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木版年画的艺术特点有哪些

平阳木版年画的艺术特点有哪些,第1张

平阳木版年画有三大特征:

一是宗教神画多。作用之一是驱邪镇宅。如秦琼、尉迟恭门神画和钟馗年画等;作用之二是降祥纳福。如供奉灶神、财神、天地神、福禄寿三神等等;

二是戏剧人物画多。晋南是中国元代戏曲(元杂剧)的发祥地,商家迎合当地人民群众喜爱戏曲的口味,把戏曲和美术融合为一体,在表现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的同时扩大自己的销售;

三是民俗画多。过年过节,年年有余(鱼),人们图的是一个吉利,工艺美术家创作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四季平安”等年画以及供人观赏的中堂“四季美人图”、“麒麟送子”、“吉庆有余”等民俗年画,使年画深深地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

因此,山西平阳木版年画不但是民间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而且在中国绘画史上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研究华夏文明史极其宝贵的艺术珍品。

扩展资料

平阳木版年画已有千年历史,它生于民间,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反映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丰富,寄托着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长于民间,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中隐藏的文化内涵值得人们深入挖掘,它的发展与平阳的历史文化密切相关。探讨平阳木版年画的文化内涵对于了解平阳地区的民间文化、感受普通民众的生活都有重要的意义。

平阳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在年节之际用以迎新接福的一种普及性的传统艺术样式,它传达了广大民众的生活理想,反映出社会生活和民间文化的诸多特性,成为中国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独有的农家特色和艺术风格

民间有首歌谣说:“色又鲜,纸又白,年画打从武强来”“南桃(苏州桃花坞)北柳(天津杨柳青)论画庄,农家年画数武强……”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这是武强年画最突出的特点。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早期武强年画以神画为主,有“十分年画七分神”之说,随着农家百姓的欣赏水平的提高和实用功能的拓展,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如门画、灶画、中堂、对联、窗花、灯方、斗方、条屏、历画、炕围画等,几乎是应有尽有。一幅古老的武强年画《农家勤忙》,画面上有20多位农民在田间劳作,耕地、播种、除草、收割、打场,大跨度的时空跳跃,周围合理的布局,活灵活现的表达出一派愉快的农家勤忙景象。画面上端还巧妙的设计了一段有趣味的顺口溜:“若务农早做活晚把牛放,多积些粪土草勤收田庄,稻梁菽麦黍稷备有所向,或宜早或宜迟时分几行,春夏秋四季天寒来署往,必须要依时节小满插秧,常言道勤苦人苍天保佑,纵然是受些苦谷米盈仓。”图文并茂,把农民大众的劳动心理和生活现实融于一体。

造型夸张,突出重点

人物造型大都是五短身材,夸张的头部重点表现眼睛,目语心声。艺人笔下的动物更是大胆夸张,有“十斤狮子九斤头”之说。在民间流传甚久的《镇宅神判》年画,从夸张的造型可以看来,钟馗手举宝剑,怒目炯炯,胡须飞乍,叱咤有声,加上画面空白处刻下的歌谣:“朱砂神判下天官,手挚宝剑带七星,斩杀娇魔无其数,捉住许多怪物精……”使整幅画面变得活灵活现,充满保护百姓平安的威慑感。线条粗犷,挺拔有力;色彩单纯,明亮鲜艳。艺人们通过千百年来的锤炼,在年画生产的“绘、刻、印”三道工序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绘画从民间的欣赏欲望和习惯出发,不断推出多彩多姿的年画新品种,刻版上以大刀阔斧、挺拔劲健的手法见长,阳刻为主,兼施阴刻,刚柔相济,呈现一种古朴稚拙之美。印画以红、黄、蓝三原色和黑白为基调,形成鲜明对比。这样以来,各道工序都充分发挥优势,形成了乡土艺术上的统一,使年画显得格外有气势,俊美生动,如燕赵儿女那样朴实豪爽,又似北方乡下姑娘不假修饰而落落大方,毫无城市的脂粉味及庸俗情调。

在中国历史上,四川绵竹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江苏桃花坞的木版年画在全国最为著名,被誉为中国“四大年画”。

1、绵竹年画

绵竹年画又称绵竹木版年画,汉族民间木版年画之一,因产于竹纸之乡的四川省绵竹市而得名,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多以木版印出轮廓而后填色。2002年2月,绵竹年画入选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桃花坞年画

桃花坞年画是江南地区的汉族民间木版年画,因曾集中在苏州城内桃花坞一带生产而得名。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年画,全称“杨柳青木板年画”,属于木版印绘制品,是著名的汉族民间木版年画之一,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杨家埠年画

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是山东省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民俗工艺品。杨家埠年画体裁广泛,想象丰富,重用原色,线条粗犷,风格纯朴。木版年画是农耕社会的缩影,其田神、仓神、井神、神之格思等作品。

揭示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对丰年的祈盼,对于研究汉族农耕社会的生产发展及民俗风情,意识形态等具有重要价值。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特点是:以木版雕刻,用一版一色传统水印法印刷。构图丰满,色彩明快,富有装饰性;多用民间故事、吉祥喜庆、神像、戏文、时事为题材,以象征、寓意、夸张手法,来表达人们美好的愿望。曾广泛流传于江南一带和中国许多地方,而且远渡重洋流传到日本、英国和西德,特别是对日本的“浮世绘”产生了重要影响,被海外媒体誉为“东方古艺之花”。

桃花坞木版年画制作一般分为画稿、刻版、印刷、装裱和开相五道工序,其中刻版工序又分上样、刻版、敲底和修改四部分,其主要工具为“拳刀”,同时以弯凿(剔空)、扁凿、韭菜边、针凿、修根凿、扦凿、水钵、铁尺、小棕帚等工具配合使用。套色印刷亦有一套程序,主要包括看版、冲色配胶、选纸上料(夹纸)、摸版、扦纸、印刷、夹水等步骤。

桃花坞木版年画以门画、中堂、条屏为主要形式,主要表现吉祥喜庆、民俗生活、戏文故事、花鸟蔬果和驱鬼避邪等民间传统审美内容。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画、刻、印分为三大谱系,在长期的创作、生产实践中,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各自摸索出了独特的经验,形成了一整套特殊的工艺制作程序。

从现存的作品来看,早期的桃花坞年画风格是较为雅致的,在处理仕女、什景、花卉等题材时,多采用传统的立轴和册页的构图形成,在画面的经营上,可以看出宋代院体画、明代界画和文人画的影响。在雍正、乾隆年间,还出现了不少模仿西洋铜版雕刻风格的作品,如《苏州万年桥》《陶朱致富图》《西湖十景》《山塘普济桥》《三百六十行》《百子图》《三美人图》等,有的还在画面上题明“法泰西笔法”、“仿泰西笔法”、“仿泰西笔意”。这一类的作品在画面上,多彩用焦点透视,除人物面部外,衣纹、树石、房屋、动物的羽毛等均用明暗来表现,显得夹生。到乾隆以后,这样的作品已不多见,取而代之还是以传统技法表现的作品。与早期的作品相比,画面构图简练大方,线条刚劲有力,色彩也开始鲜明起来。如《五子登科》《庄子传》《珍珠塔》《荡湖船》《拜月图》等,从这些画面上,可以看出早期金陵派刻版风格和新安派刻版风格的影响。

以上就是关于平阳木版年画的艺术特点有哪些全部的内容,包括:平阳木版年画的艺术特点有哪些、年画有什么艺术特色、四大年画各自的特点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2878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7
下一篇 2023-05-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