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和东汉怎么灭亡的

西汉和东汉怎么灭亡的,第1张

西汉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它的外戚政治。外戚在西汉长期专政,是皇帝依靠的主要力量。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就在高祖死后专权,几乎要让江山改姓,若不是被意外铲除,西汉的历史,可能比秦朝长不了多少。再以后,景帝时的窦婴,武帝时的田蚡、卫青、霍去病,昭帝时的上官桀、霍光,宣帝时的史高,元帝时的许嘉,莫不如此,到了成帝刘骜即位,他的妈妈王政君,就是王莽的亲姑姑。 皇帝能力强的时候,外戚是一种助力;皇帝能力弱的时候,外戚就威胁皇帝的统治,进而动摇整个王朝。吕姓外戚即是很明显的例证,假使他们中间有一个不是脓包,刘姓皇帝反击失败,西汉的政权一定结束。所以在大的教训之后,文景两任皇帝,对外戚都保持相当距离。到武帝刘彻,虽大量任用外戚,但他能够控制局势,而且还在防范工作上采取残忍手段。他死的前一年(前88),最心爱的小儿子刘弗陵,只有九岁,他想立他当太子,于是先行把年轻美丽的太子生母钩弋夫人杀掉,并解释说:"我死之后,她当了皇太后,一定为非作歹,重用她的家人。为了避免吕雉故事重演,不得不如此。" 西汉外戚政治的特点之一,是新任皇帝往往要启用自己母亲的亲戚,皇帝的舅舅,外公,表兄弟,通常会成为丞相。特点之二,是新的外戚上台,通常要铲除旧的外戚,新旧交替时免不了一场腥风血雨。而像王莽这样曾被赶出权力核心,后来又东山再起的,只有他一个。王莽能最终篡位,除了外戚身份外,靠的是过人的权谋和伪装。

东汉的衰亡大抵不外乎追溯于外戚与宦官的抗争、普遍民变与各地叛乱、州郡割据和武装混战、甚至于皇权低落与经济决定论等因素,或多或少皆有所相关。以下从孙坚的发迹及茁壮,细察秋毫而知晓时代氛围之本末端倪。 二、基层汉官出身-从扬州县吏到徐州官吏,再为郡守经略荆州三郡 出身为扬州吴郡富春县之县吏,后来以吴郡司马募兵讨贼。若按汉朝官制,地方置有郡县,掌管武事者:郡级单位有郡都尉,郡太守之助手则为郡丞及长史,亦可掌管兵马;另外县级单位则为县尉,县令或县长之助手亦有县丞。注意到其中不论是郡或县皆无司马(司马之职在魏晋后始成为刺史属官),若孙坚按汉朝规矩升迁,则应任职县尉或郡都尉,而不是司马。但从孙坚镇压叛乱建功授官,升官成盐渎丞(盐渎县属广陵郡)、盱眙丞(盱眙县属下邳郡)及下邳丞(下邳县属下邳郡),也可看出前称司马的临时性,孙坚经历徐州三县县丞共计九年。 适逢黄巾对抗汉室,以及凉州羌祸严重,孙坚开始镇压黄巾、长征西凉平叛等战事,展开勇骁用兵的仕途。荆州此时受到自称将军的区星一党叛乱,孙坚临危受命成为长沙太守,镇压叛乱克破区星,孙坚以肃清区星党羽(在零陵作乱的周朝及在桂阳叛乱的郭石)为理由,越境讨伐乱贼,成果斐然,孙坚所镇压之荆州三郡,刚好就是后来孙权派吕蒙向刘备争夺的三郡,此为后话不予多提。 当时孙坚不但离开本郡(长沙郡)用兵零陵郡及桂阳郡,甚至还离开荆州,远征扬州豫章郡的宜春县。依照汉朝法律的规定「二千石的官吏,不但不得擅自发兵,用兵也不得出界」,孙坚违法犯纪,已有邈视汉室的不臣,万一因此犯罪而丢官下狱,得不偿失。虽然孙坚很义正严辞地巧妙回避,俨然有获罪无愧之大家风范,但是若把此时讨贼的官军,比照起后来堕落成盗贼,此番义词却变狡辩,这正是孙坚一生忠奸之间的分水岭。 三、从忠臣到叛贼-脱疆野马不受节制 此时局势变化,汉室无力统治的缺点,在孙坚的身上显得非常清楚。其它经济不足或官逼民反等太远的因素暂且搁置,直接切入镇压叛变的战争,从爆发黄巾之变起到天下皆叛,正因地方武力不足以自保,所以汉室才要开始动用非正规军以外的人才。如果汉兵仍然强大而未腐败,利用现成的军队,早已足够完成任务,征召固有的郡尉或县丞等人,理论应该可以平定叛乱,万一无人可用,才会有编制外(例如自称司马)的人参战。孙坚能攻击会稽叛乱,一方面因孙坚(非正式官位:司马)有用兵之才,另一方面也就是当时的汉室官员(正式官位:上有郡守或县令,下有都尉及县尉)等无法对付叛乱。 长沙、零陵及桂阳三郡叛乱,当时各郡太守无法应付,所以汉室才要另外空降孙坚,付责讨贼,但是汉室任命孙坚不过为长沙太守,再从孙坚率兵纵横荆南三郡,除了孙坚镇压叛贼有方,格外突显出汉室已经对地方逐渐失去控制。编制外的人能够取代编制内的组织,正因能力过人,孙坚的崛起,即是明证,另外汉室式微也已来临。 回到孙坚正气凛然的讨贼平叛,话说忠臣保家卫国,以抵抗盗贼侵犯,理所当然。因此孙坚攻击会稽叛贼、镇压荆州黄巾、远征凉州叛乱、击破长沙叛贼区星,甚至于追杀零陵、桂阳及扬州之叛乱,不惜越界擅兵,在在皆为忠国护民的英雄。虽然有些行为已经僭位逾法,但是孙坚旨在救民保全,用心良苦,情有可原。 但是一但权臣擅兵又不受控制时,从野心及犯行而言,作为形同盗贼。从孙坚后来诱杀荆州刺史王睿、斩首南阳太守张咨以及攻击荆州刘表,这与当初会稽叛贼攻击郡县、荆州黄巾燔烧郡县杀害长吏、凉州边章及韩遂之叛乱、还有长沙区星率众攻围城邑等,并无太大的区别。盗贼攻击郡县,孙坚挺身保护郡县;但是孙坚攻击郡县,还有谁能保护郡县? 三、接受袁术指挥-讨伐董卓、入侵豫州、攻击荆州 从名扬荆南三郡(长沙、零陵及桂阳)开始,以及斩杀荆州刺史及南阳太守,加上勾结江夏太守刘祥及武陵太守曹寅,荆州统辖八郡之中,已有五郡偏向孙坚,孙坚对荆州的野望昭然若揭。只是中途意外出现袁术及刘表两人横刀夺爱,硬是把孙坚即将入喉的禁脔吐出,先不论孙坚如何将南阳奉送给袁术,以及刘表以单马赴任而传檄荆州八郡,此时袁术又掷下诱饵引开孙坚,促使孙坚进攻董卓及攻略豫州。孙坚因此放弃荆州,听命出征董卓及侵略豫州,最后孙坚死后部曲被袁术并吞,孙坚虽然骁勇,却有百战天下而无立足之地的遗憾。 刀在笔的前面必须低头,蛮力仍不敌智谋。 先插一段办诬,世人常以为孙坚为袁术手下,其实不然:最初,孙坚从事县吏时,袁术并不领导孙坚。袁术自从「举孝廉,除郎中,历职内外,后为折冲校尉、虎贲中郎将」一直是中央官员,本不为地方官员。加计孙坚的县吏生涯,以及后来孙坚历练徐州三郡之时间长达九年,前后共计十来年,当然这与袁术再次无关。再紧接的三年之中,孙坚讨黄巾及远征西凉,袁术仍不为长官。长沙太守是汉朝封赐孙坚的最高官职,孙坚起码坚守岗位又长达三年,此时袁术还无对孙坚举足轻重。因此起码十六年以上,孙坚的汉官生涯,不曾被袁术所指挥。自袁术得到孙坚所奉送的南阳太守后,袁术理论上与孙坚平起平坐(袁术为南阳太守,孙坚为长沙太守,两人同为荆州八郡所属的各郡太守),但是孙坚却服从袁术的摆布,征战送命,前后共计六年,一直到建安二年,孙坚修书袁术绝交,结束服从袁术的日子。这种上下关系还真奇怪,袁术一来没有身居孙坚上司的经历过程,也不知存在任何要挟,孙坚却自愿听命袁术,而且这种领导关系还可以写信断绝,相当质疑孙坚是否真的有过曾经身为袁术手下的关系。 侵略豫州方面,自袁术表孙坚为豫州太守后,孙坚首先进进军洛阳攻击董卓,烹杀颍川郡太守李旻,加上袁术所任命的汝南郡太守孙香、沛国相舒仲及陈国相袁嗣,豫州所属六郡国至少有四郡国在袁术及孙坚的控制之下。 此时汉室任命荆州刺史刘表,已依计划入主荆州,此时换成南阳太守袁术开始感到不安,因此袁术命令孙坚先放下豫州,准备入侵荆州。当初孙坚纵横荆州时,袁术让孙坚转攻豫州,等到孙坚改向豫州,袁术又叫孙坚回攻荆州,看起来孙坚左右逢源,又攻荆州又取豫州,实际上却两头落空。所谓「百战百胜,非善之善战者」正是此类一场辛苦为谁忙的奔波,没有整体目标的搏斗,耗日费时而终无所得,而且多行险路难免遭遇不测。曹操在批注《孙子兵法》之「必死可杀」时,诠释为:「勇无虑也」,勇蛮虽力,但缺智谋,不知怯弱的恃勇,终有被智取之刻。 就在孙坚进攻荆州时,遇到强烈的反抗,刘表派兵抵抗孙坚,而且成功狙杀孙坚。其中不管是黄祖欺以孙坚单骑而遣军士射杀、或在黑夜中暗射孙坚以及孙坚轻骑被吕公埋伏砸石打死等说法,皆可得到孙坚遇伏被杀的结论。刘表文人出身,自知其分量不足与以战事闻名的孙坚硬碰硬,所以刘表指派将兵迎击,决策正确。恰如项羽欲向刘邦单挑,但是刘邦回答宁愿斗智而不斗力,最后的胜利当然属于能发挥优才之人。孙坚死后,所有部曲兵卒全被袁术并吞,荆州三郡被刘表派兵夺取,豫州南端汝南郡、颖川郡以及扬州丹杨郡、庐江郡等一带皆被袁术所囊括。孙坚出力流汗摘果子,袁术坐享其成吃果子。 四、汉室影响式微-中央统治不力与地方脱幅离开 袁术及袁绍互相任命官职的行为,挑战汉室对地方控制的人事权力,然而孙坚亲自率众攻打郡县,实际上可称公然叛乱,身为汉室任命的地方官员,食领汉朝的薪俸财碌,结果居然武装攻击汉朝土地上的汉郡、汉县及汉民。或许有人会把后来三国乱世的相互混战相提并论,不过孙坚此时的汉朝天下虽有黄巾起事及地方民变,一但镇压平定之后,应该就是和平时期,如果没有野心家发动战争,如果没有叛变穷兵黩武用兵打仗,汉朝的和平天下也不会因此战祸屡起而生灵涂炭。 魏蜀吴三国并立时,汉室名存实亡,彼此之间汲汲于互斗,但是桓灵之时,汉室天下仍非全国互战,除了地方上零星战争外,基本上天下和平。孙坚本人甚至是镇压这些零星战争的英雄,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当郡县受到盗贼的攻击,汉将孙坚前来救援;当地方受到叛乱欺凌盗抢时,汉将孙坚不惜越界相助。但是一但汉郡、汉县受到昔日的汉将孙坚攻击时,或杀其刺史、或斩其郡守,意图拥有大量土地为地主,统治郡县成霸主,孙坚这种叛乱的行为,与会稽许昌称帝、长沙区星自称将军等人自恃武力割据的军阀,有什么不同?更何况孙坚还是汉朝所任命的官员将领,实在有辱身为汉将的光荣。 如果有一天,孙坚能够晋见汉室天子,万一汉天子质询汉将孙坚有关荆州及豫州的朝廷命官的死因,不知孙坚还有脸顶着忠臣的身分回应吗?孙坚诈杀荆州刺史王睿,所加「莫须有」之罪名为「无知」罪。孙坚斩杀南阳太守所诬「莫须有」之罪名为「讨贼不力」,因此斩立决。当时孙坚不过身为汉朝的长沙太守,用诈骗的手法,袭杀同僚南阳太守与长官荆州刺史,如果每个太守都互相攻击撕杀,天下不就乱了? 事实果然没错,汉朝末叶,正是由于各郡太守州牧的互相捉对搏杀,甚至于有的州牧还以兵力强大闻名,其中有冀州牧袁绍、兖州牧曹操及荆州牧刘表,有能力屡屡发动大规战争,至于郡县彼此斗争,数目多到族繁不及备载。州郡割据来自中央统治失控,鞭长莫及;中央统治失控又因由地方群雄并起,不听号令。如此恶性循环,反叛的将领愈来愈多,四处互斗而惹事生战,于是汉朝逐步灭亡。 五、结论 这就是汉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中央对地方统治不力,因此造成全国混战、天下互打、太守互攻太守、郡县相讨郡县、州牧对杀州牧、认识的人抢劫杀害认识的人,不认识的人也抢劫杀害不认识的人,还好现在不是活在汉末三国的年代,没有当时的打打杀杀。 外戚与宦官对郡县虽有影响、皇权低落与经济决定或许可能、州郡割据与叛乱四起造成衰败、还有黄巾及宗教惑众的魅力亦能凑数,但是汉室统治无法平定叛乱以及汉官将领的众叛亲离无法阻止,这才是汉室失去天下的直接原因。如果没有派兵平定会稽叛乱,许昌的阳明皇帝就因此独霸一隅;如果曹操无法收服张鲁,汉中因此就会脱幅而走。正因汉室派兵平定叛乱,会稽重回统治;曹操用兵收降张鲁,汉中重归听命——不过一但平定会稽的汉将不听指挥,或者汉中又被刘备争夺;汉室再失会稽,汉中又脱掌握。 争乱时互战,不为特别;和平时生战,罪魁祸首。诚然赤壁、官渡及夷陵时,在乱世中用兵,本为无可厚非;但是甫定黄巾之后天下太平,却在和平中求战,正是开启战端的好战。虽然情形同样用兵战争,但是时代背景不一样,评价也应有所不同。 卫国护民之下,战乱才会变和平;为了争权夺利,和平才会变乱世。孙坚击黄巾米贼、镇许昌及区星、讨董卓乱臣,此为忠于国家,消弭战争为和平;但是杀荆州刺史王睿、斩南阳太守张咨、攻击荆州刘表,已形同盗贼,反把和平升华成战乱。不必单纯评价孙坚的忠奸,忠臣与叛乱各半,难以区别。就事论事的话,孙坚当过忠臣,也作过奸佞,曾经挺身为英雄保护汉室郡县,也会堕落成盗贼攻击汉朝郡县。 从孙坚称霸的过程,可以看到从汉臣由忠生变的历程,就在郡县叛离,不再听命控制,汉朝从此瓦解。

人口的增多导致人均耕地面积的下降,加速了贫富分化,加重了阶级矛盾,是汉朝覆灭的第一原因。汉末与汉初相比,人口增长近四五倍乃至更多,而汉朝的疆域虽然扩大了不少,但是耕地面积却增长不多,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导致汉朝晚期出现了大量的流民,这些流民是后来起义军的主要组成部分。

凉州的叛乱是汉朝覆灭的第二个原因,其直接后果是导致朝廷国库空虚,无力赈济流民,给了太平道可乘之机。

豪强地主控制土地和人口,还逐渐控制地方人才的推荐与选举,门生故吏到处都是,形成了门阀。门阀的形成是汉末割据势力产生的温床。

朝廷的党争。汉朝廷上的几大势力主要是外戚、宦官、士人与宗室,其中外戚与宦官之间的争斗尤其残酷。

汉朝的灭亡:汉朝(前206—220年),分为西汉和东汉,亦有以西汉与东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是继秦朝之后强盛的大一统帝国。为华夏民族两千年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贡献。那么汉朝又是为什么会灭亡呢

一外戚、宦官乱政

东汉初期,光武帝、明帝、章帝时政治较为清明,对外戚与宦官有所抑制。章帝之后从和帝起,外戚、宦官势力膨胀,各自结成利益集团,互相争斗,攫取权力与财富,致使政治日益黑暗。而这种黑暗政治同封建王朝家天下的一些固有弊端是分不开的。

第一个原因,是东汉加强中央集权的努力走向了反面。

刘秀加强皇权的这种措施,在东汉初年确实起到了明显的作用。然而,到了东汉中期,却发生了一种微妙的权力转移。尚书台职微权重,既拥有实际权力,又便于皇帝控制。

而尚书台既然便利于皇帝自己控制,自然也就便利于外戚的控制,自然也就便利于宦官的控制。不论是外戚,还是宦官,只要加有“平尚书事”、“录尚书事”的头衔,就能指挥、控制尚书台,而一旦控制了尚书台,就等于把国家政权掌握在了自己手中。所以说,中央职能部门职微权重的这种安排,给外戚与宦官轮流专权提供了制度方面的便利。

第二,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是外戚宦官专权的阶级基础。

豪强地主的势力到东汉中期更为发展。他们在经济上抢占土地,争夺人口,就必然在政治上争夺权利。

东汉的外戚,一般都是功臣宿将,名门大族,他们是豪强地主上层的代表。东汉的外戚,主要有“马、窦、邓、梁”四大家族。东汉明帝的马皇后,是大功臣马援的女儿;章帝的窦皇后,是大功臣窦融的曾孙女;和帝的邓皇后,是功臣邓禹的孙女;顺帝的梁皇后,是功臣梁统的后代。这四大家族,集功臣与外戚于一身,势力非常强大。除了马皇后一门,能够自我谦抑之外,其余的几家,都是专横跋扈,显赫一时。

宦官一般出身低微,目不识丁,为一般人所不齿。然而一旦掌权之后,宦官也开始兼并土地,上升为地主阶级。我们说,宦官并不一定都是坏人,宦官中也时有出类拔萃者,修《史记》的太史公,发明造纸术的蔡侯,下西洋的三保太监,都在青史上留有好名。

宦官虽然不都是坏人,但是,宦官政治却一定是黑暗的。这是因为:第一,宦官身受腐刑,性情上变态,对社会、对正常人存在着仇视心理;第二,宦官没有后代,因此也就不受道德观念的丝毫约束;第三,宦官出身低微,目不识丁,没有文化素养;第四,宦官只懂得送往迎来,阿谀奉承,而没有任何政治经验。

东汉时期,宦官在政治上与外戚争夺,在经济上也疯狂地扩张,他们霸占土地,强取民财,略取民女,胡作非为,民愤极大。宦官上升为豪强地主,但不为上层豪门及清流所看重,乃是豪强地主下层的政治代表。

西汉被王莽篡汉,而东汉是曹丕篡汉。

公元8年,王莽废西汉末帝,定都常安,史称新朝,西汉灭亡。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进入三国割据时期。汉朝(前202年—23年,23年-220)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29帝,享国四百零七年。因皇室姓刘,故又称刘汉。

扩展资料:

1、东汉走向灭亡

东汉中后期太后称制、外戚干政,幼年继位的幼君多借助宦官才能亲政,史称戚宦之争,朝政日益腐败,而豪强势力大肆兼并土地。

桓帝、灵帝在位时期,昏庸无道、横征暴敛、卖官鬻爵,农民在多重残酷压榨下不堪重荷,公元184年爆发黄巾之乱,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方将民变基本平定,却导致地方豪强拥兵自重。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之乱又起,自此汉廷大权旁落,揭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董卓被杀死后,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进入三国割据时期。

2、西汉走向灭亡

汉武帝继位后,推行推恩令、中朝、刺史、盐铁官营等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对外则开拓了东并朝鲜、南据越南、西逾葱岭、北达阴山的辽阔疆域,奠定汉地基本范围;又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沟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拓展对外交往,并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

汉昭帝继位后,霍光辅政,沿袭武帝晚年息兵养民的国策,恢复汉朝的国力。至汉宣帝时期,对外降服匈奴并设西域都护府正式将西域纳入版图,对内整顿吏治、轻徭薄赋,开创了国力极盛的孝宣之治。

公元前36年,陈汤斩杀郅支单于,标志西汉时期的汉匈战争结束。公元8年,王莽废西汉末帝,定都长安,史称新朝,西汉灭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汉

西汉灭亡:

重用外戚,政局混乱

2宦官专权,国家权力削弱。

3后期皇帝昏庸,无力掌控过家大局

东汉灭亡:

1地主豪强势力的发展,在后期逐渐成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

2是宦官专权

3后期皇帝继位的年龄较小,因而形成外戚专权

4土地兼并严重,民不聊生

5苛捐杂税众多

6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直接推动东汉政权走向灭亡

汉朝(前202—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共历二十九帝,享国四百零五年。

在提到东汉的历史时,就不得不提到这样一句评价:“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

这是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读史的时候对于东汉的评价,这句话的意思是,历代政权的更替一般都是因为国力衰弱,军队无能,导致外敌入侵而灭亡,唯独东汉是因为国力太强盛,最后内部争权夺势,造成三足鼎立的状态而亡。

其实以史为鉴认为这个评价很到位了,自从汉武帝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开疆辟土以来,汉朝一改汉初弱势,对于强大的匈奴只能和亲的对策,开始强势崛起,无论是西汉霍去病的封狼居胥,还是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中原王朝无论是国力还是武力都一直远远领先周边势力。

在西汉和东汉期间,武将的偶像是卫青、霍去病这样因功封侯的战将,甚至一个小小的西域都护府副校尉陈汤,竟然敢带着几国乌合之众的四万人就直接矫诏攻打占据西域的匈奴单于,并且吼出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可以说几百年下来积累了赫赫声威,等到东汉末年,中原大乱的时候,各地的割据诸侯们只是把匈奴、羌族、百越族等当作兵源和炮灰。

比如公孙瓒麾下著名的白马义从就是在匈奴人身上刷出来的声望;

西凉马超振臂一呼,羌族就得乖乖听话;

曹操平定袁绍后,北击乌桓,最大的困难是找不到路,找不到水源,等有了向导,张辽率领的前锋都可以一战击溃乌桓王蹋顿单于集结的大部队,甚至阵斩蹋顿,据三国志记载,斩杀和俘虏了足足有二十万人。汉朝军阀的攻击力可见一斑。

而南方的百越部族、五溪蛮等就更惨了,无论是刘备还是孙权,都通过武力胁迫或者是利益诱惑,都征召了很大部分的百越人出来当兵征战,《三国演义》中,孟获、沙摩柯等都是耳熟能详的蛮族将领。

刘备麾下山地战精英的无当飞军,兵源的重要组成就是蛮族。

所以说,在东汉一朝,对外的武力威慑一直是非常强悍的存在,而东汉的灭亡就是因为内部斗争失衡,先是桓灵二帝不顾朝政,后来又是黄巾起义、董卓专权,最后导致汉朝失去人心群雄并起,最终亡于曹丕之手。

少数民族的再次崛起要等到西晋八王之乱,司马氏互相攻杀,纷纷勾结外族,这才引发了中华历史上最黑暗的五胡乱华一幕。

汉朝(前202—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共历二十九帝,享国四百零五年。

秦末天下大乱,刘邦在推翻秦朝后被封为汉王。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获胜后称帝建立西汉;汉文帝、汉景帝推行休养生息国策开创“文景之治”;汉武帝即位后攘夷拓土、改制革新,被今人称为“汉武盛世”;至汉宣帝时期国力达到极盛,史称“孝宣中兴”。公元8年,王莽篡汉,西汉灭亡,不久爆发绿林赤眉起义。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统一天下后息兵养民,史称“光武中兴”;汉明帝、汉章帝沿袭轻徭薄赋,开创“明章之治”;汉和帝继位后大破北匈奴、收复西域,开创“永元之隆”,东汉国力达到极盛。公元184年爆发黄巾起义,虽剿灭民乱却导致地方拥兵自重,董卓之乱后东汉名存实亡。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后刘备建立蜀汉延续汉室,中国进入三国时期。

汉朝和约略同时期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两汉时期奠定汉地范围,极盛时东并朝鲜、南包越南、西逾葱岭、北达戈壁,国土面积约达609万平方公里 。公元2年,西汉全国人口达六千余万,占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

汉朝文化统一,科技发达,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汉文化圈正式成立,华夏族自汉朝以后逐渐被称为汉族,两汉为华夏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科技领域亦颇有成就,如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成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浑天仪等。

以上就是关于西汉和东汉怎么灭亡的全部的内容,包括:西汉和东汉怎么灭亡的、汉朝为什么会灭亡呢、汉朝什么时候灭亡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2910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7
下一篇 2023-05-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