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的文言文翻译

臣的文言文翻译,第1张

1 君不悔臣的文言文翻译

赵简子乘车上羊肠坡,大臣们都露出膀子给简子推车,惟有虎会扛着戟,边走边唱歌,不推车。

简子说:“寡人上坡,大家都推车,谁有你扛戟,唱歌,不推车,这就是作臣子的侮辱自己的君主。臣子侮辱君主,该判什么罪?”虎会回答道:“作臣子的侮辱自己的君主,犯双重死罪。”

简子问:“什么叫双重死罪?”虎会答道:“自己被处死,妻子和子女也处死,这就叫双重死罪。不过,您既然已听说臣子侮辱君主的罪,也愿听听君主侮辱臣子的罪吗?”简子问:“君主侮辱了臣子会怎么样呢?”虎会说:“当人君的侮辱了臣子,有才智的人不给国君出谋划策;能言善辩的人不愿替国君充当使节;勇敢的人不愿为国君战斗。

显然,有才智的人不出计谋,国家就有危险;有辩才的人不当使节,外交关系就不顺利;勇敢的人不愿战斗,边境就会被侵犯。”简子说:“这意见很正确。”

便不再要大臣推车。事后还设酒席和群臣同饮,把虎会尊为上宾。

2 君不悔臣的文言文翻译

赵简子乘车上羊肠坡,大臣们都露出膀子给简子推车,惟有虎会扛着戟,边走边唱歌,不推车。

简子说:“寡人上坡,大家都推车,谁有你扛戟,唱歌,不推车,这就是作臣子的侮辱自己的君主。臣子侮辱君主,该判什么罪?”虎会回答道:“作臣子的侮辱自己的君主,犯双重死罪。”

简子问:“什么叫双重死罪?”虎会答道:“自己被处死,妻子和子女也处死,这就叫双重死罪。不过,您既然已听说臣子侮辱君主的罪,也愿听听君主侮辱臣子的罪吗?”简子问:“君主侮辱了臣子会怎么样呢?”虎会说:“当人君的侮辱了臣子,有才智的人不给国君出谋划策;能言善辩的人不愿替国君充当使节;勇敢的人不愿为国君战斗。

显然,有才智的人不出计谋,国家就有危险;有辩才的人不当使节,外交关系就不顺利;勇敢的人不愿战斗,边境就会被侵犯。”简子说:“这意见很正确。”

便不再要大臣推车。事后还设酒席和群臣同饮,把虎会尊为上宾。

3 主诚臣忠文言文翻译

臣子听说忠心不会得不到报答,诚实不会遭到怀疑,臣子曾经以为是这样,却只不过是空话罢了。

从前荆轲仰慕燕太子丹的义气,以至感动上天出现了白虹横贯太阳的景象,太子丹却不放心他;卫先生为秦国策划趁长平之胜灭赵的计划,上天呈现太白星进入昴宿的吉相,秦昭王却怀疑他。精诚使天地出现了变异,忠信却得不到两位主子的理解,难道不可悲吗?现在臣子尽忠竭诚,说出全部见解希望你了解,大王左右的人却不明白,结果使我遭到狱吏的审讯,被世人怀疑。

这是让荆轲、卫先生重生,而燕太子丹、秦昭王仍然不觉悟啊。希望大王深思明察。

从前卞和献宝,楚王砍掉他的脚;李斯尽忠,秦二世处他以极刑。因此箕子装疯,接舆隐居,是怕遭受这类祸害啊。

希望大王看清卞和、李斯的本心,置楚王、秦二世的偏听于脑后,不要使臣子被箕子、接舆笑话。臣子听得比干被开膛破心,伍子胥死后被裹在马皮囊里扔进钱塘江,臣子原先不相信,今天才清楚了。

希望大王深思明察,稍加怜惜。 俗话说:“有相处到老还是陌生的,也有停车交谈一见如故的。”

为什么?关键在于理解和不理解啊。所以樊於期从秦国逃到燕国,用自己的头交给荆轲来帮助太子丹的事业;王奢离开齐国投奔魏国,亲上城楼自杀来退齐军以保存魏。

王奢、樊於期并非对齐、秦陌生而对燕、魏有久远的关系,他们离开前两个国家,为后两个国君效死,是因为行为与志向相合,他们无限地仰慕义气。因此苏秦不被天下各国信任,却为燕国守信而亡;白圭为中山国作战连失六城,到了魏国却能为魏攻取中山国。

为什么?确实是因为有了君臣间的相知啊。苏秦做燕相时,有人向燕王说他坏话,燕王按着剑把发怒,用贵重的马肉给苏秦吃。

白圭攻取中山国后很显贵,有人向魏文侯说他坏话,魏文侯赐给白圭夜光璧。为什么?两个君主两个臣子,互相敞开心扉、肝胆相照,岂能被不实之辞所改变呢! 所以女子无论美不美,一进了宫都会遭到嫉妒;士无论贤不贤,一入朝廷都会遭到排挤。

从前司马喜在宋国受膑刑,后来到中山国做了相;范雎在魏国被打断了肋骨敲折了牙齿,后来到秦国却封为应侯。这两个人,都自信一定会成功的计谋,丢弃拉帮结派的私情,依仗单枪匹马的交往,所以不可避免会受到别人的嫉妒。

因此申徒狄自沉雍水漂入黄河,徐衍背负石头跳进大海,他们与世俗不相容,坚持操守而不肯苟且结伙在朝廷里改变君主的主意。所以百里奚在路上讨饭,秦穆公把国政托付给他;甯戚在车下喂牛,齐桓公委任他治国。

这两个人,难道是向来在朝廷里做官,靠了左右亲信说好话,然后两位君主才重用他们的吗?心相感应,行动相符合,牢如胶漆,兄弟都不能离间他们,难道众人的嘴就能迷惑他们吗?所以偏听会产生奸邪,独断独行会造成祸患混乱。从前鲁国听信了季孙的坏话赶走了孔子,宋国采用了子冉的诡计囚禁了墨翟。

凭孙子、墨翟的口才,还免不了受到谗言谀语的中伤,而鲁、宋两国则陷于危险的境地。为什么?众人的嘴足以使金子熔化,积年累月的诽谤是以使骨骸销蚀啊。

秦国任用了戎人由余而称霸于中原,齐国用了越人子臧而威王、宣王两代强盛一时。这两个国家难道受俗见的束缚,被世人所牵制,为奇邪偏颇的不实之辞所左右吗?听各种意见,看各个方面,为当时留下一个明智的榜样。

所以心意相合就是胡人越人也可以视为兄弟,由余、子臧就是例子;心意不合就是亲骨肉也可以成为仇敌,丹朱、象、管叔、蔡叔就是例子。现在人主要是真能采取齐国、秦国的明智立场,置宋国、鲁国的偏听偏信于脑后,那么五霸将难以相比,三王也是容易做到的啊。

因此圣明的君王能够省悟,抛弃子之那种“忠心”,不喜欢田常那种“贤能”,象周武王那样封赏比干的后人,为遭纣王残害的孕妇修墓,所以功业才覆盖天下。为什么?行善的愿望从不以为够了。

晋文公亲近往日的仇人,终于称霸于诸侯;齐桓公任用过去的敌对者,从而成就一匡天下的霸业。为什么?慈善仁爱情意恳切,确确实实放在心上,是不能用虚假的言辞来替代的。

至于秦国采用商鞅的变法,东边削弱韩、魏,顿时强盛于天下,结果却把商鞅五马分尸了。越王采用大夫种的策略,征服了强劲的吴国而称霸于中原,最后却逼迫大夫种自杀了。

因此孙叔敖三次从楚国离开相位也不后悔,於陵子仲推辞掉三公的聘任去为人浇灌菜园。当今的君主真要能够去掉骄傲之心,怀着令人愿意报效的诚意,坦露心胸,现出真情,披肝沥胆,厚施恩德,始终与人同甘苦,待人无所吝惜,那么夏桀的狗也可叫它冲着尧狂吠,盗跖的部下也可以叫他去行刺许由,何况凭着君主的权势,借着圣王的地位呢!这样,那么荆轲灭七族,要离烧死妻子儿女,难道还值得对大王细说吗? 臣子听说明月珠、夜光璧,在路上暗中投掷给人,人们没有不按着剑柄斜看的。

为什么?是因为无缘无故来到面前啊。弯木头、老树桩,屈曲得怪模怪样,倒能够成为君主的用具,是靠了君主身边的人先给它粉饰一番呀。

所以无依无靠来到面前,即使献出随侯珠、和氏璧,也只能遭忌结怨而不会受到好报;有人先说好话,那枯木朽枝也会立下功勋而令人难忘。当今。

4 今者臣来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

(季梁)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也。’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译文:

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太行山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北方去。”我说:“你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向北走啊?”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即使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我最后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罢了!”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吗?

以上这个故事现在概括为成语:南辕北辙。

驾:车。

欲:想。

善:技术好,善于,擅长。

御者:车夫。

中道:半路。反: 通假字,同“返”,返回。

去:弹下(身上的尘土)。

数:频繁。

用:资用,指路费。费用,这里指钱财,资产。

为:为什么。

举:举动

信:信用。

广:扩大(土地)。

尊名:抬高声望。

王:指建立王业。

恃:仰仗。

方:正在。

之:到……去。

奚:为何。

焦:皱褶。

“申”:通假字,同“伸”,伸展。

大行:即太行山,在今河北、山西交界处。

离王愈远耳”:“王” wàng称王,指成为天下的共主。

季梁:魏国人。

犹:如同。

魏:战国时代国名,疆城在现今河南省北部,山西省南部一带地区。

伸:伸张,这里指扩展势力。

邯郸:音汉丹,战国时代赵国的都城,在现今河北省邯郸县西南一带。

太行:就是太行山,坐落在山西与河北两省的交界处。

良:好。

吾:我。

5 在文言文中,“臣”有几个解释

1俘虏; 隶

《书·费誓》“臣妾逋逃。”

2君主时代的官吏

《荀子·臣道》:“故正义之臣设,则朝廷不颇。”也指百姓。《诗·小雅·北山》:“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3官吏百姓对君主的自称

《出师表》诸葛亮:“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4对人表示谦卑的自称

《史记·高祖本纪》:“吕公曰:‘臣少好相人。’”

5臣服;役使

《荀子·王制》:“臣诸侯者王,友诸侯者霸。”

6 智剪强臣文言文翻译

“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

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逼于天。

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陷阵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悬头槁于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翻译:臣听说天下的大义,应该是混天地为一的大一统。

昔日有唐虞帝尧的治世时期,当今有我强汉。匈奴的呼韩邪单于已称臣,作为汉朝北部屏籓,唯有郅支单于还在从事叛逆活动,还没有伏罪。

所以希腊化城邦大夏国以西的部族,强汉不能够臣服它们。郅支单于对民众残忍地使用惨毒手段,连上天都知道其大恶。

臣甘延寿、臣陈汤,率领着正义之师,行天道来诛灭罪恶;仰仗着陛下的神灵,应照着阴阳,乘着上天正气的精明,冲锋陷阵,攻克了敌人,斩杀了郅支单于首级及有名头的王侯以下多人。应该把其头悬在长安的槁街那种蛮夷聚居的地方,以警示万里:”明目张胆冒犯强汉的人,即使离得再远,也必遭诛灭!”背景解读:当时西域的情况较为复杂。

宣帝时期匈奴内乱,五个单于争夺王位,其中郅支单于以武力兼并呼偈、坚昆、丁令三国,日益强盛,先囚禁汉朝的使者江乃始,后又杀死使者谷吉。郅支单于自知有负于汉朝,害怕汉朝出兵报复,就向西跑到康居(今新疆北境至俄领中亚)。

康居王尊敬郅支,将女儿给他做妻子。郅支便借兵多次袭击邻国乌孙,深入到赤谷城(乌孙国都,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东南))杀掠人口,抢夺牲畜财物。

乌孙不敢还击,而是远远地逃避,于是郅支拥有千里之远的势力范围,自以为大国之主,很不尊重康居王,竟至一怒之下杀死了康居王的女儿、贵人等数百人,还把一些尸体支解后扔进都赖水中。同时他又派出使者到阖苏、大宛等国,胁迫他们年年给他进贡。

那些小国不敢不给。汉朝也曾三次派出使者到康居,索要使者谷吉等人的尸体,郅支非但不给,而且侮辱汉使,以嘲讽的口吻说:“居困厄,愿归计强汉,遣子入侍。”

(《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汉使听出他的言外之意,还有取代皇帝的野心,真是狂妄至极。陈汤与甘延寿了解了郅支单于的这些情况后,于建昭三年(前36年)出兵西域。

陈汤为人“沉勇有大虑,多策谋,喜奇功。”(《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每当路过城镇或高山大川时,他都登高远望,认真观察、记忆。

这次出使西域,只带着一支护卫军队,而不是征讨大军。当他们走出国境时,陈汤便对甘延寿说:“郅支单于剽悍残暴,称雄于西域,如果他再发展下去,必定是西域的祸患。

现在他居地遥远,没有可以固守的城池,也没有善于使用强弩的将士,如果我们召集起屯田戍边的兵卒,再调用乌孙等国的兵员,直接去攻击郅支,他守是守不住的,逃跑也没有可藏之处,这正是我们建功立业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啊!”甘延寿认为他的分析很有道理,便说要奏请朝廷同意后行动。陈汤说:“这是一项大胆的计划,那些朝廷公卿都是些凡庸之辈,一经他们讨论,必然认为不可行。”

甘延寿考虑还是应该履行奏请的手续,这时他得病了。陈汤等了一天又一天,焦急之中便果断地采取了假传圣旨的措施,调集汉朝屯田之兵及车师国的兵员。

甘延寿在病榻上听到这一消息时大吃一惊,想立即制止陈汤这种犯法的举动,陈汤愤怒地手握剑柄,以威胁的口气呵叱延寿:“大军已经汇集而来,你小子还想阻挡大军吗?不抓住战机出击,还算什么将领?”甘延寿只好依从他,带领起各路、各族军兵四万多人,规定了统一的号令,编组了分支队伍序列,大张旗鼓向北进发。甘延寿与陈汤将大军分为六校,三校走南道,过葱岭(喀喇昆仑山脉西部)经大宛;另三校走北道,入赤谷,过乌孙与康居境,陈汤沿路捕获康居副王的亲属及一些贵族,经过解释,他们愿做向导,并将郅支的情况作了详细介绍。

而后大军便直抵郅支城都赖水边,在距城三里远的地方安营布阵。只见城头上彩旗飘展,数百名披甲兵士登高守备,有的向汉军招手挑逗,甘延寿与陈汤观察之后便令军士四面包围其城,以箭杀伤守城兵士,于是了一场对射。

郅支单于得到汉军进攻的消息时,先打算逃跑,因为他怀疑康居人对他怀恨在心,有做汉军内应的人。可是又听说乌孙等国也发兵参战,他便有走投无路之感。

带了一些人走出去又返回来,说:“不如坚守。汉兵远来,不能久攻。”

(《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当汉兵猛烈攻城时,郅支单于身穿甲衣带领他的妻妾数十人一齐登上城楼,他的妻妾也都拉弓射箭。攻城的飞箭射死他几个妻妾,又射中了他的鼻子。

郅支便发怒了,下楼骑马跑回了他的宫室。第二天,陈汤命令将士四面齐用火攻,又击鼓助威,汉军冒着烟火突破外围的木栅,并且趁机冲进土城。

郅支单于身边只有男女数百人及一些吏士,毫无抵御能力。汉兵勇猛击杀,将郅支刺死。

军候杜勋割下郅支单于的首级,又从狱中解救出两名汉朝的使者,从宫中搜出已故使者谷吉所带的文书信件。入城将士搜捕敌军,诛杀了郅支单于的妻妾、太子以及得封的王公等共一千五百一十八人,生擒官吏一百四十。

7 文言文翻译臣怪之问

臣怪之,问其故。

译句我很奇怪,便问他什么缘故。

出处《齐王筑城》

原文

齐王一日临朝①,顾谓侍臣曰:“吾国介于数强国间,岁苦支备②,今欲调丁壮③,筑大城,自东海起,连即墨④,经大行⑤,接轩辕⑥,下武关⑦,逶迤四千里⑧,与诸国隔绝。使秦不得窥吾西⑨,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今,百姓筑城,虽有少劳,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⑩,可以永逸矣。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艾子对曰:“今旦大雪,臣趋朝,见路侧有民, 僵踣⑪,望天而歌。臣怪之,问其故。答曰:‘大雪应候⑫,且喜明年人食贱麦,我即今年冻死矣。’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

——选自《艾子杂说》 东坡居士(著)

注释

①临朝:指帝王到朝廷上处理政务。

②支备:调度战备。支,调度、支付。

③丁壮:即壮丁,指壮年的男子。

④即墨:战国齐邑,在今山东省平度县东南。

⑤大行(hang杭):即太行山,主峰在今山西省晋城县南。

⑥辍(huan环)辕:山名,在今河南省偃师县东南,接巩、登封二县界。据《元和志》云:“山路险阻,凡十二曲,将去复还,故日辍辕。”

⑦武关:在今陕西省商县东。

⑧逶迤:斜行;曲折前进。用以形容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⑨窥:窥觎,指从缝隙或隐蔽处偷看,以窥伺可乘之机。

⑩征戍:旧称远征和守卫边疆。侵虞:侵犯。

⑩永逸:永远安逸。

⑥旦:早晨。

⑧踣(bó搏):跌倒、倒毙。

⑫应候:顺应时令。

⒀岁:每年,年年

译文

齐王一天上早朝,环顾对侍臣们说:“我们国家处于几个强国之间,年年苦于要支付大量军备费用。现在我想抽调一批壮丁,修筑一座规模很大的城墙,从东海筑起,连通即墨,途经太行山,连接轩辕山,直下武关,曲折蜿蜒四千里,即可与各强国隔绝,使秦国不能窥觎我国的西方,楚国不得偷犯我国的南方,韩国和魏国不得牵制我国的左右,这难道不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吗?现在让老百姓去修筑大城墙,虽会有些劳累,但日后就不会再有远征和遭受侵犯的祸患,可以一劳永逸了。(老百姓)听见我下达这个命令,谁能不欢欣踊跃地参加呢?”

艾子回答说:“今天早晨下雪,我来赶早朝。看见路旁有一个百姓,袒露着身子,冻倒在地上,望着天哀嚎。我很奇怪,便问他什么缘故。他对我说:‘这场大雪顺应了时令,正高兴明年人们能吃到减价的麦子,可是我在今年就要被冻死了。’这件事正像今天所说的筑长城,等到长城筑完,还不知道享受永久安乐的是些什么人呢?”

道理与启示

这则寓言教育人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有远大目标,又要注意眼前利益,应该把二者结合起来,才会做到福国利民。齐王看到筑大城防御敌国的好处,却没有想到筑城会给人民带来多大的危害。所以艾子借雪中饿民的故事讽谏齐王,不要只看到将来的好处而不惜把人民都折磨死。那样,所谓将来的好处,便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幻想,顶多也不过是望梅止渴罢了。

寓言采用了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双层结构”法,使作品形散神聚、画龙点睛,鲜明而突出地展现出寓言的义理。小故事是平凡的、偶然出现的,但它却深括了大故事大事物的必然实质,成为大故事、大事物的灵魂之窗。

二年。春正月。行幸甘泉。郊泰畤。三月。行幸河东。祠后土。益三河郡太守秩中二千石。户十二万。为大郡。夏四月。赦天下。六月。立皇子兴为信都王。兴母婕妤为昭仪。闰月丁酉。太皇太后上官氏崩。冬十有一月。齐楚地震。大雨雪。深五尺。树折屋坏。魏郡太守京房弃市。房子君明。东郡人也。为郎中。以言灾异屡中。上亲幸。房尝宴见。问上曰。幽厉之君何以危。所任何人也。上曰。君不明也。而任巧佞。房曰。知其巧佞而任之邪。将以为贤也。上曰。贤之。房曰。今何以验之不贤。上曰。以其时乱君危而知之。房曰。齐桓公秦二世。亦尝闻二君。而非笑之。时任竖刁易牙赵高。治政日乱。何不以幽厉卜之而觉悟乎。上曰。惟有道者。能以往知来耳。临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悟。安得危亡。房因免冠顿首曰。春秋纪二百四十二年灾异。以示万世之君。今陛下即位以来。灾异并出。人民饥馑。盗贼不禁。视今为治邪。乱邪。所任者谁与。房旨谓石显。上亦知之。曰。然幸其愈于彼。又以为不在此人。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也。是时。房奏考功课吏法。上令房上弟子晓考功者。欲试用之。房荐上弟子姚平任良。愿以为刺史。臣得通藉殿中。为奏事。以防拥隔。石显等进言。用弟子不若师。上欲以房为刺史。显等知刺史当得径奏事。因言为刺史。恐太守不与同心。宜以为郡守。房自请岁尽得乘传奏事。上许之。房既拜。上封事曰。辛酉以来。雾气衰去。太阳清明。臣独欣然。以为陛下有所定也。然少阴倍力而乘消息。臣疑陛下犹不得如意。臣出之后。恐为执事者所蔽。身死而功不成。及辛巳。雾气复乘。太阳侵色。此上大夫侵阳之气而上意疑也。己卯庚辰之闲。必有隔绝臣。令不得乘传奏事者。房未发。显果白。诏止房无乘传奏事。房至新丰。复上奏曰。臣以六月言遯卦不交。法曰。道人始去。寒涌水为灾。至七月。涌水出。臣弟子姚平谓臣曰。房可谓知道。未可谓信道也。今涌水出。道人当逐死。尚复何言。臣独谓曰。陛下与臣尤厚。虽死臣犹言也。平又谓曰。房可谓小忠。未可谓大忠也。昔秦之时。赵高用事。有正先者。非刺高而死。高威自此而成。故秦之乱也。正先趣之也。今臣守郡。窃恐未效而死。惟陛下无使臣塞涌水之灾异。当正先之必死。为姚平所笑。房至陕。复上封事曰。乃者丙戌小雾。丁亥雾衰去。然少阴并力而乘消息。戊子益盛。至壬辰五十分。雾气复起。此消息欲正杂卦之党。并力而争安危之机。不可不察。己丑。有还风。尽辛卯而太阳复侵色。至癸巳。日月相薄。此邪阴用事。而太阳为之疑也。臣去稍远。太阳侵夺。愿陛下察焉。房去月余。竟征下狱。房妻父张博。淮阳王之舅也。欲为淮阳王求入朝。谓房曰。淮阳王入朝。可以为助。因使房谓淮阳王求入朝奏章。又房为上道幽厉之事出。对御史大夫郑弘道之。显告房张博诽谤朝廷。诖误诸侯。窥导以邪意。漏泄省中语。博腰斩。房弃市。时年三十一。房治易。事梁人焦赣。赣为外黄令。以伺候先知奸邪。盗贼不得发。尝曰。得我道以亡身者京生。其说长于灾变。分为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有占验焉。郑弘坐与房言。免。光禄勋匡衡为御史大夫。

三年。夏。令三辅都尉及大郡都尉秩皆二千石。六月甲辰。丞相韦玄成薨。秋七月。御史大夫匡衡为丞相。戊辰。卫尉李延寿为御史大夫。副校尉甘延寿陈汤。矫制发戊己校尉屯田吏士。及西域羌胡兵。攻郅支单于。冬。斩郅支首。传诣京师。时郅支彊暴。东击乌孙。西胁大宛诸国。汉遣使三辈。至康居。求谷吉等尸。郅支不肯奉诏。而困辱汉使。上书矫慢。曰。康居困危已久。愿归彊汉。于是汤与延寿等谋曰。郅支单于。威名远震。今乌孙。胁大宛。欲降伏康居。如得此三国。北击伊娄。西取安息。南排月支。数月之间。城郭诸国危矣。郅支分离。所在绝远。无城郭彊弩之守。如发兵直诣城下。彼亡则无所之。守则不足以自保。千载之功。可一朝而定。延寿以为然。欲奏请之。汤曰。国家与公卿议大策。非众所见。事必不从。会延寿久病。汤独矫制发诸国兵。延寿闻之。起。大惊。欲止之。汤按剑叱延寿曰。大众已集。竖子欲沮吾众邪。延寿遂从。汉兵合四万余人。延寿汤上疏自劾奏矫制。陈言形势兵状。即引兵分为六校尉。其三校尉从南道逾葱领。经大宛。其三校尉从北道入赤谷。过乌孙。经康居。万余骑救之。数奔营。不利辄却。汉兵遂烧木城。城中人皆入土城。汉兵四面推橹楯并入土城。单于被创死。得汉使节及谷吉等所赉帛书。凡斩阏氏太子名王以下千五百级。生虏百四十五人。降虏五千余人。上议其功。丞相匡衡大夫李延寿及石显。皆以为延寿汤擅兴师矫制。幸得不诛。不宜加爵土。又遣吏讯验汤私盗金事。皆不与汤。故宗正刘向上疏曰。郅支单于。杀汉使吏士以百数。事暴于外国。伤威毁重。陛下赫然欲讨之。意未尝忘。延寿汤承圣旨。倚神灵。总百蛮之军。揽城郭之兵。出万死之计。入绝域之地。遂陷康居。屠五重城。搴翕侯之旗。斩郅支之首。悬旌万里之外。扬威昆山之西。而埽谷吉之耻。立昭明之功。蛮夷率服。稽首来宾。群臣之功。莫有大焉。昔周大夫方叔尹吉甫。为宣王诛玁狁。而百蛮从之。其诗曰。驒驒惇惇。如霆如雷。显允方叔。征伐玁狁。蛮荆来威。易曰。有嘉折首。获非其丑。今延寿汤所诛。威振天下。虽易之折首。诗之雷霆。不能及也。吉甫之归。周厚赐之。其诗曰。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千里之镐。犹以为远。况万里之外。齐桓先有匡周之功。后有灭项之罪。君子计功补过。近事贰师李广利。损五万之众。糜亿万之费。经四年之劳。而仅获骏马四十匹。虽获宛王之首。不足复费。而私罪甚众。孝武以为万里之伐。不录其过。厚加封赏。今康居之国。盛于大宛。郅支之号。重于宛王。杀汉使。甚于留马。延寿汤不烦汉使。不费斗储。比于贰师。功德相百倍。且常惠随欲击之乌孙。郑吉迎自来之日逐。犹皆列土受爵。故言威武勤劳。则大于方叔吉甫。列功覆过。则优于齐桓贰师。近事之功。则高于长罗安远。大功未着。小恶数布。臣窃痛之。上于是赦汤等矫制贪秽小罪。封延寿为宜城侯。汤为关内侯。食邑各三百户。延寿为长水校尉。汤为射声校尉。延寿。北地人也。本为羽林士。超逾羽林亭楼。以材力进。汤字子公。山阳人也。家贫无行。初。富平侯张敞举汤为茂才。汤待迁。父死不奔丧。坐下狱。论敞举非其人。削户二百。会敞薨。谥曰缪侯。汤立功西域。世以为张敞知人。初。宣帝时。前将军韩增举冯奉世以为卫侯。使持节。送大宛诸国客。时莎车王与诸国共杀汉所置莎车王万年。并杀汉使者奚充国。匈奴发兵攻莎车师不能下。而莎车遣扬言曰。北道诸国已降匈奴。于是攻劫南道。与之盟而背汉。鄯善以西。皆绝不通。奉世以莎车日彊。其势难制。必危西域。乃矫以节。告谕诸国王。各发其兵。合万五千人。追击莎车。莎车王自杀。传其首诣长安。诸国遂平。威振西域。宣帝谓韩增曰。贺将军举得人也。议封奉世以为侯。丞相将军皆曰。大夫出疆。有可以安国家定社稷。专之可也。宜加爵位。少府萧望之以为奉使有所指。而擅矫制违命。今封奉世关内侯。后奉使者。竞逐利要功于夷狄。为国家生事。不可长也。宣帝从望之议。及甘延寿之封也。杜延年子钦上疏追讼奉世前功。曰。比罪则郅支薄。量功则莎车众。用师则奉世寡。制胜则奉世于边境为功多。虑危则延寿于国家为祸深。其违命生事。则与奉世同。延寿割地而封。奉世独不见录。臣闻功同赏异。则劳臣疑。罪均刑别。则百姓惑。愿陛下下有司议之。上为前世事不录。

“借我三千虎狼贲、复我浩荡中华”此文是盛唐社区的原创写手“年轻帝国”写的。

原文如下:

借我三千虎贲,复我浩荡中华;

剑指天山西,马踏黑海北;

贝加尔湖面张弓,库页岛上赏雪;

饮马恒河畔,碎叶城揽月;

中南半岛访古,东京废墟祭祖;

汉旗指处,敌望尘逃遁!

敢犯中华者,虽远必诛!

全文主要运引用了:

1《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2明神宗朱翊钧《平倭诏》:“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

3傅介子:“汉军将至,勿动,动则灭国!”

4汉宣帝《定胡碑》:“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出自西汉将军甘延寿、陈汤的典故,他们征讨一直和西汉作对的郅支单于。大胜之后,甘延寿、陈汤给汉元帝发去一封流传千古、扬眉吐气的疏奏。

通过“典故”全文,表现了甘延寿和陈汤二人的魄力与敢于为守卫领土而战的英勇与无畏,表达了甘延寿和陈汤二人捍卫国家领土与坚守正义的决心。

扩展资料: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出自西汉名将陈汤给汉元帝的上书,是表明击退北匈奴郅支单于的功绩 。这句话是诛杀完再说的而不是诛杀前所说。

释义

让他们知道,侵犯强大汉帝国的,逃得再远,也一定要诛杀。(这里的明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蛮夷们明白,综合意思是:让蛮夷们明白,冒犯了强大的大汉的国家,即使再远,我们也一定会诛杀!)

以上就是关于臣的文言文翻译全部的内容,包括:臣的文言文翻译、《前汉纪》前汉孝元皇帝纪二十三、“借我三千虎狼贲、复我浩荡中华”此文的出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2913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7
下一篇 2023-05-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