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是什么

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是什么,第1张

中南半岛上山脉、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北高南低,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

各大河上游流经山区,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下游河谷展宽,水流缓慢,泥沙沉积,河岸两侧形成冲积平原。这些平原及河口三角洲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易于灌溉,交通便利。

简单来说,就是八个字: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因为地势北高南低,所以河流自北向南流。

中南半岛地势具有三个比较明显的特征。首先,其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多山地、高原,山川大致南北走向,且山川相间排列,半岛地势犹如掌状。其次,其地势久经侵蚀而呈准平原状,喀斯特地形发育,在第三纪造山运动中,印度马来地块亦有隆起和断裂现象。第三,平原多分布在东南部沿海地区,主要是大河下游面积广大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中南半岛的山脉和高原主要有西部的那加山脉和阿拉干山脉,为向西突出的弓形山脉,大部分海拔在1800米以上,长约1100千米,包括许多平行山脉,是喜马拉雅山脉向南的延续部分,并继续向南伸展。

中南半岛地形的特征 中南半岛地形具有三个比较明显的特征。首先,其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多山地、高原,山川大致南北走向,且山川相间排列,半岛地形犹如掌状。其次,其地形久经侵蚀而呈准平原状,喀斯特地形发育,在第三纪造山运动中,印度马来地块亦有隆起和断裂现象。第三,平原多分布在东南部沿海地区,主要是大河下游面积广大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中南半岛的山脉和高原主要有西部的那加山脉和阿拉干山脉,为向西突出的弓形山脉,大部分海拔在1800米以上,长约1100公里,包括许多平行山脉,是喜马拉雅山脉向南的延续部分,并继续向南伸展。东部有越、老、柬边境南北绵延1000多公里的长山山脉,山脉西坡较缓,逐渐过渡到老挝、柬埔寨境内的高原,如川圹高原、会芬高原、甘蒙高原和波罗芬高原等;山体东坡较陡,逼近海岸,形成许多峭壁和岬角。中部为中国横断山脉向南的延续部分,在缅泰边界有登劳山、他念他翁山脉和比劳克东山,向南伸入马来半岛,在缅甸境内山体较宽较高,成为东南亚面积最大的高原——掸邦高原,在泰国东部有呵叻高原。在上述山地、高原之间,在南亚大河顺地势自北向南奔流入海,自东向西有红河、湄公河、湄南河、萨尔温江和伊洛瓦底江等。 中南半岛山地和高原经长期侵蚀,大部分山峰呈浑圆形,高原侵蚀面发育。马来半岛和中南半岛一般以克拉地峡为界。在构造地形上马来半岛是印度马来地块的一部分,山地位于中部,向东西两侧降低。中部山地包括八条大致平行的山岭,纵贯南北,因久经侵蚀,故高度不大,出露岩石多为花岗岩、片麻岩和石灰岩,最高峰塔汉山仅2 190米。掸邦高原海拔1000~1300米,主要由古生代和中生代的石灰岩层构成,并有花岗岩侵入体。高原面上有许多深切的峡谷和高出地表800~900米的山峰。脊岭和沟谷交错,地面侵蚀剧烈,西部有一个南北长达600~700公里的大断层。泰国东部的呵叻高原,大部分海拔150~300米,由红色砂岩组成,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地而起伏不平。在掸邦高原以及越南和老挝的北部,喀斯特地形广布,是著名的风景区。 中南半岛三角洲众多,著名的有湄公河三角洲、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红河三角洲和湄南河三角洲。这些三角洲都由大河冲积而成,面积广大,地势低平,三角洲上河网密集,多沼泽,向海扩展速度快。 (选自刘德生《亚洲自然地理》) 中国周边战略之中南半岛 [青锋断月] 于 2006-03-28 12:29:06上贴 -------------------------------------------------------------------------------- 中南半岛陆地紧邻中国,地理上东滨临中国南海,西向印度洋,扼守马六甲,而战略上则是中国,印度,东面日本更有外来美国势力的交汇地。在世界对石油资源的注意力正由波斯湾逐渐转移到中亚之时,尚未大量石油开发的中国南海可以预见将成为下一个群雄逐鹿的中亚。此文希望论述中国在此地区应采取的前瞻策略,为将来局势的发展预先作出伏笔。 印度,日本的影响 2003年,印度主导推动成立由泰国,缅甸,孟加拉,附加尼泊尔和不丹组成的“南亚经济合作组织” ,几乎为中国的“上海合作组织” 翻版。对于南亚唯一经济强权印度而言,成立这个组织的多个目的包括:为进一步巩固南亚印度独大的局面增加经济筹码;减弱中国对南亚国家的影响,以经济条约牵制这些国家的政治决策;逐渐为这个经济组织走向政治/军事组织铺路;配合印度的东向政策,全力借助缅甸和泰国打通通往东南亚的陆路。印度常年不懈余力拉拢泰国和缅甸,更特别强调恒河流域与湄公河流域经济合作,还有计划与越南军事合作,并构建联系新德里到越南河内的南亚-东南半岛公路计划。印度就在中国眼皮下渗透中南半岛的行动勾现中国对这一地区的战略位置不可等闲置之。 与此同时,日本也积极从东方渗透。先从包括中南半岛国家的东盟内部选拔了几个经济较发达国家独立于东盟之外先与日本签订经济合作协议,此举助其控制东盟;其次推动除中国之外的日本-东盟东亚共同体;更有同样排除中国在外的湄公河流域合作组织。 日本,印度,一东一西。地理上注定它们的势力交接点为了绕过中国而必然交汇在中南半岛。而现实策略上,随着美国翩翩起舞的日本,与具有投机思维的印度相互“联合” 已经是日本政客公开的策略。两者对中南半岛的“夹击”如何不让人联想? 中国的策略 正是中南半岛的特殊位置,笔者认为中国需把这一地区作为自己的腹地看待。而中国独特的地缘优势,又使得中国在中南半岛可以掌握先机大有作为,发挥出来的效应又将是一石多鸟。这里谈中国的三个主要策略: 一 构筑独特中-缅关系 印度组建南亚经济合作组织中最重要两个夥伴是缅甸和泰国。其中缅甸不比泰国,没有外国驻军,对中国的战略价值自不必多言。它不仅是印度洋的门户,其实也是沟通/阻拦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的桥梁。中国对缅甸的外交必须更加积极,灵活。经济上中国完全有能力给予该国(还有其它南亚弱国) 和印度相同的互助协定。此外,鉴于缅甸经济的落后和对中国石油管道长远的战略影响,中国可以对缅甸提出类似美国二战后马歇尔计划相似的投资建设计划。 这个计划的目的只有一个 - 培养富裕的而且亲中的同盟国关系的盟友。 过去,中国长期对缅甸关系陷入单纯以军事援助为主的误区,使得缅甸对中国的政治靠拢缺少需要的条约和经济利益固定。而纯军事为主的合作也导致缅甸国家中有对中国敌视的势力产生。 中国若于缅甸签署互助开发条约,不仅符合缅甸利益,更重要的是中国单独把缅甸当成一个合作主角而不是像印度那样把缅甸当作一个配角作为它支配中南半岛的手段。而在中缅合作的基础上,石油管道的建成,中缅 (云南-仰光) 陆路的沟通,中国更可借其为印度洋交通枢纽而帮助其发展海军来面对印度来自安得曼群岛苏-30MKI的空中威胁,和来自尼寇巴群岛的印度海军威胁。 鼓励缅甸的同时,更有孟加拉和泰国的合作。 印度在主导“南亚合作” 组织时始终在借力泰国影响缅甸,中国也需把握泰国的影响,并把两者作为将来由中国主导的“中南半岛合作组织”主要成员来发展。 二成立中南半岛合作组织 中国已经是“上海合作组织”(SCO) 的主要成员。然而SCO对中国的缺点是,由於内部有俄国作为政治,军事强国,中国不便独立于发挥SCO的作用而受到很多牵制。中国需要一个自己能够起主导作用去发挥的组织。而与现有东盟合作,因其本身内部充满被小国(如新加坡) 利用的势力,且有诸多国家与中国有南海潜在冲突,并不对中国理想。 这里构想的“中南半岛” 区域合作组织 将是很好选择。 中南合作需要包括至少中南半岛陆上缅甸,泰国,老窝,柬埔寨四国。而越南参于与否取决于后。对中国来讲,这个组织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1。条约上强化确立中国在中南半岛区域合作的重要,主导并打破日本/印度企图排除中国的可能。 2。提升该地区(除越南)内陆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俯视越南施加压力,导致其压缩对中国南海的侵蚀,促进南沙争端的解决。而这里,柬埔寨的作用又将浮现。不仅因为其陆路上正和越南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相连,北连老窝直通中国,更因为其位于泰国湾,有海港处於将来构建的泰国克拉克运河海运交通线上,势必成为海运补给站。中国若在柬埔寨有军事(海军) 存在,对於面对美国在泰国的驻军和影响保护中国在克拉克海运的利益亦有帮助。 3。东盟已经成为被日本,新加坡之类利用势力交相争夺控制的组织。中国为解决南海争端作伏笔,不需要和“整个” 东盟打交到,而可以由中南区域合作吸收新成员,增加现有的东南亚国家(特别是和中国无领海争端国家)参与。 无疑这能够增加中国对东盟的潜在影响力,更可打击消弱诸如新加坡,菲律宾之类国家企图借东盟之势干涉台湾问题以压制中国,或蚕食中国南海之举。并对推动解决南海问题施加助力。 4。借由这个新组织发展科技/文化方面合作。中南半岛国家过去苦于战火,经济/科技/文化都没有更有很好得到开发弘扬。且东南亚诸国与中国文化联系源远流长,历史上更有明朝郑和下西洋开通海上丝绸之路,如今,曾代表中华文化的孔子,汉语诗词都仍然流行。中国可以借这个组织增强与各国文化联系,推广属於亚洲的团结和传统。而且中国的许多科技发展并未能得到有效推广运用,比如中国北斗系列导航卫星,载人航天,甚至军用飞机(FC-1)等的推广。相比欧盟的系列科技合作由马歇尔计划重建开始,中国不妨也起主导作用在中南半岛诸国对卫星,航天,航空都极度落后且希望发展的情况下提倡区域合作,吸引各国对共同兴趣的科技项目投资。 比如推广建立以北斗系统为基础的民用“中南半岛导航系统” - 相比欧洲已开始筹建的“欧洲海事导航系统” ,不仅可以解决中国的科技发展的市场问题,更长期推广国际产业化。 三马六甲海峡构想 马六甲海峡就在中南半岛最南端。 战略层次上,处於海峡咽喉的新加坡亲美之举已经遭到其周边国家反弹。而其联印之举亦可被中国用来借力打力。 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都有大量穆斯林传统。对於印度与新加坡的靠拢,中国不妨去促进南亚国家巴基斯坦与印尼,马来西亚的三边合作。由於南海的影响,中国似乎不便与马来西亚单独合作,但是若能引入巴基斯坦这个同样是穆斯林为主的国家去于马来西亚打交到有利於中国将来通过巴基斯坦施加对马来西亚的影响。 而印尼,处於中国南海的最南与中国争端最少,却又陆路与马来西亚相连。 中国加强与印尼的合作并不存在障碍,并也能够借印尼形成在纵深上增加对南海国家的影响。 况且,印尼不仅可能使中国在马六甲海峡得到一个立足之地,由於印尼苏门达拉岛西面同样面对印度洋而且处於印度的NICOBAR群岛海空军基地以南,是真正意义上有可能绕过印度而出入印度洋的门户基地。 对於中国而言,这将也是在印度洋和缅甸呼应的另一个合适选择。

中南半岛(China-Indochina Peninsula)是位于东南亚的一个半岛,为亚洲南部三大半岛之一。中南半岛位于中国和南亚次大陆之间,西临孟加拉湾、安达曼海和马六甲海峡,东临太平洋的南海,为东亚大陆与群岛之间的桥梁。

中南半岛气候湿热,植被繁茂,半岛的主要河流及山脉为中国所延伸过来,故有“山同脉,水同源”之说,中南半岛文明历史悠久,语言极其多样化。

中南半岛上蕴藏大量有色金属矿藏,其中铅、锌、银、锑、铜、锡、钨等矿藏均占有重要地位。其他矿藏主要有煤、宝石、岩盐、石油和天然气。此外水力资源和森林资源也相当丰富。干季及雨季较分明,半岛上的各国均为农业国家,产柚木、橡胶、水稻、甘蔗、油棕、椰油、胡椒等,其中橡胶和油棕产量居世界首位。

扩展资料

中南半岛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五国以及马来西亚西部、中国云南南部,是世界上国家第二大的半岛。面积2065万平方千米,占东南亚面积的46%。海岸线长117万千米,多重要港湾。地势北高南低,多山地和高原。北部是古老高大的掸邦高原,海拔1500~2000米。众多山脉自南向北呈扇状延伸,形成掸邦高原及南部山、谷相间分布的地形格局。

中南半岛地势具有三个比较明显的特征。首先,其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多山地、高原,山川大致南北走向,且山川相间排列,半岛地势犹如掌状。其次,其地势久经侵蚀而呈准平原状,喀斯特地形发育,在第三纪造山运动中,印度马来地块亦有隆起和断裂现象。第三,平原多分布在东南部沿海地区,主要是大河下游面积广大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南半岛

中南半岛包括越南、老挝、中国云南、柬埔寨、缅甸、泰国及马来西亚西部,是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半岛面积2065万平方千米,占东南亚面积的46%海岸线长117万千米,多重要港湾地势北高南低,多山地和高原北部是古老高大的掸邦高原,海拔1500~2000米众多山脉自南向北呈扇状延伸,形成掸邦高原及南部山、谷相间分布的地形格局主要山脉自西向东依次为那加山脉、若开山脉;登劳山脉、他念他翁山脉、比劳克东山;长山山脉3大山序之间的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湄南河、湄公河、红河自北向南,汹涌奔腾,源远流长河流上游多穿行于掸邦高原,深切的河谷将高原分为数块,如伊洛瓦底江与萨尔温江之间的东缅高原,萨尔温江与湄公河间的清迈高原,湄公河与红河之间的老挝高原等,是典型的山河相间,纵列分布一些河流的中下游河谷平原及各河的河口三角洲为主要农业区和人口集中区

以上就是关于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是什么、中南半岛的河流流向是怎样的、中南半岛地形的突出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快,很急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2767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7
下一篇 2023-05-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