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字画都有哪些

古代名人字画都有哪些,第1张

1、王羲之:《兰亭集序》;

2、赵孟頫:《光福寺重建塔记卷》;

3、米芾:《章候贴》;

4、黄庭坚:《小子相贴》;

5、颜真卿:《颜勤礼碑》;

6、柳公权:《玄秘碑塔》;

7、唐小楷:《灵飞经》;

8、王羲之:《月相贴》;

9、王羲之:《黄庭经》;

10、王羲之:《乐毅论》。

;     古人对书画的雅称是“字画”,书画是书法和绘画的统称,把这两个放在一起是因为它们都是用线条来表现的,有“书画同源”的说法。其中书法的别称有习字、临池等,绘画的雅称有无声诗、写生、丹青等。

      “琴、棋、书、画”合称四艺,是自古以来谦谦君子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琴棋书画都有各自优雅的别称,往往根据典故而来,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内涵。

      书法的雅称“临池”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关,王羲之刻苦练习书法,每天写完字后都要到家门前的池塘里洗刷笔砚,天长日久池塘的水都变成了深黑色,所以人们用“临池”表示刻苦学习书法。

      中国画又称为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绘画,因为宋代施天元所说的“诗人以画为无声,诗为有声画”,因此绘画雅称为“无声诗”。古代将万物称为“横生”,人称为“纵生”,所以以实物或风景为对象进行描绘的画法叫“写生”。另外因为古代绘画常用丹砂和青_两种矿物作为颜料,所以绘画有“丹青”的雅称。

(一)摹(包括法书的勾填)

摹是最易得形似的,它有三种方法:①先勾后填;②不勾径自影写;③勾摹物兼临写,又修饰之。勾填大都用以摹书,古法先用涂熨黄蜡较透明的纸(称为硬黄)蒙在原迹上面,以淡墨作细线,依笔法勾出一个轮廓来,然后取下,以浓淡干湿墨填空成字,所以也称为双勾廓填。第二种以纸蒙在原件上,径用浓淡墨依样摹写。摹工笔勾勒绘画,一般都用此法。第三种亦大都用于摹书,先勾淡墨廓后,再用一笔在廓中摹写(有异于不见笔法的填墨),碰到虚躁笔锋处才略为填作。以上三法。因为勾摹时必须映于向明处(古代没有透明纸),所以都可称之为“响拓”。

唐代“弘文馆”有专门摹拓书法的人员,如太宗朝(贞观)有冯承素、诸葛贞、赵模、韩道政、汤普澈等,都是传名千载的好手。现在我们还能物华看到武后朝(万岁通天)摹的王方庆进王氏一门法贴,即《万岁通天贴》,真可谓“下真迹一等”。摹拓时把原纸上破缺处物都以细线框出(因为它的目的是仅为留一副本),否则真不容易使人望知是个摹本呢!

有一些勾摹者不太懂得行草书的写法,华中有时会将牵丝的笔画搞错,例如唐摹王羲之《丧乱贴》中的“咏”字,《奉桔贴》中的“馀”字等等,很容易看出有错。

工笔人物和早期的勾描山水等也可以影写摹拓。但如搞得不好,有时会将人物的衣纹搞乱,如所见宋摹传顾恺之《列女仁智图》,其中就有这样的物华情况。这些东西有的可能是一翻再翻之本,勾摹者根本没有见过原作,所以人物面相也往往呆板无神情。勾填的方法,在书法中又易在牵华博丝处易显得不太自然(特好的例外),还有一些集字勾摹的,在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更都有不呼应不贯气的现象,如所谓王羲之书物钟繇《千字文》卷等,即可见一斑。

所见唐宋摹晋贴,以及宋以来摹晋、唐等大都用上述三种方式。五代两宋画法逐渐复博杂,如出现皴染兼施的山水画等,根本无法勾摹,因此三法渐废,而大都以临写来代替了。但临写时也有先取透明纸,依形象(多半是绘画)轮廓,用浓墨约略勾出部位,取下后再将纸绢盖在浓墨勾的稿本上,然后看着原作临写。这种作法可说是半摹半临(基本上算是临本)。

(二)临

纯粹的对临,是不可避免会稍离原作的形貌的。它的方法是把原作放在案子前面,边看边临。对一些草书和写意的画大都采用此法。因为勾稿映看易受拘束,草书和写意画一受拘束就显出死板的样子来,对临正可以避免这个弊病。但中物任何事情往往是有利有弊,对临固然比勾摹要灵活些,可是又容易失掉形似,甚或露出临写者自己的面目来。例如“三希”之一物的王献之《中秋贴》,就是北宋米芾的临写本。米氏是纵逸不太守法的,因此这临本(有近于仿)也大露本相,试拿《宝晋斋法贴》中王献之原作石刻本来对比,就真伪立判了。又临写时如果希望搞得像一些,边看边作,所以在书法中的行款方面就会上下左右不相呼应(这与勾摹本的不呼应不大一样,又在结体上也容易出毛病)。绘画中山水的勾笔、皴笔等有时也会出现些脱节或混腻的现象。下面记录一件摹而带临的明代董其昌画《夜村图》真、伪各一本。此真本为《山水》大册中的一页,作于“戊午八月”,为万历四十六年物博(1618年),董氏年64岁。伪本是单独的小轴,它的树石等部位基本上和真迹一致,定是先勾一墨框放在纸下然后摹作。但因此图画法物中是比较率逸的,所以不能90%以上的笔笔肖似(也包括部位没有小走样),同时率逸之笔在临摹时更难免会不太自然甚至见得混腻。这种现象我们在此临摹本上就能辨得出来,尤其在下部的石皴上更为明显易见。此二件均藏故宫博物院。

(三)仿

一般说来,仿作是没有蓝本的。作伪者凭自己的想象,仿学某人笔法结构,自由写作而成。这大都因为缺乏古本临摹,才不得不这样作。当然这更容易露出作伪者的本相来,或两者的时代风格不相符合,但仿学更为自然活泼,也有容易欺人的一方面。其中也还有虽有原本而作伪者博物略取大意,不予照临,亦可谓之仿。著名的仿本,所见有《江村销夏录》卷二等书著录的黄庭坚书《梵志诗》卷,行书仿黄体而不佳,后有梁清标等题跋,都称之为真迹,实为后代依原文略仿黄体而随意自书之。此本曾见之于北京市文物管理局。按此书真本见《汪氏珊瑚网书跋》著博物录,原为大草书,其末尾自跋则为大行书;今自跋已与前文割离,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本文则早已不知去向。又考此卷之文实非《梵志博物诗》而为《懒残和尚歌》。仿作虽不甚相似而技法高超的,如所谓米芾小行书《崇国公墓志铭》卷,实为明代祝允明仿书,原藏过云楼顾中物氏,未见《书画记》入录。又如黄公望《山坞远村图》卷,王蒙《仙居图》卷(《石渠宝笈初编》卷一四著录),倪瓒《柳塘鸂鵣图》轴物中。三件均纸本,墨笔,都出于王翚早年所仿,仿倪轴可与王氏自款一轴对比,更能一目了然,知出于一人之手,其仿倪轴实已接近“造”作,华物因为画法离倪已远。

另外有些人一生专学一家的书画(大都是儿子学父母,门生学老师,或当时的私淑者),学到成熟后,他和那华中个“被学者”的面貌几乎取得基本上的一致(当然不可能绝对的一样),可以大量随便制造,这种仿本,又往往专学某人的殊异处,物以致形成一种“套子”,有的书法中的同样字几乎可以千篇一律,真迹倒反而不是这样。所见如元代钱选《孤山探梅图》卷(七真迹粗野博中),明代沈周《溪山深秀图》卷(比真迹板俗),王宠小正书临晋唐贴册(真迹倒不如临本匀正),等等。这些全为同时人仿作,大中物都似是非类,类似的更不计其数。

要搞清楚那些仿作书画,最好要能先看到仿作者的本款画,以之对照,就容易直抉其稳。例如我们因物中看到过王翚的早年自画,才能更确切地断定上述的三件“元人”画为伪造无疑。

此类伪本,如上述的仿钱选、沈周、王宠华博等人的作品此外,常见的还有仿文徵明、董其昌、王鉴、髡残、王翚、恽寿平、郑燮等人的伪作大量存世,其他不能一一列物华举。如果我们错误地把它误认为某人的标准“样板”,以之作为鉴别某人书画的依据,势必大上其当,甚至可以反把真迹当作伪华物本,黑白混淆,是非颠倒。现在,犯有这种错误的还大有人在。

(四)造

有一种根本不管某人的作品是怎样,随意凭华中空伪造,写上一个名字就算数。见得较多的如宋代岳飞、文天祥,明代海瑞的一般书法,具体的有元代泰不华的画石,萨都刺的物中花鸟,杨维祯的鸡,明代方孝孺的虎、松等轴。如泰不华(即达不花)以下四人,根本未闻他们是会作画的,这种明明不可能有的事,稍有美华术史常识的鉴定的工作者,是闻而知其必伪的,所以也最容易辨别出来。用这种方式来作伪画,其原因,主要是取其无有对证便于欺博物人。所以,原为书画名手而一时又还有不少作品存世的,则较少有人去“造”它的。当然也有一些极次等的伪品,作伪者根本不去考虑那么多中博问题,而随意伪造,那就不在话下。

作伪书画还有一些地区性的问题,例如所谓“苏州片”、“扬州片”、“绍兴片华中”、“广东货”、“河南货”、“湖南货”、“江西货”,等等。苏州片大都仿赵伯驹、仇英一路工笔青绿山水长卷。扬州华、绍兴多仿地方名家,如明代绍兴的徐渭、陈洪绶,清代扬州的僧原济、郑燮等人的作品。山东潍县也有作郑燮伪画的。广州有一种华博臆造的宋代佛像画,大都设色浓丽。河南货多作苏轼、岳飞等名人伪书,也有将粉笺揉碎成冰裂纹的,极为下劣。湖南货用绫绢作明清伪物博画,有冷名的,画法亦劣,绫色往往焦黄。对识别地区性假书画,仅仅是增加一些常识的问题。书画既然已经看出了是伪本,目的已经达到,博华至于它是什么地方伪作的,就显得次要了。

(五)代笔

找他人代作书画,落上自己的名款,加盖印记,叫做“代笔”。博物书法代笔当然连名款都是代者一手所写,只是印记是自己用上的;绘画则有的款字出于亲笔,有的也可以另找一人代写,也只有博物印记是自用的。代笔书画虽然是经本人授意而成,和私作伪本不同,但从实质上讲,总是出于另一人之手。仅用本人的题、印,仍属于作中博伪的行径,只是出发点有所不同而已。所以我把它另立一节,附在各种作伪方式方法之后来谈。

较早的代作书画的文献记载,有南梁陶物博弘景答武帝萧衍书启中说到王羲之的代笔问题:

“从(羲之)失郡告灵不仕以后,略不复自书,皆使此一人,世人不能别也。华博见其缓异,呼为末年书。

逸少亡后,子敬年十七、八,全仿此人书,故遂成与之相似。今圣旨标题,足使众识顿悟,华中于逸少无复末年之讥。”

所云“世人不能别”,可见“此人”(惜不知其姓名)与王书竟无多大距离,要是存到今天,想来我们更物无法区别其真伪了。

又在《历代名画记》卷九中记载:“吴生(吴道子)每画,落笔(即勾完墨线后)便去,多使琰华博(翟琰)与张藏布色,浓淡无不得其所。”这是吴道子作佛像壁画时叫人半代笔设色的一例。又同书卷十中记载当时人家收藏的王维画中博:“多是右函指恽工人布色原野,簇成远树,过于朴掘,复多细巧,翻更失真。”这又是一例。较后曾见明人墨迹黄姬水致钱榖一札博物云:“寒泉纸奉上,幸作乔松大石,它日持往衡翁(文徵明)亲题,庶得大济耳。此出吾兄高义,不待名嘱也。理得早惠尤感尤感。十九华中日,姬水顿首。罄室老兄。”正是文徵明有代笔作品的确证。

又见米万钟尺牍二通,其一云:“寄去抚台扇十柄,欲弟字画,烦老物博丈转送可复兄一代。须树石奇怪,着色鲜明,方如彼公意,必须五日内完,弟差人赍去。其花鸟必勾染,或可复兄不暇办,博华转烦善此为之,弟归时如数补谢,万惟留意。偶念方遣使相接耳。弟亦欲荐吴文仲,明日再言之。见文仲时亦可致意,然弟行甚急,华永升言转促两丈速为弟一染卷纸,如抚台接去,则弟画便无完期,幸留意,定别有报也。”

其二云:“可复兄卷可曾华博完否?名画扇毕竟出谁手,祈赐掷下,以便转缴。所应备笔资,唯命是听,径务封送,不必待弟可也。……承可复兄为弟作《移居图》,中华可得一看否?弟恶况中补得一诗,殊不能佳,此时不暇录,容再送可复兄。”

米万钟画传世较少,真笔代笔一时还少区分标准,按可复博为金陵胡宗信之字,胡画亦不多见。吴文仲名彬,福建莆田人,画人物、山水,形象奇怪,忆米画树石确有怪态一种,不知是否博华即为吴彬手笔。

又见清代“内务府”“活计档”如意馆条:“(乾隆)六年二月十七日,内大臣海望口奏:画画人冷枚有一子(按物华:名“鉴”),现今帮伊画画,欲照画人所食次等钱粮赏给工食,应否之处,请旨。”“帮伊画画”,可见冷鉴有时就为他的父华博亲代笔作画。清宫画画者找人代笔,已成为公开的秘密,皇帝也不以为嫌。听老辈说:弘历曾询蒋廷锡,你的代笔人是谁?博云云,可为一证。

字画和艺术剪纸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欣赏品,装裱至为关键。因为一幅字画先不说它本身的价格,光装裱费,少说也得几十元。如果到画店里买一幅装裱好的字画,则花费更多。一般家庭要想经济实惠地挂上高雅、美丽的字画,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动手。自己动手装裱字画,既经济又实惠。下面简单谈一变家庭如何装裱字画。第一是工具,第二是材料,第三是操作工序。就工具设备来讲,也可因陋就简。用一张长方桌子或门板都可以。装裱工具:用100毫米宽的棕刷和200毫米宽的排笔就可以了。再就是用木板做一根尺子,尺寸要求长2米宽50毫米厚15毫米。另备大针一根,剪刀、裁刀、竹起子。装裱所需材料主要是绫子、萱纸和浆糊。用绫子装裱略贵,如用萱纸自用颜料加以萱染成各种颜色也可以。还有一种仿绫子花纹的装裱纸,最为方便适 用。上一种价格略贵,一幅三开尺寸的书法装裱起来需20元左右,后两种10元左右就可以了。再就是浆糊,可以买现成的,也可自制。装裱的工序是先用萱纸在字画背面托一层贴到板子上,等干后(一般一天就干了)取下,用尺子、裁刀裁方正。再用绫子裱上40毫米或50毫米宽的边就可以了。上下天地的比例是5:3比较合适。边 和天地都粘好,然后折边加口纸。最后从画后面再贴上两层萱纸用棕刷在平木板上 刷平整。不过最好事先在木板上糊上一层报纸,这样效果会更好。最后上俯背,一 共上4层。需半小时洒一次水以防崩裂。4小时后就不会崩裂了,三四天后方能干透。然后取下打腊、磨光后,再裁边,接着把天地杆上好,拴上绳,结好扎带即成一幅完整的字画和剪纸艺术品了。

装裱古旧字画,需经过冲洗去污、揭旧补缀、修磨残口、矾挣全色、刺制裱绫、镶嵌绫绢、转边扶背、砑光上杆等多道工序。但主要可分为:修复画心、品订裱式等。

修复画心 古旧字画有的残损,有的污脏,修复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去污。画心因烟熏尘染,质地变黄变黑,如画面颜色稳固,可将画心放入清水内浸泡,隔时换水,即可明净。污迹较重,可用热水浸泡,或缓缓浇淋开水。画面颜色受潮返铅的,可用双氧水涂抹消除。画心生霉,有黑有红,黑霉易涂,红霉可用高锰酸钾溶液涂在霉处,稍时再涂双氧水和淡草酸水,如霉不严重,一次即可除掉。用药物去污后,务必用清水冲淋画心,免蚀纸绢。

②揭旧。揭前在画心正面用排笔蘸清水或温水刷湿,并覆盖新纸一张,反置案上待揭。古旧字画多有断裂,如在揭心之前,不附加垫纸,揭托之后,不易起案。画心局部颜色不稳定的,应稍施淡胶矾水,干后,再行闷水。有些残破糟朽的画心,当日揭不完时,应在已揭过的部位,均匀地放置些湿纸团,然后覆盖一层塑料薄膜,以防画心干裂错位。揭画心上的旧纸,一般应根据字画的薄厚、残状、颜色以及质地的具体情况制定揭旧方案。

③托补。已揭好的画心,如完整,可调兑稀糊,托一层比命纸命绢稍浅的旧色纸。如有残缺,可用手将画心残处边际揉出薄口,选好补纸,端正纹理补上,并在补口边际搓出薄边。使接缝处厚度适宜。补缀残缺的绢本字画,一种方法是揭毕待干,用刀将残处刮成薄口,上糊补绢,浆口干后再修刮补绢边际,使补口相合。另一种方法是托上一层与原命绢质地、丝纹相近的薄绢。正面如有残缺,可用素纸补在托绢的背面,使画心薄厚统一,干后再用刀修磨画面残缺处的边际。托旧绢画心时,要用干纸吸去正面的溢糊,以免留有浆迹,影响古旧作品的“褒光”。

④全色。字画经揭托,待干后,务使补纸补绢的矾性适度。否则,矾轻则透色,矾重则滞笔。全色时,应将颜色调兑得浅些,复次全就,使颜色渗进纸纹纤维,取得画面色调统一的效果。画心有缺笔的,补全时,需先审视画心气韵及用笔特点,然后轻勾轮廓,调兑颜色,进而全之,力求使补全的一笔一点、一墨一皴均与原画浑然一体。对于一些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的经卷、书籍、契证等文物,经过洗污补托,如有残缺,不必求其复原,只把残缺处的色调全补得与通幅基本一致即可。

品订裱式 画心修整后,根据字画的幅度大小、形状及内容分别装裱成画片、条幅、手卷和册页等形式。

①画片。字画四周镶嵌绫绢、扶背后装入镜框的称“画片”,也称“镜心”,有横式和立式两种。横式的裱绫,上下两条边大小相同,两条立柱应比上下的两条绫边宽。立式的两条绫边相同,天头要比地头略大。

②条幅。俗称“中堂”。立式画心可裱成一色、二色或三色条幅。天地头、绫圈、隔界多大适度,要依画心大小确定。横式画心多裱成横披或“宣和裱”。宣和裱式一般不镶绫边,只镶上下隔界、天地头及古铜绢边,天头处贴两条与隔界用料相同的“绶带”,又名“惊燕带”。横披粘上天杆,两头分别粘上月牙杆的称做“月牙杆横披”。数幅内容相关而又张幅相同的立幅画心,可装裱成条屏、通景屏或对联。屏类条幅的天地及边界的裱绫不宜大;4条、6条或8条的通景屏,因画面相连,只在上下两条的外边镶绫。

③手卷。狭长的横幅画心,可分别裱成大镶、小镶或撞边手卷。卷类裱式结构复杂,裁断各部位的裱料都应参照一定的尺寸规范,力求使画面美观、协调。装裱手卷,注意参差接缝,避免迎首、画心、尾子的镶缝赶在一条线上。迎首应选旧色洒金纸或藏经笺等名纸。包首宜用旧锦,手卷剔子和轴头多用玉石琢磨而成,如用象牙雕制,色雅结实。卷类字画放置案几欣赏,为避免包首受损,可做软囊楠木或金丝红木盆装置。

④册页、碑帖。一般画心小而数量多的可分别裱成开版册页或推篷册页。开版册页的画心在右开,题诗则在左开,天头稍比地头大,立柱、分心与地头基本相同。推篷册页的画心裱在下开,题诗裱在上开,天头与地头大小相等,立柱与分心的宽度相同。装裱册页多用罗纹纸镶嵌,洁净古雅。册面可以织锦或缂丝糊制,也可用楠木或红木制作。裁刺册页刀口要整洁。将碑文裱成一本本的开版册页,称做“碑帖”。裱帖规格与裱册页相似,但程序较多,首先要等定每行字数,每页若干行以及抬头、年月、落款及首尾附题小跋的位置,画好样式,再行装裱。裱帖要备制墨纸,以供补缝,也应选配名纸作前后副页。五镶经折的裱式,不用绫绢而用宣纸作镶料。

装裱字画的绫绢须经过调色托染。染制色彩要根据画面色彩的浓淡、繁简及用途来选择。天地绫子的花纹图案要大些。宣和裱所用古铜色小边,用绢染托。染托绫绢均用宣纸夹连,以适画心厚度。装裱字画均用宣纸,夏背纸用夹连、锦连托制为宜,还要使夏背纸的相接处,避开画面要节及人物的头部,否则强急舒卷,有损画幅。装裱用糊,稀则有利画平,古人说“良工用糊如水”。制糊要弃去面粉中的麸皮和面筋,煮糊用火适中。刮制天杆地杆,选用燥干的松木或杉木可保挺直。书画珍品,用檀木或樟木刮制画杆可避虫蠹。

视频 >

中国书画用宣纸做绘画材质,由于宣纸本身性质很稳定,排除人为损坏,虫蛀,受潮等情况,中国书画作品保存1000年左右没有问题。宋代距离现代正好1000年左右,这也是我们现代能看到宋代以后书画作品的根本原因。

古代名家书画作品保存方法大概有以下几类。

唐·韩干《牧马图》

其一,装裱保存。

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装裱是保存书画的最好方法,既可以保持画芯的完整,又能方便携带和保管。

名家的书画作品艺术价值很高,一些收藏家拿到名家作品后,会精心装裱起来,封存到箱底,同时,放一些防止虫蛀的药物在旁边,很少在拿出来示人,能非常有效地长期保存书画的完好程度。

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局部

其二,临摹保存。

这一点最有代表性的书画就是王羲之《兰亭序》。东晋距离现在已有1700年,按理说,远远超出了宣纸的生命周期,但我们现在能看到《兰亭序》,是因为唐代著名书法家冯承素按照王羲之的书法笔意临摹出来的。

在古代,面对先前的一幅优秀书画作品,名家都会临摹,主要目的是用来学习,同时,把它有效地传承和保存了下来,让后人有幸能看到。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其三,陪葬保存。

古代帝王去世后,都会修建豪华陵墓,都会在陵墓陪葬许多古玩字画。因为墓室是一个非常封闭的空间,空气和水分极少,非常有利于书画作品长期保存。

一些考据学家挖开陵墓后,就让这些陪葬字画重见天日。

唐·颜真卿《多宝塔碑》

其四,墓碑保存。

墓碑保存是书法常用的一种方式。古代一些著名书法家常常会被邀请撰写墓碑,写好后,再委托石匠按照原文笔画一一雕刻出来,基本能保持书法家的书法原貌。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大量碑帖,就是依靠这种方式保存下来的。

以上就是关于古代名人字画都有哪些全部的内容,包括:古代名人字画都有哪些、古人对书画的雅称、古代名人字画鉴定有什么技巧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3113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7
下一篇 2023-05-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