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父亲娶了3个太太,为何不喜欢她母亲

林徽因父亲娶了3个太太,为何不喜欢她母亲,第1张

林徽因,给我们的印象是民国的才女,美貌与才华兼顾,一生得到三个男人的爱,分别是徐志摩、金岳霖、以及丈夫梁思成,而且个个才华出众。如果说起她的母亲就与林徽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林徽因的父亲娶了三房太太,唯独自己的母亲不受父亲的喜欢,这是可能是林徽因最不愿提及的事情。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自己的父亲不喜欢母亲呢?

之所以不愿意提及此事,是因为林徽因出生在一个比平常家庭要复杂的小院里,而且自己的母亲不得家人的喜欢,就连自己的父亲也不喜欢母亲,童年的林徽因只能同母亲生活在后院的小房里,这种酸楚可能只有林徽因自己能体会吧!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一共有三房太太,自己的母亲是二房太太,很多人都把林徽因的母亲说成是林长民的小妾,其实,这不太准确,因为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是在林长民第一任太太过世后才嫁到林家,所以,准确的来说这应该叫“续弦”,自然也就是正房太太。

何雪媛出生在一个小作坊的家庭,跟林家相比可能差了点,但也算比较有钱,从来不用为衣食住行着急。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自然家中带她也比较娇惯,所以,对于那些诗词歌赋样样都不行。至于长相我们只能说一般,而且思想比较陈旧,相对于她林徽因奶奶就显得十分有才,而且思想比何雪媛要新式多了,在这样一个家庭中何雪媛显得有点水火不容,所以大家都不喜欢她。

除了思想不得家人的喜爱,还有就是何雪媛嫁到林家需要为林家传宗接代,因为林长民的第一任太太没有留下子嗣。而怀上林徽因还是在嫁给林徽因的第八年,虽然后来又生了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但都不幸夭折了,还是没给林家生儿子,在某一种意义上来说何雪媛在家中的地位又下降了!

后来,林长民就又娶了一房太太,名叫程桂林,嫁到林加后为林家生了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为人处世也十分得体,很讨林长民的喜欢,所以就让程桂林搬进了前院,而何雪媛自然就被赶到了后院,搬到后院之后林长民很少来后院,因为,林长民一来后院何雪媛就大吵大闹,这让小小的林徽因心灵上受到了很大的伤害,所以自然也是她最不愿提及的事情!包括在林徽因给自己给朋友的信中也写到了关于她母亲的的缺陷,例如:爱多管闲事还没什么本事。让林徽因又爱又恨,毕竟那是自己的母亲!

其实,何雪媛不得林长民的喜欢,多半是自身原因,没有才能不说还爱多管闲事,思想保守,此外,就是没有给林家生下儿子,还总跟林徽因的父亲吵闹。对于一个思想进取,才华出众的男人来说,林长民可能更喜欢为人处世落落大方的三房太太吧!

傅应星和熊丽娘在一起了就是傅应星和熊丽娘结婚了。

相关知识:

明朝万历年间,魏忠贤虽出身贫寒,但又嗜赌成性,为了赌博典妻弃子,在赌场杀人逃亡,后净身投靠皇宫,巧遇旧时情人,已贵为皇太子奶妈的客印月,俩人狼狈为奸,一路发迹。但魏忠贤绝对想不到自己遗弃在糕团店内的儿子居然是颗福星,出生时被当作面粉娃娃上笼蒸煮竟大难不死,其后果然后福无边。付应星生来人如“糕团”,面善心软,嫉恶如仇,但偏偏是个多事之人,误打误撞中竟三揭黄榜:一揭求雨;二揭为国家重臣治病;三揭去边关和满洲人谈判。几回磨难幸得胥丽娘搭救才脱离险境。胥丽娘亦绝非普通女子,乃当朝重臣熊将军之女。

民国才女很多都宜居国外,原因有二。民国时期,才女才子数不胜数,名留青史者也大有人在。但是,很多人在历史中摸出一条奇怪的“规律”,发现许多民国才女都曾经离开祖国而去国外生活。有人提出,是否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激发不出创作灵感,所以才造成这种“人才短暂流失”的现象。实际上,这种说法的理由并不充分。当时的中国和从前的时代相比是日新月异,也与国际开始接轨,各种新奇的事物出现,这样巨大的变化,若是无法给人以触动和灵感,那时必然不可能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民国才女纷纷离开呢?

首先,有可能是个人因素。就拿林徽因来说,当年她离开中国,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母亲的因素。众所周知,才女林徽因和母亲何雪媛的关系并不算好,何雪媛并没有才气,且性格娇惯蛮横。在林父迎来第二个妻子之后,何雪媛每每同他见面都要大吵一架,后来林父干脆不来或少来何雪媛母女的院子。何雪媛越发阴郁刻薄,连带着林徽因都沉闷了起来。所以当时林徽因去往国外,母亲是一方面原因。

其次,有可能是舆论的因素。张爱玲是民国时期有名的作家,年少成名的她自然才思斐然。张爱玲的作品中其实很少谈论时事,但是仍有很多人对她虎视眈眈,巴不得她出一丁点纰漏。再加上后来和胡兰成的婚姻让很多人认为她也是汉奸,十分看不惯她。就连报纸上都刊登了对她不利的言论,让张爱玲非常气恼。为了远离这些,张爱玲才前往国外度过余生。

可见,各人有各人的理由,不能过度上升。况且,很多才女后来也都归国,为祖国做贡献。例如林徽因在国外得到了建筑启蒙,回国后在这方面也有建树;陈衡哲归国后在北大任教师,将知识授予更多人······这都是我国民国时期才女们的风采。

"一生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林徽因挽联

提到林璎这个名字或许很多人会感到茫然,但如果提到她的姑妈大部分人绝对都认识,她的姑妈就是民国著名才女林徽因。

林徽因的才华不仅仅在文学上,更在建筑上,当初西南联大的校舍就是她跟梁思成共同设计的,后来清华的教师宿舍也是出自林徽因之手,甚至连国徽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都有她的参与,哦对,八宝山革命公墓的主体建筑也是林徽因设计的。在建筑设计之外,保护古建筑更是林徽因奋斗了一生的目标。

而林璎在建筑方面的才能,一点都不比姑妈林徽因少,并且她之所以走上建筑这条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到了林徽因的影响。

林徽因当初之所以认识徐志摩,契机在于16岁那年跟着父亲林长民去欧洲留学。林长民曾任内阁司法总长,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思想在当时属于比较进步的那一批人。这林长民正是林璎的祖父。

林长民的原配叶氏去世后,娶了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为续弦,但林长民并不喜欢何雪媛,顺带着连年幼的林徽因也颇受冷落,他真正喜欢的是妾室程桂林,程桂林给林长民生了4个儿子,其中大儿子林桓正是林璎的父亲。

林桓早早就因为战乱去了美国,因此1959年林璎出生时是在美国的俄亥俄州。受林徽因影响,林璎很小就展示出了在设计方面的天赋与倾向,并且成绩一直很好,大学读的是世界名校耶鲁大学。

我们大学的时候在干什么?学专业知识?背英语单词冲刺四六级?找各种实习单位?林璎的大学已经开始单独做设计了,她在大学还没毕业的时候就设计了越战纪念碑,那年她才21岁,却已经凭借作品震惊了世界;而她1986年从耶鲁读完研究生毕业后,仅仅一年就获得了耶鲁大学的美术博士学位。

林璎的设计并不以房屋设计为主,而是倾向于各种能够反映一定内涵的艺术作品,她乐意用设计作品来纪念一些具有反抗精神的事件,或者蕴含一些时间、空间的概念,比如说在拉巴马州马丁.路德.金民权运动发祥地蒙哥曼里设计了民权纪念碑,再比如说耶鲁大学的"妇女桌",纽约火车站的《陨蚀的时间》等。

林璎不仅是建筑设计师,同时还是艺术家以及著名的环保人士,2010年的时候,林璎获得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亲自授予的美国国家艺术勋章,这是美国政府给予艺术家和艺术赞助人的最高荣誉奖项,她也是这次获奖中唯一的华裔。

6年后的2016年,林璎再次得到奥巴马亲自颁奖的荣誉,这次她获得的是美国最高荣誉的文职勋章——美国总统自由勋章,而与她一同获奖的还有比尔盖茨夫妇这样重量级的人物,由此可见此奖的重要性,而林璎同样是这次21名获奖者当中唯一的华裔。

在林璎当选耶鲁大学校董的时候说了这么一段话:"我的父母亲移民来到这个国家时一无所有,但作为教育家,他们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我知道,如果我的父亲在世,他一定会同我的母亲一样为我而骄傲。

林璎因是林徽因的侄女而走上建筑设计这条路,但如今的她已经走出了自己的风格跟风采,她曾被评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国人"与"五十位美国未来的领袖",除开林徽因侄女的名头之外,她自己的名字更值得人们去记住。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这是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的真实写照。林徽因几乎标志了一个时代的颜色,出众的才,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个春天的童话,幸福而浪漫。

被誉为人间四月天,但完美如林徽因,其实也有自己不愿提及的童年。林徽因的童年生活是艰辛的,她的生母何雪媛是父亲林长民的继室夫人。林徽因的母亲是一个与林徽因截然相反的女人。

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出生在一个小作坊主的家庭里,虽算不上大富大贵,但还算殷实,从小也是衣食不缺的。

何雪媛在家里排行最小,自然是有些娇纵的。女红、诗词歌赋什么的,是一样也拿不出手,外貌也不出众,思想也较守旧。而林徽因的奶奶却是名门闺秀,女红、书法、诗词极好,所以一嫁入林家,何雪媛就非常不受待见。

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是她父亲林长民的继室夫人,因为长得不漂亮、性格不讨喜而受丈夫冷落。何雪媛长年失宠,看着姨太太程桂林得宠就心里愤恨,经常向女儿林徽因抱怨,把气发到林徽因身上,让林徽因的童年过得很不愉快。在林徽因二十岁出头时,她的父亲林长民就跟着郭松龄反对张作霖而遇难身亡,从此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就由她来养活,何雪媛跟着林徽因一辈子。

因为原生家庭是林徽因逃不开的桎梏。然而母亲的脾气的确让林徽因非常崩溃,林徽因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我自己的母亲碰巧是个极其无能又爱管闲事的女人,而且她还是天下最没有耐性的人。

刚才这又是为了女佣人。真正的问题在于我妈妈在不该和女佣人生气的时候生气,在不该惯着她的时候惯着她。还有就是过于没有耐性,让女佣人像钟表一样地做好日常工作但又必须告诫她改变我的吩咐。

文/石墨杨

一、林家有女初长成

在民国才女辈出的时代,林徽因无疑是无数男士心中最温暖和最温柔的印记。她宛若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在古建筑间穿行,在诗文中游走,漫步于红尘之上,淡定,与世无争。

林徽因身上的 IP 标签 熠熠生辉: 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和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妻子。

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林徽因,祖籍福建福州,1904年6月10日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男作家“林徽音”,故改名为“徽因”。才女果然不同,芳名中就有浓浓的文化气息。

虎父无犬女,才女背后必定有位牛气哄哄的老爸。东汉有才女蔡文姬,其父蔡邕就是东汉时期名臣,文学家、书法家。

林家家境殷实,家风渊源,人才辈出。

林家二叔就是著名绝笔书《与妻书》的作者,中国民主的先驱,革命烈士,林觉民。

林长民早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主修法律。1912年,辛亥革命后,他出任临时参议院秘书长,还参与了《临时约法》的草拟工作。

北洋政府时期,林长民出任司法总长。林长民受西方思想影响深远,却又生长在一个典型的旧式家庭。在长辈的操持下,林长民纳富商之女何雪媛为妾,第二年,何雪媛为林长民生下长女。出于对家中子嗣兴旺的期盼,林长民为女儿取名“徽音”。

作为长女,林徽因得到了祖母的疼爱,也受到父亲的重视。1907年,她三岁时,祖母便成了她的启蒙老师,教她 识字和念诗 。

五岁时,林徽因进入私塾读书,学习国学经典。林徽因能有后来的文学成就,与儿时家庭的教育息息相关。后来,经过几年的学校生活,林徽因的英文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她如饥似渴地读书,想早日成为独立女性。

林徽因年长一些的时候,开始参与管家,文学才华也崭露头角。父亲每每向朋友提起她,总是一脸自豪。

二、欧洲游历长见识

世界那么大,你该出去看看,欧洲行,见识爆涨。

1920年春,林徽因16岁时,林长民游历欧洲诸国。在旅欧前夕,林长民写信告诉女儿此行的目的: “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览诸国实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在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琐碎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美丽聪慧的林徽因捧着父亲的信一读再读,此前已在英国教会办的培华女子中学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

林长民把林徽因带的身边当翻译,林徽因得以游遍英法等国。林徽因充当了父亲的管家和秘书,将父亲的生活照顾的井井有条。

在欧洲的那段时光,是她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她时常捧着书,坐在温暖的壁炉前,一读便忘记时间,她与父亲四处游历,多次促膝长谈,父女的感情融洽。

林徽因对人生和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父亲希望林徽因扩展眼界,成长为一个胸襟宽广,对社会有益的人。

在英国,诗人徐志摩追求过林徽因,被她婉言拒绝。

对林徽因而言,旅欧期间最珍贵的收获并非徐志摩的爱,而是学习建筑学的梦想。

随父亲旅欧期间,林徽因先后游历了英国、法国、瑞士、德国和比利时等国,在领略各国风土人情的同时,也为那些保存完好的西方古建筑所深着迷。

在伦敦期间,林徽因考入圣玛利学院,她的房东是一位女建筑师,林徽因常常帮其描图,渐渐喜欢上建筑,也得知建筑学在西方不是单纯的“盖房子”,而是一门集美术、工程技术和人文理念于一体的综合学科。

林徽因一生的挚友、 汉学家费慰梅说:“她有学习建筑的梦想,想带一些西方的古典建筑思想回国的欲望。她认为中国需要一种能使建筑数百年不朽的好建筑理论。”

这才是真实的林徽因,她没有忘记旅欧前夕父亲对她的教诲。一个16岁的少女,从那一刻起就萌发了成为女建筑师的愿望。

三、赴美成就建筑梦

年轻人一旦确定了梦想就矢志不移。年轻人还是要有梦想,万一实现了呢?

翻译家卞之琳曾说:“表面上林徽因不过主要是梁思成的得力协作者,实际却是他灵感的源泉。”

在梁思成与林徽因订婚后,梁启超希望他们在结婚之前一定要先完成学业,并将宋代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一书亲自题词后,寄给两个年轻人。

爱情和学业面前,一定要先完成学业,这是安身立命之本。

这本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著作,寄托了梁启超对他们的期望。从此,梁、林二人都将研究中国古建筑作为毕生事业。

1924年,梁思成与林徽因一同前往美国留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就读。

当时,宾大的建筑系只收男生。校方要求,宾大的建筑系学生一定要通过人体写生课程,而女生不允许进入人体写生教室,相当于将女生拒之门外。

当初就是林徽因拉着梁思成一起学建筑,如今自己反而学不了,自然不服气。

有时曲线救国,也能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外表娇弱的林徽因内心比其他人更坚强。为了获得建筑学学位,林徽因只好先在美术系注册,并同时选修建筑学课程。

两年后,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在建筑设计上的天分,林徽因终于打破宾大的规定,成功转入建筑系,还被学校聘为设计指导教学。

据当时宾大的年轻讲师,日后的著名建筑师哈贝森评价,林徽因的建筑图作业简直“无懈可击”。

在宾大求学期间,林徽因同时积累美术和建筑领域的学术基础。从宾大顺利毕业后,林徽因又进 耶鲁大学 戏剧专业学习半年舞台美术设计,成为 中国向西方学习舞台美术的第一位留学生 。

在此期间,林徽因深刻意识到保护中国古建筑和建立中国系统建筑理论的重要性,她说: “我将要带回给国人有关东方与西方交汇的一个真信息……不是去取代我们自己的,永远不要。我们必须学习所有艺术的基本原理,只是运用这些原理来设计那些清晰的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 

1928年3月21日,梁思成与林徽因结婚,从此成为中国建筑学界最让人称羡的一对神仙眷侣。

这一天是宋朝为《营造法式》作者李诫立碑刻的日期。梁思成和林徽因选择这一日结婚,正是为了纪念这位建筑学家,后来他们还为儿子取名为“梁从诫”。

此后的十几年间,梁思成、林徽因,以及营造学社的考察队从华北地区辐射开去,走遍中国的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两千七百多处中国古建筑。

成功无捷径,每个成功的背后绝非偶然,都是不为人知的心酸与坚持。

1937年,在五台山,他们找到苦寻多年的佛光寺。经过营造学社考察鉴定,佛光寺大殿建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即公元857年,一举打破了日本人断言中国根本不存在唐代木结构建筑的结论。

中国的古建筑学者们走出书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不敢错过每一处结构、每一片砖瓦,一丝不苟地将这些一度无人问津的古建筑绘制成图,在中国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学科。

1955年4月1日,西方愚人节,可是一点也不开心,这个写过《你是人间四月天》的才女,建筑大师因病去世时,在她的墓碑上镌刻着“建筑师林徽因之墓”。

注意,不是才女,是建筑师,这才是她最大的IP。

民国才女系列故事,敬请期待。

我是思想的搬运者——石墨杨

对于林徽因这位女子,人们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她的才情与才华让人们佩服,在1928年3月与梁思成结婚了,两个人在结婚以后便是一个整体,要携手走过一生都不分离。在那个时代其实留学无异于在海外漂流多年以后,她们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在海外留学的多年,让她们长了更多的知识,拿到了学位,她们回到祖国以后,心也不再飘零,终于有了归宿。

一、夫妻二人创办我国第一个建筑系

两个人在结婚以后从美国留学回来,回到国内便在大学任教,而且创办了建筑系。可以说东北大学是她们的一个舞台,在这里也培养出了很多建筑系的人才。可是林徽因也因为常年操劳过度,出现了疾病,肺部疾病最为严重,总是复发之后,梁思成便带着林徽因回到了北京,在中国营造社继续她们的工作,但是还没有过几年中国就爆发了抗日战争。没有办法,她们也只能四处搬迁,逃难到了四川昆明之后,在李庄安定了下来。

二、抗日战争爆发,夫妻二人在李庄定下来了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我们国家大多数的文化研究机构几乎都转移到了四川李庄,还有很多的海外学士,在四川李庄聚集,可以说那是一座有着千年文化并有知名学者聚集的地方。而梁思成与林徽因和其她的文学社同志们一同在那里度过了一个艰难而又难忘的时光。生活在李庄的时候,夫妻二人也是同甘共苦,真正的体会到了什么叫人间疾苦,因为没有电也没有自来水,每天晚上两个人想要学习看书,只能靠油灯。

当时梁思成也是因为常年操劳导致脊椎疾病更加的严重,他每天只有穿上铁马甲才能够正常的坐直,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之下,他的体重已经达到了47公斤。而那时的林徽因肺病更为严重,每天都在生死的边缘试探着,那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已经毁掉了她曾经的美丽的容颜。在四川李庄的时候,林徽因的病已经很严重了。可是她还有一个年龄较小的儿子,每天她的小儿子睁开眼睛都会问自己的妈妈,如果有一天日本人真的打过来了,又该怎么办?

每当儿子提出这个问题,是林徽因都会非常坚定的告诉儿子,中国的读书人是会有一条后路的,门前不就是扬子江吗?小孩子哪懂得这些,他非常担心的问自己的妈妈,难道你是不管我了吗?此时的林徽因说如果真的走到了那一步,那么恐怕就真的顾不得你了。

当时她的儿子才意识到自己柔弱的母亲居然是一个铁骨铮铮的坚强女性。即使是面对病魔和现在的困境,她依然是有对理想的追求的,再艰苦的环境都没有将她的意志磨平。林徽因其实在幼年的时候就已经身患肺病,到达李庄以后,艰苦的环境之时她的病情变得更加的严重了。当时两个人是有机会脱离现在的环境去国外,还可以治疗林徽因的疾病,两个人的生活有所改变,病情也就会能好,但是当时的梁思成拒绝了。

三、最后说出了真正的原因

当时很多人都不了解当初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决定,一直到了她晚年的时候,人们才知道了真正的原因。虽说林徽因一直受病魔的折磨,但是她仍然坚信,有爱国之心的中国知识分子一定不会选择在这个危难的时刻离开自己的国家。她们夫妻二人都是有着爱国精神,并且深爱着这片土地的人,所以即使有机会出去提高生活质量,也不会选择在祖国最危难的时候逃去国外。

当时正处于抗战时期,医疗条件是非常有限的,为了能够更好的照顾已经病重的林徽因,梁思成便自己学会了打针,每天照顾妻子吃药打针。她们的爱情是美好的,但是她们的爱不仅仅是小爱,除了爱情以外,更有对国家的热爱,有对自己事业的热爱。梁思成,林徽因两个人代表的是中国人的风骨和气节,代表的是知识分子的最高境界。

结语

在抗日战争结束以后,林徽因和家人们一起飞往北京,在1947年的时候,林徽因也在北京做了手术,作为一名建筑师,她力求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献给国家未来的时代。那她病情好转以后,就开始投入到工作之中。这是一位民国的才女,接受的是中西方的文化,留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她的美貌和才华,更是她作为中国人的骨气。

以上就是关于林徽因父亲娶了3个太太,为何不喜欢她母亲全部的内容,包括:林徽因父亲娶了3个太太,为何不喜欢她母亲、傅应星最后娶了谁、民国才女为什么都喜欢宜居国外,当时的中国激发不出创作灵感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2765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7
下一篇 2023-05-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