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许昌一座千年古刹,有巨龙落难在此,曾是少林寺的下院

河南许昌一座千年古刹,有巨龙落难在此,曾是少林寺的下院,第1张

龙化寺位于河南许昌市俎庄村,最开始建造于唐朝,是禅宗祖庭少林的下院,由著名的禅宗六祖法如所建造,这些在少林寺内的一口大钟都可以查到记载。

在宋朝时期由于佛教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在辉煌的时期,有僧众500多人,殿堂僧舍700多间、总建筑面积300余亩,成为当时禅宗寺庙中的佼佼者。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龙化寺也渐渐没落,直到2002年重修龙化寺后,千年古刹才能重现佛光。

在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天上的一条巨龙因维护正义被奸人所害落难到此。因不习惯凡间的生活,巨龙还是不久就死了。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祭奠它,并把这个地方叫做“龙化尸”。

在宋朝时期当地大旱,人们在化龙尸的地方凿井取水,当打井至十几丈深时,轰隆一声巨响,井中泉水翻滚,喷涌而出,千亩土地得以灌溉,解救人们于水深火热之中。之后便在此地募集建造寺庙,从此风调雨顺,即便有旱情,来到寺庙祈福求雨,必会降下甘霖。

另有一个传说是在唐代禅师法如在此讲经传道,旁边青泥河的龙王便化身人形到此听讲,当法如看到人形的龙王并不说破。

这年刚好许昌一带遇大旱,地方黎民百姓祈福求雨,却没有任何作用。一天龙王像往常一样继续来此听经,百姓想让禅师用法力降下雨水,但是法如说道:这不是我能干预的,大道有常,因果循环。信众有些失望,龙王也感到迷茫。

龙王也想帮助当地居民,却因没有下雨的法旨,不敢自作主张施云布雨,他又想到白天法如的说的话,忽然茅塞顿开,便托梦给老百姓在俎庄一处凿井会有泉水冒出,并且让其修庙筑像,供奉佛祖龙王可保一方风调雨顺。

次日村民却是在那个地方找到了水源,当地的旱情也得以解决,四方的信众便捐资在此修建寺院并取名“龙化寺”。

化龙寺大门外的一棵古槐树也有着不同寻常的传说,虽然现如今的树干空洞,并且有雷击的痕迹。据说这棵槐树是许昌地区最古老的国槐,有1000余年的 历史 。曾经一场火将其烧得面目全非,不过之后就在着火的地方,奇迹般地长出了一棵构树,这就构成了树中树这一奇观。

在很久以前,不甘寂寞的老槐树化做了一位教书先生,到山西的一个小村庄收徒教书,并且教得非常好,方圆百里的读书人都来拜他为师。凡是经他调教过的学生,不是考上进士,就是中了举人。

不过他从没有告诉过别人自己家住哪里,几年后在老先生去世前,他只是告诉身边的学生以后想我了,就到许昌城的俎庄就可以。后来这几个人就来到俎庄却发现并没有老先生这个人,在老槐树下歇息与当地人闲谈时,才了解到这棵老树死了几年又复活了。

几个算了一算前后的时间恰好与自己的老师在山西的时间吻合。这时他们才明白原来这棵树就是自己的恩师,渐渐地这件事情慢慢传开,凡是想考取功名的读书人都会来此参拜老槐树。

这就是龙化寺的传说及 历史 由来,你的身边有什么传说异事?留言评论分享你身边的趣事。

关注 郑游纪 ,带你领略河南的风俗民情。

心情郁闷的时候,去寺院是个明智的选择。北京的寺院可真是多,龙泉寺、广济寺、大钟寺、卧佛寺、法源寺、碧云寺、通教寺、红螺寺……有的隐藏在景区里,有的是独立的院落,印象最深的是潭柘寺。

潭柘寺位于京西房山区的一个山坳里,周围有9个小小的山峰,潭柘寺就隐藏在中间。光是“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这句话,就让这座千年古刹比别处景致多了一些神秘的色彩。

它是中国北方最古老的寺院,史料显示,潭柘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据说,现在寺院正门匾额上的“敕建岫云禅寺”六个字为康熙皇帝手书。潭柘寺名字的由来非常简单,因为寺后的山上有龙潭,周围有很多柘树。

沿着青石板路往上走,猛然间,视野变得开阔,原来是已经到了潭柘寺山门。还没进去,就感到了佛教圣地的庄严朴实。

进入庙门,一股香火燃烧的气息扑面而来。有人在合掌默念,有人在作揖磕头, 空气中有种淡淡的香味。

潭柘寺的殿堂随山势高低而建,错落有致。布局和风格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学原则,以一条中轴线纵贯当中,左右两侧基本对称。

寺内有许多参天古树和名贵花木,不管站在哪,只要抬眼望去就可以看到它们。像一个个卫士,守护着自己的家园。穿行在殿堂和树木组成的世外桃源,心旷神怡,天高云淡。仿佛有一双无形的手,对那些在尘世里颠簸的心灵轻轻抚慰,让人的心沉静下来。

老虎洞

关于老虎洞,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方丈带领众弟子念经时,一只老虎闯入,众弟子一方面吓破了胆,一方面又不忍打断正在打坐诵经的方丈。出人意料的是,老虎却静静地听老方丈念经诵佛,丝毫没有侵犯之意。之后,这只老虎经常来聆听方丈念经,再后来,这只老虎成了保护寺庙的神虎。

帝王树

大雄宝殿后面那棵千年古树,叫“帝王树”。树高40多米,直径4米有余。据说“帝王树”的名字,还是乾隆皇帝来寺游玩时御封的,这也是迄今为止皇帝对树木的最高封号,其职位远在著名的“五大夫松”、“遮荫侯”之上。今天,帝王已经成为历史,而古树还郁郁葱葱,迎风起舞。

转经塔

据说,围着转经塔转几圈,就会有好运降临。于是,我们转了一圈又一圈,直到转晕为止,希望带给我们好运气呢。

来此的游客大多为善男信女,他们怀着虔诚的心:盼孩子金榜题名、盼家人健康平安,盼自己一帆风顺……如果让我心有所求,会求什么呢?我想:可能有三个愿望吧:1、家人平安健康。2、自己平安健康。3、愿所有善良的人都无灾无难过一生。

走在古寺中,脑海中浮现“信仰”两个字,什么是信仰呢?个人理解的是对大自然,对他人怀有敬畏之心,放下执念。一直觉得,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一切或许早已注定, 一切应该顺其自然,不强求。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就这样东游西逛,胡思乱想,吸吸氧,看看景,发发呆,竟也是惬意的周末时光。

“周武灭法”

人们通常认为,少林寺历史上遭受过三次较大的灾难:一次是北周武帝宇文邕时期的“周武灭法”,一次是唐代末年的武宗李炎时期的“会昌毁佛”,最后一次发生在近代,1928年春军阀混战时期,被称为“二八火厄”。单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前两次存在一些相似之处,即遭受破坏的不止少林寺一家,最高统治者出于对一个宗教的好恶而毁天下之佛,灭天下之法,所有的寺庙都逃不过。由于两位当朝皇帝名号中都有一个“武”字,“周武灭法”与“会昌毁佛”被并称为“二武灭法”。

先说“周武灭法”。我们知道,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在中国盛行。北魏孝文帝不仅为跋陀和尚建起了少林寺,而且制定了相当优厚的政策,扶持佛教的发展。魏宣武帝的爱女永泰公主都到少林寺削发为尼,更别说无数俗家男女对佛教与寺庙的向往。在这种情况下,据史料记载,到北周、北齐时期,天下僧侣的人数已经快达到当时人口的一半了,仅洛阳城周围就建有寺庙1370多所。杜牧在《江南春绝句》中咏叹“南朝四百八十寺”,其实,北朝何尝不是如此。

北周武帝宇文邕当上皇帝不久,他的妻子李皇后就进寺出家为尼了,接着,先后又有五位后妃相继出家。后宫的“空虚”,大概还没有令宇文邕有过多的担忧,但他发现国家的大片田地无人耕种,国库也跟着空虚时,终于坐不住了。这时,成都一个名叫卫元嵩的还俗和尚和道士张宾一起上表武帝,建议“省寺减僧,并自还俗”,武帝于是下令群臣辩论佛、儒、道三教之孰优孰劣,借以废斥佛教。但事与愿违,朝廷中不少大臣都笃信佛教,这次讨论最后不了了之。武帝不甘心,公元前574年的时候,他再次大会群臣,让道士张宾当面同少林寺僧人智炫辩论两教优劣是非,智炫和尚据理力争,连武帝本人也无法使智炫和尚屈服。武帝一怒之下,下令将佛道两教一并废除,强令全国两百多万僧人、道士一律还俗,将寺庙和塔观都分给王公贵族,财产则散给臣下。

在这场自上而下的毁佛运动中,少林寺首当其冲地受到冲击。佛像被毁,塔庙被砸,僧徒们流离失散,有的隐迹尘俗,有的遁匿山林,有的逃亡江南,昔日香客拥挤的佛门胜地转眼间只剩一派萧煞之象。今日少林寺内有座唐人立写的《少林寺碑》,上面记载:“周武帝建德中,纳元嵩之说,断释、老之教,率土伽蓝,咸从废毁。”可见这次灭法,少林寺被破坏的十分严重。6年后,北周静帝宇文阐看到社会笃信佛教、道教积习难改,就让坚持下来的和尚道士都重返寺观,并且选派能工巧匠,首先为少林寺各殿重新塑立了佛像,请当时的名僧惠远、洪遵二和尚共同住持少林,少林寺才又兴盛起来。

大业之火与“会昌毁佛”

确切地说,大业之火与前面提到的少林寺历史上三次较大灾难并无直接联系,但根据历史记载,大业年间的这把火引发的似乎正是少林寺遭遇的第一场火厄之灾。联系在近代所遭遇的更大也是最大的一场灾难“二八火厄”,后人的目光很容易就被聚集在一个“火”字之上。中国建筑多用木结构,寺庙对火自古就有着天然的惧怕,因此当有人故意放火的时候,带来的灾难往往就更大。

大业是隋炀帝的年号,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隋朝已经将近尽头。在少林寺网站的寺院历史大事记中,列有这样一条:“大业十四年,天下大乱。少林寺为山贼所劫,塔院被焚,灵塔尚存。”后人研究北魏时期少林寺平面布局时,也认为在今少林寺的西塔院一带,原来建有埋葬跋陀的“遗身定塔”,隋代大业末年,“群贼以火焚之,不燃,远近珍异”。唐人的《少林寺碑》上也记载:“大业之末,此寺为山贼所劫,僧徒拒贼,遂纵火焚塔院,院中众宇,倏焉同灭。”

从记载来看,这把火是乱世之中的“贼”所放,所造成的后果十分明显,不过这“贼”的身份却很难分辨。有人说就是打家劫舍的山贼,也有人说,这贼就是王世充,当时他出兵抢劫了拥有不少土地的少林寺,受到了少林武僧的沉重打击,王世充就生出毒计,放起火来,将寺内殿宇烧毁大半,也正是如此,13棍僧才愤而营救唐王,打败了王世充。

大业之火究竟由谁而引现在不得而知,但李世民当上皇帝以后,很快帮助少林寺重建了寺院,抹去了这场火灾所造成的创伤。220年后,另一场更能造成更大创伤的灾难悄悄地接近了少林寺,这就是“会昌毁佛”。唐武宗会昌年间,国内几经内战,人民为了逃避繁重的徭役,纷纷出家入寺。唐武宗就传下旨令,内容与北周武帝如出一辙,要让僧尼还俗。据《中国佛教》一书记载,当时全国拆毁大寺4600多所,小寺4万多所,还俗僧尼达26万多人。从数字和毁寺的方式上可以看出,唐武宗的做法远比北周武帝更绝,这次灭法运动对中国佛教的影响极大,被称为“会昌灭法”。

幸运的是,这场对整个佛教来说不啻为一场灾难的灭法运动并没有太多地影响到少林寺,有学者认为少林寺在暗中受到了皇室的保护,也可能与寺僧的努力有关。但对少林寺来说,由于全国佛寺的普遍受损和佛教所受的打击,习惯上仍将“会昌灭法”视为一场灾难。两年后,唐武宗驾崩,继承者迅速下诏恢复佛寺,急风暴雨般的“毁佛”运动终于结束。

石友三火烧少林寺

穿过金壁辉煌的少林寺天王殿,绕过巍峨壮观的大雄宝殿,细心的游客可能会发现,大雄宝殿后的藏经阁和两侧的钟、鼓二楼还保留着一些残柱断壁,这就是“二八火厄”的遗迹。来过少林寺的游客们大多知道“二八火厄”的含义,“二八”就是指1928年,“火厄”自然指火灾。1928年的这场大火,给少林寺带来的灾难性影响是史无前例的。

1928年前后,北伐战争已经开始,军阀混战尚未结束。这年春天,盘踞在河南一带的吴佩孚集团军阀樊钟秀,与冯玉祥的部将石友三展开激战。樊钟秀曾把部队驻扎在少林寺内,因此3月15日,石友三打败樊部后直接占领了少林寺。

根据记载,当时樊钟秀的残部和少林寺僧众都已经逃离了,石友三便一把大火点燃了法堂。第二天,又将天王殿、大雄殿、紧那罗殿、六祖殿、阎王殿、龙王殿、钟鼓楼、香积厨、库房、东西禅堂、御座房等殿宇统统悉数付之一炬。一时间,少林寺内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四处躲藏的僧众们在山野中遥望寺院惨状,又不能前去营救,无不悲痛欲绝。石友三的部队离开少林寺之后,全寺僧众急忙回寺灭火抢救,才算保住了千佛殿、达摩亭、方丈堂、山门以及地藏殿、白衣殿等殿宇。

除了殿宇,这次大火毁坏掉的少林珍宝不计其数,包括寺内被皇封的“五品树祖”、经卷、《少林寺志》木刻版、魏齐造像碑、达摩面壁影石等等全未幸免。这次大火是自隋唐以来少林寺所遭受的最惨重的一次浩劫,据说,此后蒋介石来游少林寺时,也不得不发出了“石友三太坏了”的愤懑之情。在建国前的岁月里,由于战争频繁,民生凋敝,少林寺仅仅能够维持山门。

1 关于少林寺诗句

关于少林寺诗句 1 关于少林寺的诗句

宋之问( 656年?~712年),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绀宇横天室,回銮指帝休。

曙阴迎曰尽,春气抱岩流。

空乐繁行漏,香烟薄彩斿。

玉膏从此泛,仙驭接浮邱。

游少林寺

沈佺期(约656~约714或715),唐代诗人,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

长歌游宝地,徒倚对珠林。

雁塔风霜古,龙池岁月深。

绀园澄夕霁,碧殿下秋阴。

归路烟霞晚,山蝉处处吟。

从驾幸少林寺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

陪銮游禁苑,侍赏出兰闱。云偃攒峰盖,霞低插浪旗。

日宫疏涧户,月殿启岩扉。金轮转金地,香阁曳香衣。

铎吟轻吹发,幡摇薄雾霏。昔遇焚芝火,山红连野飞。

花台无半影,莲塔有全辉。实赖能仁力,攸资善世威。

慈缘兴福绪,于此罄归依。风枝不可静,泣血竟何追。

登少室山寺

褚朝阳,唐诗人,曾登天宝进士第。

飞阁青云里,先秋独早凉。

天花映窗近,月桂拂檐香。

华岳三峰小,黄河一带长。

空间指归路,烟处有垂杨。

少室晴雪送王宁

李颀(690-751),颇有诗名,尤以边塞诗、音乐诗获誉于世。

少室众峰几峰别?一峰晴见一峰雪。

隔城半山连青松,素色峨峨千万重。

过景斜临不可道,白云欲尽难为容。

行人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

嵩山采菖蒲者

李白(此仙不用多说了吧)

神人多古貌,双耳下垂肩。

嵩岳逢汉武,疑是九疑仙。

我来采菖蒲,服食可延年。

言终忽不见,灭影入云烟。

喻帝竟莫悟,终归茂陵田。

元丹丘歌

李白

元丹丘,爱神仙。朝饮颍川之清流,

暮还嵩岑之紫烟。三十六峰常周旋。

长周旋,蹑星虹,身骑飞龙耳生风。

横河跨海与天通,我知尔游心无穷。

赠嵩山焦炼师

李白

二室凌青天,三花含紫烟。

中有蓬海客,宛疑麻姑仙。

道在喧莫染,迹高想已绵。

时餐金鹅蕊,屡读青苔篇。

八极恣游憩,九垓长周旋。

下瓢酌颍水,舞鹤来伊川。

还归东山上,独拂秋霞眠。

萝月挂朝镜,松风鸣夜弦。

潜光隐嵩岳,炼魄栖云幄。

霓裳何飘飖,风吹转绵邈。

愿同西王母,下顾东方朔。

紫书傥可传,铭骨誓相学。

2 推荐几首关于“少林寺”的诗句

1 游少林寺

沈佺期(唐)

长歌游宝地,徒倚对珠林。雁塔风霜古,龙池岁月深。绀园澄夕霁,碧殿下秋阴。归路烟霞晚,山蝉处处吟。

2 《少林寺》

宋之问(唐)

绀宇横天室,回銮指帝休。

曙阴迎曰尽,春气抱岩流。

空乐繁行漏,香烟薄彩斿。

玉膏从此泛,仙驭接浮邱。

3 从驾幸少林寺

武则天(唐)

陪銮游禁苑,侍赏出兰闱。云偃攒峰盖,霞低插浪旗。日宫疏涧户,月殿启岩扉。金轮转金地,香阁曳香衣。铎吟轻吹发,幡摇薄雾霏。昔遇焚芝火,山红连野飞。花台无半影,莲塔有全辉。实赖能仁力,攸资善世威。慈缘兴福绪,于此罄归依。风枝不可静,泣血竟何追。

4 少室晴雪送王宁

李颀(唐)

少室众峰几峰别?一峰晴见一峰雪。隔城半山连青松,素色峨峨千万重。过景斜临不可道,白云欲尽难为容。行人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

5 登少室山寺

褚朝阳(唐)

绀宇横天室,回銮指帝休。曙阴迎曰尽,春气抱岩流。空乐繁行漏,香烟薄彩斿。玉膏从此泛,仙驭接浮邱。

3 形容少林寺的诗词

唐 宋之问《幸少林寺应制》

绀宇横天室,回銮指帝休。

曙阴迎曰尽,春气抱岩流。

空乐繁行漏,香烟薄彩斿。

玉膏从此泛,仙驭接浮邱。

唐 沈佺期《游少林寺》

长歌游宝地,徒倚对珠林。

雁塔风霜古,龙池岁月深。

绀园澄夕霁,碧殿下秋阴。

归路烟霞晚,山蝉处处吟。

宋 李廌《少林寺诗》

禅老家风古少林,道场遗迹蔽烟岑。

山遮石脚斜阳早,云碍钟声出谷深。

只履度关天杳杳,九年面壁海沉沉。

欲知苗裔能传法,柏树犹明圣主心。

4 有关少林的诗句有那些

唐太宗当时还写下了脸炙人口的诗句:

翠野驻戎轩,卢龙转征饰。

造山丽如符,长流禁似带。

海气百重楼,崖松千丈盖。

兹焉可游赏,何必襄城外。

1、少林寺

是处由来初地,会心都契法源。

岩是水出嵌隙,路转人度松门。

少林名自少室,是一是二堪参。

忽座壶中天半,下临万壑千岚。

俯仰似沾花雨,布施非为福田。

幽门自彼无俗,山林于我有缘。、

少林寺

丁星缀紫茸,烂漫纷红叶。

北山鲜移文,西域饶梵筐。

少室本同名,跋陀倘能接。

少林寺

禅室坐清秋,诸天云上头。

一心何挂碍,万景自纷投。

无暇搜佳句,惟教纪胜游。

山庄看已近,墙外石泉流。

望少林寺

半天楼上开窗户,万螃丛中望少林。

云际梵音常缥缈,松悄塔影自森沈。

欣于所遇何空色,乐在其间足古今。

笑我闲愁经半岁,何妨一晌空尘心。

5 关于“少林”的诗句有哪些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当时天竺僧人跋陀由西域跋涉而来,得到虔信佛学的孝文帝的礼敬。跋陀见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组成的嵩山很像一朵莲花,便有意在"花"中立寺,孝文帝遂在少室山建造少林寺供养跋陀。后来又过了三十余年,南天竺僧人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广罗弟子,传授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开山祖师。

李白

二室凌青天,三花含紫烟。

中有蓬海客,宛疑麻姑仙。

道在喧莫染,迹高想已绵。

时餐金鹅蕊,屡读青苔篇。

八极恣游憩,九垓长周旋。

下瓢酌颍水,舞鹤来伊川。

还归东山上,独拂秋霞眠。

萝月挂朝镜,松风鸣夜弦。

潜光隐嵩岳,炼魄栖云幄。

霓裳何飘飖,风吹转绵邈。

愿同西王母,下顾东方朔。

紫书傥可传,铭骨誓相学。

少室晴雪送王宁

李颀(690-751),颇有诗名,尤以边塞诗、音乐诗获誉于世。

少室众峰几峰别?一峰晴见一峰雪。

隔城半山连青松,素色峨峨千万重。

过景斜临不可道,白云欲尽难为容。

行人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 游少林寺

沈佺期(约656~约714或715),唐代诗人,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

长歌游宝地,徒倚对珠林。

雁塔风霜古,龙池岁月深。

绀园澄夕霁,碧殿下秋阴。

归路烟霞晚,山蝉处处吟。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

草堂者,盖因自然之溪阜,前当墉洫;资人力之缔构,后加茅茨。将以避燥湿,成栋宇之用;昭简易,叶乾坤之德,道可容膝休闲。谷神同道,此其所贵也。及靡者居之,则妄为剪饰,失天理矣。词曰:山为宅兮草为堂,芝兰兮药房。罗蘼芜兮拍薜荔,荃壁兮兰砌。蘼芜薜荔兮成草堂,阴阴邃兮馥馥香,中有人兮信宜常。读金书兮饮玉浆,童颜幽操兮不易长。《嵩山十志十首·草堂》卢鸿

6 描写“少林寺”的诗句有哪些

1 《寂后寄少林长老二首》

年代: 宋 作者: 释道济

片帆飞过浙江东,回首楼台渺漠中。

传与诸山诗酒客,休将有限恨无穷。

2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年代: 宋 作者: 释正觉

太行盘纡,黄河泄舒。

肝胆明洁,胸膺廓虚。

清风未生齿颊,白雪已上眉须。

少林之默无他说,黄梅之舂不识书。

彻见本来人面目,名言安敢妄分疏。

3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年代: 宋 作者: 释正觉

瀛涵崧镇,深兮高兮。

默默之得,类之不齐。

一鼻直,两眉低。

影像尔能半露,语言谁得全提。

少林九年兮,痴坐凄凄。

4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年代: 宋 作者: 释正觉

发衰雪白,眼寒秋碧。

壁立千寻,功消一色。

体得有家风,心传亡辙迹。

少林祖师兮岂会唐言,黄梅行者兮不识横画。

5 《偈颂二百零五首》

年代: 宋 作者: 释正觉

朔风拂旦吹秋过,时节薄寒宜就火。

拱默威音世外游,放闲枯木堂中坐。

尘劫空时却有空,道环虚处元无我。

灵灵不昧寂而知,衣钵少林分付可。

参考资料

诗词名句网:/chaxun/all/%E5%B0%91%E6%9E%97

7 写少林寺的诗句

唐太宗当时还写下了脸炙人口的诗句:

翠野驻戎轩,卢龙转征饰。

造山丽如符,长流禁似带。

海气百重楼,崖松千丈盖。

兹焉可游赏,何必襄城外。

1、少林寺

是处由来初地,会心都契法源。

岩是水出嵌隙,路转人度松门。

少林名自少室,是一是二堪参。

忽座壶中天半,下临万壑千岚。

俯仰似沾花雨,布施非为福田。

幽门自彼无俗,山林于我有缘。、

少林寺

丁星缀紫茸,烂漫纷红叶。

北山鲜移文,西域饶梵筐。

少室本同名,跋陀倘能接。

少林寺

禅室坐清秋,诸天云上头。

一心何挂碍,万景自纷投。

无暇搜佳句,惟教纪胜游。

山庄看已近,墙外石泉流。

望少林寺

半天楼上开窗户,万螃丛中望少林。

云际梵音常缥缈,松悄塔影自森沈。

欣于所遇何空色,乐在其间足古今。

笑我闲愁经半岁,何妨一晌空尘心。

8 有关少林的诗句有那些

唐太宗当时还写下了脸炙人口的诗句: 翠野驻戎轩,卢龙转征饰。

造山丽如符,长流禁似带。 海气百重楼,崖松千丈盖。

兹焉可游赏,何必襄城外。 1、少林寺 是处由来初地,会心都契法源。

岩是水出嵌隙,路转人度松门。 少林名自少室,是一是二堪参。

忽座壶中天半,下临万壑千岚。 俯仰似沾花雨,布施非为福田。

幽门自彼无俗,山林于我有缘。、少林寺 丁星缀紫茸,烂漫纷红叶。

北山鲜移文,西域饶梵筐。 少室本同名,跋陀倘能接。

少林寺 禅室坐清秋,诸天云上头。 一心何挂碍,万景自纷投。

无暇搜佳句,惟教纪胜游。 山庄看已近,墙外石泉流。

望少林寺 半天楼上开窗户,万螃丛中望少林。 云际梵音常缥缈,松悄塔影自森沈。

欣于所遇何空色,乐在其间足古今。 笑我闲愁经半岁,何妨一晌空尘心。

这座千年古刹叫东林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西麓,因处于西林寺以东,故名东林寺。

东林寺始建于384年,是庐山上历史悠久的寺院之一。这里风景秀丽,尤其是日出将天空划破的一刹那,非常的迷人,这座寺庙不仅门票、烧香、斋饭都免费,还不会强迫游客捐香油钱,光是这一点就比许多寺庙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东林寺的景色

东林寺作为净土宗的发源地,在业内享有非常高的声望,而东林寺经过修缮之后也重新绽放出了自己的魅力,寺内不仅建筑十分的宏伟,佛像被造的栩栩如生,而且还有一大片的莲池供游客欣赏。

因为净土宗又被称为莲宗,莲花本来就是佛教的四大圣花之一,又是佛教的八宝之一,所以东林寺中的莲池一直都有专人养护,翅中的莲花如玉般盛开的时候,绝对是一番绝美的景象。

以上就是关于河南许昌一座千年古刹,有巨龙落难在此,曾是少林寺的下院全部的内容,包括:河南许昌一座千年古刹,有巨龙落难在此,曾是少林寺的下院、千年古刹潭柘寺、少林寺千年古刹的三次劫难具体有哪些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2972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7
下一篇 2023-05-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