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名诠释》

《穴位名诠释》,第1张

1�大椎: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主治发热、咳嗽、气喘、头痛等病症。

2�风门: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胸背痛等病症。

3�肺俞: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咳嗽、气喘、吐血、潮热、盗汗、鼻塞等病症。

4�曲池:当肘关节成直角时,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即为曲池穴。主治咽喉肿痛、热病、齿痛、目赤痛等病症。

5�合谷: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主治头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病症。 6�外关:位于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病症。

7�太阳穴:位于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中。主治头痛、目疾等病症。

 8�天突:位于胸骨上窝正中。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等病症。

9�中府:位于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主治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等病症。

10�丰隆:位于外踝高点上与外膝眼连线中点处。主治头痛、眩晕、痰多咳嗽、呕吐、便秘等病症。

11�尺泽: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主治咳嗽、气喘、咳血、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等病症。

12�中脘:位于脐上4寸。主治胃痛、呕吐、吞酸、腹胀、泄泻、黄疸等病症。

13�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等病症。

14�天枢:位于脐旁2寸处。主治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等病症。

15�内关: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心痛、心悸、胸闷、胃痛、呕吐、热病、偏瘫、失眠、眩晕、偏头痛等病症。

16�心俞: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心痛、惊悸、咳嗽、失眠、健忘、盗汗等病症。

17�肾俞: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耳鸣、耳聋、腰痛、遗尿、遗精、阳痿等病症。

18�脾俞:位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等病症。

19�三阴交:位于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处。主治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失眠等。

20�安眠:位于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的中点处。主治失眠、眩晕、头痛、心悸、癫狂等病症。

21�肝俞:位于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黄疸、胁痛、吐血、目赤、目眩、脊背痛等病症。

22�环跳:位于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主治下肢痿痹、腰痛等病症。

23�承扶:位于臀横纹中央。主治腰痛等病症。

24�殷门:位于承扶穴与委中穴连线上,承扶穴下6寸。主治腰痛、下肢痿痹等病症。

25�委中:位于腘横纹中央。主治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泻、小便不利、遗尿等病症。

26�承山:位于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主治腰腿拘急疼痛,便秘等病症。

27�悬钟:位于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后缘。主治下肢痿痹、胸胁胀痛、咽喉肿痛等病症。

28�风市:位于大腿外侧正中,腘横纹水平线上7寸。主治下肢痿痹,遍身瘙痒,脚气等病症。

29�肩髎:位于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当肩髃(音鱼)穴后寸许的凹陷中。主治肩臂挛痛不遂等病症。

30�阳陵泉:位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主治下肢痿痹、胁痛、呕吐等病症。

31�身柱: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主治咳嗽、气喘、脊背强痛等病症。

32�腰阳关:位于第四腰椎棘突下。主治腰骶痛、下肢痿痹、遗精、阳痿等病症。

33�肩中俞: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主治咳嗽、气喘、肩背疼痛等病症。

34�天宗:位于肩胛骨岗下窝的中央。主治肩胛疼痛、气喘、乳痈等病症。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⑵�1�7脱�1�7佟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2、太渊穴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4、三阴交穴

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5、涌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总之,以上36个要害穴,被点中后,都有性命危险,但初伤时,可能感觉不大,但后果严重,凡被点中者,不可轻视。

另附:

奇经八脉及十二经胳走向

武侠小说中常出现奇经八脉之说,那么到底什么是奇经八脉呢?

其实,奇经八脉只是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

所谓经,是指神经纵运行的在的干脉。所谓络,是指神经横运行的网络系统的小支脉。经络如环无端、内外衔接,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分十二经脉,络无法计数。

人体主要有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十二经络走向包括:

1、手三阴经:从胸沿臂内侧走向手。

2、手三阳经:从手沿臂外嘧呦蛲贰

3、足三阴经:从足沿腿内侧走向腹。

4、足三阳经:从腹沿腿外侧走向足。

而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致晕11穴部位

1脑户穴:位于百会穴后四寸五分。

2囟门穴(又名囟会):位于百会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发际上一寸陷中。

4前顶穴:百会穴前一寸五分。

5后顶穴(又名顶门穴):位于百会穴后一寸五分。

6风府穴(又名天星):项后枕骨下两筋中间。

7头维穴:位于额角,入发际角尖处。

8耳后穴:位于耳后静脉中。

9哑门穴:位于风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于前顶穴后五分,再外开一寸处。

11玉枕穴:位于脑户穴旁一寸三分。

致残103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鸠尾):胸剑突骨下缘。

2对门穴(又名不容):巨阙穴旁开六寸。

3扇门穴:即男者左对门穴,女者右对门穴。

4京门穴(又名气俞):第十二肋游离间处。

5五定穴(又名天枢):平脐中旁开三寸。

6伯劳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7肺使穴(又名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8胆中穴:平第四肋间隙,两乳头之间正中。

9对心穴(又名至阳):第七胸椎棘突下。

10风门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环跳穴:股骨大转子后上方,当大转子与胝骨裂孔连线的内三分之二处。

12盖膝穴:即膝盖骨。

13膝眼穴:膑骨尖两旁凹陷处。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胫骨内侧缘内侧。

15脚住穴:脚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6开腔穴:即两耳。

17乔空穴:即两耳后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沟正中。

23驾梁穴:即鼻梁。

24咽空穴:即两个鼻孔。

25牙关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将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于风膊下处。

30精灵穴:即两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时肘桡侧横纹尽头处。

32中脘穴:脐上一寸。

33六宫穴(又名脐中神阙):即肚脐。

34气关穴(又名气门):左乳下二横指处。

35血瘦穴(又名血关):右乳下二横指处。

36挂膀穴:血瘦穴下一分处。

37肚角穴:位于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宫穴:位于血关穴之下,气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点。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八分。

41粪门穴:即肛门口。

42冲阳穴:足背的最高点,动脉旁。

43血囊穴:右侧十二肋骨下缘。

44气囊穴:即小腹左边。

45净瓶穴:即脐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点。

47山根穴:即鼻梁之上。

48对口穴:项后的风府与哑门之间。

49气隔穴:脐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门穴:右侧十二肋下三横指。

51膈门穴:左侧十二肋骨下缘。

52气舍穴:锁骨内侧端上缘。

53开气穴:即气舍穴偏右。

54转喉穴:即气舍穴偏左。

55血仓期门穴:右侧锁骨下八分处。

56气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7督脉穴:枕骨正中。

58正额穴:头额前正中。

59后海底穴:肾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攒竹穴:眉内端陷中。

61正气穴:左侧乳上一寸三分。

62上血海乳穴:右侧乳上一寸三分。

63气血二海穴:左右乳下一寸三分。

64下血海穴:右乳上一寸四分。

65藿肺穴:中脘与建里之中点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处。

67泰山穴:离梭子骨四寸处。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缘凹陷中。

69劳宫穴:第二三掌骨之间。

70神门穴:尺侧腕关节横纹头。

71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颊车穴:下颔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侧腕上五寸。

74下关穴:颧弓下与下颔关节切迹间凹陷处。

75足三里穴:犊鼻穴下三寸,胫骨粗隆外侧陷中。

76犊鼻穴:屈膝,膑韧带外侧陷中。

77肩井穴:肩头高处,当大椎与肩峰之间。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缘。

79风市穴:大腿外侧膝上七寸。

80阳陵泉穴:腓骨小头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腘窝中动脉外。

82承山穴:委中与跟腱之间。

83昆仑穴:外踝与跟腱连线的中点。

84血海穴:屈膝,膑骨内上缘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后骨下,两筋间陷中。

86尾宫上穴:即尾宫上一分许。

87鹤顶穴:位于膝盖骨上缘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点。

89内踝尖穴:即足内踝最高点。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泪孔穴:(又名睛明):目内眦头外一分。

92所闻穴(又名听宫):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间隙外侧近噱突处。

94绝骨穴(又名悬钟):外踝上三寸。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7太渊:腕关节横纹上,桡动脉外侧。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处。

99曲骨穴:脐下五寸处。

100大都穴:足拇趾内侧本节后。

101魄户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

102天窗穴:颈侧胸销乳突肌后缘。

103箕门穴:大腿内侧,血海穴上六寸。

致命36穴部位

1眉心穴(又名印堂):位于两眉之间。

2头额前穴:位于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阳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后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脑户):位于枕骨粗隆上方。

5厥阴穴(又名头窍阴):位于脑后两边,乳突后当浮白与完骨之间。

6华盖穴:胸骨柄与胸骨体联合的中点,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于脐上三寸正中。

8巨阙穴:脐上六寸,即鸠尾穴下一寸。

9气海穴(又名丹田穴):脐下一寸五分。

10关元穴:脐下三寸。

11水分穴:位于脐上一寸。

12中极穴:脐下四寸。

13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14右膺窗穴:右乳上一寸六分。

15左乳根穴:左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6右乳根穴:右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7左期门穴:左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8右期门穴:右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9左幽门穴:巨阙穴左开五分。

20右幽门穴:巨阙穴右开五分。

21左商曲穴(又名左肓俞):脐中左旁五分。

22右商曲穴(又名右肓俞):脐中右旁五分。

23左章门穴:左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4右章门穴:右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5左腹结穴(又名左七劳):脐左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6右腹结穴(又名右七劳):脐右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7左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侧一寸五分。

28右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右侧一寸五分

29命门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

30左志室穴(又名志堂穴):位于命门穴左旁三寸。

31气海俞穴: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32鹤口穴(又名尾宫穴):位于尾骨宫下两腿骨尽处。

33海底穴(又名会阴穴):前阴与肛门之间。

34涌泉穴:位于第二三趾跖关节后方,蜷足时所现的凹陷处。

35右志室穴:位于命门穴右旁三寸。

36藏血穴:位于脑后右玉枕穴下五分。

免责申明:

请注意,提供文字后,我方不承担任何关于该及文字包含的信息及实验后果。

以下内容来自少林点穴法

致命三十六穴部位

。。。。。。。。。。。。。。。。禁止提供以下内容。。。。。。。。。。。。。。。。。

致晕十一穴歌诀

致晕十一穴位详 脑颅囟门上星当 前后两顶风府位

头维耳后哑门纲 通天玉枕谱册注 点中应辰入梦乡

轻易莫把晕穴点 因小伤人是呆郎

致晕十一穴部位

1脑户穴:位于百会穴后四寸五分。

2囟门穴(又名囟会):位于百会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发际上一寸陷中。

4前顶穴:百会穴前一寸五分。

5后顶穴(又名顶门穴):位于百会穴后一寸五分。

6风府穴(又名天星):项后枕骨下两筋中间。

7头维穴:位于额角,入发际角尖处。

8耳后穴:位于耳后静脉中。

9哑门穴:位于风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于前顶穴后五分,再外开一寸处。

11玉枕穴:位于脑户穴旁一寸三分。

致残一百零三穴歌诀

人体俞穴三百眼 点中致残百零三 残穴亦有残身意

莫可轻纠胡乱点 少室祖师有铭训 点艺不传败徒般

贤徒德技贯双峰 仅为健体守门院 有德无艺非英杰

亦须百倍破武坛 饱咽三旬黄连苦 定闯八方擂台关

致残102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鸠尾):胸剑突骨下缘。

3扇门穴:即男者女者右左对门穴。

4京门穴(又名气俞):第十二肋游离间处。

5五定穴(又名天枢):平脐中旁开三寸。

6伯劳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10风门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环跳穴:股骨大转子后上方,当大转子与胝骨裂孔连线的内三分之二处。

12盖膝穴:即膝盖骨。

13膝眼穴:膑骨尖两旁凹陷处。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胫骨内侧缘内侧。

15脚住穴:脚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7乔空穴:即两耳后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沟正中。

23驾梁穴:即鼻梁。

24咽空穴:即两个鼻孔。

25牙关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将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于风膊下处。

30精灵穴:即两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时肘桡侧横纹尽头处。

32中脘穴:脐上一寸。

33六宫穴(又名脐中神阙):即肚脐。

34气关穴(又名气门):左乳下二横指处。

35血瘦穴(又名血关):右乳下二横指处。

36挂膀穴:血瘦穴下一分处。

37肚角穴:位于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宫穴:位于血关穴之下,气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点。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八分。

41粪门穴:即肛门口。

42冲阳穴:足背的最高点,动脉旁。

43血囊穴:右侧十二肋骨下缘。

44气囊穴:即小腹左边。

45净瓶穴:即脐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点。

47山根穴:即鼻梁之上。

48对口穴:项后的风府与哑门之间。

49气隔穴:脐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门穴:右侧十二肋下三横指。

51膈门穴:左侧十二肋骨下缘。

52气舍穴:锁骨内侧端上缘。

53开气穴:即气舍穴偏右。

55血仓期门穴:右侧锁骨下八分处。

56气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8正额穴:头额前正中。

59后海底穴:肾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攒竹穴:眉内端陷中。

65藿肺穴:中脘与建里之中点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处。

67泰山穴:离梭子骨四寸处。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缘凹陷中。

69劳宫穴:第二三掌骨之间。

71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颊车穴:下颔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侧腕上五寸。

74下关穴:颧弓下与下颔关节切迹间凹陷处。

75足三里穴:犊鼻穴下三寸,胫骨粗隆外侧陷中。

76犊鼻穴:屈膝,膑韧带外侧陷中。

77肩井穴:肩头高处,当大椎与肩峰之间。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缘。

79风市穴:大腿外侧膝上七寸。

80阳陵泉穴:腓骨小头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腘窝中动脉外。

83昆仑穴:外踝与跟腱连线的中点。

84血海穴:屈膝,膑骨内上缘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后骨下,两筋间陷中。

86尾宫上穴:即尾宫上一分许。

87鹤顶穴:位于膝盖骨上缘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点。

89内踝尖穴:即足内踝最高点。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泪孔穴:(又名睛明):目内眦头外一分。

92所闻穴(又名听宫):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间隙外侧近噱突处。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7太渊:腕关节横纹上,桡动脉外侧。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处。

99曲骨穴:脐下五寸处。

100大都穴:足拇趾内侧本节后。

101魄户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

102天窗穴:颈侧胸销乳突肌后缘。 

解点休克 

受伤者可躺、靠在椅子上或仰卧在床上。取人中、合谷、百会、十宣、目窗、涌泉等穴位,以人中穴、十宣穴、百会穴、目窗穴为主。解穴者气运手掌拇指、中指指尖,然后分别点按上述穴位5~10分钟,将自己的内气由穴位传导给伤者,从而使伤者体内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复醒还阳。 

2解点晕厥 

受伤者可仰卧在床上或地上。取人中、内关、足三里、合谷、百会、大敦等穴位。解穴者气运拇指、中指指尖,利用点、按结合之手法在上述穴位上点按约10分钟可恢复正常。 

3解点眩晕 

受伤者坐在木凳上或平躺均可。取太阳、风池、合谷、足三里等穴位。解穴者气运拇指和中指尖,利用点按结合之手法,点按上述穴位约10分钟可恢复正常。 

4解点不能言语 

受伤者直坐或仰卧。取少商、前顶、膻中、人中、哑门、合谷等穴位。解穴者气运中指尖,用中指肚按压伤者上述穴位约5~10分钟可恢复正常。 

5解点气急欲绝 

受伤者仰卧。取伤者膻中、肺俞、神门等穴位,解穴者气运中指尖,以指代针按压上述穴位约10分钟可恢复正常。 

6解点口吐白沫 

受伤者仰卧。取伤者巨厥、足三里、中魁等穴位,解穴者气运中指指尖,以指代针按压上述穴位,将自己的内气由穴位传导给伤者,约10分钟可恢复正常。 

7解点全身瘫痪 

受伤者仰卧。取伤者百会、风府、足三里、阳陵、风市、环跳等穴位。解穴者气运拇指和中指尖,在上述穴位上点按约10~20分钟可以恢复。 

8解点上肢瘫痪、肩臂疼痛 

受伤者侧躺,受伤一侧在上。取伤者肩鹀、肩井、天宗、肩等穴位。解穴者气运中指尖,在上述穴位上点按约10~20分钟可恢复正常。 

9解点脑脉疼痛 

受伤者坐直。取伤者上星、百会、风池、头维等穴位。解穴者气运中指指尖,用中指肚按压上述穴位。 

10解点闭气耳鸣 

受伤者直坐或仰卧。取伤者合谷、膻中、听宫、翳风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1解点下肢瘫痪 

受伤者俯卧。取伤者肾俞、腰奇、承山、昆仑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2解点全身僵硬 

受伤者仰卧。取伤者合谷、曲池、阳陵泉、涌泉、承山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3解点内脏损伤或吐血 

受伤者仰卧。取鱼际、尺泽、太渊、劳宫、曲泉、然谷、太溪、肺气、肝俞、脾俞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4解点鼻衄不止 

受伤者仰面直坐。取伤者合谷、上星、风门、百会、涌泉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5解点足部红肿、疼痛、麻木 

受伤者坐在椅子上。解穴者蹲在伤者前面,取伤者膝眼、足三里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6解点手部红肿、手指麻木 

受伤者坐站均可。取伤者八邪、落枕、中渚、后溪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7解点腰部扭伤 

受伤者俯卧。取阿是、委中、肾俞、大肠俞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8解点胸肋疼痛 

受伤者仰卧。取支沟、阳陵泉、期门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9解点伤风哮喘 

受伤者仰卧。取定喘、天突、内关、肺俞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20解点面部神经麻痹 

受伤者坐好。取四白、迎香、太阳、下关、地仓、颊车、人中、合谷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按点穴术中“闭穴过火”之说,被闭塞之穴道经解开之后,人体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由于穴位经络塞闭时间长久之缘故,气血离它本来应该到达的部位(经络)太远,势必会影响其每天固定的时辰运行。这样,难免对身体各个部位有所损害。所以,在用一系列手法解开被闭之穴道后,还必须取用一些药物,调和人体气血及时到达某部,不致有损伤之患

穴位查询

    人身上到底有多少个穴位,因为很多朋友不清楚,有说720个穴位,也有说409个穴位的,我们可以看看现存的标准是怎么说的。按1995年版《针灸穴位图》统计:

根据十四经脉循行路线(12经脉合任、督2脉合称14经)而排列腧穴的房法有双穴309条, 任脉24穴, 督脉28穴,公认的奇穴是48个,所以人身上共718个穴位。

单穴指仅有一个的穴位,如位于身体中线上的穴位,任督脉的穴位都是单穴,所以任脉合督脉加起来的穴位是52个。

双穴是指位于身体中线双侧的,左右对称的穴位,一般是左右各一个的。so,双穴309条的话,那12经脉的穴位数就是3092=618个穴位(按409个算的没算双穴,如左手合右手)。

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与反应点。腧与“输’通,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所以,腧穴的本义即是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转输或输注于体表的分肉腠理和骨节交会的特定的孔隙。分为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耳穴四类。功能输注脏腑经络气血,沟通体表与体内脏腑的联系。

穴  位  查  询

按  所  属  经  络  查  询

肺经

中府穴 云门穴 天府穴 侠白穴

尺泽穴 孔最穴 列缺穴 经渠穴

太渊穴 鱼际穴 少商穴

大肠经

商阳穴 二间穴 三间穴 合谷穴

阳溪穴 偏历穴 温溜穴 下廉穴

上廉穴 手三里穴 曲池穴 肘髎穴

手五里穴 臂臑穴 肩髃穴 巨骨穴

天鼎穴 扶突穴 口禾髎穴 迎香穴

胃经

承泣穴 四白穴 巨髎穴 地仓穴

大迎穴 颊车穴 下关穴 头维穴

人迎穴 水突穴 气舍穴 缺盆穴

气户穴 库房穴 屋翳穴 鹰窗穴

乳中穴 乳根穴 不容穴 承满穴

梁门穴 关门穴 太乙穴 滑肉门

天枢穴 外陵穴 大巨穴 水道穴

归来穴 气冲穴 髀关穴 伏兔穴

阴市穴 梁丘穴 犊鼻穴 足三里穴

上巨虚穴 条口穴 下巨虚穴 丰隆穴

解溪穴 冲阳穴 陷谷穴 内庭穴

厉兑穴

脾经

隐白穴 大都穴 太白穴 公孙穴

商丘穴 三阴交穴 漏谷穴 地机穴

阴陵泉 血海穴 箕门穴 冲门穴

府舍穴 腹结穴 大横穴 腹哀穴

食窦穴 天溪穴 胸乡穴 周荣穴

大包穴

心经

极泉穴 青灵穴 少海穴 灵道穴

通里穴 阴郄穴 神门穴 少府穴

少冲穴

小肠经

少泽穴 前谷穴 后溪穴 腕骨穴

阳谷穴 养老穴 支正穴 小海穴

肩贞穴 臑腧穴 天宗穴 秉风穴

曲垣穴 肩外俞穴 肩中俞穴 天窗穴

天容穴 颧髎穴 听宫穴

膀胱经

睛明穴 攒竹穴 眉冲穴 曲差穴

五处穴 承光穴 通天穴 络却穴

玉枕穴 天柱穴 大杼穴 风门穴

肺俞穴 厥阴俞穴 心俞穴 督俞穴

膈俞穴 肝俞穴 胆俞穴 脾俞穴

胃俞穴 三焦俞穴 肾俞穴 气海俞穴

大肠俞穴 关元俞穴 小肠俞穴 膀胱俞穴

中膂俞穴 白环俞穴 上髎穴 次髎穴

中髎穴 下髎穴 会阳穴 承扶穴

殷门穴 浮郄穴 委阳穴 委中穴

附分穴 魄户穴 膏肓穴 神堂穴

譩譆穴 膈关穴 魂门穴 阳纲穴

意舍穴 胃仓穴 肓门穴 志室穴

胞肓穴 秩边穴 合阳穴 承筋穴

承山穴 飞扬穴 跗阳穴 昆仑穴

仆参穴 申脉穴 金门穴 京骨穴

束骨穴 足通谷穴 至阴穴

肾经

涌泉穴 然谷穴 太溪穴 大钟穴

水泉穴 照海穴 复溜穴 交信穴

筑宾穴 阴谷穴 横骨穴 大赫穴

气穴 四满穴 中注穴 肓俞穴

商曲穴 石关穴 阴都穴 腹通谷穴

幽门穴 步廊穴 神封穴 灵墟穴

神藏穴 彧中穴 俞府穴

心包经

天池穴 天泉穴 曲泽穴 郄门穴

间使穴 内关穴 大陵穴 劳宫穴

中冲穴

三焦经

关冲穴 液门穴 中渚穴 阳池穴

外关穴 支沟穴 会宗穴 三阳络穴

四渎穴 天井穴 清冷渊穴 消泺穴

臑会穴 肩髎穴 天髎穴 天牖穴

翳风穴 瘈脉穴 颅息穴 角孙穴

耳门穴 耳和髎穴 丝竹空穴

胆经

瞳子髎穴 听会穴 上关穴 颔厌穴

悬颅穴 悬厘穴 曲鬓穴 率谷穴

天冲穴 浮白穴 头窍阴穴 完骨穴

本神穴 阳白穴 头临泣穴 目窗穴

正营穴 承灵穴 脑空穴 风池穴

肩井穴 渊腋穴 辄筋穴 日月穴

京门穴 带脉穴 五枢穴 维道穴

居髎穴 环跳穴 风市穴 中渎穴

膝阳关穴 阳陵泉穴 阳交穴 外丘穴

光明穴 阳辅穴 悬钟穴 丘墟穴

足临泣穴 地五会穴 侠溪穴 足窍阴穴

肝经

大敦穴 行间穴 太冲穴 中封穴

蠡沟穴 中都穴 膝关穴 曲泉穴

阴包穴 足五里穴 阴廉穴 急脉穴

章门穴 期门穴

任脉

会阴穴 曲骨穴 中极穴 关元穴

石门穴 气海穴 阴交穴 神阙穴

水分穴 下腕穴 建里穴 中脘穴

上脘穴 巨阙穴 鸠尾穴 中庭穴

膻中穴 玉堂穴 紫宫穴 华盖穴

璇玑穴 天突穴 廉泉穴 承浆穴

督脉

长强穴 腰俞穴 腰阳关穴 命门穴

悬枢穴 脊中穴 中枢穴 筋缩穴

至阳穴 灵台穴 神道穴 身柱穴

陶道穴 大椎穴 哑门穴 风府穴

脑户穴 强间穴 后顶穴 百会穴

前顶穴 卤会穴 上星穴 神庭穴

素髎穴 水沟穴 兑端穴 龈交穴

分  类  查  询

按  所  属  性  分  类 

解表穴(12穴)

风府穴、大椎穴、陶道穴、玉枕穴、大杼穴、风门穴、风池穴、当阳穴、颞颥穴、太阳穴、百虫窝穴、京骨穴

清热穴(85穴)

清心热穴

天柱穴、小海穴、少海穴、通里穴、阴郄穴、神门穴、少府穴、曲泽穴、筑宾穴。

清肺热穴

上星穴、尺泽穴、孔最穴、鱼际穴、虎口穴、前谷穴、百劳穴、灸痨穴、身柱穴、灵台穴。

清肝胆热穴

阳白穴、头临泣穴、五处穴、颔厌穴、悬颅穴、悬厘穴、曲鬓穴、浮白穴、脑空穴、头窍阴穴、完骨穴、浊浴穴、五枢穴、足五里穴、胆囊穴、光明穴、中封穴、足临泣穴、地五会穴、侠溪穴。

清胃肠热穴

曲池穴、手三里穴、下廉穴、合谷穴、三间穴、二白穴、下极俞穴、下腰穴、尾穷骨穴、长强穴、阳纲穴、肓门穴、小肠俞穴、阑尾穴、下巨虚穴、解溪穴、冲阳穴、内庭穴。

清三焦热穴

瘈脉穴、消泺穴、天井穴、支沟穴、外关穴、阳池穴、渊腋穴。

清热解毒穴

夹承浆穴、地合穴、龈交穴、颊里穴、角孙穴、耳尖穴、颧髎穴、肘尖穴、温溜穴、偏历穴、阳溪穴、二间穴、臂间穴、八邪穴、大指甲根穴、乳上穴、腰俞穴、昆仑穴、外踝尖穴、八风穴、内踝尖穴。

止咳平喘化痰穴(31穴)

天突穴、气舍穴、水突穴、天府穴、列缺穴、小指尖穴、璇玑穴、华盖穴、紫宫穴、玉堂穴、肋头穴、胸堂穴、俞府穴、彧中穴、神藏穴、灵墟穴、神封穴、气户穴、库房穴、屋翳穴、膺窗穴、云门穴、中府穴、周荣穴、天溪穴、崇骨穴、灸哮穴、定喘穴、魄户穴、譩譆穴、丰隆穴。

消食导滞穴(16穴)

上脘穴、中脘穴、建里穴、下脘穴、脐中四边穴、幽门穴、不容穴、承满穴、梁门穴、关门穴、太乙穴、长谷穴、食窦穴、腹哀穴、接脊穴、四缝穴。

益气壮阳穴(28穴)

百会穴、石关穴、商曲穴、神阙穴、气海穴、石门穴、关元穴、胃上穴、大巨穴、提托穴、脊中穴、命门穴、腰阳关穴、脾俞穴、肾俞穴、中膂俞穴、意舍穴、胃仓穴、志室穴、京门穴、环跳穴、足三里穴、仆参穴、束骨穴、太溪穴、商丘穴、公孙穴、太白穴。

补阴穴(9穴)

肺俞穴、膏肓穴、腰眼穴、小儿龟胸穴、脐上脐下穴、大赫穴、横骨穴、照海穴、然谷穴。

温里穴(13穴)

龙颔穴、三角灸穴、大横穴、腹结穴、胃俞穴、气海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会阳穴、关仪穴、地机穴、漏谷穴、大都穴。

平肝息风穴(15穴)

鼻交頞中穴、发际穴、神庭穴、前顶穴、本神穴、率骨穴、天冲穴、后顶穴、强间穴、滑肉门穴、筋缩穴、太冲穴、行间穴、足心穴、里内庭穴。

理气穴(49穴)

天容穴、人迎穴、缺盆穴、极泉穴、天泉穴、侠白穴、青灵穴、经渠穴、中泉穴、中魁穴、膻中穴、中庭穴、步廊穴、胸乡穴、辄筋穴、天池穴、乳根穴、期门穴、日月穴、大包穴、鸠尾穴、巨阙穴、腹通谷穴、阴都穴、肓俞穴、天枢穴、外陵穴、章门穴、府舍穴、气冲穴、羊矢穴、急脉穴、至阳穴、中枢穴、血压点穴、厥阴俞穴、督俞穴、胃管下俞穴、肝俞穴、胆俞穴、肘椎穴、膈关穴、魂门穴、痞根穴、后腋穴、上巨虚穴、阳陵泉穴、外丘穴、中都穴。

理血穴(10穴)

太渊穴、养老穴、阴交穴、膈俞穴、竹杖穴、阳刚穴、闾上穴、血海穴、三阴交穴、合阳穴。

调经止带穴(26穴)

中注穴、经中穴、四满穴、气穴、气门穴、绝孕穴、维胞穴、归来穴、子宫穴、冲门穴、带脉穴、维道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白环俞穴、阴廉穴、阴包穴、曲泉穴、阴谷穴、蠡沟穴、交信穴、营池穴、水泉穴、独阴穴。

利水通淋穴(15穴)

水分穴、利尿穴、中极穴、水道穴、曲骨穴、三焦俞穴、胞肓穴、膀胱俞穴、淋泉穴、委阳穴、箕门穴、阴陵泉穴、复溜穴、大钟穴、陷谷穴。

安神穴(19穴)

安眠穴、伴星穴、燕口穴、支正穴、阳谷穴、手逆注穴、郄门穴、间使穴、内关穴、灵道穴、大陵穴、臣觉穴、巨阙俞穴、神道穴、神堂穴、心俞穴、腰奇穴、女膝穴、足通谷穴。

开窍苏厥穴(28穴)

水沟穴、兑端穴、承浆穴、悬命穴、内迎香穴、四神聪穴、劳宫穴、后溪穴、少泽穴、少冲穴、关冲穴、中冲穴、商阳穴、少商穴、十宣穴、十王穴、夺命穴、乳中穴、会阴穴、委中穴、金门穴、隐白穴、大敦穴、厉兑穴、足窍阴穴、至阴穴、气端穴、涌泉穴。

利窍穴(63穴)

利目穴

睛明穴、攒竹穴、瞳子髎穴、球后穴、承泣穴、四白穴、鱼腰穴、上明穴、丝竹空穴、睛中穴、眉冲穴、承光穴、目窗穴、头维穴、翳明穴、天牖穴、拳尖穴、大骨空穴、凤眼穴。

利鼻穴

迎香穴、上迎香穴、禾髎穴、素髎穴、囟会穴、通天穴、承灵穴、散笑穴、鼻流穴。

利耳穴

耳门穴、听宫穴、颅息穴、听会穴、会宗穴。

利口舌咽喉穴

正营穴、脑户穴、哑门穴、颊车穴、大迎穴、上廉泉穴、廉泉穴、洪音穴、扶突穴、天鼎穴、唇里穴、聚泉穴、海泉穴、金津穴、玉液穴、龙玄穴。

通利诸窍穴

巨髎穴、印堂穴、曲差穴、上关穴、耳和髎穴、络却穴、下关穴、翳风穴、天窗穴、四渎穴、三阳络穴、中渚穴、液门穴、小骨空穴。

袪风除湿穴(12穴)

肩髎穴、臂中穴、伏兔穴、阴市穴、髋骨穴、梁丘穴、鹤顶穴、膝眼穴、犊鼻穴、条口穴、陵后穴、膝关穴。

舒筋活络穴(54穴)

牵正穴、地仓穴、肩髎穴、肩贞穴、臑会穴、臂臑穴、手五里穴、肘髎穴、上廉穴、清冷渊穴、手踝穴、腕骨穴、肩前穴、泽前穴、腰痛点穴(威灵穴精灵穴)、落枕穴、五虎穴、新设穴、颈臂穴、肩井穴、天髎穴、巨骨穴、秉风穴、曲垣穴、天宗穴、肩中俞穴、肩外俞穴、附分穴、悬枢穴、肩头穴、臑俞穴、夹脊穴、新建穴、居髎穴、十七椎穴、秩边穴、髀关穴、拇趾里横纹穴、风市穴、中渎穴、膝阳关穴、阳交穴、阳辅穴、悬钟穴、丘墟穴、承扶穴、殷门穴、浮郄穴、膝旁穴、承筋穴、承山穴、飞扬穴、跗阳穴、申脉穴。

致晕十一穴部位 1脑户穴:位于百会穴后四寸五分。 2囟门穴(又名囟会):位于百会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发际上一寸陷中。 4前顶穴:百会穴前一寸五分。 5后顶穴(又名顶门穴):位于百会穴后一寸五分。 6风府穴(又名天星):项后枕骨下两筋中间。 7头维穴:位于额角,入发际角尖处。 8耳后穴:位于耳后静脉中。 9哑门穴:位于风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于前顶穴后五分,再外开一寸处。 11玉枕穴:位于脑户穴旁一寸三分。

5 印堂穴 定位

位于前额部,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的交点处。

功能主治

主治头痛,眩晕,感冒,目痛,鼻衄,鼻塞,失眠,小儿急、慢惊风,产后血晕,以及鼻炎,高血压等。

按摩方法

用食指指腹端按压,力度适中,每次1-3分钟。

6 天柱穴 定位

在后头骨正下方凹处,也就是颈脖子处有一块突起的肌肉(斜方肌),此肌肉外侧凹处,后发际正中旁开约2厘米(13寸)左右即是此穴。

功能主治

化气壮阳。主治头痛,项强,目赤痛,咽喉肿痛,鼻塞,肩背痛,小儿惊癫等。

按摩方法

两手大拇指按住天柱穴,缓慢用力,按揉的力度以感觉到酸胀为宜。每次2~ 3 分钟。

7 曲差穴 定位

曲差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即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的内1/3与中1/3交点。

功能主治

清絷降浊。主治头痛,目眩,鼻塞,鼻衄等。

按摩方法

用中指指腹揉按曲差穴,每次左右各3分钟。

8 通天穴 定位

通天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

功能主治

清热除湿。主治头痛,目眩,鼻塞,鼻衄,鼻痔,及急、慢性鼻炎等。

按摩方法

用中指指腹揉按通天穴,每次左右各3分钟。

以上就是关于《穴位名诠释》全部的内容,包括:《穴位名诠释》、有谁整理过武侠小说中一般会提到哪些人体穴道,各有什么作用,有图形解释的更好、谁给人体致命穴位图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2964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7
下一篇 2023-05-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