健身设施。曾经作为九运会的足球训练场所。

2.海珠体育中心(海珠区海印桥南新海印食集市场地段),总容量为1742座,亚运会藤球项目将在这里举行。

3.宝岗体育场(宝岗大道新凤祥大街93号),占地面积24283平方米,内设主席台,2000多个观众席。有大型标准人造草足球场,六条400米塑胶跑道,并设有灯光夜场,可全天向社会提供足球、篮球、田径等多项健身活动。

三、荔湾区(2)

1.芳村体育中心(芳村区花地河以西的增窖村),交通极为便利。

2.沙面网球场(荔湾区沙面),毗邻白天鹅宾馆和外国领事馆区。

四、天河区(14)

1.广东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天河区东圃镇黄村),位于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亚运期间将在这里举行田径比赛,该场曾作为九运会开幕式和田径比赛场地。改建后可容纳80000名左右观众欣赏精彩比赛。

2.广东奥林匹克中心射箭场,位于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可容纳座席2600个,该馆将举办亚运射箭比赛。

3.广东奥林匹克中心射击馆,位于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内的奥体射击馆可容纳1500个座席,亚运会的射击比赛将在这里举行。

4.广东奥林匹克中心棒垒球场,位于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奥体棒球场可容纳4200名观众。亚运会的棒球比赛将在这里举行。

5.广东奥林匹克中心曲棍球场,位于广州市天河区,场馆容纳5000个座席,亚运会期间将承办曲棍球比赛

6.广东奥林匹克中心黄村体育基地,位于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黄村体育基地可容纳2000个名观众,这里将举行亚运会的现代五项中的射击、击剑、马术、跑步比赛。

7.广东奥林匹克网球中心,位于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内,可容纳座席12101个,亚运期间网球比赛将在这里举行。

8.广东奥林匹克游泳跳水馆,位于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总座席容量为4411个。亚运会期间将举办游泳、跳水和现代五项的游泳项目。

9.天河体育馆(天河区体育西路),可容纳近7000个座席。亚运期间将在这里举办羽毛球和篮球比赛。

10.天河体育场,位于天河体育中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大型综合体育设施,是第六届全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的主会场,也是九运会的主赛场。场馆容纳60151个座席,届时观众可以在这里欣赏足球决赛。

11.天河大世界保龄球馆,位于天河体育中心内,这里将举办保龄球比赛。 12.天河网球学校,位于天河体育中心内的天河网球学校,场馆可容纳2400名观众。亚运会软式网球比赛将在这里举行。

13.天河棒垒球中心,位于天河体育中心内的天河棒垒球中心,可容纳3000个座席,亚运会垒球比赛将在这里举行。

14.天河游泳馆,位于天河体育中心内,亚运期间将在这里举行水球项目。该场馆可容纳3000个座席。

五、白云区(4)

1.广州体育馆(白云区白云大道南783号),该馆曾举办了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苏迪曼杯羽毛球混合团体赛等一系列重大国际赛事。场馆可容纳10000名观众,届时将在这里欣赏精彩的乒乓球和排球赛事。

2.广州体育学院体育馆(白云区广州大道中1268),该场将于2010年5月竣工,届时能容纳近4000个座席,这里将举办篮球比赛。

3.广州棋院(白云区横枝岗路),馆内不设座席,亚运会棋类项目(围棋、国际象棋、象棋)将在这里举行。

4.广东国际划船中心(白云区竹料镇),容纳座席600个,这里将举办皮划艇、赛艇项目。

六、黄埔区(2)

1.黄埔体育中心体育馆(黄埔区镇东路),容纳座席4933个,这里将举办篮球比赛。

2.黄埔体育中心体育场,黄埔中心体育场位于广州市黄埔区,场馆配置10000个座席。亚运会的足球比赛将在这里举行。

七、花都区(3)

1.花都区体育中心体育场,花都体育场位于广州市花都区,扩建后场馆可容纳13395个座席。这里也将举行亚运会的足球比赛。

2.花都新体育馆(风神大道西南侧),总用地面积约113亩,东距花都区 仅3公里,交通十分便利。体育馆主要承接举办亚运会的篮球比赛,还计划在赛后用作会议、演出、展览等综合性功能。

3.九龙湖高尔夫球会(北兴镇九龙湖社区),球场占地910000平方米,不设座席。亚运会高尔夫球项目将在这里举行。

八、番禺区(17)

1.大学城中山大学体育馆,位于广州大学城的中大体育馆可容纳4386个座席,亚运期间排球比赛将在这里举行。

2.大学城华南理工大学体育场,华工体育场位于广州大学城,扩建后场馆可容纳5634个座席。这里也将举行亚运会的足球比赛。

3.大学城华南理工大学体育馆,位于广州大学城,场馆容纳3544个座席,柔道、摔跤比赛将在这里举行。

4.大学城华南师范大学体育馆,位于广州大学城,亚运会手球项目将在这里举行,届时最多可容纳3871个观众观赏精彩比赛。

5.大学城广州大学体育馆,位于广州大学城,最多可容纳2612名观众。亚运会击剑项目将在这里举行。

6.大学城广东工业大学体育馆,位于广州大学城,场馆能容纳近4200个座席,这里将举办手球比赛。

7.大学城广东工业大学板球场,位于广州大学城,场馆能容纳4974个座席,届时板球比赛将在这里举行。

8.大学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体育馆,位于广州大学城的广外体育馆可容纳4415个名观众,亚运会的排球项目将在这里举行。

9.大学城广东药学院体育馆,位于广州大学城的广药体育馆可容纳4735个座席,亚运期间排球比赛也将在这里举行。

10.大学城铁人三项赛场,位于广州大学城,曾于2008年承办了第17届亚洲铁人三项锦标赛。场地可容纳2648名观众,亚运期间将举行公路自行车赛和铁人三项项目。

11.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体育场,位于广州大学城,改建后场馆可容纳37784个座席。该场馆在亚运会期间将承办足球和橄榄球项目。

12.广州自行车轮滑极限运动中心,位于广州大学城,小轮车、场地自行车和轮滑项目将在这里举行,届时可容纳4000个观众欣赏赛事。

13.番禺英东体育场(番禺区市桥街),场馆可容纳14818个座席,曾承办了首届“世界女足锦标赛”,还于2001年承办了举世瞩目的中美女足对抗赛和九运会的足球比赛。这里也将迎来亚运会的足球比赛。

14.番禺英东体育馆,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场馆,容纳座席2499个,这里将举办篮球比赛。

15.大夫山山地自行车赛场(番禺区大夫山森林公园),届时山地自行车比赛将在这里举行。

16.亚运城体育综合馆(新城东部莲花山麓旁),位于亚运城南部,其中举办台球的场馆可容纳522名观众,举办体操、艺术体操、蹦床的场馆可容纳6233名观众,壁球项目场馆可容纳826名观众。

17.亚运城沙滩排球场,改扩建后场馆可容纳2574个座席,届时排球(沙滩排球)将在这里举行。

九、南沙区(1)

1.南沙体育馆,位于广州市南沙区,场馆容纳座席数为8042个,亚运会期间将承办卡巴迪和武术项目比赛。

十、从化市(1)

广州马术比赛场(从化良口镇),可容纳4768个座席的马术场将举行亚运马术比赛。

十一、增城市(3)

1.增城体育馆(增江河畔,荔城镇东北角),场馆可容纳2300个座席,亚运期间将举行体育舞蹈比赛。

2.增城荔城龙舟比赛场,位于广州增城区,场馆可容纳668名观众,亚运期间将举行龙舟比赛。

3.广州飞碟训练中心(派潭镇榕树吓村),可容纳3000个座席,届时亚运会射击(飞碟)比赛将在这里举行。

最漂亮亚运场馆

个人比较喜欢花都体育场

对你有帮助请采纳,谢谢

广州亚运场馆在哪里

1 广东奥林匹克中心 游泳跳水馆 广州市天河区东圃奥体路818号 比赛 省属 含现代五项游泳 五号线黄村

2 广东奥林匹克中心 网球场 广州市天河区东圃奥体路818号 比赛 省属

3 天河区 广州体育学院体育馆 天河区广州大道中1268号 比赛 省属 体育西路

4 广东奥林匹克中心 体育场及副场 广州市天河区东圃奥体路818号 比赛 省属 四号线黄村

5 广东奥林匹克中心 黄村训练基地 广州市天河区东圃奥体路818号 比赛 省属 用于现代五项比赛(射击 击剑 马术 越野跑)

6 广东奥林匹克中心 射击馆 广州市天河区东圃奥体路818号 比赛 省属

7 广东奥林匹克中心 射箭场 广州市天河区东圃奥体路818号 比赛 省属

8 广东奥林匹克中心 棒垒球场 广州市天河区东圃奥体路818号 比赛 省属

9 广东奥林匹克中心 曲棍球场 广州市天河区东圃奥体路818号 比赛 省属

10 越秀区 广东体育馆 二沙岛大通路28号 比赛 省属 五号线五羊邨站

11 白云区 广东国际划船中心 广州市白云区竹料镇流溪河畔 比赛 省属 三号线机场线人和站

12 越秀区 广东省人民体育场 越秀区较场西路18号 比赛 省属 一号线烈士陵园站

13 汕尾市 广东海上项目训练中心(汕尾) 汕尾市红海湾遮浪 比赛 省属

14 大学城 广州自行车轮滑极限运动中心(大夫山山地自行车赛场) 广州大学城中心湖区 比赛 市属 实为2不同地点的场馆 四号线大学城南、大学城北

15 亚运城 体育综合馆 清河东路 比赛 市属 四号线海傍站

16 天河体育中心 天河体育场及副场 广州天河路299号天河体育中心内 比赛 市属 足球决赛 一号线体育西1、体育中心,三号线体育西2、林和西站,珠江新城集运系统林和西、体育中心站

17 天河体育中心 体育馆 广州天河路299号天河体育中心内 比赛 市属 羽毛球比赛篮球决赛

18 天河体育中心 游泳馆 广州天河路299号天河体育中心内 比赛 市属

19 天河体育中心 天河网球学校 广州天河路299号天河体育中心内 比赛 市属

20 天河体育中心 大世界保龄球馆 广州天河路299号天河体育中心内 比赛 市属

21 越秀区 越秀山体育场 越秀区应元路34号 比赛 市属 二号线纪念堂站

22 白云区 广州体育馆 白云大道南783号 比赛 市属 排球决赛 二号线(新)新市、白云新城、远景

23 大学城 铁人三项赛场及马拉松赛场 广州大学城中心湖区 比赛 市属 四号线大学城南、大学城北

24 大学城 体育中心体育场 大学城内环东路208号 比赛 市属

25 增城市 广州飞碟训练中心 增城市派潭镇榕树吓村 比赛 市属

26 从化市 广州马术比赛场 广州从化市良口镇商沙村 比赛 市属

27 越秀区 广州棋院 越秀区麓湖路 比赛 市属

28 亚运城 体育公园沙滩排球场 清河东路 比赛 市属 四号线海傍站

29 南沙区 南沙体育馆 京珠高速(西)与坦尾大桥(南)交界处 比赛 区属 四号线蕉门站

30 黄埔区 黄埔体育中心体育场 黄埔区丰乐北路398号 比赛 区属 五号线大沙东

31 增城市 增城体育馆 广州市增城市教育路5号 比赛 区属

32 花都区 花都体育场 新华镇体育路18号 比赛 区属

33 番禺区 番禺英东体育场 番禺繁华路103号 比赛 区属 三号线市桥站

34 番禺区 番禺英东体育馆 番禺繁华路103号 比赛 区属

35 黄埔区 黄埔体育中心体育馆(暂定名) 黄埔区丰乐北路398号 比赛 区属 五号线大沙东

36 海珠区 海珠体育中心(暂定名) 东晓路 比赛 区属 二号线晓港

37 增城市 增城荔城龙舟比赛场 增城宾馆边 比赛 区属

38 大学城 华南理工大学体育馆 大学城中环东路 比赛 院校 四号线大学城南、大学城北

39 大学城 广东药学院体育馆 大学城外环东路 比赛 院校

40 大学城 广东工业大学体育馆 大学城外环西路100号广东工业大学校园内 比赛 院校

41 大学城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馆及副馆 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378号 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内 比赛 院校

42 大学城 中山大学体育馆 大学城北三路 比赛 院校

43 大学城 广州大学体育馆 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比赛 院校

44 大学城 华南理工大学体育场 大学城中环东路 比赛 院校

45 大学城 广州外语外贸大学体育馆 大学城北三路 比赛 院校

46 大学城 广东工业大学板球场 大学城外环西路100号广东工业大学校园内 比赛 院校

47 东莞市 东莞体育中心体育馆 东莞市体育路 比赛 外市

48 佛山市 佛山岭南明珠体育馆 禅城区季华五路 比赛 外市 广佛季华园

49 佛山市 佛山世纪莲体育中心游泳跳水馆 岭南大道东平大桥侧 比赛 外市

50 花都区 九龙湖高尔夫球会 花东镇山前大道3号九龙湖社区 比赛 其他业主

51 天河体育中心 棒球场 广州天河路299号天河体育中心内 训练 市属 比赛备用 体育中心

52 天河区 广东重竞技综合馆 广州市广州大道中1256号 训练 省属 欠通道图 体育中心

53 天河体育中心 广州市羽毛球管理中心羽毛球馆 广州天河路299号天河体育中心内 训练 市属 体育中心

54 越秀区 越秀山游泳场 越秀区应元路34号 训练 市属

55 海珠区 燕子岗体育场 江燕路251路 训练 市属 八号线晓港站

56 荔湾区 沙面网球场 沙石南街5号 训练 市属

57 天河区 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训练基地 广州市天河区长兴路338号 训练 市属 三号线林和西

58 广州高尔夫协会公众高尔夫训练场 训练 市属 欠通道图

59 萝岗区 国际羽毛球培训中心 广州市萝岗区映日路与科学大道交接处 训练 区属 欠通道图

60 番禺体育训练基地 番禺东涌中学 番禺区东涌镇和乐路1号 训练 区属 三号线市桥站

60 番禺体育训练基地 广东番禺中学 番禺区市桥镇康乐路 训练 区属

60 番禺体育训练基地 番禺市桥二中 番禺区东环街 训练 区属 欠通道图

60 番禺体育训练基地 番禺体校 广州市番禺区康乐路 训练 区属

60 番禺体育训练基地 番禺南村中学 禺区南村镇金光大道 训练 区属

60 番禺体育训练基地 番禺化龙中学 广东省番禺区工业路12号 训练 区属

60 番禺体育训练基地 仲元中学 禺区西涌大街2号 训练 区属

60 番禺体育训练基地 番禺石楼中学 番禺区市莲路北边路27号 训练 区属

60 番禺体育训练基地 番禺禺山中学 市桥镇南区福德路 训练 区属

60 番禺体育训练基地 番禺执信中学 番禺迎宾路星河湾 训练 区属

61 大学城 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馆 大学城外环东路232号广州中医药大学校园内 训练 院校 四号线大学城南

62 大学城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场 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378号 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内 训练 院校 四号线大学城北

63 大学城 中山大学体育场 大学城北三路 训练 院校 四号线大学城北

64 大学城 广州大学体育场及副场 大学城环校北路 训练 院校 四号线大学城北

65 大学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体育场 大学城北三路 训练 院校 四号线大学城北

66 大学城 广东药学院体育场 大学城外环东路 训练 院校 四号线大学城南

67 大学城 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场 大学城外环东路232号广州中医药大学校园内 训练 院校 四号线大学城南

68 大学城 华南师范大学游泳馆 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378号 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内 训练 院校 四号线大学城北

69 大学城 广东工业大学体育场 大学城中环西路 训练 院校 四号线大学城南

70 佛山市 顺德体育馆 德市大良镇 训练 外市

71 天河区 广东省体校摔跤馆 广州大道中 备用 省属 欠通道图 三号线林和西

72 荔湾区 工人体育场 环市西路7号 备用 市属 五号线西村站

73 越秀区 广州市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 环市中路209号 备用 市属 二号线越秀公园站和广州火车站

74 越秀区 矿泉游泳场 越秀区三元里大道497号 备用 市属 二号线三元里

75 荔湾区 芳村网球中心 龙溪大道277号 备用 区属 广佛菊村站

76 增城市 增城体育场 广州市增城市教育路2号 备用 区属

77 花都区 花都体育馆 新华镇体育路18号 备用 区属

78 海珠区 海珠体育馆 江燕路251路 备用 区属

79 荔湾区 荔湾体育馆 荔湾路 备用 区属 欠通道图

80 花都区 花都新体育馆(暂定名) 花都汽车城风神大道的南侧,康体公园(飞鹅岭)的北侧 备用 区属 欠通道图

其它 番禺体育训练基地 番禺钟村中学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钟村镇望楼岗 其他 区属

其它 番禺体育训练基地 番禺象贤中学 番禺区沙湾镇北村 其他 区属

广州亚运场馆布局将形成几个场馆群?

5个

广州亚运场馆群分别是什么

一、越秀区(3)越秀山体育场、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广东体育馆

二、海珠区(3)燕子岗体育场、海珠体育中心、宝岗体育场

三、荔湾区(2)芳村体育中心、沙面网球场

四、天河区(14)广东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广东奥林匹克中心射箭场、广东奥林匹克中心射击馆、广东奥林匹克中心棒垒球场、广东奥林匹克中心曲棍球场、广东奥林匹克中心黄村体育基地、广东奥林匹克网球中心、广东奥林匹克游泳跳水馆、天河体育馆、天河体育场、天河大世界保龄球馆、天河网球学校、天河棒垒球中心、天河游泳馆

五、白云区(4)广州体育馆、广州体育学院体育馆、广州棋院、广东国际划船中心

六、黄埔区(2)黄埔体育中心体育馆、黄埔体育中心体育场

七、花都区(3)花都区体育中心体育场、花都新体育馆、九龙湖高尔夫球会

八、番禺区(17)大学城中山大学体育馆、大学城华南理工大学体育场、大学城华南理工大学体育馆、大学城华南师范大学体育馆、大学城广州大学体育馆、大学城广东工业大学体育馆、大学城广东工业大学板球场、大学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体育馆、大学城广东药学院体育馆、大学城铁人三项赛场、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体育场、广州自行车轮滑极限运动中心、番禺英东体育场(番禺区市桥街、番禺英东体育馆、大夫山山地自行车赛场、亚运城体育综合馆、亚运城沙滩排球场

九、南沙区(1)南沙体育馆

十、从化市(1)广州马术比赛场

十一、增城市(3)增城体育馆、增城荔城龙舟比赛场、广州飞碟训练中心

去亚运场馆看比赛要提早多长时间入场

呵呵,不好意思,没有及时回答你。提前3小时

求亚运场馆里乐羊羊出场时的背景音乐

甩葱歌~~

亚运场馆周围有什么购物休闲的场所?

那么多亚运场馆你指哪一个?天河体育馆旁边有天河南二路商业区不错,有咖啡厅有时尚名店;奥林匹克中心附近的话就谷网广州体验中心咯,卖奢华品的免费咖啡环境不错;越秀山体育馆比较近北京路。。。。楼主上网查查吧!给分啊!

广州一共有11个区,分别为:

越秀区,面积3380平方公里;

荔湾区,面积6240平方公里;

海珠区,面积9040平方公里;

天河区,面积9633平方公里;

白云区,面积79579平方公里;

黄浦区,面积48417平方公里;

番禺区,面积78615平方公里;

花都区,面积97004平方公里;

南沙区,面积52765平方公里;

增城区,面积161647平方公里;

从化区,面积197450平方公里。

各区下辖简介:

越秀区:越秀区下辖流花、洪桥、六榕、光塔、北京、人民、东湖、农林、黄花岗、大东、大塘、白云、珠光、建设、华乐、梅花村、矿泉、登峰18条行政街道。

荔湾区:荔湾区下辖沙面、华林、多宝、昌华、逢源、龙津、金花、彩虹、南源、西村、站前、岭南、桥中、冲口、花地、茶滘、白鹤洞、石围塘、东漖、东沙、海龙、中南22条行政街道。

海珠区:海珠区下辖赤岗、新港、昌岗、江南中、滨江、素社、海幢、南华西、龙凤、沙园、南石头、凤阳、瑞宝、江海、琶洲、南洲、华洲、官洲18条行政街道。

天河区:天河区下辖五山、员村、车陂、沙河、石牌、兴华、沙东、林和、棠下、猎德、冼村、天园、天河南、元岗、黄村、龙洞、长兴、凤凰、 前进、珠吉、新塘21条行政街道。

白云区:白云区下辖三元里、松洲、景泰、黄石、同德、棠景、新市、同和、京溪、永平、均禾、鹤龙、石井、金沙、白云湖、石门、云城,嘉禾18条行政街道,江高、人和、太和、钟落潭4个镇。

黄浦区:黄埔区下辖萝岗、夏港、联和、东区、永和、黄埔、红山、鱼珠、大沙、文冲、南岗、荔联、穗东、长洲14条行政街道,九龙1个镇。

番禺区:番禺区下辖:市桥、桥南、东环、沙头、洛浦、大石、小谷围、钟村、石壁、大龙10条行政街道,南村、沙湾、石碁、石楼、新造、化龙6个镇。

花都区:花都区下辖花城、新华、新雅、秀全4条行政街道,狮岭、炭步、花山、赤坭、梯面、花东6个镇。

南沙区:南沙区下辖南沙、龙穴、珠江3条行政街道,万顷沙、黄阁、横沥、榄核、大岗、东涌6个镇。

增城区:增城区下辖荔城、增江、朱村、永宁4条行政街道,中新、石滩、新塘、小楼、派潭、正果、仙村7个镇。

从化区:从化区下辖街口、城郊、江埔3条行政街道,太平、温泉、良口、吕田、鳌头5个镇。

以上就是关于急~~~~~介绍广州的名胜古迹(此题为考试题目!!)全部的内容,包括:急~~~~~介绍广州的名胜古迹(此题为考试题目!!)、广州历史建筑群、求沙面堂的历史和故事还有简介,详细一点!谢谢~~~~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3217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7
下一篇 2023-05-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