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应变、大应变、静载

小应变、大应变、静载,第1张

用桩体完整性测试仪检测桩基简称小应变。小应变只能用来检测桩身的完整性的,有无断桩,颈缩等现象。不能提供承载力。

在桩身两侧直接粘贴电阻应变片或者其它应变传感器结合机械结构反复加载进行桩基试验的方法简称大应变。大应变可以提供承载力,但是误差可达到20%。

直接在桩基上缓慢地增加荷载来进行桩基试验的方法简称静载试验。静载是最直观,最准确的办法。但因它是有损性检测,且检测周期长、设备庞大、费用高,实际上只能是小比例抽检,而难以对桩基进行大比例的质量及承载力普查。所以静载试验不能成为桩基础质量全面检测的手段。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03)对桩基检测有要求,但各地对规范的理解不同,执行也有区别。如深圳市对桩基检测的基本规定是静载1%且不少于3枚,大应变3%且不少于5枚,小应变基本是100%了。

1、首先强调一点。应该是高应变和低应变之说

2、以上检测手段前者用于判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检测桩身缺陷及其位置,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分析桩侧和桩端土阻力。后者用于检测桩身缺陷及其位置,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

一般都算一米左右,20米以下的桩2m都可以算做误差的(05~2m),小应变主要用于在桩长已知的情况下检测桩的完整性、缺陷位置,如果检测出的桩长与已知桩长长度误差较大可用作参考,如果都在1米左右就没有实际意义了,因为小应变计算桩长长度的依据是:L=Vt,即长度等于桩底反射波波速速度乘以时间,因为波速一般很难确定实际值,所以误差难免,具体有多长就没有了科学依据!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1大应变就是弹性屈服超过极限,小应变就是在塑性变形范围之内的,变形和小应变分析假定位移小到足够使所得到的刚度改变无足轻重。

2大应变分析说明由单元的形状和取向改变导致的刚度改变。

桩基检测试验中,除了静载试验,还要做大应变或者小应变检测,即动测试验。静载试验是为了检查桩基的极限承载力,动测试验是为了检查桩身完整性(桩身长度、有无断桩、缩颈等)。 大应变试桩的基本原理:用重锤冲击桩顶,使桩-土产生足够的相对位移,以充分激发桩周土阻力和桩端支承力,通过安装在桩顶以下桩身两侧的加速度传感器和安装在重锤上的加速度传感器接收桩和锤的应力波信号,应用应力波理论分析处理力和速度时程曲线,从而判定桩的承载力和评价桩身质量完整性。而小应变测桩身结构完整性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在桩顶施加激振信号产生应力波,该应力波沿桩身传播过程中,遇到不连续界面(如蜂窝、夹泥、断裂、孔洞等缺陷)和桩底面时,将产生反射波,检测分析反射波的传播时间、幅值和波形特征,就能判断桩的完整性。 动测试验的抽检数量规定:1、 柱下三桩或三桩以下的承台抽检桩数不得少于1根。 2、 设计等级为甲级,或地质条件复杂、成桩质量可靠性较低的灌注桩,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30%,且不得少于20根;其他桩基工程的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20%,且不得少于10根。

灌注桩小应变能测多少米

答:《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FJ106-2003

低应变法适用范围中

812本方法的有效检测桩长范围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

可理解为:低应变能测多少米没有具体规定,有效检测桩长范围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从条文说明中说明了这一点。再说白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条文说明

811由于受桩周土约束、激振能量、桩身材料阻尼和桩身截面阻抗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应力波从桩顶传至桩底再从桩底反射回桩顶的传播为一能量和幅值逐渐衰减过程。若桩过长(或长径比较大)或桩身截面阻抗多变或变幅较大,往往应力波尚未反射回桩顶甚至尚未传到桩底,其能量已完全衰减或提前反射,致使仪器测不到桩底反射信号,而无法对整根桩的完整性做出评定。在我国,若排除其他条件差异而只考虑各地区地质条件差异时,桩的有效检测长度主要受桩土刚度比大小的制约。因各地提出的有效检测范围变化很大,如长径比30~50、桩长30~50m不等,故本条未规定有效检测长度的控制范围。具体工程的有效检测桩长,应通过现场试验,依据能否识别桩底反射信号,确定该方法是否适用。

对于最大有效检测深度小于实际桩长的超长桩检测,尽管测不到桩底反射信号,但若有效检测长度范围内存在缺陷,则实测信号中必有缺陷反射信号。因此,低应变方法仍可用于查明有效检测长度范围是否存在缺陷。

以上就是关于小应变、大应变、静载全部的内容,包括:小应变、大应变、静载、什么是桩检验的大应变和小应变、小应变测桩长误差是多少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2964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7
下一篇 2023-05-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